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130-140(第1页/共2页)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1/17页)

    第131章

    “奉孝,友若,不妨去书房一趟,我有一件东西想给你们看看。”

    这话说完,杨秋就命令自己的亲卫去取东西,一炷香之后,三个人来到了书房。

    郭嘉和荀谌其实都不知道杨秋要做什么,只是觉得专门来到书房外面还有重兵把守,似乎是要讲一件很机密的事情。

    可是这个问题值得这么隆重吗?

    哪怕是荀谌,此刻都没有理解大王的想法。

    毕竟郭嘉的疑问他和大王早就讨论过,没有任何一项新的制度能够让一个王朝万世不灭。

    王朝更替本来就是一件注定的事情,所以荀谌并不纠结这件事情。

    而郭嘉的纠结无非是,轰轰烈烈一场变革,最后还是回到旧制,是否无意义,是否白折腾?

    但荀谌知道,昭国工坊里面产出的越来越多的东西,他确定这种东西会给未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荀谌是觉得有意义的。

    两个人端坐在书房里面,杨秋接过自己亲卫递过来的东西,然后开始将两个木支架撑开,最后将一幅巨大的地图挂到了众人的面前。

    没错,这是杨秋自己画好的世界地图。

    之所以没有一早就展露出来,那是因为现在的世界地图具体有哪些国家?杨秋自己都还没有考据清楚。

    所以只能把地形画出来,然后再来查典籍,根据过去这些年东汉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这才能够慢慢拼凑出目前地球有哪些国家。

    “这是……”

    荀谌震惊地一下子站了起来,汉朝的地图,这两个士族出身的人当然都见过。

    然而杨秋展开的这幅巨型地图,不只是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画了出来,还将许多荀谌都不知道的地方也画了出来。

    当然,因为有丝绸之路的交流,大家都知道汉朝周边有许多小国,这件事情并不稀奇。

    但杨秋画出来的整幅地图,直接让荀谌和郭嘉发现,原来他们汉人所占领的地方竟然在这个世界上只属于一小部分,而这个世界竟然有这么广阔,有这么多不知名的国家。

    “没错,这就是真正的天下,而你们看到的蓝色地方都是大海,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我们汉人所占据的陆地,在这世界上,只能算是一小块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天下!”

    要说后来的宋朝和明朝,其实和外面国家的交流挺多的,毕竟海运很发达,那时候已经有外国人坐船来交流了,所以那个时候的士大夫阶层知道天下很大。

    但在汉朝这个时间,海运还没有发达到这个程度,这个时候还主要是陆路运输,所以国际贸易主要还是丝绸之路。

    这条路横跨欧亚,这一路上有无数国家,但和汉朝交流频繁的主要是西域诸国。

    而远在西边的罗马帝国现在在汉朝这边被称为大秦,这时候汉朝人也知道,西边有一个国家很发达,但再往罗马帝国往西走,汉朝这边就没记载了,毕竟太远了。

    至于阿三,西汉的时候被记载为身毒,东汉的时候已经称其为天竺了,所以这些靠得近的国家,像荀谌和郭嘉这种士族出身的人,自然都有所了解。

    可是这种了解都没有地图的冲击力大,因为只有亲眼看到这个地图,才能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一个人的眼界有时候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的,当打破这个认知之后,人的所思所想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大王为何拥有这天下地图?何人所绘制?”

    郭嘉的心中经历了一番震荡之后,他直接好奇的问了出来。

    在这个年代,能拥有一个州郡的地图,那就是很非凡的人家了。

    但是昭王却能直接拿出天下地图,郭嘉倒不觉得昭王会在这个时候戏弄于人,所以这幅地图大几率就是真的。

    但以昭王的年纪,肯定不是昭王走遍天下绘制出来的,那么这地图究竟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吾师所绘制,他游历天下,精通天文历法,所以绘制了这天下地图。”

    杨秋面不改色的说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不能解释的就归结于吾师。

    这个答案让郭嘉挑了一下眉,倒是没有再深究下去,反而忍不住细细观摩上了这幅精致的地图。

    真是令人惊讶,原来这天下比他想象中还要大。

    “漠北草原,广袤无垠。然匈奴、鲜卑之人,为何惯于南下劫掠,而非北上?观其地形,似亦无山川阻隔,缘何总是与汉人过不去?”

