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桃籽儿 > 正文 60-80

正文 60-80(第2页/共2页)

nbsp; 可惜这些都是妄想,既定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现如今她唯一的指望就是他能再给她递一回台阶,只要他来找她、或者给她来一封书信,那么她保证一定会立刻跟他重归于好,还会好心地说几句软话哄他,就像猫咪会用毛茸茸的尾巴去勾住被自己挠伤的人的手;倘若他能说服他妹妹给她诚恳地道一个歉,那么她说不准也能看在对方年纪还小的份上大度地不再同她计较了。

    她怀揣着这样美好的假想一日一日地等待了下去,可惜最终它们却一个都没有实现,那个占据了她一整颗心的男人好像也变得狠心决绝起来,接连大半个月都没有做出任何试图联络她的努力。

    一下子……就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

    而就在这样一段漫长的时光中,这个刚刚结束战争的国家已经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场更加骇人的狂风暴雨正在一步一步向它逼近,眼看就要把它整个吞噬……

    1915年2月至5月,袁政府与日方共计谈判20余次,就日方提出的《二十一条》进行秘密交涉。

    日方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加以扩大,延长包括大连、旅顺、南满及安奉两铁路的租期,限制除大日本帝国外其他国家在华开采矿山及修筑铁路的权力,禁止中国将沿海港湾与岛屿租借或割让给他国,甚至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人为国家军事与财政顾问,警政系统与兵工厂均由中日合办。(1)

    此之为何?亡国灭种之大祸也!

    袁政府无能,虽对日方要求多有抵触,却无能悍然中止谈判,只能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并将日方一系列无理要求透露给国内各界,指望着以四万万人的民意倒逼日本放弃自己荒谬的计划,同时也寄希望于西洋诸国会看不下去并出手干预。

    可惜英法德俄还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美利坚合众国又在遥远的美洲隔岸观火,拳头硬的强盗们没一个指得上,只有国内愤怒又可怜的民众能扯着嗓子喊一喊反对,用处却也是不大的。

    1915年4月26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5月1日北京方面坚决要求其删除其中对国家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日方被迫同意,又于5月7日向袁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勒令北京于5月9日午后六时给出最终答复,否则将“执行必要之手段”;通牒发出后日本军舰便在渤海一带逡巡,又向奉天及山东一带增派兵力,日侨纷纷归国,大战一触即发。

    袁政府一看大事不妙,吓得魂都飞了一半,心想怎么都可以、只要不打仗便是好中之好,于是哪还顾得上什么国体尊严?当即便匆匆答应了。大总统还在5月8日召集政府要员开了一场会议,声称:

    “……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将第五条撤回,凡侵主权及自居优越各条亦尽力修改……因此,与初案相比已挽回许多……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2)

    这番状似十分沉痛的言语可真是振聋发聩,倘若公开说给国人去听恐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毕竟众人实在不知道大总统何时“誓死力拒”了,更不信这个荒唐软弱的政府能如何“奋发有为”,众人只知道5月9日政府果然忙不迭地回应了日方的所谓“最后通牒”,还于当月25日一口气签署了13件换文。

    如此国耻……

    怎能不让人愤恨难平、涕泪满襟!

    身在沪上的白老先生也在第一时间接到了长子发来的消息,对北京的局势可谓是洞若观火,而他比那些激愤的寻常百姓看得更深更远,深知大总统眼下对日方的妥协带有十分复杂的政治目的,也许是为了换取他们对未来那件大事的支持。

    这是微妙极了的政治信号,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饮冰》60-80

    只有最老道的政治家和最精明的商人才能察觉,白宏景意识到眼下就是自己出山的最佳时机,他绝不能继续在沪上坐以待毙,而要想办法在这瞬息万变的动荡局势中抓住机会,让他的家族迈上更高的台阶,乃至于在未来掌控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脉。

    ——他要再次回到北京。

    白老先生是野心勃勃磨刀霍霍了,自5月9日政府的态度一出便张罗起了动身北上的事。贺敏之在大事上一向对丈夫十分顺从,陆芸芸对此更是喜不自胜,没两天功夫就把红江花园收拾干净了,所有随身的行李都打点得妥妥帖帖,好像随时都能登上火车。

    只白清嘉一个如遇晴天霹雳,说什么都不愿离开上海。

    ——她怎么能离开呢?

