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80-187(第1/11页)
第181章
“大王,为尊者讳,此乃古之大义,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国之主,其名讳之尊,象征社稷之重。臣民避讳,是为表对君权敬重,此乃国家安稳之基石。
若君之名随意被呼,仿若国之威严遭轻慢,纲纪何存?
且避讳之风,非为虚设。它能正人心,厚风俗。使万民知礼义廉耻,明尊卑之分。”
和郑玄见面的这一日天气还不错。
杨秋也将对方邀请到了一处装饰风格随意的会客厅里面聊天说话,并配合着对方用了跪坐的礼仪,虽然昭国这边已经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郑玄一开口就讲到了避讳这事儿,没有一开口就来个大的,显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么成果。
估计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噜的都说出来,让后人知道他郑玄已经尽力了。
“郑公此言有理。”
杨秋这话一说出来,郑玄还来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杨秋就又继续开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讳之风,实乃为后世子孙计。试想,若后人观古本之时,因避讳之故,难明其原意,岂不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传承根本,当保持其原意,方为正道。若因避讳而使古籍之意晦涩不明,如明珠蒙尘,使文化传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护古籍之真,使后人可从中汲取智慧,明晓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后世之举。”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惊讶了,而站在他旁边的田冲毫不意外。
这真的是实话,大王还跟他吐槽过,难道未来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吗?这种避讳之风毫无意义,还得琢磨换个字用,就不嫌麻烦吗?
甚至还有人对杨秋建议过,让她再取个名字,毕竟好多皇帝都这么干过,刘邦当年当皇帝之后就改名了。
不过杨秋当时懒得改,拒绝了这个提议。
此刻郑玄听到杨秋这番解释,自然一时之间被噎住了,难道说大王此举不是对后世子孙有益吗?
虽说他也能引经据典,再进行一番辩驳,但这没有意义,所以郑玄放弃了这一个话题,然后又开启了下一个。
“大王过去这些年励精图治,于乱世之后重建秩序与安宁,其功业显赫,深得万民景仰。然而,今日观昭国选官现状,却令人忧心忡忡。
往昔选官,尤重官员品性,此乃治国安邦之基。可如今,似已偏离正道。守孝之礼,本为人伦根本,近年却不再提倡。
由此导致官场之中,每岁皆有品行不端者因罪而被免职。如此情形,选官之法恐怕已出问题。
大王,吾认为,科举之试虽可选拔有学识之人,然仅以考试成绩为凭,实有不足。吾以为,当于科举之外,再添品行考察一项。
唯有德才兼备者,方可为官,如此方能保证朝堂吏治清明,社稷永固。”
这话一说出来,杨秋的眼神差点都变得冷了下来,不过她依然保持住了微笑。
“昔日许由洗耳,世人皆赞其高洁,以避尧之禅让为千古美谈。然至汉时,隐士之风乍起,其间真伪,实难分辨。
彼等隐士,皆好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者众。时人皆言其淡泊名利,似有超凡脱俗之态。但若果真淡泊名利,其名何以盛传?其言论又何以广布?
既已隐居,便当与尘世隔绝,如那深山幽兰,无人知晓方为其本真。可这些所谓隐士,其名却如雷贯耳,其言论更是世人讨论焦点。
彼等隐居之后,品德之佳名竟也不胫而走。试问,若无人宣扬,无人传颂,何能至此?
想必是其自身不甘寂寞,暗通世俗,假托隐士之名,行扬名之实。如此行径,岂是真隐?”
杨秋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来了一段辛辣讽刺,别跟我玩这些虚的,我还不知道你们这群人的套路吗?
天天当什么高洁的隐士,然后在背地里面对朝廷评头论足,这个官不称职,那个官无能,只有他是大聪明,只有他是世间贤明的君子。
只有他们才能评判这世间谁是有品行的君子,这就是在抢夺话语权,这是杨秋能不懂吗!
