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大秦完美太子完结 > 正文 第 127 章 登长城

正文 第 127 章 登长城(第1页/共2页)

    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第127章登长城

    始皇的车架在九原县停留了几日便直接朝着长城而去,途中道路确实还算平整。

    运粮时为了减少粮食消耗,道路自然是越好走越好的。本来人力运粮就比较耗费粮食,路再难走一点耗费的只会更多。

    沿途车队还遇见了一支送粮的小队。

    得益于这些年大秦牛羊马骡的数量大量增加,以前多是靠人力推车运输的粮队,如今也能大范围用上骡马了。

    畜力运输不仅效率高,速度也更快一些。空出来的人手可以专门警戒周围流窜的匪徒,降低军粮被劫掠的风险。

    不过边关这边的匪徒还是比较少的,军队就在附近驻扎,会隔三差五剿个匪。

    边郡本来就相对苦寒一些,没什么好抢的。有追求的山匪都往富饶的地方去了,剩下那些也都是和匈奴一样不挑的,有的抢就不错了。

    杨端和很有想法。

    他认为寻常新兵直接上战场或许会露怯,哪怕大秦的律法能致使庶民对军功热切追捧,也不敢做了逃兵牵连全家。但生理反应是控制不住的,第一次上战场就是容易畏惧不前。

    既然如此,不如把新兵派去剿匪。九原郡的匪徒不够用,就往隔壁郡也派一派。

    先秦时期的匪徒还是挺穷凶极恶的,可以尽可能地磨砺新兵。又因为这些匪徒穷苦没什么兵器的缘故,对正规军队来说对付起来没什么危险。

    见过血之后,再上战场就好得多,剿匪回来还能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适应。不像直接上战场,杀了人心态崩了,连调整的时间都没有。

    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于是纷纷效仿。

    但这种操作有一个问题。

    扶苏无奈地说道:

    “只在自己郡内剿匪也便罢了,边军往内地的郡跑,这算怎么回事?”

    一个搞不好,这就是守边将领图谋不轨的证据。之前就有御史弹劾过,奈何始皇帝陛下就是宠武将,任你叽叽歪歪也不动摇。

    边郡守将未必不知道这么做不好,换个帝王肯定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

    可这不是始皇帝在位吗?陛下不会计较这些小事,所以他们一个两个胆子大得很。

    剿匪也是有军功的,有军功为什么不赚呢。人家自己郡的郡兵不干实事,那就别怪他们抢功劳了。

    杨端和到底是个稳重的人,一开始没有嚣张到往别郡派兵“帮忙”剿匪,还是桓齮先动的手。大家观望了一下,发现陛下果然没有意见,纷纷效仿。

    扶苏劝父亲还是得管一管:

    “长此以往,边郡和内郡要生龃龉的。”

    内郡的郡尉自己想不想要这个剿匪的功劳是一回事,你跑来抢就是不对的。

    他们这些将军也不是每个都和人家说好了再出兵,像羌瘣,根本没和人家说过,直接就派人过去了。

    第一个弹劾他们的还不是朝中的御史,毕竟御史也没手眼通天到知道那么遥远的边郡细节

    。是那个被抢了功劳的郡尉先给他们郡的郡监打了小报告,郡监再千里迢迢上折子告状。

    然后朝中御史就知道了,一打听,好家伙,这么多人跟着学,便开始频繁弹劾这群不安分的武将。

    始皇帝原先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

    臣子之间有点小矛盾很正常,相邻的两郡间也本就容易产生摩擦。御史那边就更正常了,什么小事都爱上纲上线拎出来说。

    但爱子既然劝了,始皇也愿意听一听。

    他沉吟片刻:

    “这个历练新兵的法子确实可行,正好郡中的士兵也不怎么顶用,不如改一改。”

    因为六国故地没有彻底归心的缘故,大秦各郡其实都有驻兵,由郡尉统辖。遇到叛乱时,郡尉和太守就可以立刻领兵平叛,十分方便。

    按理来说这些士兵日常除了操练,没有叛乱时也该找点正经事做才对。正好辖内有匪徒,剿匪还有军功拿,为什么都不干呢?

    主要还是剿匪的收益太低了。

    匪徒藏在大山之中,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费尽心思找到了,也就那么几个。击杀后军功没多少,赏金一分,每个人到手就一点点。

    所以虽然有些郡尉很有责任感,会带着兵四处剿匪,大部分郡尉还是懒得折腾的。

    不仅郡尉懒得折腾,有些士兵也懒得折腾。他们觉得天天在军营里操练操练就能吃饱饭挺好的,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去剿灭匪徒?