    观摩了地图一会儿之后,郭嘉忍不住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奉孝觉得幽州是否依然很寒冷?此刻中原地区已经穿上夏衣了吧?”

    郭嘉下意识的点头,随即立即猜到了杨秋的言下之意。

    “大王之意,乃越往北行则越发寒冷。即便北边存有偌大一块陆地,实则并不适宜人生存。

    故而,这些人唯有南下劫掠,盖因我汉人之地富饶充足,物资丰盈,可为其生存之所需?”

    杨秋微笑着点头。

    接着,荀谌指出了罗马帝国以西的一大块区域,那里算是未来的欧洲了。

    “那么这块地方是否适宜人居住呢?”

    那是汉朝没有记载的地方,荀谌对此感到很好奇。

    “北边之地依旧严寒,然中间此块区域气候倒是宜人。此地现今居住着众多人口,其长相与吾辈汉人截然不同。

    有人生而红发、黄发,亦有人天生蓝色、绿色眼眸,与吾等容貌全然相异。”

    接着,荀谌和郭嘉又问了孤悬海外的那块美洲地区,杨秋只能解释这个地方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确定有人口居住。

    至于这地方的人有什么特色,那真的是不知道,毕竟这地方的历史从记载开始,就是数尽的屠杀灭亡。

    所以这地方古代是什么情况?那是真的搞不清楚。

    最后,这群人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南方,杨秋亲自介绍了赤道周围的特色。

    “此地无春夏秋冬之分,唯夏季终年常在,常年炎热不堪。

    而此处人口或应存在,但其生存状态估计仍处于打猎捕鱼、采集野果之境,吾不能十分确定,但大抵如此。”

    将地图上的位置介绍得七七八八之后,杨秋笑着指向了南边那块儿两个人还一直还没问的区域,那是南半球的大洋洲。

    “此处四季刚好与我们相反,吾等处于冬季之际,此处正值夏季。至于此块地方是否存有国家,我不能确定。”

    这种陌生的在书本上从未见识到的知识,让郭嘉和荀谌很是激动,两个人都想了解的再清楚一点,所以杨秋在又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之后,发现有些事情自己已经不好解释了。

    于是她只能再把一个盒子打开,将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拿了出来。

    这东西原本一开始就打算打开的,只是郭嘉和荀谌见了地图之后问了她太多问题,所以这才一直放置在这里。

    直到现在,她必须要这个东西才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2/17页)

    解释接下来的问题。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大王这是根据平子先生所言制作出来的吗?”

    郭嘉好奇的看着这个球体,这上面标注了刚刚平面地图上的国家位置,但从球体上来看,又是另一种感觉了,于是他一边看一边好奇的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平子先生就是张衡,也就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非常擅长天文,历法,算术,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观测仪,还制作出了水运浑天仪。

    所以杨秋拿出一个地球仪,这也不会太令郭嘉和荀谌感到惊奇,毕竟张衡太出名了,张衡的言论士族们肯定也都知道了解一些。

    至于信不信,那是另一回事,

    但因为有张衡的原因,所以杨秋拿出来的东西倒也不会令人觉得难以置信,因为张衡已经在浑天仪上面记载了南极,北极,二十四节气,黄道赤道等。

    当然,张衡在自己的著作里面已经记载了极其高深的天文观测方法,历法计算方法,不过这种东西一般人看不懂,所以这种真正的科学知识传播的面积也不太大。

    “宇宙之大,浩瀚无穷,张衡先生的见识已经非常高远了,但依然还没有测算出真正的宇宙有多广大。

    奉孝,此前你对我所问,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带你来见了天下地图,又让你知晓我们生活之地是何等样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郭嘉似有所悟,但并不确定自己所想是否就是昭王所意。

    “我曾以为自己已然洞悉这个天下,知晓这世道的规则,参透人心。

    然而大王却让我明白,我所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实在是浅薄得很。

    大王是想告诉我,以过去的见解来看待未来,不过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吗?”