    之前徐冰砚在山东,他们已经分开了半余年,后来到三月里刚刚见上、结果就又闹出了那样的幺蛾子,眼下他们又是两月没见,如果她再去北京岂不就要彻底跟他断了联系?那他们之间就成了一本烂账,往后也再也不会有结果。

    她不要这样……

    她要等他来找她。

    白小姐很执拗,坚持不肯让秀知收拾东西,就算母亲亲自来劝说也没用,只横了心要留在上海,更言之凿凿地声称:“父亲要做大事我晓得,可我就算跟着去了北京又有什么用?左右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留在家里守着——上回二哥不也没跟着去么?上海总要留个人看家的。”

    她说得十分理直气壮、态度也坚持,闹得贺敏之没有法子,最终还是引来了白老先生。

    白清嘉可不怕她父亲,人坐在沙发上抱着手臂,后背挺得可直了,横竖都是一副要跟人犟到底的模样;她父亲也没发作,似乎早知道自己的女儿在想什么,多一句废话也没说,只径直将几封信扔在了她面前的桌子上,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白小姐亲启”。

    ……是那人的字迹。

    白清嘉微微睁大了眼睛,满眼的不可置信,猛然抬起头看向父亲,一个问句已经脱口而出:“这些信……?”

    可还没问完她就晓得答案了。

    ——这些信怎么会在父亲手上?自然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她和那个男人的关系,他不愿他们继续联络,所以阻止了她收信。

    父亲是什么知道的?刚刚知道还是早就知道?如果连父亲都知道了那徐振呢?他是不是也知道了?他是什么反应?会伤害那个人么?

    她已慌乱起来,思绪不受控地一溜烟儿钻了下去,越想越深、越想越杂,折磨得自己混乱不堪。

    她父亲是定的,瞧见幺女露出了如此慌乱的神情,便也晓得她已然明白了事情的利害,此时只幽幽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了此事的曲折,也就不必为父再多言了。”

    “那个年轻人救了你哥哥,你对他生出几分好感也是人之常情,为父并非不通情理,因此之前也没有阻拦你二人通信,”白宏景缓缓地说着,一双老目透着惊人的透彻与犀利,“可徐家人为什么不阻止他?难道徐振的消息还不如白家灵通?难道他能接受区区一个义子越过他的亲儿子来娶你?”

    一连三句反问纷至沓来,白清嘉眼神茫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因为他徐振另有所图,”白宏景一声冷笑,神情已变得阴郁了,“他控制不了白家,却能轻而易举控制自己的义子,可如果那个孩子娶了你呢?徐振还能相信他的忠诚么?要么他一生受制于人、把娶了你之后得到的一切都拱手交给徐振,要么他就得把自己的命交出去!徐振容不下一个可能背叛自己的人,他会杀了他!”

    白清嘉字字句句地听着,拿着信的手已经开始发抖。

    “清嘉,跟父亲走吧。”

    白宏景的叹息更加深沉了。

    “……你救不了他。”

    “谁都救不了他。”

    第65章 北去   睽违日久,拳念殊殷。

    白小姐:

    久疏通问, 时在念中。

    此前幼妹愚鲁冒犯了小姐与令兄,我十分抱歉,前日已问明来因去果, 更深感惭愧。令兄心在大业, 为国家兴亡奔走舍命, 事虽经纬万端, 来日却有定论,功在千秋毋庸赘言。

    舍妹已知己过, 欲当面向小姐致歉,不知近来小姐可有闲暇拨冗赴宴?

