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40-150(第1/17页)
第141章
李家和胡家都是汉中的巨富之家,汉中是一块挺特殊的地方。
北面是关中平原,南面又是益州的成都平原,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块富裕之地。
作为当地的巨富之家,当家人自然不是蠢货,在这种乱世飘摇的时候,没有人会傻得去投资一个没有实权的天子。
真要攀龙附凤,也得是给那些有兵权的人供奉钱粮,这样才有可能保住手中的财富。
毕竟乱世之中,天子给出什么爵位,又或者什么外戚身份,其实都没有精锐兵卒管用。
但凡脑子聪明点的人,都知道这一届的刘家天子没有实权,看着也不是有能力把权力夺回来的人。
所以最后这两家选择给朝廷献上钱粮,表面上看为了获得一个外戚身份,让家族子弟能够封官。
实际原因是,贾诩选中了这两家作为未来昭国商队的深入合作对象。
汉中这个位置,往南走可以和益州进行巨大的商贸往来,往西边走可以和凉州的商队合作。
往东边走还可以去荆州那边,当然,汉中和关中平原联系也很密切。
所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汉中都适合开启商贸往来,现在虽然还不能占据益州,但可以在汉中这边提前笼络人手。
李家和胡家过去几年已经和昭国建立了良好的商贸往来,贾诩观察出了这两家想要更进一步的野心,所以最后两边达成了秘密合作。
按照计划,这两家成功在他的帮助下搭上了朝廷这条线,在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钱粮之后,接下来,两家的女儿就送进到了宫中。
“贵人,刚刚陛下派人传来消息,说是过会儿会和贵人一起用暮食,贵人需要准备点心吗?”
被问话的人叫做胡云,她是胡家送来的女儿,如今已经被封为贵人。
其实她最开始进来只是普通的美人,但由于她比较讨刘协欢心,所以很快就超越李家那位女郎,最后被封为了贵人。
不过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这一切都在计划当中。
李家女郎长相一般,接受的任务也不是讨好天子,而是继续当个木讷的蠢笨的女子,然后由此对比出她的娇俏美丽。
当初她被那为大人亲自选中之后,胡月还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到后来那位大人教了她很多事情。
胡月最开始觉得疯狂,后来却是燃起了熊熊野心。
只要她做好了此事,未来她再也不是关在胡家后院里面,未来会被随便打发送给别人当小妾的庶女。
她未来会有一番广大的天地,像昭国女子那样出来做官掌握大权,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
所以,哪怕是在做如此危险的事情,胡月也不感到害怕,她只觉得这是她人生当中最幸运的抉择。
因为那位大人选中了她,而她也能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阿姊,今天这个点心味道很清甜,这次是怎么做的?”
刘协最开始对这两个送进宫的女子没什么好奇,可是接触几天之后,他很喜欢这个比他大三岁的胡月。
似乎只有在这里,这位胡贵人会像一位亲切的阿姐一样,跟他聊许多宫外的事情,做很多好吃的点心。
然后又会暗地里面鼓励他,告诉他外面有很多人厌恶董太师的倒行逆施,都希望他这位天子能够除去奸佞。
“这里面用了桂花做馅,故而有一番清甜的味道。
陛下,再尝尝这种点心。这是用窗外的花制作而成,味道很不错。我最近尤其喜欢用花来制作点心。”
胡月的笑容一如既往,声音也温柔亲切,她长得又娇俏美丽,和刘协的相处其实并不是用勾引的方式。
因为他们两个年龄都很小,这个年龄的刘协也不需要什么美色,他需要的是那种轻松惬意的感觉。
而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刘协早就已经习惯了在这里聊天吃点心。
因为胡月总是有很多的花样,让他在苦闷之余可以放松一会儿,不用想那些烦心的事情。
“是这个半月桃啊,没想到阿姊如此巧手,连这种花朵也能做成点心。我倒是颇有兴趣尝一尝……”
胡月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吃下了点心,然后又给对方泡上了一杯清茶,接着胡月开始聊父亲在汉中那里发现的铁矿。
“陛下,阿父给我传了消息,只要陛下这边应允,阿父会让人多铸造一些兵器,到时候皆可送到陛下这里来,助力陛下的宏图大业。”
这样的消息让刘协很是兴奋,果然有了外戚之后,很多事情都好办了。
他可以突破朝堂大臣的阻力,让外戚势力帮他发展钱粮兵器,而这位胡家是最合他心意的外戚。
他之所以这么喜欢来胡月这里,不只是因为胡月相处起来轻松。
更重要的是,胡月经常聊汉中的事情,聊汉中偷偷准备的钱粮兵器,这样的外戚谁不喜欢?