    有这个意思,但也不仅仅只是这个意思。

    “奉孝方才所言之事,必将会发生,盖因天下之人,必定为利益所驱驰。

    然,有一事吾与奉孝之见不同。自三皇五帝以来,历经尧舜禹,继而至夏商周,后有秦朝,先汉已去,今处后汉。试问,自始便是儒家治天下?

    未来必有更适宜之制度,以治天下。天下数万人必择一条于己最为有利之路。奉孝只因处此时代,便自然而然以为如今之制度已然深入人心,觉未来之人必定唯有依循旧制方能保其利益。

    但未来之人,所思所想未必如此。

    奉孝莫非以为,昭国百工崛起之后,吾不会予他们身份待遇提升,不会使其掌握权力?此等人岂会欲归旧制?他们自会为己之利益而争斗。

    故而,有些事情,除非将其尽皆诛灭,否则奉孝所思必定不会发生。”

    第132章

    杨秋离开之后,郭嘉作为客人留宿在了荀谌的府邸之中。

    夜幕降临,荀谌的府邸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府中的灯火摇曳,郭嘉独自坐在屋舍里,面前摆放着几本从荀谌那里借来的关于天文历法的书籍。

    主要是张衡的《灵宪》,还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一些著作。

    这些书籍承载着先人们对宇宙的解释,郭嘉轻轻翻开书页,完全沉醉在了书籍内容之中。

    夜已深沉,窗外的明月高悬,洒下一片银辉。郭嘉却依然在书海中遨游,不知疲倦。

    第二天早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郭嘉带着浓厚的黑眼皮,以及一双熊猫眼出现在了荀谌的面前。

    他的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友若兄,昭国着实便利,想看什么书,随时都能找到。

    若我还在颍川,这般书籍恐怕得托朋友才能借来一观。

    这些书籍极为深奥,我昨夜简单地看了一遍,只觉知识浩瀚似海洋,恐怕我穷极一生也难以完全领悟这些书籍中的知识。”

    颍川郭氏治学的是小杜律,作为郭家的旁系子弟,郭嘉自然从小学的就是家学,研习律法。

    待到长大之后,颍川学风浓厚,自然会学习其他儒家典籍,也会学习一些兵法策略。

    按照郭嘉未来的人生经历,他应该是比较擅长的是兵家之术,所以在曹魏集团承担的也是军事方面的辅助,而不是跟内政有关。

    因此,在算术、天文历法方面,郭嘉虽然有所接触,但绝对算不上擅长。

    昨天在杨秋展开地图聊了一下天文历法这方面的知识之后,郭嘉就马上借出了相关书籍来借阅。

    毕竟,不管这位昭王说得多么有道理,不管昭王所说的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也不管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球形多么让人惊奇,这都不代表郭嘉信了。

    一个成熟的人是有自己的判断力的,所以郭嘉的做法就是自己先行研究一下先贤著作,看看前人的知识是如何解释这些情况的。

    “大王曾言,纸张发明将改变世间制度。今昭国纸张产量仅可自给自足,欲使天下之人皆如此,则需攻取南方之地。彼处有物制纸更为廉价。”

    话说到这里,荀谌眼神之中带上了一股笑意。

    其实他昨天晚上也没有好好睡一觉。

    “奉孝,其实昨夜我亦取那几本书籍观之。因大王昨日所言天下地图,我亦首次闻之。

    虽此前大王曾述南北天气之差异,但彼时我未深思。不过昨夜略览《周髀算经》后,我方明白。

    难怪大王过去数年如此重视算术之才,原来诸多吾等不解之问题,早于这些算经之中已有解释……”

    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深深看了一下彼此的黑眼圈,同道中人啊。

    于是,荀谌邀请郭嘉去小会客室里面坐下聊天吃早餐,热乎乎的甜粥包子馒头摆放在了餐桌上。

    吃饭的过程食不言,两个人都快速的解决了早餐,等到下面伺候的人收拾好之后,郭嘉就主动开口了。

    “嘉昨夜阅书,读到此处,倒是产生了些许疑问……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光所照适至极,阴阳之分等也……”

    这段话是《周髀算经》里面的内容,是说春分之日,还有秋分之日的时候,昼夜平分,从春分之日到秋分之日,北极下有阳光照射。

    而从秋分之日到春分之日,就没有日光了。

    这实际上也也只说了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要按照现代知识来解释春分之日还有秋分之日,就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所以昼夜平分,而杨秋昨天讲的就是春夏秋冬的来源,也讲了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

    她尽量用的是古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一下太阳的活动,这就导致了他们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的差异。

    郭嘉眼下说出这样一段话,倒不是说他相信这个地球是球体了,而是感叹有些知识其实就藏在典籍之中,然而以前却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友若兄,浑天说与盖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3/17页)

    说,似皆不能阐释极昼极夜之现象。

    昨夜嘉思索良久,如今看来,昭王之说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释四季轮回?