    书不尽意,顺颂春安。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九日

    白小姐: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你未复信, 是因为还在生气么?也或许你还不想见她,不知可否由我代她向你道歉?维多利亚大戏院近来上了新的电影,如果你愿意, 我想请你一同去看。

    春日已至, 夜雨犹寒,诸希珍重, 伫候复音。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廿七日

    白小姐:

    睽违日久, 拳念殊殷。

    我将至外省公干,或许秋后才能返沪,不知行前能否再见你一面?此后几月我无法与人联络,即便收到信件恐怕也无法答复, 在此提前请你原谅。

    匆匆不一,万望宽宥。

    徐冰砚

    民国四年四月十五日

    火车轰鸣着向前驶去,窗外的风光飞一样向后退着,此时的白清嘉已经坐上了北去的列车, 只能在安静的车厢内反复去读他送来的几封书信。

    这男人实在让人着迷,连最简短的信件都能写到她心坎儿里去,头一封还稍有些晦涩,到后来就渐渐变成易懂的白话了,想来他是还记得之前她在信中的抱怨、因而才有意写得浅显了些;只是这恐怕很不符合他平日行文的习惯,因此写出来的语句大多是半文不白的,文言的习惯仍然留在起承转合之间,就像他端正漂亮的小楷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她真的很喜欢他。

    喜欢到开始欣赏他那些谨笃到几乎刻板的措辞,喜欢到迷恋他那温和又处处透着节制的语气,她几乎可以想见他写信时的神情,一定十分严肃认真,会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不会随随便便下笔。

    他妹妹?她早就不在意了,她只喜欢他一个而已,旁的人旁的事她都不想理会,无论是他妹妹还是什么徐振,她都没兴趣去管。

    可……她又不得不顾念他的安危。

    她是真的怕了,怕父亲说的一一成真,怕凶恶的徐家人会伤害他,怕他为她丢了前程又丢了性命——到时她该怎么弥补挽回?她会后悔一辈子的。

    现在她也许只有去北京,先同他分开一段日子,趁着和他妹妹的争吵让徐家相信他们已经决裂,同时指望着父亲的眼光不要出错、能在接下来的政治动荡中为家族争得一席之地,或许这样之后她就能救他出苦海了,把他从徐家拉出来、永远不再回那个泥潭。

    可惜她收到他这些信的时间太迟了,如今他已去外省公干,想必再难收到她的信,倘若得知她去了北京会不会误解她的心意?她不知道也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他会等她,或者……了解她的真心。

    她不断叹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饮冰》60-80

    着气,忍不住反复想他们之间的缘分会不会就这样断了,一下子觉得不会一下子又觉得会,来来回回将自己的心扯得七零八落;到最后她还是选择在那趟摇摇摆摆的火车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尽管她并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把它寄出去、而身在远方的那个人又到何时才能收到。

    她写道——

    徐先生:

    很抱歉没有及时回复你的来信,我看到它们已是五月,其中辗转有些复杂,你那么聪明,想必也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吧。

    上次的事我也有错,终归是不应当那样同令妹说话的,你夹在中间一定也十分为难吧?我很感激那天你能来找我解释,更感激你之后能给我写信,我这人的脾气有些不好,有时冲动会说些难听的狠话,其实很多都做不得真,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要是能全忘记就再好不过了。

    我家中有事要到北京去,何时归沪暂且不定,也许在你之前就回了,也或许会迟一些;总之等我们都回去了就见面吧,我很愿意去吃你说的宴席,也很愿意去看你说的电影。

    ……

    写到这里她的笔顿住了,抬头看向窗外,见春日的原野已经恢复了生机,葱郁的翠色布满了视线之内的所有角落,那一刻她的心很柔软又很怯懦,有一瞬间想直接给信落款,可强烈的思念却又充斥在她心间,又卑鄙地鼓动着她继续写了下去:

    ……

    我其实已经厌倦了要费尽心思找机会才能见到你的现状,更不喜欢看到你为此承担风险,当然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地见面,甚至都不知道我父亲那些糟糕的预言是否都会一一成真——可是就算这样我也还是很想见你,你能明白我的心么?