郑玄苦笑,这话昭王也没说错,世间本来就有此乱象,但若是完全不注重品行,岂不是也走向了另一条错路。
罢了罢了,今日来此,本也不指望这位大王能听取他的意见。
当然,杨秋也明白,官员的品行必须要进行约束,但这应该是朝堂言官以及监察审计要做的事。
当了官品行不端,可以免职,可以下狱。
一开始就以品行选人,那肯定要出问题。
……
这之后,郑玄又聊了许多事情,杨秋有一些拒绝得很干脆,有些委婉表示听从建议,但基本两个人都是各说各的。
到最后,郑玄才提到了他的重中之重。
“大王,吾以为,国之根基在于农桑。古往今来,凡兴盛之邦,无不以农为本。大王圣明,一直对农桑之事极为重视,深谙治国之道。
观大王之举,积聚粮草,重视水利,修渠筑坝,使得灌溉无忧,旱涝有备,此为利民之善政。
开垦荒地,驯化良种,研究农具,巧具频出,大大减轻百姓劳作之苦,农事之效倍增。
大王种种举措,使昭国粮食高产,百姓富足,实乃万民之福,国家之幸。
但吾亦有隐忧,大王对商人似有纵容之嫌。今昭国上下繁荣,此乃大王之功。
然商人重利,若其肆意滋长,恐生祸乱。商人逐利而行,若不加节制,必使民心浮躁,弃农从商者或会日众。
农桑之事一旦荒废,国本将动摇。且商人富可敌国,或能左右物价,扰乱市场,长此以往,国之经济秩序必将大乱。
望大王深思,权衡利弊,切莫因小失大,危及国之根本。”
这话杨秋知道对方说得很真心,应该不掺杂私心。
事实上这话也没说错,商人这种东西,一旦膨胀起来,那自然就是祸端了。
但若是按照以往的套路极限打压,那也会是一个问题。
“郑公,汉初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此乃正道。然至武帝时,匈奴为北方大患,屡屡犯边,威胁国家安定。
彼时武帝整合全国之力以御外敌,遂有盐铁之论、桑弘羊之问。
时至今日,有些问题依然没有答案,长安人才济济,不妨让众人论之,郑公可否主持此事?”
杨秋不打算回答郑玄关于商人的讨论,这种事情本来就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形做决定,并没有永远适用的方法。
于是她直接转移了话题,而这一个话题石破天惊,让郑玄都颇为诧异。
毕竟这个话题一般人都不敢讨论,但杨秋却要放开这个口子。
她也想看一看,长安如今有没有什么有才之士?
反正有很多势力都在蠢蠢欲动,不妨让这些人都加入到这件事情中来,吸引一下他们的注意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80-187(第2/11页)
“大王确定让吾做此事?”
杨秋笑着点头。
“不过,我有一建议,郑公莫要限制出身门槛,但凡能言之有物者,皆可参与。
可于长安太学以及凌霄楼举行辩论,表现优异者之言论,可呈至我处……”
说不定能挖掘出什么有才之士呢?
杨秋在心中做着这番美梦,郑玄在一旁已经激动了起来。
他这样的年纪,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若能主持这样一件大事,实在是此生幸事。
“请大王放心,臣一定全力主持此事,必定不辜负大王期望!
因为有这件事情,之前两个人的辩论郑玄都不放在心上了,离开时候的郑玄甚至满脸笑意。
田冲走到杨秋身边来,然后有些一言难尽地开口了。
“大王为了应付郑公,就连这事儿也开始放开讨论了?”
“难道你以为,接下来数年,关东之人会坐而待毙,只顾埋头研究武器、操练士卒?
他们又不是蠢笨之人,定会兴风作浪,妄图在昭国内部挑起动乱。不论是言语攻讦,还是付诸行动,总归是要惹出些祸事来的。
不妨就让他们把心思都花在这上面,我料想有不少人会乐意配合。
所以我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任其折腾,总好过他们在暗中谋划出其他乱子。”
此言一出,田冲瞬间放心的笑了。
“那我得遣一些弟子去参与辩论,切不可只有一种言论,需得把这局面搅得更乱些。
只是,此事一旦走漏风声,昭国的商人怕是会陷入恐慌。”
这件事情杨秋倒是不在意。
“郑公有一言倒是不假,商人嘛,本就以逐利为要,所以偶尔也需要敲打一下。如此风声,足以令他们收敛些,老实一点。”
两人这话一说出来,一旁的蔡邕有点无奈,他真想把后面这段话也写到史书上去。
显然是不行的!
