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第41章 农业大学之旅(五)
如果说这天底下的农人,有谁在看了这期之后丝毫没有兴奋,有的只是麻木。
那就是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人。
高产水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这里连水都没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白土。之前看到白土被陈设在社稷坛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就是说不出的滋味。
这白土,谁种谁知道。
就算是后世那些啥高产杂交水稻,种在他们这里,都能一千斤给你变成一百斤。
更何况他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稻种,他们的收成……
算了,不说也罢!
盐碱地上的农人,沉默、隐忍、麻木。
直到他们听到了这句“耐盐碱的水稻”!
居然还能有可以种在盐碱地上的水稻?
他们被疲惫填充的眼眸之中第一次出现一点光亮。
仙画中出现了大片的荒芜的田野,上面别说庄稼,就连野草都是长得稀稀拉拉的。
暴雨落下,又立刻转睛,土地的表面开始凝结出一层白色的粉末结晶,有点像是不那么纯粹干净的盐花。
一阵风吹过,将这些白色的沙士卷起到半空。
【画面中的土地就是盐碱地。它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因为盐碱地根本就种不了什么庄稼,即使种了收成也会不好。可能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觉得盐碱地应该只会集中在沿海盐分高的地区,其实不是的。我国的盐碱地分布范围非常广,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内陆地区。从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一直到皖北苏北、华南华南沿海地区,遍布十七个省份!占地面积高达15亿亩。当然了,这里面有荒地也有耕地,耕地占据了整体耕地面积的6%,但包括有耕种潜力的荒地的话就占到了10%!整整1.5亿亩!】①
西北的荒漠,一望无际,但也荒凉至极。
这里的土壤是铁灰色泛着白,有的板结在一起形成了土坷垃。
这里看不到庄稼也看不到人烟,甚至连草都看不到几根,只有偶尔路过的几只黄羊还在努力的寻觅着可以入口的野草,但最终他们也只能失望的奔向远方。
镜头一转,出现了种植着小麦和玉米的田野。
但看上去稀稀拉拉的,远不像别处那样的茂盛。
裹着
毛巾的老衣俯下身去用手抓了一把土地碾了碾,发现里面混杂着的白色小颗粒越来越多:“这里的田,盐碱化是越来越严重咯。”
他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无奈的叹了口气。
今年的收成估计是又指望不上了。
盐碱地的农人握紧了拳头。
就是这样!
原本他们的田地也是好好的耕地,虽然不说有多么的肥沃,但也算是正常。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一天,耕地就变得越来越白。
土地开始结出白霜,然后一亩地的收成从一百多斤变成几十斤,甚至种什么死什么。
有人看到这一幕,想到了自己,眼中已经泛起了泪花。
难道这并不是老天的惩罚,这样的状况居然是可以被人力所改变的吗?
【是不是觉得这个占比数字其实也不高?但是对于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来说,就是百分百。而且咱们国家的农业学家们尤其是老一辈,见过饿肚子的农民,根本看不得一亩地被浪费!更何况这可是整整1.5亿亩!】
【我国针对盐碱地的改善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土地,一个就是改良育种。治理土地主要是投放化学改良剂、然后兴建水利措施,引入淡水灌溉,洗刷掉土地里的盐分,同时降低用阳边地下水的水位,因为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地下水中所含的盐碱成分太高了,所以最好是不要地下水接触到地表的土壤。秦汉时期,他们已经会比较系统的引黄河水浸灌的方法来改善那边的盐碱地,也有一定的效果。】②
一块刻着“郑国渠”三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出现在天幕上。
还有一座高高立着的拿着铲子的民夫雕像。
然后是碧绿色的从悬崖峭壁之间穿过的宽广河渠,雄伟壮观,也可见当时开凿的惊险与艰难。
镜头一转,一块黑色的石碑出现了,上面镌刻着金色的楷体龙首渠井渠遗址。③
在它之后,缓缓的水渠流入山腹之中。
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穿过商颏山的山腹足足有五公里。这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个伟大的创造。
咸阳言中的士卿们,甚至是大秦天下的百姓们,认出了那几个字的,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喊了出来:
“
是郑国渠!”
“是咱们大秦的郑国渠啊!”
