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高嫁全文免费阅读 > 正文 第 33 章(【忍无可忍】...)

正文 第 33 章(【忍无可忍】...)(第1页/共2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高嫁》第33章

    读书人骑驴, 那是比较常见的事。

    主要是适宜养马的地方连年战乱,马匹供军队和达官贵人用尚且不够,普通百姓如何能用得起。

    像寇世子这样小小年纪就能肥马轻裘到处玩乐的, 全是仰仗着家中权势,那些个家里没点门路的人家连马车都用不得。

    要不怎么寻常百姓全家咬紧牙关也要供出个官来, 当了官不仅可以让家里免除一大笔赋税, 方方面面也是能有许多优待的。

    驴子虽也能干活,不过驴子好养活, 价钱便宜, 两三千文就能买一头,普通人家咬咬牙也能买上一匹。

    读书人考上功名前便时常以驴子代步,比如杜甫就曾自嘲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代表着他整整十三年都没混出头, 待在长安靠友人接济周转过活。

    寇世子这次是去读书的, 不是去摆架子的,便与姜若皎约好买了头驴一同骑着去报到。

    寇世子没骑过驴, 不过他马骑得不错, 骑驴不成大问题, 就是驴比马矮,他又长手长脚的, 跨/坐在上头很有些不习惯。

    出了城门,过了护城河,野外清新的空气就扑面而来。

    昨夜似乎下了场雨, 官道两旁的树木被洗涤一新, 举目望去到处绿油油一片,看得人满心欢悦。

    两人沿着官道走了小半日, 寇世子忙着与姜若皎说话,说得很有些口干舌燥。

    姜若皎见前头有人支起茶摊卖茶,招呼寇世子到路旁的茶摊上小歇片刻,买了两碗粗茶配上带出来的干粮填饱肚子。

    辛勤张罗着茶摊的老妪听说他们是要去鹤庆书院,死活不收他们茶钱,取出个包袱问他们能不能帮忙捎去给她孙儿。

    她孙儿大半年没回家了,她又不好去扰着他读书,难得碰上鹤庆书院的学生经过,想劳烦他们把新纳好的鞋送去给他。

    姜若皎听着老妪絮絮叨叨,不觉烦人,只觉老人家实在不容易。她笑着应下:“没问题,我们一定帮你带到,不知你孙儿叫什么?我们到了以后也好找人。”

    老妪报了孙儿的名字,说是姓杨,叫杨峰清的,家住杨家庄。

    这名儿是乡里的先生帮忙给取的,谁听了都说一看就是读书人,十里八乡应当不会有第二个叫这名儿的了。

    姜若皎记了下来。

    寇世子却不大乐意姜若皎给旁人捎鞋,纡尊降贵地拍拍自己的竹笈,说道:“放这儿来,我去给他。”

    姜若皎不知他怎么突然这么热心,却也没拒绝,打开寇世子的竹笈把那裹着双鞋的包袱放了进去。

    两人继续骑驴上路,等走远一些,寇世子还和姜若皎嘀咕:“家住这么近也不回家看看,叫家中祖母这般牵肠挂肚,那个叫杨峰清的家伙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

    姜若皎稀奇地看了寇世子一眼,很惊讶他还能有这样的见解。

    寇世子怒了:“你那是什么眼神?我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

    姜若皎知晓寇世子对卢氏和平西王太妃还是很孝顺的,见到旁人慢待家中祖母免不了会对对方的品行生出几分怀疑来。

    姜若皎说道:“到了以后再看看,若对方品行确实不好,我们远着点就是了。”

    寇世子点点头,两个人又骑驴走了小半日,终于在晌午时分走到鹤庆书院一带。

    鹤庆书院挑的地方确实很不错,不远处就是个南来北往的大码头,周围更是商铺林立,十分繁荣,与姜若皎印象中那种治学圣地很不一样。

    寇世子也好奇地左看右看,发现自己以前只在州府那边玩耍着实太浪费了,这里竟有许多他前所未见的新鲜玩意!

    寇世子道:“早前不知道这里这样热闹,知道的话我早就过来了。”

    姜若皎道:“鹤庆书院教的都是那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别处自然大不相同。”两人翻身下驴,牵着驴边聊边走,很快便来到鹤庆书院大门前。

    鹤庆书院大门前竖着块大石头,上头写着横渠先生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笔锋锐利逼人,瞧着便不同凡响。

    寇世子虽不学无术得很,读书向来不求甚解,与姜若皎一同驻足于这“横渠四句”之前,却还是备受震撼。

    他与姜若皎嘀咕道:“这人口气还真大。”

    姜若皎道:“志当存高远。”

    寇世子觉得这也太高太远了。

    不过既然鹤庆书院把这横渠四句刻在书院大门前,应当是对这传说中的横渠四句颇为推崇。

    寇世子没再多说什么,拉着姜若皎前去书院报到。

    五月不是新生入学的时节,寇世子两人牵着驴子走进书院,很快引来不少人的注目。

    鹤庆书院是很少有关系户的,寇世子两人却明明白白写着“我是关系户”这么一行大字,不能怪旁人频频侧目。

    姜若皎和寇世子都没在意这些目光,径直先去寻山长鹤庆先生报到。

    鹤庆先生住在半山腰,早已不怎么管事。

    姜若皎两人骑驴上山,还得牵着驴走上一段山路,才能找着鹤庆先生所在的精舍。

    对于文人这种幽居山间的癖好,寇世子着实不能理解,还凑近和姜若皎埋怨两句:“好端端的,干嘛住到山里来,山下有什么不好,出去玩儿多方便,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姜若皎看了眼给他们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