“大王,臣除了修史之外,心有一念,欲将此生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也好为后世之人留下些可供闲谈之资。”
这话一说出来,杨秋和田冲两个人转头都笑了,田冲赶紧恭敬的行了一个礼。
“让老师见笑了。”
蔡邕也不理会这个弟子,而是看着杨秋。
“蔡公年纪见长,倒是越发幽默风趣了。”
第182章
长安的人很快就知道了最新动向,郑公接到了昭王的指示,要重新来一次盐铁之论。
参与者不限制身份门槛,谁都可以参加,表现优秀的人甚至可能直接在大王那里留名。
一时之间,长安的学子们沸腾了起来,这难道不是给他们机会吗?一群人摩拳擦掌的等待着辩论的开始!
不过这种事情不可能马上进行,郑玄这边还要召集自己弟子议论出辩论地点时间,讨论出辩论规则。
所以这事至少也要准备一两个月,因此正式的辩论明年才能开始。
于是一群学子们开始天天聚集在凌霄楼里面辩论,又或者在二楼三楼看书,兴奋地为明年辩论做准备。
而很多家族琢磨出了一些意味,所以开始在家族中挑选一些年轻聪明的子弟进行培养,希望能在这一次辩论当中放出风采。
而对于某些想要改变昭国现在赋税制度的人来说,这可是一次表现的机会。
所以他们开始积极笼络为自己发声的人,务必要将他们的想法传达出去。
一场辩论将长安的水都搅浑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准备,有人想要出名,有人想要生乱,有人则在琢磨昭王到底想做什么?
诸葛亮,司马懿,仲长统这三个交好的长安年轻人聚集在了一起,于是也对这件事情展开了讨论。
“豫州天子借昭国钱币一事兴起杀戮,最近这月逃亡到长安的关东之人日益增多。
大王却没有趁此机会派兵南下,反而引导长安人关注盐铁之论,莫不是现在还不是天下一统的时间?”
先开口的人是仲长统,说实话,待在长安比较久的人都已经认识到,关东之地已经没希望了。
尤其是今年这一场大战,直接让昭国的土地又扩张了许多,所以没人觉得豫州那个朝廷还有希望!
毕竟现在冀州,兖州,青州,益州都被昭国占据了,实在想象不出来豫州朝廷还有什么优势。
“冀州、兖州、青州之地山东士族林立,其关系盘根错节,利益相互勾连。
听闻大军驻于这三州郡,正在清丈田亩、重定户籍,可那些山东士族反抗之势极为猛烈,如今已有若干人逃至江东,依附孙氏去了。
由此观之,大王想必是认为山东士族太过顽固,若过快荡平天下,此等顽固势力必成肘腋之患,难以清理……”
这时候的山东不是后世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也就是以前除秦之外的六国地区。
诸葛亮这番话说出来,司马懿忍不住笑了。
“若要仔细来算,诸葛氏岂不是也算山东士族?”
诸葛亮倒也坦然。
“自然算是。不过在昭王眼中,有才之士不应看出身之地。
那荀氏不也是山东士族,大王依旧予以重用。豫州之人来到昭国,几乎都欲依附荀氏。
听闻近来逃亡至长安的荀氏子弟、郭氏子弟甚多,豫州天子这一步棋,实在是有些疯狂……”
诸葛亮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潜藏在暗地里面的政治谋划,他们这些人自然不知道具体内幕。
不过从表面上透露出的情况,谁都能感觉得到,豫州朝廷如今做出来的疯狂举动,反倒可能让其内部生乱,只让人觉得是困兽犹斗。
这种时候增加赋税以充军资,又频繁征调青壮年,只会让田间荒芜,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上的事情就算没有具体去当过官,眼前几个聪明人也明白,天子敢增加一成赋税,下面的人就敢增加五成赋税。
到最后,必定会演变成一场横征暴敛,吸民脂民膏的狂欢之举。
再加上豫州天子的屠刀已经放到了士族豪强,大臣们也开始离心离德,想要逃亡。
如此种种,恰似大厦将倾前的挣扎,覆灭之期或已不远矣。
司马懿自然认同诸葛亮的想法,所以他没有再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反而转移到了盐铁之论上。
“明年开春,想必辩论就会开始,我有意参加,不知道二位是否也打算参加这场辩论?”