至少在刘协的视角里面,他能清楚的感觉到胡家想要在他身上下注,所以暗地里面帮他发展兵卒,这都是为了让家族成为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
这种交易也是刘协放心的方式,因为若没有所图,就像父亲当年说的那样,那种人才是最可怕的。
只要对方图的是名利,那么双方就能继续合作下去。
所以接下来,胡月继续聊一些刘协喜欢听的事情,并且又让刘协吃了几个点心。
天色渐渐黑了,暮食也在之后简单用完,但突然有内侍慌慌张张的过来传消息,说长乐宫那边起火了。
那一刻,刘协脸色大变。
“陛下……”
胡月的脸色满是担忧,刘协转身开口了。
“阿姊先待在这里,朕带人去看看情况!”
宫殿起火,向来都是不好的预兆,更何况是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候,所以刘协说完这话就慌乱地冲出了宫殿。
胡月看着那越来越远的人影,心中不由得在思索,到底是一个时辰还是两个时辰呢?
据说这种毒药发作时间并不固定,可能一个时辰,也可能两个时辰,甚至更晚。
不过此刻这些也不重要了。
毒已经下了,宫殿也已经起火了,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就绪。
接下来,其他宫殿也相继起火,整个皇宫一片大乱,一群人在疯狂地灭火,一群人则在宫殿里面浑水摸鱼。
等到长安的大臣都慌乱的在夜色之中赶到皇宫周围的时候,天子刘协又在剧痛之中倒在了地上。
中毒之后的刘协剧痛腹泻呕吐,整个人看起来就快要走向死亡,长安的大臣们都慌了,甚至现在救火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疯狂召集找医工救人。
但接着,大家发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董太师怎么还没出现?
没有人知道,董太师已经在家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
同一天,刘协死在了皇宫之中,董卓死在了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40-150(第2/17页)
己最放松的府邸里。
而做这件事的人,自然是李儒。
他作为董卓最信任的人,在董卓的身边做点手脚,实在是太容易了。
于是,一夜之间,长安一片大乱!
天子和董卓身死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长安人心惶惶,而董卓这次回长安只带了一部分亲卫,其实大部分西凉军还屯兵在洛阳周围抵御关东联军。
留在这里主持大局的人其实是李儒,还有留守在长安掌握兵权的张济等人。
至于董越,牛辅,李傕,郭汜,段煨,徐荣等人,现在都距离长安甚远,还在和关东联军对峙呢。
而张济作为贾诩的老乡,实际上已经被贾诩策反了。
于是,半夜十分,长安的一群大臣还没有从慌乱痛苦之中回过神来,城墙的大门已经敞开了。
张杨邓勇带着一千人精锐杀到了长安里面。
这一夜,火光冲天,鲜血蔓延。
反抗的人直接被杀了,能够有号召力且能主持大局的人,都被通通关押到了监狱里面。
通过一晚上的清洗,等到天亮之后,张杨才通过张济这边策反的一部分军队彻底掌控长安。
此时,杨秋率领着的大军已经屯兵到了河东郡。
她当然没有亲自参与到攻打长安,毕竟贾诩那边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内部策反,所以只要将反对势力清洗,长安就能彻底控制在手里面。
只是,控制一座长安城,并不代表杨秋就能够号令大半个天下了。
对于效忠汉室天下的的士族大臣而言,天子在长安,那才意味着长安是都城。
若是天子死了,那么长安城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再迎接过来一位汉家子孙。
所以要占据关中平原,杨秋要做的事情是带兵南下攻打,直到控制所有城池,将周边防守之人都换成昭国之人,这才意味着她占领了关中平原。
因此,杨秋等的就是长安兵变成功的消息。
一旦张杨和贾诩控制了长安,这就意味着长安城内王允,杨彪,黄琬之类的大臣都已经被控制起来了。
只要没有主持大局的人,那么关中平原自然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反抗。
