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50-160(第1/19页)
第151章
汉朝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习惯,根据礼记当中的要求,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
所以按照汉朝的规定,官吏五天就要放假回去搞一搞个人卫生问题,给全身做个清洁。
对于士族来说,休沐日洗澡清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不只是他们的脸面,也是朝廷的脸面。
毕竟长时间不洗澡沐浴,身上就是臭烘烘的,这种状态面见君主是极其失礼的行为。
至于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也是要准备香汤洗澡,所以接风洗尘这词儿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的要认真洗个澡。
毕竟按照这个时代的条件,远道而来客人那真的是身上全部都是污垢,不去洗个澡去去尘土,真的会浑身发臭。
郭嘉到达长安之后,当然没有马上去求见杨秋这位昭王,而是在先处理个人卫生问题。
糜氏在长安早就买下了一座巨大的宅屋,毕竟糜氏是巨富。
郭嘉就先行借住在了糜家的宅院里面,然后在当天到达之后进行了一场认真细致的沐浴。
如果是以前,沐浴常见的东西是淘米水,皂角香料之类的东西,当然这是士族豪强才有条件用的沐浴用品,普通人最多用点淘米水。
但是随着昭国这几年越来越富裕强大,商队通行于各地,昭国发明的沐浴用品也渐渐流行于士族当中,包括关东士族。
他们虽然嘴上嫌弃昭国,说其是邪魔歪道。
但在生活当中,不管是昭国这边制造的蜜糖,还是昭国过去这些年发明的一些菜品,又或者琉璃瓷器之类的东西。
这群人私底下暗暗追捧,甚至在一些珍贵稀有物件上斗出了天价。
至于冬日御寒的棉衣,用棉花制作的棉被,那更不用说了,只要有钱购买得起的人家,那已经是家家必备。
而郭嘉现在用的沐浴用品就是昭国近几年发明的香胰子,这种东西有不同的香味选择,去污能力非常高。
当然还有一种价格更加昂贵的香皂,不过这东西据说产量稀少,一般人暂时还用不起。
郭嘉洗澡几乎用了三桶水,最开始是将身上的尘土污迹洗干净,后来才开始用香胰子,再后来加上一些香料。
等到彻底沐浴完毕之后,郭嘉才穿上了昭国这边用棉布制成的亵衣亵裤,再之后再穿上了一身用丝绸制作的外裳。
毕竟现在是夏季,穿衣主要以轻薄透气为主。
就这样休整了一天之后,第二日郭嘉才奉上了自己的名帖。
如果按照正常顺序,郭嘉送上自己的名帖,杨秋估计只能安排到两三天之后见面。
因为她这边的事情是真的非常多,许多来面见她的人都是提前几天定好。
但这两天却是有一件特殊的事情,按照杨秋和贾诩的计划,在筛选了几轮人选后,杨秋现在正在每天见一两个美男。
然后让对方在她面前表演一下弹琴奏乐,而她在一旁认真欣赏,简直就是日日笙歌。
似乎美人计在这一次快要成功了,得到消息的家族已经在私底下悄悄寻找美男,不放过任何钻营的机会。
这一日,杨秋照常让对方在她面前弹琴奏乐。
听到侍卫过来禀报消息,说郭嘉竟然来到长安,并且奉上自己的名帖之后,杨秋就决定马上见人了。
毕竟美人计的计划还需要持续很多天,今天提前结束而已,完全不会有任何影响。
因此在郭嘉跟着侍卫在长廊里面行走,慢慢靠近后面会客的堂屋之时,他还听到了一首曲子的尾声,颇有一种情意绵绵的感觉。
“大王这日子瞧着倒是甚为享受,嘉原本以为大王刚刚夺得长安,政务理应极为繁忙才是,未料到大王倒是颇具闲情逸致。”
听着郭嘉这带笑的话语,杨秋打趣地笑了起来。
“奉孝过去这一年想必是游历了诸多地方,如今却又来到长安。
想必也是想瞧瞧长安的美人,享受长安的美酒,未来久居于长安,不知吾这般猜测是否正确?”
没错,杨秋这么快面见郭嘉,就是觉得对方心中估计已经下定了决心。
不然郭嘉不会突然求见于她,而是继续观望四处游历。
毕竟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招揽了一次没成功,接着又主动求见,最后说自己不愿意来昭国效力,那不是闹着玩儿吗?