    ……

    到此她忽而停笔了,匆忙得连一个像样的收尾都没有,甚至连最后的问号都写得异常潦草,好像执笔者受到了莫大的惊扰。

    她的心躁动又酸涩,信纸被折好收起,就像一篇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的秘密日记。

    白家人到北京的日子是五月十八,白清平夫妇一齐到车站来接人了,还一并带上了润熙和润崇;一年不见,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许多,如今亦已在北京上了学,见到白清嘉时仍然很亲,拥到她身边一直叫着“小姑姑”,哄得她郁闷的心情难得有了些许好转。

    陆芸芸是彻头彻尾的容光焕发了,也不知是这北京城的风水特别好还是与她的八字特别合,让她一来就满面春风,甚至连住北京饭店都不抵触,一下火车不用人说就自发跟白家人告了别,甩着一头摩登的大波浪卷发扬长而去,那潇洒自如的模样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接下去的日子便都很无趣了。

    父亲和大哥终日忙于交际,家里无论何时都有许多进进出出的人,约莫都是大总统一系,气氛有种难以言喻的躁动和紧张;报刊上也一直是热闹的,尤其等到了八月就更是如此,全因大总统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拟为《共和与君主论》,在文中声称中国国民的知识太过匮乏,因而并无参与政治之能力,只能重建君主制。

    此论一出举国哗然,政府的动作也是又快又漂亮,大哥所在的文官处可不清闲,一直撺掇着社会名流成立什么“筹安会”,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等人皆在其列,开始公开进行□□的活动,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公开宣言”,简直热闹极了。

    大总统却比这几人爱惜羽毛,也或许只是唱戏的手段更高明些,被人三催四请要推上帝位还连称不肯,说什么改行帝制是“不合时宜”,其实心里怕是早就乐开了花,对那什么筹安会是欣赏不已呵护有加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炒得十分热闹,家里也不可避免地起了讨论,尤其后来程故秋程先生还专门登了一次白家的门,就是特意要同白清平论一论□□的荒谬、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给大总统谏言。

    白清平哪能接这等要命的官司?复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明眼人都晓得上面已然打定了主意,他又怎能上赶着去触霉头?是以避程故秋唯恐不及,一听佣人说他来了便匆匆从后门离开了家,不等到人走是绝不会回来的。

    白清嘉倒是有许久未见过这位先生了,自去岁一别至今已一年有余,他仍是一副清俊温和的书生模样,一身长衫极有风骨,只是如今眉眼之间少了几分从容而多了几分愤慨,想也是时局动荡所致。

    他之前大概还不知道白清嘉回了北京的消息,因此在白家客厅见到她时还有些意外,彼时起伏的情绪尚未平息,连称一声“白小姐”都略有些不平静。

    白清嘉也体谅他的难处,深知程故秋一直视他们严校长为楷模,可如今对方的名字却赫然出现在了筹安会的理事名单里,这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想来现下也难免有些张皇吧。

    “程先生请坐,”白清嘉客气地同他点了点头,又替自己的大哥遮掩起来,“我大哥外出公干了,今日恐怕回不来。”

    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任谁听都知道是骗局,程故秋也晓得白清平是在躲自己,心中的无力和怅惘真是多得要溢出来,可面对着美丽动人的白小姐这些却一概不能发作,他也只能顺着她的意思在沙发上坐下,勉强喝了一口佣人端上来的茶。

    从近处端详,程先生的憔悴便是昭昭然无法遮掩了,他兴许已很久没有睡上一个囫囵觉,眼下已泛起明显的青黑;他也察觉到白清嘉在打量自己,遂因形容狼狈而感到困窘,放下茶杯后又苦笑了一下,自嘲道:“白小姐北来不易,我却以这副邋遢模样厚颜登门,实在惭愧。”

    “先生不要这么说,”白清嘉心中唏嘘,此时也替程故秋感到几分惆怅,“先生有大抱负,是为国事挂心了。”

    程故秋闻言摇头笑笑,清苦的味道愈发浓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不料孙、李、胡、刘这等入过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会变节,更不想严校长也……”

    话至此处顿了一顿,他像是有些说不下去了,缓了缓才又说:“如今为官者趋炎附势,各省皆复电响应筹安会之所谓宣言,莫非此前革命之硕果当真要就此毁于一旦、再也无可挽救了么?”