看到自己时代的东西居然还能在后世留存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的骄傲感止也止不住。
赢政心情激荡,这是继长城之后,他在仙画上看到的第二样大秦的东西。
他攥紧的拳头,因为过于用力,关节都有些发白。
赢政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见过郑国渠,但今天也是第一次从这样整体的高处看到郑国渠,如同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险壁之中穿过。
这是他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大工程,于他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渠,并不是由郑国建造的,而是他的主事者名为郑国。
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人。他从韩国来劝说大秦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修建一条水渠,这样可以更好的灌溉大秦的农田,为大秦统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但他本意其实是想用这个来拖垮秦国,最不济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时机。
赢政自然清楚。
但是他却对郑国提出来的这个建议非常心动。因为关中一带的确需要更多的水源灌溉,农人们的耕田才能收上更多的粮食。
所以他应允了郑国的要求,并且派他主事。
那时候,他刚登基,十几岁的年纪,胸膛里的鲜血都是热的。
除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或许还有一些些想法是留给全天下的农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统治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粮食多收那么一点。
赢政回忆起往事,竟然有些怔忡。
而在民间。
有农人嚎啕大哭:“这就是我当年去修的郑国渠啊!”
小孙子好奇的问:“大父,这就是你之前对我说的开出来的水渠?好漂亮。大父,你哭什么?”
头发花白的农人擦去眼泪:因为太苦了。
太苦了!
当年和他一起服役的,十个人里面就有三四个永远的埋葬在了那里。他是运气好。
但是,若让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去,或许他依然会选择去。
因为只有这条水渠开出来了,他们家的田地,邻居家的田地,才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有了现在的水源,才能产出粮食。
而且,郑国渠居然几千年之后依然存在,老农人有些骄傲的挺起胸膛。
这是他修的啊!
汉朝。
汉武帝看着龙首渠的遗址,脸都黑了:……
凭什么连秦朝的郑国渠都留下来了,但他们大汉的龙首渠却只剩下个遗址?
刘彻的脑袋上简直要飘出一行问号。
我那么大的龙首渠呢?
还有,路小染,你不是要讲盐碱稻吗?讲什么龙首渠?!
生气!
【这叫让土地适应种子,但到了现代,农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不让种子来适应土地呢?我们完全可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种子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学家们的努力,如今的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沃士。既有着耐盐碱的高产水稻,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种。】
黄河三角洲。
“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中国农科院多年的育种之后呢,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塞外江南。”
随着记者的镜头,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一块是用作饲料的偃麦草,同样是新开发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
一大片青青的牧草随着风摆动。
“那一边是豆田,我们新开发的大豆品种,打出来的豆浆没有腥味,口感也要更绵密。”
“还有这里,你吃一下,这是我们的耐盐碱西红柿。”科研人员摘了一个西红柿给记者,看上去鲜艳欲滴,颜色十分漂亮,记者也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感觉味道很浓,比平时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
对!这个品种的番茄红素比普通品种高了20%。科研人员得意的笑起来,她看了看周围的盐碱地,“其实盐碱地很适合积累农作物的风味,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越多,口感也就更好。我们这里的品种在试验完成之后也会向周边的老百姓推广出去。”④
记者和科研人员走到了一片水稻田的附近。
此时正在收割水稻。
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收割机所到之处,水稻齐齐
的倒下。
“这里就是袁老团队的试验田,主要种的就是耐盐碱海水稻,它的颜色和普通的水稻不一样,因为富含硒,颜色要更红,颗粒也要更大。它的营养价值比普通水稻是要更高的。
“那它的产量是多少呢?”
“那边正在进行产量测定,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一组数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538公斤!
盐碱地的百姓们满含热泪,看着后世长满了水稻和各种瓜果的盐碱地。
原来,这真的是人力可以做到的!
他们梦中的场景。
有农人转身就往屋子里走。
“你干啥去?”
那农人闷闷的拿了锄头出来:“挖渠去!”
没听到仙画说吗,引入灌溉是可以控制盐碱地的。虽然他们没有这些神仙一样的农学家为他们带来高产的种子,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双手。
有人嗤笑:“你又能挖多长时间?等你挖完的时候,估计也死了吧。”
“那就我的儿子再接着挖。”农人认真的解释,“我的孙子再接着挖。就算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的子孙们也能看到那一天。”
他指了指仙画上的场景。
那人沉默了,叹了口气:“我和你一起。”
试试吧,说不定真能看到那一天呢?