    可以,嘉不善此道,否则必穷毕生之力以究此事。”

    这番说法瞬间让荀谌笑出了声。

    “奉孝若因昨日之事决定毕生研于此道,大王恐悔带你见地图。

    其实此事大王曾对我言,需于算术极有天赋之人方能深入研究。

    如蔡公与刘公那般之人,彼等昔日于东观观测天文,修订历法。

    而二人有一弟子现于昭国,田孟举尤为擅长此道,如今昭国已有人负责此事,未来观测天文历法自会有后继人才,无需奉孝为此劳顿。

    观奉孝今日所言,是否已对大王所言信之七八?那么奉孝对未来作何想?是需继续思量?又或再游历一番。”

    没错,昨日郭嘉并没有接受杨秋的招揽。

    杨秋倒是也没失望,只是让郭嘉继续留在昭国游历,若改变想法了再找她。

    当然,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亲自前来找她询问。

    “友若兄,对于昭王昨日所呈天下地图,汝有何感?昨日兄不也如我一般,观书一整晚?难道友若兄阅罢无疑问?”

    这种事情,荀谌和郭嘉的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他昨日简单看了几本书的内容之后,荀谌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算术此道。

    所以他最后印象深刻的是张衡的书籍。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奉孝,张衡先生于其书籍中言明月光形成之因,乃因太阳光照射而生。

    这使我忆起昔时所阅王仲任先生的《论衡》,彼时先生于书中言,日食与月食之形成乃自然规律,与任何灾异皆无关系。

    然儒家将其视为异端,谓其离经叛道。吾今日却觉先生具大智慧,若后儒家之言皆不可批,那么未来必使儒家走向毁灭……”

    荀谌所说的王仲任叫做王充,他出生于光武帝时期,会稽上虞人,是东汉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也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因为东汉刘秀再一次光复大汉的原因,所以刘秀及其推崇谶纬之学,当时士族阶层也就是东汉的知识分子,完全沉醉在谶纬神学还有鬼神迷信的社会风气当中。

    王充就是这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他直接提出了无神论,让人们回归现实,说这世界上没有鬼,更没有神,完全将儒家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进行了否定。

    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许多批评。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是自然物质,而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所以并没有什么天神意志,也并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干预。

    然后,他还专门写了一个篇章解释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声称其和人类的政治生活没有丝毫关联。

    这无疑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而且他还提倡薄藏,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

    所以这个人遭到了严重的打压批评。

    不过东汉还是有一个优点,虽然王充的想法在为政者看来很是大逆不道,但是东汉的名士言论还是自由的。

    所以王充本人并不会直接被皇帝记恨,只是说官方不会推崇他的学说而已。

    等到后来在他过世之后,蔡邕曾极力推广《论衡》这本书,促进了这本书的传播。

    所以蔡邕在这个时代实在是一个文学灿烂,思想又挺开明的人。

    而荀谌说出这一番话,语气里面对王充先生的推崇,摆明了他所认同的道已经和儒家有所割裂了,甚至有些背叛自己家族所学了。

    郭嘉听完虽有些震惊,随即却笑出了声。

    “友若兄生于荀氏家族,向来正襟危坐,恪守规矩。然自加入昭国以来,却屡屡行离经叛道之事。

    嘉本以为乃昭国所影响,今观之,恐怕友若兄昔日所思所想就已然别具一格,而嘉于个人行为离经叛道,实则仍认同旧制。

    不过自昨日起,吾亦已开始动摇。难怪文若提及昭王之时,面色极为复杂。

    恐文若心中亦有动摇,只是其有家族使命,有其所坚持之道。”