    第66章 未知   她爱上他了。

    这是令人羞愧的话, 白清嘉可没办法接,因为她的大哥就是程故秋口中的趋炎附势之辈,而她的父亲更为了袁氏复辟而奔走不停高呼不止。

    她有些尴尬, 眼神也跟着游离起来, 略有些含糊地说:“应当……应当不至于吧……”

    此时程故秋尚未发现她的局促, 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想了想又点头,说:“的确, 革命党人绝不会坐视不理,孙先生更不会袖手旁观,帝丨制一复纷争必起,或许终究还是不免要打仗……”

    这话可真是凶险, 毕竟白清嘉如今既听不得“革命”又听不得“打仗”,前者会让她想到自己流亡到海外的哥哥,后者又会让她想到徐冰砚——她只愿国家能太平安稳别生动乱, 这样她身边的人们才不会蒙受劫难。

    她于是沉默下去了、再没什么话想说, 程故秋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言辞的不妥——他言之凿凿大谈革命,岂不是冒犯了她的父亲和长兄?实在太欠考虑了。

    他十分抱歉、也跟着局促起来, 匆忙向白小姐解释, 说自己言行无状口不择言、实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饮冰》60-80

    则对她的家人绝无嘲弄不敬之意。

    白清嘉也晓得这位先生是赤诚之人,怎么会怪他?闻言只摇了摇头,说:“无妨,道路不同而已, 先生哪来的错处?”

    的确,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算那些支持复辟帝丨制的人也未见得都是其心可诛——譬如他们校长吧,如此有名望的人, 难不成还真是贪图什么政治小利?不,他只是信了那美国人的话,诚心觉得中国走不了共和之路,要仿照英国先搞一通君主立宪,说穿了还是康梁的老路。

    他们对么?不知道,也许在实现共和之前这个国家的确要走一段迂回的路,可不幸的是袁氏有窃国之念,之前刺杀宋教仁先生便是铁证,他会真心搞君主立宪么?绝不可能!到时国会的权力一定会被架空,国家倒退十几年,重新又回到君主专丨制的死地里去了!

    程故秋是忧心如焚,然而人不在政界却是束手无策,此刻唯有一声长叹,说:“的确是道路不同……叹只叹人微言轻,于国家而言只是一粒尘埃,再怎样折腾都翻不起什么浪来……”

    这话实在太苦闷,惹得白清嘉也心中戚戚,她示意佣人给他添了一杯茶,缓了缓又说:“先生也不必太悲观,总要走一步看一步的……”

    程故秋谢过了她让人为他添茶的美意,听言又点了点头,不知想到了什么,那富有书卷气的眉眼又恢复了些许开阔之意,先应了句“确当如此”,又说:“我过去一向无心政治,如今却觉得不得不淌这个浑水,该要从学校里走出来探探外面的风雨了……

    白清嘉一听这话挑了挑眉,问:“先生是有意从政?”

    “只是一些念头罢了,”程故秋沉沉叹了口气,“前不久刚入了国民党,只希望能做些于国家有利的事,别再无的放矢……”

    此消息实在让白清嘉有些惊讶。

    她并非觉得程故秋没有才能,只是直觉他不适合政坛罢了——他是教书的先生,才学与见地都是一等一的,只是恐怕秉性太过干净赤诚,并不适合如今这极尽复杂的官场,倘若背后再没有倚仗……多半是要受欺凌的。

    她有心想劝一劝他,可临到开口却想不出恰当的措辞——她能怎么说?难道要劝他搁下那颗兼济天下的心向严酷的现实低头?她并非先知,哪来的资格对人家的选择指手划脚?