“嘉心中确实已经做出决定,不过在那之前,吾心中有一个疑问,若是不合适,大王不用解答。”
杨秋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
“虽然嘉与大王才见过寥寥数次面,但是吾心中甚是清楚,大王乃是天下间意志力最为坚定之人,为了心中大业无畏名声与死亡。
近几日流传的一些谣言,可是大王有意为之?莫非想要凭借这美人计达成些什么?”
“奉孝可知晓,当你问出此问题之后,即便你不为吾效力做事,恐怕我近期也不能准许你离开了。
聪明人有时容易想得过多,但有时恰恰又确实能够猜测到真相,这一回你猜对了。”
杨秋也不觉得这个计策能够瞒过所有人。
因为计策有时候本来就不是针对所有人,而是针对那一批想要钻空子的人,只要他们上钩了就行。
毕竟对他们来说,只要他们有钻空子的想法,这种机会他们就不会想要错过。
至此,郭嘉猜到了杨秋引蛇出洞的想法。
不过这事儿暂时和他关系不大,郭嘉既然做出了决定,自然要做出一番大事儿。
“嘉以往观望天下,常思索天下之弊在何处,那时嘉的朋友们常于私底下讨论,或言天子执政太过崩坏,或言大臣尸位素餐,再或言宦官当政。
不过嘉实则心中另有想法,原本以为天下之弊在赋税,在人丁,在田产,然嘉过去一年于昭国游历许久后,又回到关东等地,倒是发现了另一条路。
大王亦知天下弊端所在,然大王行了两条路,除在田产人丁赋税上有所改变,大王一直致力于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驯化优良种子,发展商贾,兴盛教化……
这些政策皆令昭国获得稳定发展,想必未来关中之地亦会逐渐兴盛起来。
不过吾觉得大王所行政策还差一仁政,此乃嘉为大王所献之策,还请大王仔细斟酌。”
说完这话,郭嘉就将自己在纸张上写的献策交给了旁边的侍卫。
作为一个谋士,现如今昭国没有征战,而是致力于内政治理之上,所以郭嘉暂并不能在军事上献出谋略。
但要想步入仕途,肯定要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至少要让昭王看到自己的才能。
所以郭嘉在那封奏书上写下了一封让天下士族痛恨的献策。
这种建议,要是在关东诸侯那里,郭嘉是不会写出来的。
因为他知道那些人不会认同也做不到,可是郭嘉已经明白了眼前这位昭王有多大的决心和能力,所以他才敢做出如此惊人的大事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50-160(第2/19页)
当然,这次献策也是一种试探。
若是昭王认同他的献策,那么皆大欢喜,君臣和乐,若是昭王不认同,那么郭嘉觉得自己会选择隐居下去。
杨秋接过对方的奏书之后,她立即展开观看,随即就感受到了对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疯狂感。
“奉孝,你可真是敢想,这种事情,我在并州和幽州都尚未推行呢。
你倒说说,你觉得在关中之地,它能够施行得下去吗?”