    很多士兵并不是就近服兵役的,他们的家乡离他们服役的地方有些远。若是为了家乡,或许就肯出力了。

    那么让士兵就近服役可不可行呢?

    不是有个说法,士兵在守卫自己家乡的时候,会更加卖力吗?

    确实,很多乡间自发组成的民兵有时候战斗力比尸位素餐的正规军还强。但也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在家乡附近参军有好处必然也有坏处。

    其一,家乡就在附近,倘若有谁意志不坚定特别想家,偷偷溜回去会很方便。到时候你要怎么分辨他到底是真的逃兵,还是单纯只为了回去看一眼?

    按照秦朝律法,大概率就是直接当成逃兵处理了。因为他的一时冲动,全家都要获罪。

    其二,一旦叛军在郡内出现,很有可能就近挟持当地庶民作为人质。

    为了保护家人,士兵确实会勇往直前。可一旦家人被敌方抓住,恐怕他们也会极快地倒戈向敌军。

    本来就近征兵,征来的就是六国旧民。结果本国的贵族起兵造反了,说不定都不用强行抓人,父老乡亲直接就跟着贵族一起反叛了。

    敌军头领是故国的贵族,敌军士兵都是自家亲友,那还打什么?

    所以不仅不能让这些庶民就近服役,还得送远一些才行。像楚地这样不太安分的地区,郡尉手底下的基本都是老秦人。

    说实在的,老秦人大多不缺地。家中总有长辈在灭六国时立过军功,剿匪的那点功劳太少了,根本看不上。

    倘若

    剿匪轻松一些也就罢了,偏偏匪徒很难找。

    边军为什么不嫌弃匪徒难找呢?

    主要还是因为边境的匈奴更难找。

    匈奴时常隐匿在大漠和草原之中,要追踪他们的行迹并不容易。然而边军作战时是不会一直固守不出的,击溃匈奴之后难免要追击逃兵。

    如果连藏在山林里的匪徒都找不到,那还指望什么找匈奴?在山林里寻人总比在漠原里寻人简单。

    边军守将甚至把这个列为了一则训练项目,是实打实冲着练兵去的。

    始皇沉吟片刻说道:

    “既如此,日后征来的新兵不如直接交给特定的军中部门进行训练。”

    其实大秦以前也有新兵的训练部门。

    年轻男丁到达一定年岁之后,第一次服兵役就是去本地的新兵营。这次过去是训练为主,大概率不会直接上战场杀敌。

    经过一两年的训练,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第127章登长城

    服役时间结束,就放归家中去了。等到下一次服兵役时,才会作为老兵派往前线。

    老兵的服役时间也有限,超过一定次数就不会再征他们去服役,除非遇到了士兵人手不足的情况。

    可是计划很好,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大秦一直到灭六国为止,消耗了大量人口。毕竟灭六国之前,大秦也没闲着,隔三差五就发动对外战争。

    到后期都开始在三晋故地征兵攻打楚国了,可见确实缺人。

    因此新兵的训练时间就难免缩短一些,稍微训一训,直接派往前线。甚至人手不足时,干脆就不训了。

    反正上了战场也能磨练人。

    到了天下一统后,之前因为战乱导致的混乱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大秦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有些不是那么重要的部分便被延后处理。

    如今太子提起,始皇帝便想起这一茬。他打算将原本的新兵训练改一改,就照着这个来。

    正好之前的新兵训练也是在本地训,那就顺手把本地的匪给剿了。

    大秦往后很多年,大概率都是在进行对游牧民族的战争。寻人是个很重要的技能,先让他们在山林里练一练也好。

    扶苏听罢点点头:

    “还是父亲想的周到。”

    这些新兵本就不参与本郡的平叛,哪怕遇到叛乱,跟他们也没关系。所以让他们在本地训练不仅方便快捷,还能非常积极地为父老乡亲剿灭匪徒。

    这样算是尽量发挥了本地当兵的优势,规避了相应的劣势。

    等到新兵训练结束,里头很多人的下一次服兵役大概率并不会被派去边郡。

    大秦如今国土广袤,像是楚南那里的役兵派去北境并不合适。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且离家太远也容易惹人怨怼。

    所以这些人应当还是会被充入郡中的守军里头,防备各地叛乱。

    真正会派往边塞的,自然还得是离得近的郡县中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