诸葛亮一笑。
“这种事情若不参与,人生岂不留下一件憾事?”
仲长统回答得更是直接。
“遥忆往昔盐铁之论,我每观之,皆觉义愤填膺!彼时之论,或有所偏颇,或隐匿私利,人人皆怀私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80-187(第3/11页)
今朝有此良机,可畅所欲言、参与辩论,我岂能错过?”
冬天大概谁都不想打仗。
只要杨秋这边没有动兵,关东之地的人也不想出兵,所以整个冬天安然无事度过,新的一年春天又到了。
长安的人感受不到战争的动乱,反而都在积极准备着郑公主持的辩论。
昭国其他州郡的家族,也立即派了年轻人赶往长安,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扬名,或者结交一下朋友。
所以春天的长安到处都是年轻学子,酒楼之中常常能够听到高声谈论。
而对于关东之地来说,那就是两个天下了。
被昭国占据的冀州,兖州、青州都在忙着春耕之事,军队驻扎在这三个地方,依然没看出来动兵的意图。
而是积极兴修水利,清除土匪,剿灭叛贼,忙碌开荒。
而蔡文姬现在换了官职,目前组织的是冀州春耕之事。
仗打完之后,荀谌又回到幽州去了。
几个州郡自然要任命其他官吏,负责冀州的人是蔡文姬。
当接到甄氏家族拜访的帖子之时,蔡文姬还有些意外。
这无极甄氏算得上是冀州巨富,家族实力庞大,当初甄家的小女儿还和袁绍的儿子定亲了。
不过冀州袁绍惨败,所以这门亲事自然作废了。
接下来昭国开始整顿冀州,这甄氏家族如此庞大,自然不愿意按照昭国的政策来,所以颇有些阳奉阴违。
一个正常的政权是不可能随意乱杀的,所以蔡文姬的规划是先定规矩,然后找到证据之后,按照规矩来杀人!
所以冀州的世家大族在玩弄自己的小把戏,蔡文姬这边也在暗地里面收集证据,准备到时候一网打尽。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些家族做的事情太蠢,所以已经覆灭了。
甄氏家族早就成为了蔡文姬规划当中要覆灭的家族之一。
结果甄氏家族现在竟然主动寻上门来了,有意思。
“让人过来吧。”
既然没在帖子里面暴露具体身份信息,只说是甄氏家族之人,想必今日肯定是一场密谈。
等到来人出现在自己面前之时,蔡文姬忍不住笑了。
那是一个极美的少女,对方已经坦承了自己的身份,她是甄氏家族这一辈年纪最小的孩子,名唤甄宓。
“说实话,我很意外,女郎秘密来拜访我,想必不是什么冲动之举,不知女郎所求为何?”
甄宓今年也就十四岁,若不是昭国带兵南下,其实她这几年也该嫁人了。
别人在因为袁氏家族的覆灭而痛心难过,为昭国的政策感到愤愤不平,甄宓却是陡然升起了一丝渴望。
过去这些年,那个在并州崛起的昭国,自她年幼之时就成为了众人讨论的话题。
一个女子建立了一个国家,并且最后占据了一半的天下,这让身为女郎的她怎能不向往?