郭嘉观望出昭王并没有生气,反而带着一种笑意,看来这种事情对方是认同的,于是郭嘉也说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话语。
“嘉自然明白当下的时局尚不适宜推行此种政策,只是有些事宜需提前筹备。
难道未来大王不想施行此等仁政吗?这于天下而言乃是好事。”
杨秋当然明白这是好事儿。
郭嘉今日专门见她,可不是打算随随便便喝杯酒吃顿饭的,他献出此策,就是为了让杨秋看出他的决心和能力。
而郭嘉献策了啥呢,他给杨秋建议,废除目前通行的卖身契约。
未来若有人要卖身,按照新的规定来。
卖身契约上要规定具体是卖身五年十年,又或者是二十年,反正契约要进行重新调整。
不能再像是以往那样,一个家族能随随便便的藏匿数万人丁,并且这些人都成为这个家族的附庸人口,完全成为一个奴隶。
而在这封奏书之中,郭嘉举例了现实当中很多藏匿人丁的情况,然后为未来的改革提出了各种建议。
以后这种卖身契都需要在官府当中登记,而卖身契里面签订的年限时间到了之后,官府要负责检查是否放了其人身自由。
简而言之,这个政策是要逼迫各大家族释放出自由劳动力,让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自耕农。
这对政府是有利的,因为会增加赋税人丁。
但这种事情会得罪天下的利益阶层。
哪怕是以前的光武帝,也只能下诏令要求天下的世家大族释放奴婢,而不是说以后只签时间限定的卖身契约。
毕竟在这个时代,奴隶基本是终身制的,被主家买了之后,工资没有,一辈子干到死,随时都可能因为犯点错被主家打死。
而这天下的世家大族是怎么繁荣起来的,一方面是占据越来越多的田庄财产,另一方面就是吞并越来越多的隐藏人口。
历朝历代以来,官方上统计的人口都不是真实人口,因为有一部分人口是被藏匿起来的。
而郭嘉今日做出此等献策,连杨秋都觉得棘手了。
“奉孝,你当真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震惊天下啊。吾自然明白你的深意,此等政策若能施行,必定是仁政无疑。
至于何时实施,奉孝不妨现在就与吾出门一趟,我带你去瞧瞧一些东西。”
第152章
出门之前,杨秋自己换了一身普通的布料衣服,并且让郭嘉也换了一身普通衣服。
这就是普通葛布麻衣做的衣服,但看着干净整洁,让人会觉得这家大概是个小康的程度,不至于会觉得这人出身不凡。
而杨秋带郭嘉要去的地方,那是长安城外的一处小山村。
出城的路途上,两个人是坐在马车里面,到达了山村周围之后,杨秋带着郭嘉单独策马前行。
闾里聚居的地方,一般来说人群会比较多,平时里面出入有人看守,有专门的里长管理。
但是杨秋带郭嘉来的这个地方,看着好像有许多栋宅院子。
然而进入土墙里面之后,这里却人烟稀少,几乎看不到几个人。
好不容易看到有处住宅院门大开着,杨秋笑着敲了一下门,接着有一个佝偻的老婆子打开了门。
她看着外面两个穿的干净整洁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声音下意识地带上了恐惧。
“贵人可是要做什么?小人家里就一些野菜,什么都没有,求求你们饶了小人,俺家里真的没东西了……”
眼前的老婆子穿着一身打满了补丁的破烂衣服,看着外人之后的神色充满了紧张害怕。
而她伸出来的手指满是黑黝黝的泥土,一张脸上的皮肤已经满是沟壑。
杨秋能够看到对方的年龄才四十岁,如今看着却像是一个佝偻着七十岁老人。
“婆婆不用害怕,我和我身旁这位朋友路过此地,感到有些口渴,所以想要借些水喝。
这是十枚铜钱,还请婆婆给个方便。”
此话说完之后,对方明显松了一口气,但依然不敢接过那十枚铜钱,郭嘉在一旁终于笑着开口了。
“婆婆,我这里也有五枚铜钱,是不是不够?”
这一下子,眼前的人没有疑问了。
她紧张地转过身去家里的水缸里面舀水,想办法将那几个陶碗清洗干净,害怕贵人嫌弃。
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之中,郭嘉认真地看向了这处宅院子。
从这处农家宅院的大小构造来看,这家农户以前应该算是一户殷实的人家,因为这是一个两进的宅院子。
然而现在却是一副杂草丛生,土墙垮塌的破败样子,很明显没有人在护理这座院子了。
从刚刚的情形也看得出来,这家似乎没有什么人。
“是家里人生病死亡了,还是在战场上死了,又或者遭遇了兵灾?”
