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7、东坡小剧场(第2页/共2页)

,马梦得看到了苏轼的本质,不因为变法党的打击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时时雪中送炭,是二人各自的品德成就了这份友情。】

    【接下来介绍的这位“苏粉”,想必大家都认识,他就是清朝自封“十全老人”的皇帝乾隆。】

    正在江南喝茶的乾隆猛地被呛了一口,自从发现在天幕上发言就会被下面的人回怼后他就不怎么好意思张口了,怎么人在江南坐,锅从天上来?

    【学过历史的大家想必都知道,清军入关,在当时算是一个外来民族建立起了对汉人的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限制言论自由大兴文字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然要知己知彼,于是清朝的统治者们从小就要跟着老师接受有关汉文化的教育。】

    【爱新觉罗家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个可以说都对苏东坡的诗文报以仰慕之情,不过乾隆表现得就尤其热烈。比如说,历经苏东坡当年当年在的常州,康熙题下“坡仙遗范”,乾隆南巡就马上在他皇爷爷后面跟了“玉局风流”。常州是苏轼当年泛舟的地方,乾隆知道以后也要在那里停船,于是那个地方既被称为“东坡古渡”,又被称为“御码头”。】

    【这样的例子繁不胜数,乾隆是个精力旺盛的皇帝,除了立志“坡留我则往”到处追寻苏东坡当年的足迹在那里写诗题词外,还会在木兰围猎的时候专门带上苏轼的字帖临摹,虽然据说临摹的那副诗帖和东坡风格相差甚远就是了......】

    乾隆:......这茶没法喝了,苦的很!

    大宋皇宫,苏家父子三人已经面见皇帝,宋仁宗原本准备召三人畅谈,却又被骤然出现的神迹吸引了注意力。两相抉择之下,宋仁宗决定还是带着朝臣和苏家父子三人先听神迹讲故事。

    这次神仙讲的故事比较轻松,完全可以当做勾栏瓦舍里的戏文听,不过在听到连后朝皇帝都对苏轼的文章才华倍加尊崇时,在场的大臣们忍不住向那个站在皇帝身边的青年投去了或打量或艳羡或嫉妒的目光。

    当朝以文治著称,身为一个读书人,谁不想以一首锦绣文章遗留千古,偏偏眼前这苏家小子,一下子还留了上百篇不止,真是同朝不同命!再看旁边一脸泰然的苏洵,突然觉得下了朝去请教一下教子之法也不是不可以,毕竟他们这代不行了还可以靠儿孙们啊!

    当事人苏轼对身后的打量浑然不觉,转头看弟弟,也和自己一样神态自若地站在皇帝身边,并没有什么倨傲或过于谦卑的姿态。

    嗯,看到弟弟没有因为神迹的事情改变心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7、东坡小剧场

    志,他这个做哥哥的就放心了。毕竟来皇宫之前,他真的很怕弟弟逮着皇帝继续骂,拿神迹中的事情为自己讨个公道。虽然小时候打架兄弟俩向来是为对方肝脑涂地的,但把他丢进监狱的又不是眼前这个皇帝,子由还是不要迁怒的好。

    至于神迹里说的什么粉丝,苏轼不懂,听意思是追随者的意思,不过他也不在乎。他苏子瞻一辈子只愿意和天下人做朋友,不需要什么追随者。

    【其实乾隆对苏轼诗文的了解是要胜过直播间的我们的,苏轼的《病人游祖塔院》是一首相对来说不怎么出名的诗,乾隆皇帝却喜爱有加。这首诗呢主要是苏东坡病中出游的记叙,其中“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写自己因病得闲,发现安心才是最好的良药,乾隆皇帝读完以后拍手称绝,说苏轼笔下一定有神力护持,才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至于其他的,当然就要提一下乾隆皇帝喜欢盖戳这件事了。乾隆在七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刻了“古希天子”的印章,然后,他把收集到的有关苏轼的作品全部盖上了这个戳。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没错,乾隆把自己能盖的章全部盖上去了。】

    明意继续道:【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说,每次打开苏东坡的书文,就好像我自己写了个痛快,并表示对《寒食帖》倾倒至极。所以“大清第一苏粉”这个名号,颁发给乾隆还是实至名归的。】

    【123:什么叫做好像自己写的,他怎么不反思一下自己写的四万多首诗怎么一首也没被编进教材。】

    【乌鸦睡觉:楼上这还用说,质量不行呗,看来他学了苏东坡这么多年也没学出什么成效。】

    明意尴尬地咳了咳:【这位观众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乾隆皇帝虽然确实多次模仿苏轼诗文中的韵脚,但如今好像确实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名句。不过今天是东坡小剧场啦,乾隆在这里也只是和我们一样仰慕苏学的一个学生,并且以他皇帝的身份推崇苏东坡,对于苏轼诗文的发扬光大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眼见时间差不多,明意停止了这场即兴闲聊,和大家说了再见。

    天幕外的乾隆看着自己刚刚写好的关于咏神迹的一沓新诗陷入了沉思......

    【请收藏本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