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大秦完美太子无错版 > 正文 第 50 章 年轻人

正文 第 50 章 年轻人(第1页/共2页)

    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第50章年轻人

    大梁因为被水淹的关系,城中不少存粮都遭了殃,不能吃了。

    其实这个年头的人们没那么讲究,不会考虑到积水脏会污染粮食。能填饱肚子都是奢侈,谁舍得抛弃那些存粮呢。

    只不过积水持续时间太久,积水退去也花费了不少时日。这么多天下来,即便庶民不介意,水里的食物也实在是泡坏不能吃了。

    幸好只有大梁一城遭此劫难,赈灾规模不算大。王贲直接就地取材,抢了贵族的存粮分发给庶民。

    这些贵族动作可比庶民麻利得多,发现不对劲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派人往城墙上搬自家的金银粮草。所以王贲接手大梁之后,直接在城墙上接收就行。

    而且因为贵族自己跑去了城墙上,完全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城里大大小小的贵族无一幸免,全部被一网打尽。

    但,王贲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放过了没什么影响力的小贵族。

    钱帛全收,人丢走。

    这些人日后是留在原地分两块地、以后当耕农,还是身无分文地逃亡别国,王贲都不管。

    贵族的家宅里还有一些水泡不坏的财产,王贲忙着搜刮这个呢。

    和赵国不同的是,魏国贵族愿意跑去别国的不是很多。可能是见过了赵国贵族在齐国的悲惨遭遇,担心自己跑了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其在齐国寄人篱下,倒不如留在有田产的家乡。

    秦人贪婪,拿走了他们绝大多数的田产。可秦人好歹没准备直接饿死他们,剩下的田地也够他们吃饱饭的了。

    被放过的小贵族心里开始打起算盘。

    他们作为小贵族,日子原也不如大贵族那么奢侈。有足够吃饱饭的良田在手,只是较以前穷困了一些,和命都丢了的那些人比起来好上不少。

    他们手里还有奴隶,还有家仆,田也不用自己去种。房宅没有被全部收缴,实在不行还能卖了宅子换套小的,日子节省一些,生活质量倒不至于降低太多。

    然后小贵族就听说,奴隶也被收缴了。

    因为奴隶也是财产之一。

    贵族们:……没事,我们还有家仆!

    接着小贵族又听说,秦人给他们留的地是按照贵族自己家人口算的,没算上家仆。要是留下家仆干活的话,家仆的口粮他们得想办法凑出来。

    贵族们:…………

    家仆和奴隶不一样,不给人家吃饱饭,人家是会另外找新主子的。

    秦人这是铁了心要让他们堂堂贵族去耕田啊!

    家道中落到需要自己耕田的落魄贵族,在六国数不胜数。可那些人多是慢慢衰落下去的,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不像魏国贵族这么突然。

    贵族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赵国那些贵族宁愿放弃分到手的田产,也要跑去齐国。大概是实在受不了种田的辛苦,想着去了齐国说不准能得到其他贵族的资助和礼遇。

    说起来齐国人虽然没有接济这些赵人,他们魏国还是

    有不少贵族出手大方的。一些逃来魏国的赵人日子过得就比齐国那批好,当时魏人还嘲笑过齐人抠搜。

    现在魏人也和赵人一样了,但他们恐怕很难像赵人一样找到长期饭票。

    如魏人这般好客的不多了。

    王贲可不管他们心里那些小九九,他部署完全部事宜,和来这里接手的新郡守交接之后,就带兵离开了。

    秦国将士开启了新一轮的打家劫舍,忙得很呢。

    王贲的军队困在大梁这里已经落后很多了,要赶紧加入进去。否则其他将军手底下的士兵统统赚得盆满钵满,就他的士兵没捞到多少好处,他们岂不是吃亏了。

    咸阳城中。

    跟随王贲出军的百家弟子回来了一大半,还有一些暂时回不来。比如术数家,就被郡守拉去帮忙了。

    魏国境内有不少数据需要统计,其他新设的郡发现大梁那里有术数家帮忙之后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开始跟秦王要人。