郭嘉问出此问,杨秋叹息地开口了,
“关中之地这两年没有大的瘟疫,反而由于董卓的原因,西凉军军纪败坏,常常劫掠周边乡里之间。
这里曾经是一处殷实的乡里,毕竟在长安脚下,算得上是温饱,可惜被西凉军几次破坏之后,最后死伤了很多人。”
这话说完,郭嘉沉默了下来,好一会儿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实在是太不值钱了。
此前,西凉军亦在豫州大肆劫掠,普通农户自不必说,就连一些寒门士族,亦大多死伤惨重。
战乱所带来的苦痛,任何人都难以逃脱。”
两个人喝完一杯水之后,简单的问了一下这家农户的情况。
婆婆这才说,她的儿子死在了西凉军的大刀下,几个儿媳最后也被劫掠走了。
如今就剩下一个十岁的孙子,现在正在田地里面忙着扯草。
离开这个地方之后,杨秋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带着郭嘉策马又去了一处地方。
那是一处山林的脚下,周围刚刚挖掘出来的荒地上,种着稀稀疏疏的庄禾,看得出来这块地非常贫瘠,土地也才刚刚开荒不久。
杨秋和郭嘉并没有靠前,反而是在远处观望着。
就在这个地方,里面聚集着大片茅草棚,而茅草棚很小,完全不能住人。
但是有人却从里面爬了出来,由此可以猜测,这里的人挖掘了洞穴住在里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50-160(第3/19页)
杨秋能够在地图上看到这块儿洞穴聚居区大概住着十几个人,此刻有五六个人在外面劳作。
这群人身上连衣服都没有,也就用茅草编织成席子围在自己身上。
“奉孝,他们也算是藏匿的人丁,因为想要躲避战乱,躲避徭役,所以只能在这种洞穴里面艰难地生活着,一家人可能都找不出两件衣服。”
说实话,杨秋想到自己的开局已经很艰难了,但至少家里还有住的地方,一家人还有十多亩田可以依靠。
虽然每天都很饥饿,但其实真的每天有吃的。
而这样的日子对眼前这群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奢望。
现在夏天还好,虽然没有衣服穿,但夏日不穿衣服也不会影响身体。
但这种情况若是到了冬日,恐怕一家人只能光着身子躲在洞穴里面勉强取暖,最后也不知道能活下几个人。
“大王占据关中之地后,不是已经开始重新登记人口,开垦荒地,给予救助了吗?为何这种现象似乎还有很多?”
这自然是因为现实情况千奇百怪,千难万难。
就算你在那里施粥免费给人吃,实际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敢过来,因为他们也会害怕有毒。
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强制的。
“乱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旦被破坏,想要重新修复,那必将耗费漫长的时光。
曾经,关中之地的百姓历经了无尽的苦难,强抓壮丁入伍,西凉军四处劫掠杀人,这一切都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他们竭尽全力躲藏在各个角落,只为求得一线生机。如今,昭国虽刚刚占据关中之地,即便四处宣传仁政,也难以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即便传入,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胆子稍大的,或许会去冒险尝试;稍微胆大些的,大概会让家族中几个人去登记户籍信息,以探虚实;而那些极度胆小的人,则悄悄躲在一旁观望。
我不知这家人是未得到消息,还是不敢出去,亦或是家中已有人出去查看昭国的施政情况。
但目前的状况便是如此,不可能一道命令下达,下面的百姓就都会听从官员的吩咐做事。”
基层治理就是这样千难万难,更何况还有官吏在中间偷奸耍滑,不听从吩咐,恶意扭曲政策呢。
所以想要彻底控制住一个地方,并且治理好,那至少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
而若是让这个地方培育出一批人才出来,那更是要五到十年以上。
“大王今日是想让我看到关中之地的真实情况?”