“报!张将军已控制长安……”
不到一天,长安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杨秋这里。
看到这个消息,杨秋转头就对着徐晃还有贾衢开口了。
“梁道、公明,时机已然合适,可以发兵了。”
徐晃和贾衢都是河东郡人,所以杨秋这一次南下,她把这两个人带在了自己身边。
毕竟她占据的是河东郡北部,南部这些年虽然也友好往来,商贸兴旺,但要他们直接加入昭国,恐怕对方不会乐意。
但现在天子死了,董卓也死了,如今让贾衢和徐晃去劝说这些人投降,至少比打仗损失要小一点。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在长安的消息传到整个关中平原之后,大部分城池的官吏直接率领着全城人投降。
当然也有少部分顽固分子坚决抵抗,为天子殉国。
于是杨秋这这样边打边南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直接控制了关中平原,而此时,西凉军那边也陆陆续续知道了消息。
一群人方寸大乱,完全没懂后方怎么就被偷家了。
他们既想要撤退回去,但后方又已经被人占领,所以这群人陷入了两难之中。
杨秋这边则立即派了贾诩和李儒去进行谈判。
虽然西凉军的军纪不行,但也不是没有其他合作方式,至少杨秋有很多种方法和他们暂时合作一下。
总不能让关东联军看着他们内斗。
当然,长安这番兵变消息也彻底传到了关东之地。
此时,郭嘉又游历到了冀州,正好在荀彧家做客。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大惊失色。
天子就这么死了,董卓也死了?
那位昭王一出手,竟然釜底抽薪!
第142章
此时,已然踏入这一年的十月,南方的天地也完完全全地陷入了一片彻骨的寒冷之中。
长安的消息恰似那迟来的鸿雁,近些日子才陆陆续续地传至中原各处。
毕竟两地之间相隔甚远,初始之时,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泛起,但那时根本无法加以证实,反而由此催生出了更多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谣言。
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董卓杀了刘协,又有人绘声绘色地传扬刘协发疯后杀了董卓;还有传言说长安爆发了可怕的瘟疫,董卓和刘协双双死于瘟疫之中;更有甚者,竟传董卓中了美人计,被一个神秘的女子所杀。
这些谣言虽说有些离奇,却还算不上太过离谱,而那些更为荒诞不经的谣言,在冀州、豫州等地如潮水般陆续传播开来。
这般情形直接导致无人能够确切知晓长安究竟发生了何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仅仅知道董卓和刘协必定是出了了不得的大事。
而在那个时候,由于是杨秋一方牢牢掌控了长安,所以昭国军队将城池紧紧把控起来,直接阻止当地人向外界传递任何消息。
这种状态直接持续了一个月,各个城池都实施极为严格的管理,没有人可以自由通行。
直到杨秋这边的人马彻底地掌控了关中之地后,杨秋这才下令让周边的城池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允许人们自由出行、相互往来。
至此,关中之地所发生的重大消息终于像是疾风一般传到了中原地区。
那些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在确认消息完全一致之后,他们这才彻底确定,这次的消息不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谣言。
原来,董卓确实死于刺杀,天子已经暴毙,皇宫起火,长安沦陷,昭国已然占据了关中之地……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不感到震惊。
刘辩早已逝去,汉灵帝最后一个儿子,刘协虽然一直被董卓所控制,但众人讨伐董卓之时,对刘协的天子地位还是认可的。
可谁能想到,那霍乱朝纲的董卓就这么突兀地死了,随后年幼的天子刘协也意外地命丧黄泉,这简直如同让大汉的天空轰然崩塌了下来!