    听到郭嘉提到荀彧,荀谌的面色便有些复杂了,昨日他已经看了荀彧写给自己的信件。

    因为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讨董的原因,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荀彧已经表明他会带着家族迁徙。

    但是荀氏族人众多,荀彧的号召力并不能让族人全部跟他离开。

    如今已经有数月过去,恐怕颍川郡那边,族人已经遭到了战乱的伤害。

    “文若向来固执,自有一番抱负,吾为兄长亦不能使其改志。

    更何况,家族恐亦看好关东诸侯,文若断不会违背族老之意。

    奉孝,汝为郭家旁系,不为家族所累。吾亦不会强求汝留于昭国。

    大王昨日亦曾言,奉孝若有所好奇,尽可继续在昭国游历,所以接下来汝有何打算?”

    郭嘉还是给出了昨日的答案,他还要再继续游历一番,荀谌自然没有阻止,而是让其继续再昭国游历。

    杨秋是不会强留郭嘉的,这倒不是因为郭嘉不重要,而是因为郭嘉的性格强留下来,恐怕只会双方闹得不愉快,

    不过贾诩不一样,因为此人换老板的速度在历史上极其快,他是无所谓哪个人当老板的,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好就行。

    所以郭嘉和贾诩的策略绝对不能一样,哪怕最后的结果是郭嘉离开,也只能大大方方的送其离去。

    大不了到时候表现一下自己的大度。

    不过荀攸又不一样了,历史上虽然没有一直换老板,但其实他的政治立场也挺灵活的,荀彧是反对曹操称公,但是荀攸却并不反对。

    所以不同的人就得弄不同的策略。

    说起来,荀攸现在已经在长安了,杨秋此时正在给贾诩写一封信,让他以后想办法把荀攸捞出来控制在身边。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又有一个好消息来了。

    长安又送了一批书籍过来,李儒这个人说到做到,将大量的典籍都往昭国送来,并且这一次,蔡邕也被李儒送过来了。

    杨秋都震惊了,这个时候蔡邕怎么会愿意过来,所以她主动来到了蔡邕面前,想要询问一下蔡邕是怎么来的,难道是被李儒强迫的吗?

    第133章

    当然,此时的杨秋已然安然回到了马邑县。

    这一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淌至夏日六月,骄阳似火,那股子炎热就像蒸笼一般笼罩着大地。

    大街小巷之中的百姓们纷纷换上了轻薄的衣裳,那衣衫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似在与暑热做着抗争。

    此时,离开数年的蔡邕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马邑县竟扩建了数倍之多。

    上次他看到的那道城墙,如今已然摇身一变,成了内城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4/17页)

    在新建的城池之中,两边的屋舍高大,很是壮美。

    然而,最吸引人目光的却是这新建市坊的商贾兴盛景象。

    只见这一条街道热闹非凡,往来的商贩们就像一群活力四射的表演者。

    他们有的涨红了脸,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自家货物的优点;有的则笑容满面,热情地向过往行人展示着商品。

    而百姓们呢,在这热闹的街道中穿插往来,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或在摊位前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整个街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座新城是杨秋命人精心修建的,主道路极其宽阔,按照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设计,中间的道路直接宽达一百米,数十辆马车并排而行都绰绰有余。

    出于对往昔的怀念,杨秋还特意让人修建了绿化道。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那些鲜花尽情绽放,看着别有一番美丽。

    当初,下面的官吏曾向杨秋提议,是否要另建一座都城。

    杨秋当时直接拒绝了,毕竟,未来不可能建都在马邑县,现在若按照都城规划来建设,实在是不合适。

    然而,马邑县暂时又是官吏汇集的中心,于是她果断决定直接在外城不断扩建。

    刚好,原来的马邑县城池狭小,扩建极其简单完全不需要拆迁,如今外面的占地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城池。