杨秋点头。
“奉孝今日所献之策,未来定能在世间推行开来,但当下却不可行,就如眼前那群穴居之人。
若有哪户人家愿意将他们全买入庄园居住,仅让他们每日种地做事,给予一口吃食,这些人定然全部愿意卖身。
于他们而言,活契死契已不重要,若有人买,他们便会谢天谢地。
可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常年营养不良,他们身形瘦小、体弱多病,即便想去卖身,也无人愿意买。”
这世道有个残忍的事情是,即使你愿意卖身去做奴隶,愿意每天被人打骂羞辱,但人家都不愿意买你。
因为对于地主来说,不管是大庄园的地主还是小庄园几百亩的地主。
他们要是买奴隶,必定是那种身强体健之人才有价值。
若是不认字,不会算数,不会管理,不会织布,身体瘦弱,体力弱小,卖身都没有人要。
什么尊严自由公平,喊出来都会让他们发笑的,那是什么东西。
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再加上一件保暖的衣服。
这时候,杨秋又带着郭嘉去了一处小型坞堡周边。
按理来说,坞堡本来是豪强地主修建起来的安全屋,住在里面的人自给自足,可以保护自己的族人乡党。
而郭嘉看到的这处坞堡,看着却已经有些破败不堪了,周边劳作的人很少。
虽然种植了粮食,看着今年可能有个丰收之年,但这一处坞堡实在是不能给人一种兴盛繁荣的感觉,反而让人看着有一种苦闷苍老之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颖川那边被战乱祸害的乡里,那些坞堡最后也没有保护到自己家族。
只有家族里面养了上千个壮士的人,似乎才能在乱世的时候勉强求得一丝自保。
“倘若这个家族再强大一些,勇士再多些,或许如今便不会如此惨淡。
然而,若天下的家族皆附庸无数隐匿人丁,朝廷又会难以掌控天下,最终必将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历史线上北方陷入不断陷入战乱之中的时候,强大的坞堡团结起来,最后又成了保护汉人的地方。
所以这世上的事情,有好就有坏。
平衡才是最大的难题。
此时天色已经将晚,杨秋带着郭嘉策马返回,回去的路上,两个人没有坐在马车里面,而是骑着马观看周围的耕田。
这个时间点,还有农户在田地里面除草侍弄禾苗。
感受到官道上面有骑马的人奔腾,靠得近的人会吓得立即跪在地上,直到马匹远去之后。
这群人才敢重新站起来,回到农田里面除草。
“奉孝,在并州那边,若有马车经过,或是贵人的车马在官道上通行。
周边农田里的农户虽不会到官道上冲撞人,但也不至于停下手中劳作,吓得立即跪在地上。”
“有时候,站得太高,确实能够看清天下的问题。然而,有时也需站得低一些,去探寻他们真正所需。
有些事情固然好,但正如奉孝你所言,现在并不适合。至于何时才适合呢?
或许是当我们起码通行于此的时候,周围的农户能够笑着看我们经过,而后回到家中能吃上一碗饱饭,来年开春家里依然有余粮,还有余钱为家里添置新衣。
到那时,奉孝所献之策估计便能试行。”
按照历史进展,这种事情在原本唐朝的时候才会慢慢开始通行,到宋朝的时候成为大面积的普遍现象。
那时候一个家里面所需要的仆人,其实签订的契约类似于雇佣合同,年限到了之后就是自由身。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好,而是时间点不合适。
当然,郭嘉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从一开始他也明白时机不合适,
只是杨秋还是要让郭嘉站得低一点,看看这真实的底层百姓到底过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难怪大王只是对长安进行了修补,明明众人都听闻了未来要重新修建新都城的风声,可至今都未开始,原来如此。”
杨秋轻声笑了一下,毕竟眼前的郭嘉也才二十一岁。
不能用对方三十岁时候智慧卓绝的眼光看待眼前人。
很多时候,智慧只能在实践经验中才能增长。
时间缓缓而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50-160(第4/19页)
随着秋季的到达,关中之地今年刚刚开垦荒地,虽然没有大丰收,但至少解决了前两年的穷苦窘境。
凡是用了昭国这边推行的高产种子以及沤肥方法的农户,这些人基本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有一个丰收年了。
而今年杨秋还对关中之地进行了免税,所以关中之地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就连豪强士族们也觉得今年的日子很好。
于是一些藏匿的人丁又渐渐冒了出来,而关中之地的寒门士族豪强也在准备一件事情,那就是今年的秋季考试。
之前一群观望的人凭借年底的丰收,心底也做下了决定。
看来昭国的统治接下来是能够稳定了,毕竟,什么消息都不如粮食丰收给人信心。
然而对于关东之地的诸侯而言,一群人就各有各的心思了。
冀州的袁绍经过一年时间的整合,稳固了自己的基本盘子,操练了一群精锐强兵。
在今年秋收也算是收成不错的情况下,袁绍觉得自己该出兵了。
既然要效仿光武帝统一天下,至少得先把北边的幽州控制在手里面,不然南下征战的时候,万一幽州出兵,这不是完犊子吗?
所以袁绍决定对昭国的幽州出兵。
而对于兖州的曹操而言。
虽然他空手套白狼,得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也没有被袁绍忌惮,两边都默认他想办法占据兖州。
但实际上,这种支持也就是个口头支持,不给钱给兵给粮,也就是说占据兖州之后,两边同意给他一个名号而已。
所以曹操陷入了普通人也会拥有的烦恼,这日子太特么穷了。
要养这么大的军队,这没钱日子可怎么过?