【这种耐盐碱的高产水稻正是袁老后期的主力攻克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20年的时候,由他的海水稻研发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耐盐碱海水稻,产量测试已经达到了一干多斤!同时,他受到迪拜邀请,在那边的热带沙漠中也开展了海水稻种植的项目,经过五个月的生长,水稻已经成熟。项目组邀请了不同国家的专家前来做产量测定,评估其产量在800-1000斤左右!】
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太阳底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一只小蜥蜴偷偷的冒出头来。
这里是沙漠,除了本地的几种原生植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在这里能够生长。
它是人类的禁区。
旧早错头一块 左梦区田
但是德大一转,在宗区
里,如今却生长有一人下生机打打印同卒小陷。
一转眼,水稻成熟了,它们有着和沙漠同样的金黄颜色,但是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是生的希望。
无数外国的专家看着机器在收割水稻,眼中满怀激动。
一位高鼻深目的专家对着记者说道:“预估产量能有四百公斤,在沙漠中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作为南征北战的马上皇帝,李世民是见过沙漠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居然能够看到沙漠里长出了水稻,虽然只是仙画上所见。
他深吸了一口气。
沙漠!1.5亿亩盐碱地!
要是这些地方都种满了水稻,那产量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呐。
估计好几个大唐了!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吗?
不,这是人类进入了神明的领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首位发现海水稻的是广东的农科学家陈日胜。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抗性,而袁老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高产。陈日胜也说袁老是他的伯乐,没有他的关注,海水稻项目的推广就没有现在这么顺利。】⑤
【耐盐碱高产海水稻也是袁老去世前一直在主持的项目。】
【2021年5月22日,袁老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被安葬在自己工作过一生的地方,长沙。国旗覆棺,是国葬的规格。他遗像后面的石头上,刻上了他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葬礼的这一天,长沙市的市民们和从各地赶到长沙市的人们自发走上街头为袁老送行,十里空巷,万车齐鸣。】
【袁老自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也没有官位在身,但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他们知道是谁让自己吃上了饱饭,不用再受饥饿之苦。】
缓慢又悲沉的音乐响起。
灵车的队伍缓缓的驶出医院,向殡仪馆开去。
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路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站满了长街十里,但大家都没有撑伞,只是安静的站在路边,没有逾越一步。
有的人举着白色的花,有的人举着黑白的纪念横幅,双目含泪的注视着灵车远去。
不知道是谁率
先喊了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
所有人都跟着喊了起来:
“袁爷爷,一路走好!”
路边的车子也都慢慢的停了下来,摁响了自己车上的喇叭,响声在城中回荡。
哀悼会的那天,无数的老百姓撑着黑伞去给袁老献花,孙子扶着爷爷,父母带着孩子,一代人又一代人,队伍绵延几里,但没有人离去。
有车队免费接送前来长沙悼念的民众,有人在现场免费的派发鲜花,有外送员每送一束花就捐帽鞠躬。
堆满了鲜花和稻谷的雕像前,还有无数张手写的小卡片。
“袁爷爷,谢谢你让我们吃饱了饭。”
“此刻,我是一名有神论者,虔诚地愿您,化为了稻神,乘万家炊烟而去!”⑥
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有人拿起袖子挡着头,有人将举在肩上的小孩放了下来。
但没有一个人离开,都在看着仙画上的这一幕。
仙画中的沉痛与哀伤似乎也顺着天幕传递到了各个朝代。
贴身内侍们想要劝帝王回到殿内,但看他们的表情都不敢说话,最终撑开了大伞,为他们遮雨。
这雨,好像也在悼念着仙画中离去的这一位。
赢政怔怔的想,自己贵为九五之尊,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待自己去世之时,肯定是全大秦都要为自己服丧。但是,百姓们的心中是怎么想的,那可就不好说了。
竟然有些羡慕。
各个朝代的帝王和王侯将相们也都默然了。
不得不说,这一幕带来的冲击并不逊色于之前看到火箭上天,潜艇入海,反倒更加直击心灵层面。
他们自负权势在手,所到之处,天下万民跪拜。
但扪心自问,谁能真的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天地会为之同哭,万民会为之同悲呢?
这时候,一道和蔼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⑦
【这也是袁老曾经说过的话。禾下乘凉梦如今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在长沙县的隆平稻作公园里,栽种下了他
们团队最新研究出来的巨型稻,有两米二那么高!】
【不知道袁老在天上有没有看到。】
【我们怀念您。】
长得比人高的水稻正在和风之中随风摇摆。
漂亮的姑娘小伙儿在水稻下嬉戏拍照,时不时伸出胳膊到头顶比一比这水稻比自己高多少。
这一幕成为定格,化为一张照片。
和蔼的老者抱着怀里长满了谷穗的稻子,在高高的水稻下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有一位扎着双丫譬的小姑娘问自己的奶奶:“这个老爷爷怎么了?”