    至于未来的都城选址,昭国上层官吏们彼此心照不宣,那必定是长安。

    所以,杨秋也并未在昭国大兴土木,只是按照正常的规划继续扩建马邑县。

    蔡邕坐在马车之上,透过车窗望着这座鲜花盛开的城市,看着往来商贸的兴盛之景。

    看着周边百姓与小贩们脸上洋溢着的欢快神情,蔡邕的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

    如今,汉廷那边一片混乱,似乎唯有昭国这片土地还能寻得一时的宁静。

    战乱带来的后果实在是太过惨烈了,它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安宁与幸福。

    长安那边,因为战火的蔓延,商贾们胆战心惊,都不敢轻易做生意了。

    曾经繁华的大街小巷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再也看不到昔日那热闹繁华的景象。

    不仅如此,长安城内到处都有重兵把守,由于西凉骑兵剽悍粗鲁,他们在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时常有百姓被他们欺辱的惨状。

    迁都长安之举,并未使这片土地获得安宁。

    断绝了与关东那边的赋税往来之后,想要让长安这边的官吏们自给自足,使朝廷正常运转,让官吏和兵卒们按时领到俸禄,已然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董卓手段强硬,长安城内依旧物价飞涨。

    董卓曾愤怒地杀掉了一批商人,可后来换成了西凉军自己的人掌管商贾后勤,这群人贪婪无比,依旧囤货居奇,哄抬物价,根本无法使物价回归正常。

    再加上董卓又命朝廷铸造小钱,并强行用这些小钱给官吏兵卒发放军饷俸禄,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小钱。

    百姓们见状,无奈把货物囤积在家中,连东西都不愿再卖了。

    这导致,西凉军直接带着军队在周边烧杀抢掠,天下已然乱得不成样子。

    蔡邕看着这一切,只觉得这大汉王朝仿佛已经陷入了疯狂的深渊。

    他仿佛看到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那痛苦的神情让他心如刀绞。

    再这样下去,百姓们将被逼得走投无路。

    当然,董卓对蔡邕颇为赏识,还给他升了官,可是蔡邕的内心无法安宁。

    原本,蔡邕并未想过要来昭国,在他心中,自己始终是大汉之臣。

    然而,蔡邕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此人名叫王粲。

    这少年年仅十四岁,却有着超越年龄的聪慧。

    蔡邕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一颗闪耀着光芒的新星,他认定这少年前途无量,甚至觉得他的才华必将超过自己,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书籍文章都赠予对方。

    二人结成忘年之交,每日谈天说地,仿佛是认识多年的朋友,而蔡邕对王粲的欣赏之情也与日俱增。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蔡邕渐渐开始担忧起来。

    王粲身材瘦弱,时常头痛咳嗽,时不时都在喝药,那痛苦的模样实在让人心疼。

    蔡邕舍不得这样一位才华非凡的少年过早离世。

    他想起当初卫仲道在昭国看病的情景,知晓昭国的医工医术要比汉廷这边高超一些。

    于是,他便苦口婆心地劝说王粲来昭国检查身体。

    王粲自幼身体孱弱,再加上其貌不扬,长到如今这般年纪,身材依旧瘦小,他的心中难免有些自卑。

    所以,当蔡邕说昭国有可能治好他的病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毫不犹豫地决定来此一趟。

    然而,王粲在昭国并无亲友,蔡邕自然放心不下对方独自前来。

    于是,他决定亲自护送王粲前往。

    作为汉朝的官吏,蔡邕要出远门,董卓知晓后并未有何意见,毕竟此时两边关系还不错。

    但李儒却另有想法。

    他此时已与贾诩私下结成了联盟,而且杨秋那边也说过,未来要把蔡邕这老头子送到昭国去,保住他的性命。

    眼看时间不多了,李儒便打算干脆这次将蔡邕等人一并送走。

    于是,他让护送典籍藏书的人顺便护送蔡邕一行人离去。

    在这过程中,蔡邕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人,这人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华佗。

    华佗原本是单独出行,他心中怀着对医术的执着追求。

    随着这几年商队贸易的往来,昭国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越来越多地传到了中原地区。

    华佗听闻昭国医工医术高超,能救治许多疑难杂症,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这位挚爱医术的人而言,他决定亲自去昭国一探究竟。

    在路途之中,华佗与蔡邕、王粲不期而遇。

    因为华佗曾经给王粲诊断过病情,所以双方交谈之后,发现彼此目的地相同。

    最后,华佗便在蔡邕和王粲的邀请下,一同前往昭国。

    此时,蔡邕还在感叹马邑县的变化,一旁的王粲已然惊叹出声。

    “蔡公,之前您说昭国繁华,我并未全然相信。哪怕这一路当中的传舍城池都修建得颇为广大,我也不觉有何奇特之处,只觉得昭国的美食和新奇事物多了些罢了。

    但今日来到这马邑县,我方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这昭国竟有着一番繁荣昌盛的大国气象,而我大汉朝廷却陷入内斗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思及此,心中不由得一阵痛心……”

    王粲这一番叹息,又何尝不是蔡邕的心声呢?