虽然,大家都知道刘协这个天子做得憋屈,跟傀儡差不多,但实际上,也只有刘协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他是唯一的正统。
然而现在,这个微妙的平衡被无情地打破了。
汉灵帝最后一个儿子命归黄泉,长安还被昭国强势夺走,这简直如同亡国的预兆。
当然,刘姓子孙还有很多,关东之地依旧处于汉朝的控制之下,可如今没有了名义上的天子,众人的心都乱成了一团麻。
忠臣良将在得知这个惊人的消息时,悲痛欲绝地痛哭失声;野心家们则在暗地里偷偷思忖,是不是该赶紧扶持一位刘姓子孙登上皇位,从而让自己拥有从龙之功。
而对刘姓宗室来说,震惊过后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40-150(第3/17页)
是难以抑制的窃喜,他们心中暗自盘算,是不是该轮到自己这位刘姓子孙登基称帝了呢?
对于关东联军而言,这个消息也让他们陷入了极度的懵逼之中。
他们讨伐董卓还未取得成功,甚至联军都快要名存实亡了,结果董卓却自己提前一命呜呼。那他们现在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各个诸侯下面的谋臣们都慌了神,可随即又激动得不能自已。好机会呀!混乱之时,恰恰是最容易攫取巨大利益的时候。
所以各大诸侯的谋臣纷纷跑到自家主公那里献策,热烈地讨论着接下来拥立谁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响亮的旗号打出来,谁能够安定天下人心,谁能够笼络更多的人,谁就能够登顶天下权力之巅,成为霍光那样的人物。
没错,关东之地的各大诸侯可不敢这个时候自立为天子。
刘协是死了,但刘姓子孙还有很多,天下人不会同意他们自立为天子,至少现在得立一个傀儡天子。
再说,关东诸侯一直自诩为汉室忠臣。哪怕是野心勃勃的袁术,这家伙现在都不敢公然宣称要当天子。
因此,豫州冀州兖州青州等地的士族简直疯狂了起来,他们秘密联络着自己的势力,暗地里面交换利益,都想在这次权力的洗牌当中获得一席之位。
至于什么扬州,荆州,益州等地,抱歉,太远了,中原世家大族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偏远地区没资格参与到权力的洗牌。
只要能把中原地区这群人解决好,那就相当于能号令关东这一块地区了。
所以关东联军的几大诸侯直接撤回了自己的大本营,这种时候还讨什么董?
赶紧拉拢更多的人,让自己实力暴涨起来,先在这一轮权力洗牌当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说为天子报仇!
在这种暗流涌动之中,正好在荀彧家做客的郭嘉在大惊失色之后,他看着正在给自己倒酒的荀彧,郭嘉劝说了起来。
“文若,你这般未免显得太过悲愤了。
此等事情虽出乎意料,但仔细思忖,确实是那位昭王所能做出之事。她向来不走寻常路,行事大胆且疯狂。
此次更是直接釜底抽薪,断绝了汉室正统。
未来关东士族必定会陷入内乱之中,恐怕再过一月,关东之地将会出现数位刘姓天子。”
刘协、刘辩皆已去世,接下来刘姓之中谁当天子,其实很多人都有资格。
所以在这个时候,野心家都会推许自己选中的人做天子,进而给自己加官进爵。
或许豫州的士族会联合起来推举一位天子,冀州的士族也推举一位,青州、兖州、徐州再推选一位。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服气对方推举的天子,然后陷入内乱争斗之中,彼此消耗实力。
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关东联军将兵力联合起来,用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共同推选出一位新的天子,从而让关东士族联合起来。
但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因为过去这一年,这群关东诸侯已经互生龃龉,联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大家谁都不服气谁,刘协的死亡只是加快了这群人分崩离析。
“奉孝,昭王不只是要断绝汉室正统,更是要绝了关东士族的未来。未来若关西士族团结起来,关东士族再无出路……”