更要命的是,几千人的西凉军胡轸投靠了过来,曹操接纳的时候是很开心,但眼下却觉得头疼。
养不起啊。
想要获得钱粮,就算是挖墓也不够啊。
各种缺德方法曹操都自己想过了,还是钱粮不够,于是曹操手底下的谋臣提供了一个方案。
既然没钱没粮,那就只能去抢别人家的钱粮了。
于是曹操这边也决定开始动兵。
第153章
袁绍团队选择先行攻打昭国,北上进攻幽州,倒不是他们觉得昭国兵力弱,此战一定会成功。
实在是冀州地理位置没得选。
虽说西边有太行山的阻隔,导致并州和冀州有了缓冲地带。
然而几个重要的关隘太行八陉已经被昭国控制,只要昭国出兵,随时都能从太行山的几个关隘出兵进攻冀州。
这就相当于敌人坐在你的家门口,而你时时都需要提心吊胆。
至于北边,幽州和冀州接壤了很多地方,只要昭国愿意,随时都能带着大面积的军队出兵南下。
所以冀州最大的敌人就是昭国,袁绍虽然控制了冀州,但想要自己这个团队稳固根基,那就只能选择和昭国打一仗。
打胜之后可以威震四方,彻底让周边的人臣服,若是输了,那就进行和谈。
反正袁绍一开始就没打算用全部身家打这一场仗。
毕竟昭国过去几年打了太多胜仗了,完全将周边胡人挡在外面,谁都知道昭国的骑兵实力强,也没人敢硬碰硬。
但打仗这件事情,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有时候就是需要赌一把。
万一成功了,那就赢家通吃,失败了就蛰伏下来。
因为袁绍团队也看得出来,昭国过去几年明明有机会南下,最后却一直没有出兵,并且在过去两年还没有阻止他们关东诸侯控制冀州。
这就足以证明,昭国目前的规划根本就不打算彻底占据冀州。
所以袁绍团队在讨论完计划之后,最后发现输了之后也不至于身家性命全无,于是这一场战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幽州的渔阳郡有盐铁之利,再加上辽东郡这几年的开发越来越好。
谁都知道幽州已经不再贫瘠苦寒,反而未来会是一块儿宝贵土地。
所以袁绍集团当然也有点儿野心,想把幽州的富饶之地控制到手。
不过,这种赌博不会将所有赌注都押上去。
袁家有强大的根基,袁绍没自信自己一定会赢,所以这场战争其实是一个试探。
幽州涿郡,说起来这里是刘备张飞的故乡。
不过如今刘备三兄弟并不在幽州,过去数年辗转之后,他们现在投靠了豫州的天子,曾经的陈王刘宠。
涿县是郡治,如今荀谌正在这里,再加上张辽的大军。
过去十日,冀州北上的军队已经渐渐快要靠近到两边接壤的土地,双方的主力军基本已经选好了在涿郡这边决战。
当然,眼下战争还没有开始,不过双方都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精锐兵卒和武器钱粮。
动兵打仗这种事情,从冀州开始聚集大量的兵卒之后,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昭国这一边。
而昭国也迅速做出了应对,调集兵力,准备应战。
长安那边。
半个月前,杨秋就已经调集了大量的武器北上,看着是打算亲自指挥这场战争。
至少目前周边得到的消息是,杨秋已经快速带着急行军来幽州了。
实际上,杨秋身边的亲卫确实在飞快赶往幽州。
一千多人的队伍完全隐藏不了,至少昭国境内的人基本都知道幽州那边出事儿了,昭王要亲自去战场指挥。
毕竟袁绍在天底下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如此慎重对待这场战争,倒也不让人吃惊。
然而实际上,杨秋这一千多急行军到达幽州之后,荀谌和张辽只是各自接到了一封信,杨秋本人根本就没有来这里。
而这场战争她已经完全任命了张辽和荀谌指挥,张辽作为主帅,荀谌作为军事参谋,两个人亲自负责此次作战。
“文远,大王之意我已然明了。无论袁绍那边作何打算,我们皆需将这场战争尽量拖延。
暂且不可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以便为大王争取更多时间。”
在荀谌收到的这封信里面,杨秋给对方分析了一下袁绍这次的军力布置。
虽说有两万大军,然而实际上有一万多人基本是抓过来的壮丁,操练了最多半年,实力不足为惧。