    两边的对比实在太过惨烈,一边是和平安宁、繁荣昌盛,一边却是血腥残酷、破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5/17页)

    不堪。

    那景象就像一幅鲜明的画卷,一边是绚丽的色彩,一边是灰暗的色调,任谁见了,心中都会难过。

    两位敏感的文人心中此刻思绪万千,而一旁的华佗则兴致勃勃地观望着昭国新奇的景象。

    随着马车缓缓前行,繁华的市坊渐渐远去,他们又进入了另一处内城。

    此处虽然仍有马车来来往往,百姓也在道路之中前行,但却并不喧闹。

    道路两旁修建着高大的建筑,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子,似乎有许多官署设置在此处,难怪这里如此安静。

    不过,华佗感兴趣的并非这些官署,而是前方那一座巨大的医馆。

    那医馆高大地矗立在那里,华佗立刻转过头,对着旁边的两人请求道。

    “蔡公,王君,能否让马车在前面停一下?我看到前面那个巨大的牌子了,上面写着马邑医馆,这应该就是昭国最厉害的医工聚集之地了,我定要去看一看……”

    蔡邕和王粲顺着华佗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牌子。

    这里的医馆与上次见到的位置不同,显然是新修的。

    他们都深知华佗对医术的狂热,其实王粲此行也是为了检查身体,但眼下直接去医馆不太合适,蔡邕决定先带王粲去拜访昭王。

    对于华佗的请求,蔡邕与他商定好了晚上见面的地方,这才让华佗下车前往昭国的医馆,而他们的马车则继续前行。

    毕竟,他们后面还跟着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需要董卓这边的兵卒负责运送,所以还与昭国这边的官署亲自交接。

    因此,蔡邕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妥善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而杨秋,也正是在蔡邕一行人与官署对接书籍的时候,才得知蔡邕到来的消息。

    所以,在杨秋见到蔡邕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她让人准备了美酒佳肴,并邀请蔡邕来做客。

    蔡邕自然将王粲带到了杨秋的面前,然后亲自将这位在历史上留名的才子引荐给了杨秋认识。

    此时的王粲十分年轻,也就十四岁,但因为其才华横溢,他已经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天才少年了。

    果然,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年纪轻轻就已经有如此盛名。

    “真乃少年出英才,仲宣年岁尚轻,却已然才华四溢,声名远扬,今日,你与蔡公一同莅临昭国,实乃令吾深感蓬荜生辉。”

    在双方介绍完彼此的身份之后,杨秋十分热情的对着王粲这位少年夸赞了一番,那态度实在是亲和,让人如沐春风,完全不像汉朝对昭国的传言。

    毕竟在汉庭那一边,昭王在传言之中狠辣无情,是一位血腥残忍的暴君。

    所以王粲其实做好了准备,哪怕有蔡公的引荐,这位昭王应该不会对他这样一个小小少年过多关注。

    然而他没有想到,昭王竟然是一个如此亲善幽默的人,在他呆滞的一瞬间,昭王甚至对他打趣地笑了起来。

    “怎么,我没有三头六臂,长得没有狰狞可怖,让人见之害怕,令仲宣很震惊吗?”

    这番话让王粲一时之间不好回答,但他能感受到昭王友好的态度,蔡邕也在一旁幽默的开口了。

    “大王,仲宣还是个小少年,你就不要欺负他了,今日我带仲宣前来,其实是有求于大王。”

    这话一说完,王粲也在旁边赶紧开口了。

    “粲刚刚失礼了,还请大王海涵,未来昭国之时,粲虽然未全信谣言,但亦受到了些许影响。

    今日得见大王,方知大王宽和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