    术数家本来只是百家流派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派,被这么一搞,成了到处都紧缺的人才。这激励得不少不得志的百家弟子都蠢蠢欲动起来,尤其是那些有数学天赋的,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能兼修术数。

    术数家基本没太多治国的理念,偏向搞学问。所以它和治国为主的百家没有冲突,也很欢迎其他家弟子加入术数大家庭。

    和它差不多的,还有医家等。不过医家之中技术封锁的情况会更严重一些,不像术数家弟子,研究出什么都爱四处分享讨论。

    赶上大家求知若渴,秦王政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他立刻下令将百家学子引去了改名长安城的镐京,然后派了百家中颇有名望的一些人建造学宫。

    如今正是规范百家师承的好时机,也能就此设立新的进学制度。秦王政打算将百家中的学术派、技术派和治国派区分开来,分别设立学宫,也免得治国派到处污染搞学术的和搞技术的。

    墨家弟子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格格不入了。

    别的学说,比如儒家,就有研究治国理论的治国派和研究社会规律的学术派两类。道家也有治国、学术两派,外带一个研究炼丹的技术派。

    到了墨家,研究治国的有,长期扎根齐国稷下学宫的齐墨就是。研究技术的也有,长期扎根秦国的相里墨就是。

    但是他们的第二派很特殊,什么都不研究,而是喜欢在六国溜达行侠仗义。这一波是出自楚国的楚墨,乃是游侠中的领军人物。

    楚墨没什么好设立学宫的,而且来了秦国只会以武犯禁。所以在其他学派都传承完整的情况下,只有墨家缺失了二分之一。

    好在墨家内部关系也不太和睦,齐墨秦墨楚墨二家互相看不顺眼,少一家就少一家吧。

    如果楚墨能识相一点,秦墨也不介意帮忙引荐。游侠只要不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和兵家弟子一起琢磨练武也是不错的。

    然而楚墨拒绝了秦墨的好意。

    他们楚墨虽然擅长

    打架,可又不是只打架的莽夫。他们打架是为了心中的大义,秦国以律法禁止了他们为义轻身,他们才不屑于来秦国。

    秦墨:那你们以后别后悔:)

    呵,楚国很快就要没了,看你们以后还去哪里浪。

    相里墨当年在楚国混不下去,就是被楚墨排挤的。他们都肯不计前嫌引荐了,楚墨真是不识好歹。

    相里氏想起了新仇旧恨,于是巨子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谏书递给了太子殿下。

    里面言明了楚墨,啊不是,是游侠。里面言明了游侠具体都会干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内容十分的全面,比寻常人了解得都要深入。

    秦墨巨子表示,希望大秦能完善相关律法,争取做到不要给楚墨(划掉)游侠任何可乘之机。

    扶苏:看得出来你们两家旧怨确实很深了。

    扶苏反手就把谏书转交给了李斯,目前是李斯在负责修改律法。

    秦王政对这些下头人的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第50章年轻人

    勾心斗角不感兴趣,他抽空翻看了一下学宫的建设进度,发现这里给百家弟子设置了很多细化的分类。

    说是学宫,其实不是新生进学用的。而是提供给有一定基础的百家弟子交流互助的平台,顺便兼顾图书馆的职责。

    已经入门的弟子们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对应的“教室”