荀彧这番话说完,他端起手中的那杯酒直接一饮而尽。
大多数时候,荀彧都不会这样喝酒,对他来说,喝酒是享受,而此刻喝酒却真的是借酒消愁。
这一刻,郭嘉才听明白了荀彧悲愤的缘由。
天子刘协过世确实会让荀彧震惊伤心,关东之地陷入内乱之中,也会让荀彧忧愁,但这都不是打垮荀彧的原因。
真正让荀彧现在愁苦的是,昭国占据长安之后,已经有了席卷天下的能力,若未来若真的是昭国问鼎天下。
不只是关东士族会遭受打压,难以在朝堂占据高位,关东士族所坚持的家学,所认同的治国之道,这些全部都会被摒弃。
这是掘了关东士族的根基。
朝堂一时之间遭受打压失去权势,其实对于士族来说,这都不是致命的。
因为只要手中的书籍还在,哪怕换了新的王朝,未来其实都可以东山再起。
可是荀彧去过昭国,他知道昭国的治国之道和关东这边认同的道完全不一样。
更何况昭国各种杂学兴起,荀彧可以肯定,未来昭国选取人才的方式,肯定不会跟各大家族的家学有关系。
这就像现代高考,关西的人天天已经在考数理化了,关东的人还只学语文,那未来关东之人哪里还能有出路。
“文若……嘉在昭国待了一个多月,见识了昭国诸多新兴之事。其实我也不知昭国这条路是否正确,但至少昭国的普通民众能够不用遭受战乱之苦,能够吃饱穿暖,能够不用缴纳那样多的苛捐杂税。
若是昭王能用这种治理方法统治天下,能够让天下安稳太平,这只能证明我们关东士族的路是错的。
我知道文若你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我也知道文若你有能力。但若是天命如此,昭国之道能让这天下更好,我们关东士族还是认输吧……”
郭嘉明白荀彧心中的遗憾,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的道,但此刻荀彧坚信的道好像已经快要被现实给击垮。
“更可况,友若兄已然在昭国占据高位,听说公达现今也已在昭国。你们荀氏家族完全无需担忧未来出路,关东士族虽会受到打压,但荀氏理应不会。
我从昭国离开之前,听闻已有一些荀氏族人去昭国投奔友若兄了。毕竟中原这边战乱繁多,所以文若你完全不必担忧家族未来出路。”
这番安慰并没有让荀彧的心情彻底好起来。
“兄长从小想法便与众不同,他是真正认同昭国的治国之道。至于公达,从前我也不清楚公达心中所想,但如今我倒是能猜到了。
因为公达已然在昭国担任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昭国成立了司法院,公达专门在昭国修订律法。我以前倒没看出来,公达竟然偏向法家。
奉孝,荀氏家族的未来确实无需操心,我只是不知我现在还能选择支持谁了。
听说袁本初那边已经在秘密谋划夺取冀州,恐怕接下来会选择拥立一位刘姓天子,其他人估计也会采取差不多的手段。
这些手段实在是毫无新意,让人失望。”
荀家现在已经有两个人在昭国了,无论如何,中原这边肯定要派出自家子弟出仕,在关东这边稳固根基,保护族人。
而荀彧是家族里面看好的人才,所以荀彧是一定要留在中原这边出仕的,原本看好的人是袁绍,荀彧甚至已经住在了渤海郡。
可是现在刘协死亡,冀州这地暗流涌动,袁绍采取的方法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让荀彧实在是有些失望。
因为他想看到的是,在这样混乱的时候,有一位人能够力挽狂澜,做出挽救天下的举动,偏偏他现在看不出任何人有这种能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40-150(第4/17页)
辅佐一个自己觉得没有前途的主公,荀彧是真的不太乐意。
郭嘉听出了荀彧的潜台词,言下之意就是说关东之地现在没有哪个英雄让他看得上,这让郭嘉忍不住笑出了声。
“天下楷模袁本初你都瞧不上,文若,你……可真是……”
“难道奉孝打算去投奔袁本初?”
郭嘉也笑着摇头,两个人相视一笑,都明白了彼此心中所想。
但接下来,郭嘉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文若,嘉没有家族束缚,所以我打算去长安了。”
此言一出,荀彧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奉孝难道已经认定昭国是最后赢家,这天下胜负还未分出来吧。”
虽然荀彧已经对关东这地儿的诸侯丧失了信心,但如今昭国只是有了席卷天下的希望,距离真正问鼎天下还远得很。
奉孝为何会做出这种抉择?