哪怕关东之人痛骂那位昭王是邪魔歪道,但甄宓依然向往昭国。
尤其是后来还听说昭国有许多女官,听说有一位叫做蔡文姬的才女还考上了状元,做了大官,这就更让她向往了。
她甄宓明明也从小聪慧伶俐,不比兄长们的学识差。
可是兄长们能够出去做官,而她只能等待嫁人,这样的差别自小就让她心中不平。
如果没有昭国这个例子,她可以认为这世道就是这样的。
但偏偏旁边有一个对比,这就让人很难甘心了。
“蔡刺史,我听闻在昭国,女子能够大大方方出门游玩,可参加科举步入仕途,亦可报名参军。
此等情形,自我幼时起便心生向往。若不是家族束缚,其实我在年幼之时,便想去往昭国,成为昭国子民。”
这话让蔡文姬忍不住笑了。
因为她突然想到了十几岁的自己,那时候若不是见到了大王一面,也许她的人生不会像今日这样自由自在。
意识到今天这场谈论将会非常有意思,蔡文姬对眼前人的出现越发和颜悦色了。
“甄女郎瞧着是个聪慧之人。我倒是可以为女郎讲一则故事。
数年之前,我曾亲自经办过一件走私战马的大案,案中之人甚至还是大王的亲族。
当时大王对族中犯罪子弟通通予以惩处,然而却有一人因这件事情得到了大王的赏识……”
蔡文姬讲了一下杨潇的故事。
明明当时她的父亲犯下了大案,然而她却没有出事,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在大王身边学习,现在甚至已经步入仕途了。
这个故事的言下之意,两人都听得懂,甄宓自然听懂了对方的暗示。
事实上她今日来,原本也是为了大义灭亲!
只是有些事情还想确认一下,毕竟若做出这个决定,那就没有回头路了。
“多谢蔡刺史告知此事。我今日前来,乃是为寻得一条生路。
我不认同族中如今所行之事,可我却无权阻止他们。
不过,我愿协助刺史大人寻得证据,为家族幼儿谋求一条生路……”
冀州这样的小事情,杨秋是不会管的。
如果蔡文姬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那她只能换个人去冀州。
当然,蔡文姬是优秀的。
当初决定换个官职积累资历,那就是因为蔡文姬未来也有野心,想要走上仕途之路的顶峰,未来也成为三公。
毕竟现在也没有丞相了,虽然这让蔡文姬有些遗憾。
所以在关东之地都在忙碌春耕,包括连豫州朝廷也在组织春耕事情之时。
南阳郡这边,李傕郭汜正讨论着许攸在昭国的待遇。
“我派去的人打听到了,那许攸在长安天天在酒楼里面高谈阔论,每天享受着美酒佳肴,日子逍遥自在得很。
还有很多年前投降的公綦稠,如今依然在雁门郡定居,下一代子弟也能参加昭国的科举考试。
再看看如今凉州的情况,若是错过这次机会,难道未来豫州朝廷又或者刘表能够赢?”
李傕这话说完,郭汜沉吟了一会儿,然后做出了决定。
“你说得不错,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这样才能给子嗣争取一个未来。
不如就去和那李文优再见一面吧,他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二人做好决定,于是在半个月之后和李儒相约见了一面,李儒早就知道,这两人最后会做出这种决定。
既然这两人已经谈妥了,那么接下来有些事情就可以开始了。
第183章
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非常有魄力,以一个外来户的身份能稳坐荆州掌权者的位置,当然是非常有能力的。
不过为了坐稳这个位置,自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那就是和当地士族合作,娶了当地大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80-187(第4/11页)
蔡家的女儿。
与此同时,刘表又重用蒯良和蒯越这对兄弟,平定了荆州的宗贼内乱,稳定了荆州的局势,可以说很快掌握了荆州的实权。
但借用了别人力量,就得让出利益,付出代价!
时间长了之后,原本信重的人也渐渐成了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刘表想要在荆州做出一番更大的作为,甚至有过野心想要带着军队向北而去,扩大地盘。
那时候他还不想就认了刘宠这个天子,毕竟都是刘家子孙,刘宠能做天子,他刘表不行吗?
可是,他有野心,他身边的人野心却不太大!
荆州这个地方,再往前数几百年,曾经有大部分地区属于楚国,不算是名义上的中原地区,可以说和中原的文化习俗是有些隔阂的。
这个地方的豪强士族自成一派,根本就没兴趣往北方打。
把自己这块地经营好就行了,往北方打了之后,以后都城定在北边,跟他们南边还是没有关系。
所以导致中原地区的诸侯打得你死我活,战乱不休的时候,荆州这边的人还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偶尔也就带军攻打一下内部的宗贼,可以说,这里的日子很平静安宁。
甚至南边的人也想得很好,若北方的大军真的南下了,到时候投降不就行了,反正南方一直游离开在朝廷中心。
干嘛要赌命!