她奶奶温柔的回答:这个老爷爷回天上做神仙去了。
小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老爷爷是神仙啊。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也带着朦胧的泪光。
她心想,或许这位袁老真的就是稻神呢,不然这世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高产的水稻,还能长在沙漠里,还能长得比人还高?!
不行,她得在自己家里给稻神立一块牌位,让他也保佑自己家来年风调雨顺,稻谷满仓。
【从散尽家财只为了研究水稻的丁老,再到一生在和矮杆水稻打交道的黄老,再到90岁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袁老,还有在北方研究寒地水稻,被称之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徐老,等等等等。无数的农科人奋斗在保障白妊根食安全的第一线。这些者一辈的农科人们往往为信息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愿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照耀中国!】
无数的声音响起,一张张的照片出现在天幕上。
植物病理学先驱邹秉文教授拿着祖国邀请他回国的信件,义无反顾的道:“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国。”③
家畜生态学科创始人汤逸人教授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泪流满面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海外孤儿的生活结束了,回国吧。”⑨
丁颖院士:“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黄耀祥院士:“人人都有饭吃,这才是我想要的。”
八十岁的徐一戎专家:气温这么高,我要去田里看一看。
无数张农学家的照片和画像出现
在天幕上。
而位于他们头顶的,是一颗一直在闪耀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
世间多英才。
刘彻和李世民都是知人善用的帝王,也从来不惧怕手下的人才过多,只希望越来越好。
但此时看到这一张张的头像,心里的羡慕挡也挡不住。
这还仅仅只是农业方面的人才而已!
而且这些人才都能如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后世的教育机制真的这么优秀吗?还是那颗闪闪的红星有着什么特殊的魔力。
红星依然在散发着光芒。
但不知为何,在感到震撼之余,这颗红星也让帝王们内心竟生出一丝惧怕。
【看完了水稻之后,展览的后半段是麦子。和在宋朝时才成为最重要主粮的水稻相比,小麦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广泛被种植。】
【但小麦得到普及最重要的节点是汉朝之后。它的推广得益于一件工具。】
一个看上去很笨拙的用石头制成的圆形工具出现在了天幕上。
它被端放在石桌上,有长长的铁轴从中间伸出来。
有人出现了,握着铁轴,这工具的上半部分随着他的走动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认识,这是石磨!”
从刚刚的沉痛之中走出来之后,古人们惊讶的发现雨停了。
然后听到接下来讲的是麦子,兴趣更浓了。
相比于只在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现在腹地大多在中原的王朝们,种得最多的其实是粟和麦。
【对,没错,就是石磨。石磨据说是由鲁班发明的,最初的时候叫做磋,汉代才叫做磨。秦汉,或者是大秦的时候,石磨没有被普及,那时候的人怎么吃小麦呢?粗粗的去一遍壳,然后将麦子像稻谷一样蒸熟来吃,这就是麦饭。豆子也是这样吃,叫做豆饭。吃过粗粮饭的人都知道不好吃,而且古代的去壳肯定也没有现代的精细,所以就更不好吃了,喇嗓子。】
【可是,麦子不是这样吃的呀!面粉才是麦子的精髓!】
一勺去了壳的麦子被倒入到石磨的腔中,石磨开始转动。
很快,从另一边的槽道里,细腻的粉末洋洋洒洒的流入到了早已经备好的
木桶里。
【各种用小麦面粉制成的面条、包子、馒头、面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包才是麦子成为全世界被种植最广,也最受欢迎的主食的原因呀!】
一份面粉上倒入鸡蛋,一双手迅速的搅动挤压,面粉变成了软乎乎的面团。面团被不停的摔打,又变得光滑无比,最后被分成小份,放入到竹制的屉笼中蒸。
屉笼被打开,又白又胖的白面馒头正在腾腾的向上冒着热气;
又早这双神奇的手将面团扯成长长的
左半衣巾攸来花土
状E打成V细V的面条
又是这双伸奇的手,将面团体或长长的,在干空十芯米汤去,然后切成又细文长的面条。
面条被烫好,淋入热汤,又加上一勺红油辣子,吃得人嘶哈嘶哈;
面团被分成圆形的小薄片,包上被剁碎的肉馅,捏成元宝形状的饺子;面团分成小块,在上面刷了一层蛋液,卷成一层一层,用木盘盖着放入到石头制成的烤炉,拿出来之后就是颜色金黄泛着油脂光泽的面包。
又来了,又来了!