“文若,如果那位昭王接下来在长安能够不死于刺杀之中,并且还真的将关中彻底掌控起来,那么未来希望真的会很大。
嘉现在过去只是想看一看长安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位昭王打算如何处理关中那群士族。
要知道,当初那位昭王可是用杀戮的手段解决并州隐患的,嘉想知道昭王这一次会做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
郭嘉还不至于现在就认定,昭国未来会成为最后赢家。
他只是确定,接下来关东这片土地上会发生各种战乱,众人会深陷于内斗之中。
然后实力弱的那批人淘汰,直到决胜出实力最强大的几个人,接着再互相吞并,而这件事情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这样的局面郭嘉只觉得无趣,倒不如前往长安,瞧一瞧昭国将会给长安带来怎样的变化。
而此刻的杨秋却并没有在长安。
在彻底控制了关中等地之后,昭国的军队直接控制了各大关隘,于是杨秋就赶回了马邑县,然后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今年秋季的考试之中,蔡文姬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
这个女状元的分量很高,因为考试里面的明算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蔡文姬都名列第一名,再加上其他科目,成为了文举名副其实的状元。
而蔡文姬之前已经在荀谌的帮助下成立了监察司,所以这状元到手之后。
蔡文姬处理的第一个大案子,那就是杨氏宗亲走私贩卖马匹之事。
如今一切准备就绪,但蔡文姬的资历不足以让杨氏宗亲的人心服口服,同意让一个新出来的女官处理这么大的案子。
所以杨秋一定要亲自到来给蔡文姬撑腰。
当然,杨秋这次回来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只是这件事情大概会成为她回来处理的最先要务。
让杨秋没想到的是,这才刚刚到家,最先来的人不是她的各大心腹报告政务,而是蔡邕怒气冲冲地过来了。
“蔡公怒气冲冲地过来,可是有什么招待不周?”
蔡邕无语的看着这位昭王,长安的事情他就不说了,成王败寇,他也没资格说啥,政治斗争从来都是这么惨烈。
可是他的女儿是不是被利用得太惨了,本来他看着文姬考上了女状元,蔡邕还觉得挺激动。
反正天下都已经大乱了,若是女儿能够在昭国一展宏图,蔡邕倒也没有那么死板,他当然希望自己女儿未来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这位昭王让他女儿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捕杨氏宗亲,这不是把他女儿往火坑上推吗?
“大王,你让文姬去做的事情实在太过危险。你们杨氏宗族内部有斗争,关起门来处理不好吗?何必要闹得如此之大……”
蔡邕抱怨了一大堆话语,主题就是这种家族内部事务,让他女儿掺和干什么?那不是彻底得罪了昭国的皇室宗亲。
杨秋这才明白蔡邕到来的意图,她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蔡公,这件事情容我稍后解释。
我更想问的是,如今昭国已占据长安,未来几年我会派大量的人修整长安,以后昭国更是会定都长安。
所以长安的城池规模也会扩大几倍,基本全部都要重新修建。
但设计规划长安这件事情,我还没有选好人,蔡公愿不愿意加入?”
此言一出,蔡邕睁大了眼睛,让他现在参与权势斗争,他确实没兴趣,蔡邕只想专心治学修史。
可若是规划修建一个崭新的长安,蔡邕的心瞬间被挑动了。
“大王是不是在故意转移话题,想要以此来作为交换,让我同意文姬继续做这件事情?”
那真的是想多了。
杨秋只是觉得蔡邕是个全才,艺术审美又很好,所以哪怕不能参与全部的长安修建规划,但也能参与一下设计。
不过此时看着蔡公这样怒气冲冲的样子,杨秋忍不住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第143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公觉得这首诗如何?”
汉朝已经有七言诗了,但非常少,这时候的汉朝流行的是五言诗。
蔡邕听完这首诗就莫名感受到了诗词当中透露出来的凌厉杀气,恰好诗词写到了长安,而最近昭国攻破长安时间又正好是是九月。
难道这是在描绘这是攻打长安的行动,但是仔细一回想诗词里面的内容,似乎又不太对。
“大王,《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四民月令》有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此诗言九月八,所以应是指菊花盛开之时,但我又觉得这首诗并非描述菊花盛开之景,反倒有一种凛冽的杀气扑面而来。这是大王所做之诗吗?”