因此,刘表虽然掌控着一个富庶的荆州,实力也越来越强大,甚至这些年天时都很好,粮食产量都算是丰收。
结果他愣是没有机会打出荆州去。
这个过程当中,也就派兵支援了一下益州,后来还让荆州这群世家大族挣钱挣红了眼。
这种安逸的日子,刘表觉得会出问题。
但不管是蔡氏,蒯氏,又或者他手底下的其他人,都不支持他更进一步。
老大和下面的属下思想不一致,那还能干什么事儿?所以荆州就成了一处无法突破发展的地方。
荆州的豪强士族以为,就算南方终究要被统一,那也是在豫州徐州这些地方被攻打之后,他们荆州士族到时候再投降。
万万没有想到,三月初一到,天气刚刚彻底暖和起来,昭国的大军出动了!
首先是李傕郭汜直接叛变,联合着昭国两万大军直接南下。
整个南阳郡瞬间成为了昭国的土地,眼下已经步步逼近到了襄阳。
没人能想到,这两人竟然转头还能和昭国合作起来。
整个荆州大惊失色,赶紧不断派兵北上支援。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路军队,更要命的是,昭国在益州的军队也直接东进了,水军直接坐船南下,目前正在攻打夷陵。
然后,袁术那边竟然也派军队来攻打荆州了。
整个荆州直接被三面围攻。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个荆州形势一片大乱,刘表甚至赶紧派人前去豫州朝廷求援。
若是再没有援军,荆州就要被困死了!
而在此时,赵韪正在和甘宁见面。
说实话,做间谍做到这份上,赵韪都觉得自己颇有勇气。
去年年底,因为赵韪泄露军机,把刘璋的所有部署都告知了昭国的军队,所以刘璋在后来彻底败了。
那时候,赵韪原本都打算去长安领赏了,毕竟他的功劳连昭王都写了一封信对他进行称赞。
杨秋觉得赵韪做间谍实在有天赋。
于是在信件里说,让他带着人一起投降刘表,到时候策反一下刘表那边的人。
只要成功,一定会重重有赏,有机会封侯。
然后,赵韪心动了。
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冒险一次,于是他就跟着刘璋身边的人投降到了刘表这边。
经过这几个月对刘表身边武将的接触,赵韪和以前的对手甘宁遇上了。
想当初甘宁也在刘焉下面任职过,只是没怎么受到重用,于是后来带着自己身边的人投靠到了刘表这边。
很可惜的是,刘表虽然接受了投靠,但依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甘宁在刘表这边依然混得很一般。
但就算是一般,现在也驻守在夷陵这边,掌管着两千人的水军。
目前蔡瑁带着大军驻守在这里,手下掌管着两万多的水军。
所以甘宁的上级现在就是蔡瑁。
至于赵韪这种投降的人,暂时也就做一些文职管管后勤。
“你今日突然约见我,倒是稀奇。”
甘宁的性格比较直来直去,被赵韪约出来见面之后,到现在还没想通,对方到底想耍什么把戏。
“甘将军,如今荆州形势危急,昭国大军正在进攻襄阳,你觉得襄阳能抵抗多久,刘表能不能守得住荆州?”
此言一出,甘宁的眼神危险地看向了眼前的人,接着又马上向四周看了一眼,赵韪笑了。
“我今日约将军出来,又在这个地方见面,当然已经确保了周边的安全,今日的谈话不会有人知道。
不过将军若是想要把我抓住交到刘荆州面前效忠,那我也只能认命了!”
此言一出,甘宁直接给自己倒了一大碗酒一饮而尽,接着就笑出了声。
“当初你投降至荆州这边,我那时还在想,你这小子为何不投降昭国?却跟着刘璋厮混。
选了这么一位主公,我还以为你眼神出了问题,如今看来,竟是我有问题。
难怪刘璋输得那般惨,家底都输个精光,原来身边有个内奸。
你倒是胆子颇大,竟又寻到了我的面前,难道就不害怕自己输得一败涂地吗?”