路小染带着她的美食又走过来了!
已经吃过了晚饭的古人们不由得痛苦的口口一声,捂住了自己的胃部。
可恶!虽然吃了晚饭,但看着这些后世的美食依然想要流口水!
唐宋及之后的朝代,已经逐渐有了美食的雏形,尤其是宋朝,面条和包子馒头这些早已不再鲜见,甚至大宋百姓们还能吃上灌汤包。有人曾经数过,《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一百多栋楼,经营餐饮行业的就有四十五家!可见其餐饮之发达。
所以他们也就是对着那烤出来的羊角包感兴趣:“这东西看着还不错,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但是对于秦汉的人来说,他们恍恍惚惚的沉浸在小麦所带来的各样美食里面。
你和我说,这些是麦子做的?
那个煮起麦饭来又粗又喇嗓子的麦?
原来,小麦的正确吃法应该是这样的么?!
第42章 农业大学之旅(六)
刘邦和萧何在泗水亭边的小山坡上看仙画,一起跟过来的还有和刘邦交好的樊哙。
几人看到这么多用小麦面粉做的美食出现在天幕上,都不约而同的咽下了口水。
樊哙揉了揉肚子,觉得自己又饿了。
他是屠夫,平时吃得已经比普通人家要好很多了,有的时候偶尔能吃三顿,有的时候还能吃上点肉。在之前吕太公的宴席上,他一人就啃了一个大猪蹄子。
可以说,肉食是他的最爱。
至于麦和粟,樊哙是不得不吃。
麦饭就不说了,难吃。麦饼也不咋地,捣烂一下隔水蒸出来和麦饭的感觉也差不多多少,为了便于保存还要做得更干一点。
看了路小柒的介绍后,他才知道原来麦子不是不好吃,而是他们一直没找对方法来吃。
“刘季,你别折腾你那什么水车了,赶紧去搞个石磨来。”他用手肘撞了撞刘邦。
刘邦倒下来:“石磨在郡城里面就有,不过好像样式有点区别。”
他拿树枝在地上随便画了起来,将仙画里的样式记好,然后叹口气:做一个也是做,做两个也是做,等我把水车做出来再来做石磨。
他现在觉得简直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干,像之前那样每天喝喝酒不好吗?
真是闲得!
【汉朝的时候石磨逐渐被推广,而到了晋代,有一位无名人士发明了水磨,即用水力推动的石磨,民间开始有了磨坊,从此才可以大批量的将麦子呀豆子呀之类的主粮磨成粉。看到没,没有水车的发明也就没有水磨,这就说明只有科学和不断涌现出来的科学发明才能改变世界!】
一座木头房子坐落在河边。
大大的水车在屋外转动,带动了屋内连着的轴承,以及底下的石磨。
有人将一筐筐的麦子往入口处倒,麦子进入到石磨里,迅速被水力带动的石磨碾压成粉末,从出口的槽泄落下来。
任谁都能看出来,这样的水磨坑比家里的小石磨能一次处理更多的粮食,而且还完全不需要人力和牲畜来转动,只需要用水就行。
扶苏立刻出列:“父皇,儿臣以为应该广召工匠,命宫中尚方研制此物,然后推广至民间。”
之前看到水车的时候他就
想上疏,但是宫中尚方如今任务繁重,制纸、制农具,忙得不可开交,他就想要放一放,稍后再议。但现在看到水磨坊,扶苏以为这也同样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李斯却有着不同的意见:“现在的麦,产量远不如粟米,若是在民间推广此物,恐更多的人会种植麦,而放弃粟,影响到大秦的赋税和军粮。微臣以为此事可以稍后再议。”
扶苏摇头道:“相国此言差矣。民众并非愚笨之人,自然能清楚自家每年要交的税赋,再加以秦吏引导,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且水磨坊既然可以磨麦,自然也可以磨粟和菽等物,更何况水车对灌溉很有效果,儿臣还是觉得应该让宫中先行研制。
李斯语塞。
他和扶苏向来政见不是很合,刚刚也是习惯性的就想要出来反驳,却没想到对方这次在理。
他看了一眼扶苏,在心中叹气。
想让陛下改立太子,想来是不可能的。现今之计,唯有让自己适应扶苏。不过呢,也不能和扶苏走得太近,毕竟陛下还正逢壮年,想必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臣子和继承人走太近。
李斯在一瞬间心里转过了八百个心眼。
哎,想要永远位极人臣,可真是难呐。
赢政这次对扶苏颇为满意,言之有物,没有被资历更深的臣子牵着鼻子走,很好。
他允了扶苏的建议。
几期仙画下来,大秦境内的工匠竟然成为了最抢手的人才。
有工匠愁苦不堪,生怕自己是被抓了徭役。
但也有工匠抱着或许一朝发达的心思,迅速的当地吏目这里挂上了名。