杨秋摇头,原本她是没想到这首诗的,只是蔡邕提到了蔡文姬的事情,这让她突然就想到了黄巢的故事。
“是一个叫做黄巢的人所做此诗。蔡公若好奇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不妨坐下来慢慢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杨秋没有讲具体的唐朝背景,只是讲有个叫黄巢的人屡次考试不中,没办法进入朝堂做官,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
“攻打到长安,其实比考进长安要容易得多,所以黄巢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法。
蔡公看到朝堂危险,到处尔虞我诈、波云诡谲,遂想让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希望文姬能够去担任一个清闲安全的官职。
然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穷其一生,亦难获官身。蔡公所视危险之地,实有大把人甘愿前往担任。
我并未强迫文姬做此事,只是予她一个选择之机。此起点,乃许多人毕生难及之所。
蔡公,文姬心中自有抱负,也有野心。既然已经步入官场,便不可指望朝堂永为安宁之地。
即便让文姬去他处为官,蔡公以为便无危险?至少在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40-150(第5/17页)
下来这一两年内,恐怕我身边诸多之人皆会遭遇刺杀。
长安之事,天下人皆有揣测。未来报复之人必众,而我的心腹之人皆将面临更为凶险之境。
若蔡公容不得一丝危险存在,那让文姬直接不出仕为官,其实才是安全之策。”
这世上可没有只享受好处而不承担危险的的事情。
蔡文姬的起点是非常高,但面临的危险也比其他人大多了,因为监察司未来就是刺探百官秘密的地方。
这种地方肯定不会受到官吏的欢迎,要万一做的事情牵扯利益太大,那更是可能遭受各种报复刺杀。
而蔡文姬依然选择了这一个机会,那是因为她也想掌握权力。
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未来昭国的有才之人越来越多,那时候就可能要从乡间小吏做起,熬个十几二十年才有可能步入朝堂中心。
蔡文姬很清楚这一个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早就已经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
因此,当杨秋把这段话以及黄巢的故事说完之后,蔡邕似乎也理解了女儿的执着。
他本来就是知道女儿那边劝说不成,这才来杨秋这边抱怨。
而现在,蔡邕被劝服了。
若是只图安稳,那又何必步入官场?
他女儿的志向如此远大,他不过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犯了年纪大的人通病,只求安稳,
“请大王见谅,吾今日实乃冲动之举,此事文姬并不知晓,乃吾自作主张。
忆吾年轻之时,亦是不顾危险,向天子进谏,后流放至并州,方收徒孟举与文远。
人人皆有年少之时,文姬尚年轻,吾又怎能限制其未来?
岂能让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竟因父亲那可笑之求,而毁了其原本光明未来?是吾错矣。”
蔡邕这样的人,原本就在情感上比较随性,杨秋倒也没多计较,而是笑着问起了最初的问题。
“那么蔡公可还愿意考虑参与修建规划长安?吾欲修建一座崭新长安,比马邑县要大许多许多。
一座都城建设需考虑方方面面,蔡公愿意加入否?吾保证,长安修建好之后,我会修建专门的文史馆,以供蔡公修史。
这大汉几百年历史,还是应由你们这些当代之人好好记录下来,传承后世。”
蔡邕一开始就心动了,现在就更没有任何意见,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个槽点忍不住想要说出来。
“大王,昭国虽已占据长安,控制关中之地,但实则天下大半土地依然是汉室天下,大汉还没有亡呢。”
“迟早的事,未来历史记载,自今年始,亦会是一个分水岭……”
蔡邕也算是被堵得没话说了。
离开之前,他忍不住问了一下黄巢到底是谁?
历史上好像没有这个的人物啊,更何况通过考试才能做官这种事情,似乎主要是昭国在实行啊?
“庄周梦蝶,于梦中竟瞧见了此人一生。”
这个答案蔡邕信了。
毕竟在汉朝这个时候,神神鬼鬼的事情还是比较流行的,而且这个时候还有很多方士和阴阳家,这些人就喜欢预测未来,宣传一些神神叨叨的说法。
反正在这个时代,你要说你有什么神通,人家绝对不会认为你有病,而是会认真探讨一下这门学问。
杨秋只是假借了一下庄周梦蝶,没想到很快真的有一个修道之人来拜访,此人名叫左慈,说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禀告于她。
“将此人直接关起,勿听其言,任何人皆不许接近,每日派人送完饭即可。
待我处理完手头之事,再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