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热疗养生 >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第2页/共2页)

俞穴、带脉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大肠俞穴治白带。

    3、配关元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遗精白浊。

    4、配承扶穴、大肠俞穴治大小便不利。

    5、配完骨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治小便黄。

    6、配白环俞穴、小肠俞穴、中膂俞穴治腰脊痛。

    上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症; 遗精,阳痿;腰椎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

    配伍:1配关元主治遗精、阳痿;

    2配血海、气海主治月经不调。

    次髎穴,出自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椎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症。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

    配伍: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中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3骶神经后支通过处。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骶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调经止带,补肾益精,清热通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3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配伍:1、配中极穴、气海穴治月经不调。

    2、配背俞穴、大、小肠俞穴、带脉穴、中极穴等治白带。

    3、配委阳穴、志室穴治小便淋沥。

    4、配石门穴、承山穴、太冲穴、中管穴等治大便难穴、便秘。

    5、配中空穴、命门穴、委中穴、人中穴治腰痛。

    6、配孔椎穴治热病汗不出。

    7、配后溪穴、风府穴治鼻衄。

    下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中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4骶神经后支。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4骶神经后支。

    配伍:配足三里、天枢主治泄泻;

    配风市、昆仑主治腰痛。

    会阳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剖: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配承山治痔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承扶,经穴名。亦作扶承。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肉郄、阴关、皮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布有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及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2寸。

    功能作用: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 ,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

    配伍:配飞扬、委中主治痔疾;

    配环跳、悬钟主治下肢痿痹。

    殷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大腿后面,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在半肌腱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有股深动、静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主治腰痛、下肢痿痹。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功能作用:燥湿生气。

    解剖:在半肌腱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有股深动、静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配伍:配肾俞、后溪主治腰痛;

    配风湿、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

    浮郄,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布有股后皮神经,腓总神经和膝上外侧动、静脉。主治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等。直刺1—2寸。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解剖: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有腓总神经经过。

    功效:舒筋通络。

    配伍:配承山、昆仑主治小腿挛急;

    配尺泽、上巨虚主治肠鸣腹泻。

    委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有腓总神经经过。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解剖: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有腓总神经经过。

    配伍:配殷门、阴陵泉、行间主治腰痛;

    配中极、三阴交、中髎主治小便淋漓。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主治腰及下肢病症;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配伍: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主治腰痛;

    配长强、次髎、上巨虚、承山主治便血。

    附分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在人体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输头颈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水湿上行天部位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魄户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病症,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止咳平喘、疏风宣肺。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3、第4 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分布;布有第3、第4胸神经后支。

    配伍:配肺俞、中府主治咳喘。

    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斜刺05-08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

    配伍:1 配肺俞主治久咳;

    2 配肩井主治肩背痛;

    3 配百劳主治虚劳。

    神堂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5、第6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操作方法为斜刺05~08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功能作用:外散心室之热。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5、第6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

    配伍:配内关主治心痛;

    配中府、天突主治咳喘。

    譩譆穴,别名:五胠俞。譩嘻穴在人体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外散体内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膈关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在在背部的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配内关治嗳气。

    魂门穴(hun én),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肋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阳纲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10 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0、第11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主治胃肠病症;黄疸;消渴。操作方法为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火。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0、第11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治疗目黄。

    意舍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胃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主治腹痛,痞块,便秘,乳疾。操作方法为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

    配伍:配天宗主治乳痈。

    肓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5-10寸;或艾条灸10-20分钟。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

    功效:理气和胃,清热消肿。

    配伍:配天宗主治乳痈。

    志室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2、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外侧支。主治遗精、阳痿等肾虚病症;小便不利; 腰脊强痛。操作方法为斜刺05~08寸。

    功效:补肾壮腰、益精填髓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2、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外侧支

    配伍:配命门、委中主治腰痛;

    配肾俞、关元主治阳痿

    胞肓穴,出自《灵枢·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等病症。直刺1—15寸。

    解剖: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配伍:配神门主治腰骶痛;

    配关元、中极、曲骨主治小便不利。

    秩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解剖: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委中主治腰腿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合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直下2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腓肠肌痉挛等病症。直刺1—2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解剖: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功效: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配伍: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叫腨肠,直肠。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脱肛,痔疮,便秘。

    穴位配伍: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承山,经穴名。出《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筋神经,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乱转筋,便秘,痔疮,脱肛,及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和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配伍: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配长强、百会、二白治疗痔疾。

    飞扬,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解剖: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有小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功效: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配伍: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治疗头痛目眩。

    跗阳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外踝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昆仑,出《灵枢·本输》。别名叫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散热气化。

    解剖:有腓骨短肌;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有腓肠神经经过。

    功效:安神清热,舒筋活络。

    配伍:配风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疗项痛;

    配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仆参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等病症,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解剖: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配伍:配水沟、十宣主治癫痫;

    配昆仑、太溪主治足跟痛。

    申脉穴,申,在五行中属金,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本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此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金门穴又称关梁,梁关,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主治疾病〗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配跗阳、委中、环跳等穴,可提高痛阈、麻醉止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京骨,出《灵枢·本书》。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主治头痛,项痛,癫痫,腰腿痛,踝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是足底外侧神经。

    配伍:配风池、天柱主治头痛项强。

    功效: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束骨穴,别名刺骨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输穴。

    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甲乙经》: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取法】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作用】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耳聋,项强,癫狂,痈疽,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足通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项痛;鼻衄; 癫狂。操作方法为直刺02~03寸。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解剖: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配伍:配上星、内庭主治鼻衄;

    配风池、风门、天柱、后溪主治项痛、项强。

    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小趾趾甲角旁01寸,有趾背动脉及跖趾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方法为浅刺01寸。

    功能作用:上清头目、下调胞产。

    解剖:由趾背动脉及跖趾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喜欢热疗养生请大家收藏:热疗养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