    因而她最后还是沉默了,只看着对方隐晦地说:“如此甚好……只是往后先生要多劳心了。”

    这句“劳心”是一点也不差的,甚至像是一句谶语,因为此后几月的局势又一路恶化了下去,□□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热热闹闹地开了一场“国民代表大会”,参会的代表一律表示支持君主立宪,声称这是“民意”,还上书推戴袁氏成为“中华民国皇帝”;彼时大总统的戏瘾却是还未过足,竟再次煞有介事地揖让了起来,如此做派简直比在婆家门前下花轿的新媳妇还要含蓄羞涩,令一干看客见了不禁大呼无耻。

    可社论再骂也没用,终归还是要把这场虚假的大戏看到底,直到当年12月,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又再次聚在一起恭请大总统登基,这回对方总算觉得戏足了,遂悠悠叹了一口气接受了皇帝尊号,又于12日改国号为“□□”,废民国年号,称将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

    而在这所谓的“洪宪元年”到来之前这位皇帝陛下便忍不住开始论功行赏了,白家人可是为他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会分不到利益?白清平直接被授予了“一等伯”的爵位,这可是这个商贾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遭!泼天的富贵!无上的荣宠!白家人个个欢喜不可胜言、简直是通宵达旦地在庆祝,一场又一场的宴会办个没完没了,白老先生像是一朝年轻了二十岁,似乎已经把半个北京城踩在脚下了。

    只有白清嘉一个独立在这场狂欢之外。

    她当然也为父兄得偿所愿而感到欣慰,可潜藏的危机却又令她不得不警觉,深恐新一轮的革命和战争会骤然爆发、将她心心念念的人们全都扯进去搅个粉碎。

    而另一桩更直接的忧虑却是她联络不上徐冰砚了。

    此前他在信中说自己将于秋后返沪,是以她特意掐着时间在十月给他去了信,就是上回在火车上写的那一封,只不过把那不得体的最后一段摘掉了罢了;可从十月至今她却一直未能收到他的复信,她以为他是未能如期回到上海,因此又特意写信给静慈打听有关于他的消息,对方回信时却说他已经回去了,只是好像受了伤在养病,具体的她也不甚清楚。

    受伤……

    这两个字真是天大的忌讳,可以引发她无穷无尽的糟糕联想——他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是受了很重的伤么?恢复得还顺利么?京沪之间的距离在重重的未知下忽而显得更加遥远了,折磨得人心焦又心伤。

    她没有法子,只能继续给他写信,这次就再顾不上修饰措辞隐藏情绪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字里行间全是清清楚楚的忧虑和思念,只要他接到这封信就一定能知道——

    ……她爱上他了。

    那是多么荒谬的感情啊,明明他们统共也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却好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一次又一次漫长的分别都无法让她忘记他,甚至反而不断加深着她对他的迷恋。

    她到底为什么喜欢他呢?

    是因为他救了二哥的命?还是因为之前在曾副参谋长的官邸他帮她驱赶了徐隽旋?或者更早……因为他在火车遇匪的那个夜晚曾专程来到她的门前?

    可如果是这样又怎么解释之前的事呢?

    譬如为什么那晚在徐家官邸打牌时她会忍不住用余光偷瞄他?为什么在戏楼偶遇时她会特意邀请他跟他们一起去到二楼的包房?以及最初相遇的时候……她为什么会在码头上生气地丢掉他的外套?

    拒绝徐隽旋的那晚她曾告诉过他,喜不喜欢在她看来是一眼就注定的事,原来那并不是空口胡说、竟真的有迹可循——她对他的喜欢或许真的从第一眼就开始了,那时他在阴霾的天幕下走上甲板,又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抬眼看向她,幽深的眼睛倒影出她的影子,冷峻的样子让她以为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可他却只向她一个人走近、低头叫她一声“白小姐”,骨节分明的手将自己的外套递给她,为她遮去沪上秋季冰冷的雨水。

    ……要命的柔情。

    也许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要为他着迷,而此后的那些周折反复只是为了让她确信——她要跟他在一起,或者至少……要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她被那样强烈的感情吞噬了,有一段日子几乎是废寝忘食,把信寄出去之后就更辗转反侧,家里欢闹的气氛完全无法感染她,她只感到极端的矛盾,心是一阵冷一阵热,完全成了一团乱麻。

    ……而最糟的是这次他依然没有回信。

    她等了将近两个礼拜,就算是再糟糕的邮差也该把信送到了,可她却完全没得到任何有关于他的音信——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伤情很糟糕、以至于已经无法回信了?还是他被什么人什么事绊住了、不便给她回信?或者……或者是信在周转的途中出了意外,不幸被送信的人搞丢了?