【可以说,一座磨坊就是一座粮食加工厂。还有一个说法是水磨起源于唐朝,因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就是唐朝的甘肃水磨。唐朝的时候磨坊已经被发展成为了一个生意,你们想想,长安城鼎盛时期人口上百万,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这个粮食加工的生意是稳赚不赔的,很多大户和权贵们都喜欢投资磨坊。还因为水源的问题经常和农民起冲突。】
【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不细说。我们继续回到麦子上来。正是因为有了水力磨坊的出现,麦子才一跃成为了最重要的主粮之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可以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关中地区已经普遍种植小麦。但小麦取代粟,要到宋朝,
那时候小麦的产量已经上升到了一亩地150-200斤左右。】
长安城郊。
一群农民拿着锄头气势汹汹的来到一座占地极广的水磨坊面前。
“你们挖了渠把河里的水敌了道往这边走,那我们的田怎么办?”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40-50
“没水灌溉了今年要绝收了!”
一个管事模样的男人站了出来,厉声喝道:“在这儿闹什么闹,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我们管你这是什么地方,赶紧把你们挖的渠给填了!不然我们就去官府告你们。”
管事怒极反笑,双手环胸:去告吧,也不打听打听这座磨坊的主人是谁?那可是天子身边的红人,高力士高大人!你们快去告啊!
农人们不敢置信又沮丧之极的走了。
管事往地上啐了一口,不屑的道:一群刁民!
李世民脸色黑如锅底,手在案几上重重的拍了一下。
“这高力士是何许人物,居然如此嚣张!”
他一直都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更明白了百姓能迸发的力量,在这些事上更是十分看重。此时若高力士就在他面前,一定会立刻将他下狱严惩!
“陛下,长安城郊这段时间的确是出现了不少的水磨坊。”魏征皱眉道,“不知这其中可有此等与百姓抢占水源的事情。”
农乃立国之本,岂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抢走百姓的灌溉水源?
“查!给朕速查!若有此事,绝不姑息!”
有的臣子目光闪烁,决定回家后赶紧提醒一下家人,若有这样的事情赶紧把水渠的道给改回去,可别撞在陛下的枪口上。
“陛下,臣以为水磨坊与民生关系重大,应该由工部在各州城池兴建官营厅,以免地方大户和豪强们坐地起价。房玄龄道,另,若有人想要兴建私人磨坊,需向当地的官府报备留档,不能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李世民颔首:“房卿家言之有理,就这么办!”
直接写在唐律中,这样即使后世有人动了小心思,也有律法作为最后的底线。
西汉。
桑弘羊却从这里面受到了启发。
现在他正愁着怎么为打匈奴而筹措军费。盐和铁这种高利润的行当他已经伸过手了,想要再找到一个稳赚不赔的行当太难了。
或许这水磨坊可以试一试。
陛下,微臣建议这水磨坊收归为朝廷经营,既可以遏制恶意的价格哄抬,也可以贴补国库!
其余刚动了心思的臣子和权贵们向他投去死亡的注视。
桑弘羊追然不动。
民间能开得起水磨坊的家庭肯定是地方豪强和大户,与他们争利他心安理得。
刘彻眼睛一亮,这可真是瞌睡就遇上了人送枕头,大手一挥:“准了,此事交给桑爱卿一并统管!”
由此,西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建水磨坊的风潮。
第43章 农业大学之旅(七)
【宋朝的这个亩产一直持续到了咱们建国时期,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了,我看过一些资料,说那时候山东的小麦产量才41公斤,也就是100都不到!你们现在能想象,辛辛苦苦种一亩地,结果收成只有几十斤的样子么?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地狱笑话。】
【但在那个时候,就是切实发生的事情。】
“吃饭了!”
昏暗的室内,小小的桌子上摆着主人家今天的饭食,没有白米饭也没有什么下饭的菜,只有几个饼子。
男人吃了一口,艰难的吞下去,忍不住抱怨道:又是吃糠,哎。
老太太白他一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