这话让赵韪瞬间笑了。
就凭甘宁现在的语气态度,他就已经明白事情成了,接下来就是谈筹码了。
“甘将军,天下统一乃大势所趋,识时务者方为俊杰。若甘将军能助力昭国一统天下,未来封侯不在话下。
甘将军难道觉得在荆州还有前途吗?刘表已然年迈,还被荆州的士族豪强所掣肘,他并无能力重用你们这些武将,他必须将权力让与身边之人。
而一旦刘表失败,难道豫州朝廷能有希望打败昭国军队?
甘将军总不希望,自己未来在史书之上被记载为一个失败者吧?”
赵韪这话说出来,甘宁笑了一声。
“你说得是有道理,可是我又凭什么相信你?”
赵韪从容地取出一纸书信,那是出自太史慈亲笔签署的楼船将军任命。
甘宁看完之后瞬间大笑了一声!
“这一战过后,我有机会去长安吗?”
“昭国的军队军纪必须要亲自学习,甘将军想不去都不行!”
这一下子,甘宁又给自己倒了一碗酒一饮而尽。
“很好,长安的酒卖到荆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80-187(第5/11页)
这边来贵了不知道多少倍,能去长安一趟,我心无憾!”
半个月之后,太史慈带领着自己的水军和荆州的水军进行大战。
在这个过程之中,后方的甘宁突然叛变,整个夷陵彻底失守,蔡瑁直接被生擒。
刘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接吐出了一口血!
“父亲,保重身体啊。”
刘琦跪在地上满是担忧,刘表心痛地看着自己这个傻儿子。
这种情势下还能怎样保重身体?失去了夷陵,襄阳马上就要保不住,就算往南边逃,又能逃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就算他想往南边逃,荆州的这群世家大族难道会陪他逃吗?
在面临灭亡危险之时,说不定先把他给绑了,然后直接作为投诚物品献给昭国大军。
眼下整个刘家危险了!
“琦儿,若真到了城破的那一天,不要相信蔡家,更不要相信其他家族。
你想办法直接投降昭国就是!”
此言一出,刘琦震惊地瞪大了双眼。
“父亲,何至于此?”
刘表苦笑了一声,原以为还得再过几年,至少是昭国的大军攻打了豫州之后,到时候才轮到他面临选择。
谁都没想到,昭国先对他出手。
“你若想活下去,今日就记得我的话。
出去之后谁都别说,包括你身边的亲信,也包括你的妻子,听明白了吗!”
刘琦跪在地上讷讷点头,心中已经升起了无限恐慌。
明明他是刘表长子,身份地位尊崇,在荆州这些年来一直高高在上,没有人不捧着他。
他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
可是今日突然被父亲这样警告,刘琦突然发现,原来他这身份也不过如此。
昭国的大军一来,连父亲都无能为力。
在荆州被陷入包围之时,长安这边辩论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了,可谓是精彩纷呈。
大概是因为长安风气比较开明,再加上又有杨秋鼓励,所以大家吵得你来我往。
每天都能有不同的见解在各大酒楼当中爆出,很多少年英才都在这场辩论当中出名了!
于是杨秋这才发现,诸葛亮和司马懿居然都在长安,还参加了这场辩论出名了!
惊喜和意外常常这样猝不及防!
在她派人调查之后,杨秋还发现这两人成为了朋友。
而这两人目前还和另一位历史上留名的仲长统交好。
果然,聪明人都喜欢聚在一起交朋友。
不过杨秋并没有插手这些年轻人的事情,她此时正在接待另一位天下名士,算是南边世家大族认可的一位隐士,闻名天下的庞德公。
也就是那位在历史上取出了卧龙凤雏称号的人。
虽然历史线改变了,可能并不会再有这个称呼,不过庞统也出现了,跟着庞德公一起来到了长安。
所以杨秋早就说了,这世上当隐士的人,哪里能够真的隐居一辈子?
现在荆州形势骤变,庞家在荆州也是大家族,所以终于忍不住了。
毕竟荆州这个地方共同促成了庞德公的名气,原本就是为了给南方争夺自己的话语权。
让他们荆州人自己品评他们当地的名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