    千奇百怪的猜测一股脑儿涌进了她的脑海,折磨得人越发难受,她一边持续猜测着各种缘由一边又忍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饮冰》60-80

    不住偷偷自嘲,心想这些都是报应,冥冥之中她就是要弥补他,谁让今年三四月时她没有回复他的来信呢?那时的他大概也像此刻的她一样挂肚牵心吧。

    如此糟糕的境况又持续了几天,她的消沉与焦虑已严重到无以复加,直到后来事情也没有发生什么转机,只有一个既荒诞不经又理所当然的消息忽而从南方传来——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因反对□□而出兵讨袁,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就此爆发,一个空前混乱且残酷的时代由此揭开了最初的序幕。

    而那个时候的白清嘉尚且不知道,这将多么严重且深刻地……改变她和整个白家的命运。

    第67章 重逢   ——他要来北京了。

    云南之地偏僻多险阻, 是辛亥之后少见的未被北洋势力深入的省份,军政界中多有同盟会人,曾为酝酿战争而多次秘密集会;那唐继尧将军也是个人精, 在护国运动爆发之前还曾秘密扩军, 最终攒得讨袁滇军共两个师和一个混成旅, 约有一万五千之众, 云南军政府还于1916年1月1日发布讨袁檄文,于其中痛斥袁氏二十大罪状, 字字泣血声声激愤,呼吁全国军民共反帝制,保卫共和民国。

    大总统如今成了皇帝,脾气自然也跟着大了起来,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打仗是绝不行的——川、湘、粤等省军队有约八万人,分自三路攻滇欲成夹击之势;唐继尧脾气也硬, 心想谁还不能分成三路了?于是也将手下兵将分为三军, 第一军攻川,第二军入桂粤, 第三军留守云南伺机经黔入湘, 打的是在湖北武汉会师北伐的算盘。

    三个战场于是很快一齐轰轰烈烈地打开了,四川、湘西、滇桂边,几乎整个南方都燃起了战火,一连几月都不肯消停, 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局面实在大大出乎了看客们的预料,毕竟当初癸丑年孙先生搞起了所谓“二次革命”,彼时国民党坐拥半壁江山,还不是一开火就节节败退了?如今滇军的势力大不如前者, 论理早该束手就擒引颈就戮,谁承想他们竟能翻起如此大的浪,甚至还在四川打了好几场大胜仗!

    北京的权贵们渐渐开始感到慌乱了,白家人便是这一派的代表——刚刚得了爵位的他们怎么能容忍袁政府倒台?天天在家祈求他们的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都嫌不够。白老先生如今是天天在家中痛骂滇军,只凭这么一张嘴就足可以将他们送回老家,有时读着读着报纸还会忽然愤而拍案,怒骂:“季家!季家!又是他们!哪回都少不了季宁远那个老匹夫!”

    如今的白老先生已可以算是战事的晴雨表,每日都会抢在全家头一个展开报纸察看战况,倘若看完之后无声无息,家中人便晓得今日政府军是胜了;倘若看着看着便不禁破口大骂起来,可见这战局便是有些糟糕了。

    这位被他痛骂的云南军政府的季宁远将军说起来也不是生人,同白老先生算是早有宿怨,白小姐还跟他的独子季思言跳过舞,就在去年曾副参谋长办的那场宴会上,也是那时才晓得他和徐冰砚曾是同窗。眼下他和他父亲都是滇军的将领,俱在黔湘边境主持战事,据说是杀得政府军节节败退,2月初便败逃蜈蚣关了。

    “小人得志!岂能长久!”白老先生义愤填膺,在家中一边吃早餐一边高谈阔论,“陛下天威无限,北洋一系亦兵力雄厚,他日时机一到必会发起反攻——什么‘护国军’?不过是一群不识时务的乌合之众,早晚要为他们的愚蠢和短视付出代价!”