    寻找同好,方便他们在自己深耕的方向不断精进。

    短期内很难做到让所有想学百家学说的人都先入大秦官学,肯定有人会越过官学直接去拜师。

    所以把这些人齐聚在学宫很有必要,官学可以四处设立,学宫只能留这一处,长安城外不许他们开班教学。

    统筹学宫建设的官员是个人才,还弄出了讲师凭证。

    说是有一定名气和才学的领军人物可以获得学宫颁发的凭证,然后就有资格开班讲学了。凭证有等级区分,不同等级能开的讲座规模不同。

    如此一来没有凭证在野学者的就算不得官方承认的学派代表人物,时间长了名声会不如有凭证的响亮。即便还会有人愿意去拜所谓的隐士为师,也远没有选择前往长安拜名师的人多。

    为首的官员目前正在和下属商讨要怎么制定讲师的评级规范,好方便讲师们尽快考得对应证书。

    一件事情一旦开始设置详细的流程和规模,就能迅速变得严谨完善起来。大家你想一个主意我想一个主意,学宫很快就像模像样起来。

    秦王政特意看了一眼负责官员的名字。

    当初学宫那边的管理人,他是让群臣商讨出人选的,没太在意具体派了谁去。如今一看,这人倒是挺有想法的,等学宫建设好了,可以调回来重用。

    许祢,没什么印象。

    秦王政问儿子:

    “你可知这人是谁?”

    扶苏摇了摇头,他也没印象,说明在上辈子这人就没有出过头。

    天底下英才那么多,能让皇帝记住的人寥寥无几。扶苏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才都网罗到手,例如那个还在戎人部落里当军

    师的女子,

    上一世就没能出头。

    这位许祢大约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上辈子泯然众人。这一次有了适合他发光发热的条件,于是不起眼的普通官吏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卓越能力。

    秦王政便了解了:

    “长安学宫你当初没有设立过,如今相关的一切都是从头做起。那许祢或许是极擅学宫相关的建设,这才有了出头之机。”

    就像后世有的人,比起当官更适合在大学当校长。不少学校的校长也是有官职评级的,不过他们和官场走的不同的两条道。

    扶苏灵光一闪:

    “既然如此,倒是可以让他去管理官学。”

    官学和学宫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医疗体系已经设立了中央的太医署,教育体系自然也可以弄个教育署出来管辖天下学宫。

    秦王政想得还要更远一些:

    “官学是与选拔官吏相关的,若让他管理这个,就要插手官吏考核。而官吏考核分两个部分,一是选官,二是升迁。”

    牵扯到官吏的任免升迁,那就不是小事了。

    最终,秦王政一锤定音: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暂且只让教育署管辖学宫的入学考核。”

    搞学术最好还是和官场分割开来,避免两边勾结,在教书育人时就搞差别对待。

    实在不行就把所有的考核相关都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总之不能叫别的部门有机会伸手干扰。

    大秦正处于一个全新的阶段,它是开创者,什么都要自己摸索着来。无论提到哪一个部门,都几乎没有先例可以依凭,治国难度着实不小。

    即便是秦王政,也难免感到焦头烂额。

    幸好还有儿子陪他一起想办法,作为当了二十年大一统帝王的秦二世,扶苏拥有相对充足的经验,可以替父亲查漏补缺。

    虽然在前瞻性的眼光上扶苏不如父亲,只能依靠经验稍微提供一点帮助这样子。但扶苏已经很满足了,至少他不是拖后腿的那一个。

    可惜桥松年纪还小,拎过来也听不懂。不然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错过实在可惜。

    如今倒是全便宜了蒙毅。

    扶苏看了一眼侍立在侧的郎中令,心道这位未来的大秦丞相,应该很快就会开始掌握实权了。

    这两年待在秦王身边,蒙毅接触到了大量以前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受扶苏的影响,父子俩讨论的很多都是大一统后要实行的治国策略。

    所以比起秦国丞相,蒙毅其实是朝着秦朝丞相培养的。大一统后的大秦才是他最佳的舞台,如今还要暂且委屈一下,屈居王绾等人之下。

    与李斯是扶苏自己拿捏住的不同,蒙毅从一开始就是秦王政给继承人准备的丞相。因而扶苏压根不需要花心思去拉拢蒙毅,省了不少事。

    蒙毅自己也清楚这一点,趁着太子有空便会去寻殿下请教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东西。

    这日扶苏和蒙毅交谈结束之后,扶苏忽然开口说道:

    “父亲有意改郎中令职责。”

    原本郎中令只管宫廷宿卫及殿中侍卫之事,

    但蒙毅担任郎中令这些年,

    手中的职权显然不止这些了。

    反倒是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