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第20章 母亲(第1页/共2页)

    提供的《风月应识我》第20章母亲

    约莫亥时, 家令叩响了康瑶琴的房门,檐下灯笼映照出他闪烁不定的神色。

    整个门族仍然笼罩在诅咒的阴影中,男子人人自危, 喝水怕呛死,进食怕噎死, 出门怕横死……女子也日日忧心会否突然失去顶梁柱,以致自己沦为孤女寡妇。

    前几日, 万州平通郡李氏旁支远赴长安求本家救济, 一群妇人跪倒在堂前哭哭啼啼, 说家里的郎君都死光了,待嫁的娘子将来还有出路,她们这些遗孀哪还有路可走?

    哭声哀怨,一时之间引得堂内诸人物伤其类, 也纷纷掩面啜泣起来。

    先府君已故, 族中男子纵有这个心也无这个命, 女子又长期受相夫教子的观念规训, 女诫倒背如流,四书五经未解其意, 实在难以承此重任。

    府君之位故而空缺至今,康瑶琴只得作为主母暂管一应事务,另物色资质聪颖之人教养栽培。

    满堂哭声, 听得她脑仁疼, 很想说一句你们改嫁不就完了?不想改嫁的抛头露面做些生意也未尝不可。

    康瑶琴只是在心里过了嘴瘾,到底没说出口。

    这的确怪不了她们,女子改嫁是失了贞节, 抛头露面做生意是伤风败俗——如果自己也生在类似的时代, 遇到同样情况, 恐怕也会深觉世道艰难余生冗长。

    房门开了一条缝,康瑶琴满面困意地站在门边,也瞧出家令面色有异,自顾自道:“钱给了,安身之法也教了,做不做是她们自己的事。这大半夜的,又闹了?”

    “夫人,不是这件事。”

    家令低声道:“宫里来了马车,就停在府前,瞧着并非前两次传旨的中官,是个陌生面孔的内侍,要接夫人入宫一趟。”

    康瑶琴微微愣住,却像是还没醒透脑子转得慢的愣,家令看她表情,仿佛已经猜到是什么事似的。

    家令说那内侍催得紧,康瑶琴简单洗漱收拾了下便跟着他一道往外走。

    灯笼晕晕蔼蔼地照亮脚下的路,夜色深沉,周遭安静非常,家令下意识又收低了声音,将内侍所说一五一十地回禀:“七娘生了重病,白日便起了烧,一直烧到半夜,清醒了一会儿,又晕过去。”

    康瑶琴脚步一顿,面上竟浮起几分冷笑:“这才入宫几日?去的时候还好好的,她身子骨弱,却没弱到这份上。”

    世家大族的小娘子如到了年龄,哪个不是下聘书过六礼风风光光嫁出去的?

    偏生七娘,夫人尽心尽力地养大成人,因国丧才去,也只是侍君,辂车并五六个宫人迎入宫便算出嫁了,走的是偏门,嫁的是女帝,从头到脚都写着荒唐二字。

    家令以为康瑶琴心中有怨言,又心疼七娘,便随着她一道在影壁前止步,府中说一说也便罢了,万万不能当着宫里人的面发这些牢骚。

    “说是七娘入宫那日忤逆了太后,陛下略施薄惩,命她将先府君的诗稿摹临了几十遍,还有定下三日限期,这才病倒的。”

    康瑶琴沉吟片刻,了悟什么一般,竟捉袖掩唇轻笑起来。

    家令并未察觉,仍继续说道:“七娘从小到大都是由夫人照顾的衣食起居,会否因宫人疏忽才病成这样也未可知。宫里的意思,夫人且去瞧瞧是什么个情况,顺道见见七娘,这也是陛下的恩典。”

    “恩典也不必夤夜入宫罢?”康瑶琴看向天色。

    宵禁时分,大小坊市都有武侯执刀巡夜,别说平民百姓,即便朝臣官员,如无紧急公务也不得出门走动,劝阻不听者或以谋逆罪论处,武侯可当场射杀。

    宫里来的车堂而皇之停在府门前,等入了宫还得在城门郎处登记,明日也少不了谏臣小题大做地唠叨,这恩典可谓颇费周章。

    康瑶琴心知背后没有那么简单。

    家令一想也是,但他所想与康瑶琴背道而驰:“会不会是因先府君……”

    “不会。”康瑶琴笃定道,“谥号都赐下了,一切事情已盖棺定论。”

    绥朝凡正三品以上职官去世以后均可被赐谥,谥号有好有坏,也有无功无过的平谥,所以赐谥也不一定是美誉,还可能是恶名。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这是历朝历代所有文官毕生所求之无上荣誉,他们甚至愿意为此死谏,只求博得这虚无缥缈的名声。

    李怀疏得了前半,却与后半去之甚远,故而,连她生前晋取太傅是否走的正途也值得再次商榷。

    朝臣的谥号多半是皇帝带领太常寺、礼部与谏官商议出来的,也叫议谥,然后再走定谥与赐谥的流程。

    谥号一经赐予,牌位便得在相应位置添上,史官在记录其生平时也会以姓氏与谥号代称。

    遵李元昶遗命,家里别说办丧事了,连一张纸钱都没给李怀疏烧过,如逢新年或是盂兰节,百鬼夜行,可以沿着一路上的明灯找到回家的路,她的三魂七魄却飘零无所归,真真是个孤魂野鬼。

    那日礼官赐谥,将诸人好一阵为难,须知李怀疏在宗祠里既无供案也无牌位。

    最后是康瑶琴出了个主意,她在房中设灵龛,供女儿牌位,这是她的私人行为,既遵圣意,也不算违背李元昶的临终遗言。

    两人说着说着已到府门前,近来府中大小事不断,竟无人暇顾检修诸事,墙皮不知几时脱落了一块,高门大族的光鲜好似也被剥落在地,斑驳陈旧。

    诅咒一说本来只是传言,但府里频繁治丧,灵幡常置,便无人再疑。

    坊间只是深觉可惜,传承了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子孙再如何繁盛,也禁不起这动不动夺人性命的血咒,恐怕再过几十年,子嗣凋零,门庭寥落,赵郡李氏便将从《氏族志》中划除。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