    白老先生的这番预言果真没错,湘西一带的战局果然在2月下旬就再次生出了变数,北洋军先丢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后于3月反攻麻阳、黔阳,护国军寡不敌众,据说已渐渐显出颓势,甚至还有传言称季家的军队遭遇了重创,季公子本人亦负了伤,眼下生死不知。

    这个消息传回北京,又让北洋一系的权贵们深感振奋,白老先生为之大悦,觉得自家刚刚获封的爵位是更加牢靠了,因此而起的喜悦甚至冲淡了被陛下再次开口要钱的忧虑——这“中华帝国”的皇位也真是难坐,刚刚登基就要打仗,可那国库早被外国人掏空了,军饷又该从哪里来?想来陛下也只能故技重施、再痛痛快快地发卖一批“公债”了。

    百姓们是可买可不买的,横竖他们口袋里统共也没几块银元,可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们却无法幸免于难,尤其是那些摆明要抱帝国政府大腿的人,更不得不割一割肉、放一放血。

    白家便是这样一只肥美的羔羊。

    他们一家在去年12月曾被“一等伯”这个金光闪闪的封号迷昏了头,而如今再回头看却觉得“一等伯”远没有“一等侯”风光了——人对功名和权力的追求哪有尽头?好不容易尝到的甜头并不会让人就此满足,反而会催着人生出更加强烈的欲望。

    陛下要钱?好吧,给吧,反正陛下最终都会还给他们的,要么直接还银元,要么间接还爵位,无论哪个都很好;没钱?也无妨,反正白老先生已经跟梁元昌搭上了线,赌马的生意虽不能长久做下去,可要在如此紧要的关头猛套一笔大的似乎也只能靠它,他得尽快跟那个后生联络,把手头仅剩的六万大洋全押进去、再将最值钱的几个厂子转手换钱,获的利可以跟对方分,这样总不算亏待他了吧?

    白家人想得细致周到极了,几乎已经看到那令人垂涎的爵位在朝自己招手了。

    可即便这样帝国政府的军饷漏洞依然远远填补不上。

    皇帝陛下也真是着了急,一面不断以“征滇军费”的名目加重着对地方政府的搜刮,一面又忍不住去向美国政府摇尾乞怜,提出要以汉口水电公司为抵押借款四百万元。美国人可不傻,一看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年年都是吓死人的赤字,怎么还敢把自己的钱掏出来借?都没经过什么谈判便断然拒绝了,干脆得很。

    于是“帝国政府”的经济便摇摇欲坠了,战场上的形势也由于军饷的匮乏而愈发糟糕起来,陛下一看形势不妙,便又忙不迭将各省的军政要员召到北京新华宫摆了一场宴席,表面上是推杯换盏鼓舞士气,实则是在逼着所有人勒紧裤腰带往外掏银元呢。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白清嘉再一次得到了有关徐冰砚的消息。

    ——他要来北京了。

    这个消息是大哥带给她的,那段日子文官处正在负责核计各省赴会人员的名单,上海的代表本该是徐振将军本尊,但那老狐狸大概早瞧出了这是一场要命的鸿门宴、才不肯亲自北上,于是就推说自己病了,把自己刚刚负过伤的义子推了出来,面对皇帝陛下以及各层官员的盘剥和威逼。

    这是极艰难的局势,白清嘉也晓得现下他一定很为难,可打从知道要见到他开始她还是压抑不住地开心——他们毕竟已经分别了整整一年,从去年三月不欢而散至今一面都没有再见过,连书信也只有最初的几封,而且彼此还都不曾得到对方的答复。

    她实在很雀跃,心中的欢喜就像温柔的海潮一波一波漫上来,勾得她不断想象着与他见面时的场景:他一定还会板板正正地穿着军装,袖口领边都是干净整洁的,即便站在最拥挤的人群中也依然会显得出挑,毕竟他是那样英俊又挺拔,还有一双黑夜般深邃迷人的眼睛。

    他见到她时会怎么样?会像她一样欣喜么?那双冷峻的眼在凝视她时是否会流露出隐晦又昭彰的温柔?——他一定会对她道歉吧?既为去年他妹妹冒犯了她,又为这段日子

    【请收藏本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