剩下的一万多人算是各种兵种的精锐了,骑兵虽然不多,但也有一千人,另外加上步兵弓弩兵盾兵枪兵等,估计有个六七千人。
最精锐的那部分兵卒,全部都在麴义的手里面,大概有个一千多人,被称为先登死士。
而冀州又富裕,所以袁绍这次的兵种装甲倒是齐全,其中有许多精锐的强弩值得让人重视。
然而,随着昭国这几年对铁匠的提拔,再加上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铁矿,在兵甲之利这上面,还真没有人比得上昭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50-160(第5/19页)
如果在战场上再用些火炮又或者猛火油柜,那对敌人绝对杀伤力巨大。
当然,这种东西也决定不了战场的胜利,但至少也会让敌人死伤惨重。
然而杨秋让荀谌和张辽一开始不要用这些重型武器,反而让张辽带着军队和对方纠缠一阵子,尽量把这场战争的时间拖得久一点。
让外界的人以为冀州和幽州这边的战场很胶着,至少要把这场战争坚持到两个月以上。
“既然大王怀有此等意图,那么此次便先行训练新兵。今年于幽州招募的兵卒,唯有踏上战场,方能真正得到淬炼,眼下倒是一个绝佳契机。
依我揣测,袁本初想必也不敢在一开始便展开正面决战。他定然会先对我们的实力进行试探,刺探我们的军力部署。
而这一过程直至结束,少说也需一个多月。我只需尽力将时间拖延得更久一些即可。”
张辽接到的信件内容也差不多,杨秋还让张辽着重试验一下今年工坊里面制作出来的兵器。
看看哪一种在重骑兵上更合适,到时候再根据效果进行更大规模的量产。
当然,两个人信件内容后面都提到了战争结束之后不必赶尽杀绝,让他们准备和谈的事情。
到时候一定要狮子大开口,从袁绍这边多要点东西,尤其是人口。
至于为什么要拖延这场战争,掩盖真实情况。
那是因为杨秋带着自己的人北上之后,中间她转了一个方向,直接秘密去了河套平原。
此时贾诩已经在河套平原等候许久了,按照两个人上半年的规划,贾诩已经花费重金离间了韩遂和马腾,这两个凉州军阀现在正在闹内讧。
而杨秋就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带兵去攻打凉州,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这件事情又不能被人知道,毕竟动兵这种事情有时候是瞒不住的,需要大量的后勤准备。
而杨秋就利用袁绍带兵北上这件事情掩盖了她的真实行动,虽然看着昭国在组织粮草征召兵卒,但众人以为的是冀州战场。
“当年武帝一朝马踏阴山,那时的汉朝强盛至极,强大一时的匈奴也只能不断向北逃窜。
然而,光武帝建立后汉之后,河套平原却逐步再度落入胡人之手。曾经祖先以鲜血夺下的土地,最后却又一步步丧失,何其悲哀。
不过如今情形已然不同,雍凉之地的百姓不会再被遗弃。关东那群腐儒根本不知雍凉之地失控之后会带来何等巨大的危险。
可叹过去上百年,凉州苦难居多。”
杨秋和贾诩站在阴山脚下。
河套平原在过去这几年当中已经渐渐开发起来,目前已经有了一点点繁荣兴盛起来的趋势,毕竟这块地实在是一块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文和,你所言极是。野蛮与暴力确能毁掉文明,关东之人总想着放弃雍凉之地,根本不知此举带来的风险何其之大。
只是,凉州之地确实太过土地贫瘠。在这块地方,无论有多少胡人,最终争的都是一口粮食。
只有让这里的人活下去,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如此方能真正控制这个地方。否则,未来胡人依旧会在此地不断作乱。
此次打下凉州之后,届时还是挑选当地人治理。外人无法了解这个地方,也不懂这个地方。”
这话让贾诩挑眉一笑。
“恐怕会让凉州羌豪士族做大。”
“那也是未来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地方若让外人来治理,只会是不断的内乱争斗。
当初光武帝防备凉州之人,乃是害怕凉州之人势力壮大产生威胁,可结果却是上百年的羌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