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地球上,要想搬运一颗直径一公里的陨石,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它实在是太重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基岩陨石,实心状态下,其质量也高达至少五千亿吨以上。
不过如果是在太空中,想要运送这种级别的陨石,尽管难度大了一点,但方法还是有的。
早在2015年的时候,米国NASA宇航局就曾公开过一项名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计划。
即利用无人航天器从一颗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然后将其挪至月球附近供宇航员采样研究。
虽然说这次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最终被NASA宇航局放弃,但它却设计了完整的“捕星”方案,并且规划了需要花费的费用。
第一种则是如上述所说的在一颗较大的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
而第二种方案则是整体捕捉一颗小行星,预算为12.5亿美元。
当时NASA的副局长罗伯特·莱特富特当天在媒体发布会表示,NASA航天局将于2019年决定选择哪颗小行星为目标,2020年12月发射无人航天器,2025年做到将小行星拖拽到月球或地球的轨道附近,并让它保持相对稳定的轨道运行。
对于NASA宇航局来说,‘小行星重定向任务’不仅是为了测试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防御技术,还将开启太空飞行的新时代,并检验新设计的宇航服在深太空环境中的性能。
理论上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未来性’和‘价值’的任务。
不过随着2015年后米国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受到华国崛起的影响,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够实施。
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徐川所提出的捕获陨石和小行星,用以撞击火星制造磁场和大气,至少在抓获小行星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目光落在茶几上的报告文件上,徐川向前倾身捡了起来,翻了文件,笑着解释道。
“捕获一颗小行星,并且将其运送到火星轨道上空这并不困难。至少对于我构思中的撞击火星的要求来说完全可以做到。”
说着,他看向坐在对面的常华祥院士,笑着开口问道:“不知道常老您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电影。”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瞬间就反应了过来,有些讶异的问道:“你准备参考电影中的设定,建造那种体型庞大的行星发动机来推动操控陨石或小行星?”
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笑道:“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虽然说用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前往比邻星这种想法不可能做到,即便是发动机具有强大的推力,地球的地壳不可能承受住如此夸张的推力。”
“但如果是运用在小质量的陨石或小行星上,却是完全可行的。”
“小型化的聚变堆,完全足够当做推动陨石运动偏离轨道的能源核心。理论上来说,只需要就算好轨道,让小行星带中的陨石偏离陨石带朝着火星飞去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从技术角度上来考虑,这并不是很难。”
“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刹车。”
“毕竟每一颗目标陨石和小行星都以极高的速度在宇宙太空中运动,考虑到它本身的速度、质量等各方面的问题,将它们恰到好处的‘相对刹停’在接近火星的太空中是一件需要精确计算的事情。”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道:“按照这种说法,搬运质量合适的陨石或小行星的确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过要实现它,难度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首先要从小行星带中挑选出大小、质量、性质都相对稳定合适的陨石或小行星难度就很大了。”
“别看小行星带是陨石密集区域,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和陨石,但实际上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以目前的探测技术,要想精确的找到需要的小行星难度很大。”
“尤其是用于火星改造的小行星,对本身的性质要求更高。”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皱着眉头问道。
“另外,你准备如何在这些小行星上进行施工?”
“处于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不仅都在高速运动中,而且很多都具有自转行为。”
“这些处于运动与自转状态中的小行星状态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失去控制。”
“与此同时,小行星上的环境极其恶劣,施工难度比月球还高。”
“如果是想要在上面部署推动器,恐怕难度更大。”
徐川笑了笑,道:“探测的问题其实挺好解决的,现在的天文学望远镜足够对这些小行星勘探了。”
“国际天文学会那边的小行星编号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一批相对合适S·硅酸盐型小行星和M·金属型小行星可以当做第一批考察的对象。”
“后续我会安排下蜀航天基地这边发射一批探测器,前往小行星带进行近距离的考察,以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目标。”
“至于如何施工.”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的想法是发展智能机器人。”
思忖了一下,徐川继续说道:“相对比宇航员来说,在太空中智能机器人更具备优势。”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固定在小行星上,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外界影响。”
“另外,如果考虑到施工的高难度,可以考虑组合建造。”
“通过在地球或者月球上先伸长出需要的推进发动机,组装成类似于积木的拼接零件,通过航天飞机直接运送到小行星带,再组装起来。”
“相对比传统的建造方式来说,这种施工方案更容易,且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也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零件运送拼装。”
“整体来说,难度虽然较大,但并不是完全做不到。”
事实上,除了自主智能机器人外,他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徐晓那边正在研究的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由工程人员在环境更加稳定的航天飞机上操控小行星上的机械设备。
不过这个选项并不在徐川一开始的规划中。
一方面是虚拟现实技术目前来说还做不到这种技术,距离完全传到脑电波实时操控复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