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全文免费阅读 > 全部章节 223.第 223 章 番外三

全部章节 223.第 223 章 番外三(第1页/共2页)

    火车要坐两天两夜, 赵棉帮他们提前买了卧铺票,傅杭一上火车就提出由他守夜看行李,然后就开始忙活, 来来回回地打热水, 水杯、热水袋、热饭盒……

    他很有风度,连带着庄兰都一起照顾。

    赵柯胳膊支在桌上,含笑托着下巴,随他去弄。

    但庄兰不好意思大喇喇地接受傅知青这种细致入微的照顾, 拿起自个儿的水壶,“我自己打……”

    傅杭抬手阻拦, 淡定地说:“你陪她说话吧。”

    庄兰:“……”

    这就是三人行,电灯泡的作用吗?

    傅杭伸手, “给我吧。”

    庄兰机械地递上水壶, 机械地道谢。

    之前的一段路,赵柯和庄兰就什么都不用管,傅杭总会提前包办所有的事情。

    庄兰那时候就发现他们之间的气氛好像又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相处时更加松弛, 有时候不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全透着默契。

    他们,确切地说是傅知青,倒是没有忽视庄兰, 但他的眼神实在有些旁若无人。

    庄兰总觉得她不应该在车里, 但又不舍得错过两个人的互动, 一直悄悄拿眼睛兴奋地打量。

    但赵柯和傅杭除了偶尔交谈,大多数时间都书不离手,各自做着各自的事儿。

    有人谈追求, 仿若空谈,有人谈追求,步步践行。

    庄兰渐渐也沉下心,拿出书,安静地看着。

    而火车上,有许许多多上大学或者返城的知青,满怀对未来的期望,踏上新的征程。

    ·

    赵柯大学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恢复秩序的第一年,所有学生无比珍惜着重新进入校园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年中,为了补充和吸纳更多的人才入高校,仅仅间隔半年,第二次高考再次举办。

    赵柯临走之前,一直在强调,学习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停止,公社也一直在推动各个大队积极地学习知识。

    公社不断地激励和督促,上一次高考落榜的青年们在这一次的高考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整个双山公社考上的学生比去年还多了两人,每个大队都有至少三人考上。

    而赵村儿大队今年考上了五个,王老三、潘翠莲夫妻,杨菲,余三舅家的小儿子余峰以及二姑赵莲花的儿子刘海乔。

    教育的成功,同样是双山公社的政绩,也是赵柯的政绩。

    但同时,双山公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失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使得双山公社迫切需要作出改变。

    赵柯身上有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公社,一方面是学业。

    人说出名要趁早,相当有道理,可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同学见到赵柯后,都说曾经受到了她的鼓励,同学们对她的关注度尤为高,对她的期待也会更高。

    然而赵柯的智力只是平常,在这所天才云集的学校,头脑实在不算出众,完全没有钻研学术的天赋,需要付出十分的专注和努力,才能在这个顶尖、大型竞技场中保持一个相对优秀的成绩。

    不像傅杭,他进入到顶尖高等学府,学业压力和同学之间良性的竞争反倒刺激他的大脑,完全是如鱼得水,飞速地进步,只半年就受到了院系教授的关注,提前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头半年傅杭学习的方向,还延续着小时候炸飞宇宙的梦想,保持着周周见赵柯一面的频率,半年之后,他机缘巧合之下,突然有了新的追求方向,开始准备转专业,和赵柯见面的频率骤降。

    庄兰等人也都在大学中融入得很好。

    一般人面对赵柯这种情况,很容易有落差感,进而心态失衡。

    赵柯能接受落差,也能接受平庸,但确实在入学初期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

    好在赵柯不是钻牛角尖儿的人,她善于思考,善于调整自己,善于权衡轻重,很快就找到了适合她的节奏。

    赵柯毕业后的方向已经固定,所以她在大学学习的目标不是学术,只要她心态放平,那么对学业的标准也可以稍稍放低一点,用更多的时间去开拓眼界,去增加知识储备,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增长见识,积极实践,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为她当下公社的工作提供帮助,为未来的工作作出准备。

    赵柯给自己做了详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随时随势调整。

    她一放长假,学校的事儿结束,立马返回公社。由于频繁的工作电话交流,赵柯对公社工作的参与度极其高,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到公社的工作中,衔接毫无滞涩。

    而赵柯暑假期间,赵芸芸和陈三儿完婚,两个人和和美美地过起小日子。

    赵柯寒假期间,双山公社开大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年终总结。

    这一年,双山公社为了弥补劳动力缺失,又增添了二十辆农机。

    这一年,双山公社养猪场的规模扩大,饲料厂合理配置,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一年,是赵柯当上双山公社书记的第二年,双山公社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初步道路。

    这一年,赵柯承诺赵村儿大队的砖房,开始建造,到年底卫生所、供销社和大队部办公室建成,赵村儿大队成为附近几个大队的中心。

    同时,以双山公社为中心网点,以拥有养猪场的大队为二级网点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更多的资源优先供给二级网点大队,由他们带动其他大队的发展。

    ·

    赵柯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三年,很多学生随着学业的深入,对未来更加清晰,相应的,也有很多人陷入到更深的迷茫之中。

    去年,大家彼此陌生,不管是师生还是同学,学校和学院有一些活动,大家会下意识找相对熟悉并且他们认为相对有能力的赵柯。

    赵柯有些活动推不掉也不好推,她甚至还当上了班长,当然有一些好处,但事情太多,确实也给学业上增加了一些负担。

    今年有别于大学第一年,大家经过磨合,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了。

    确切地说,是赵柯对学校和同学们都熟悉了。

    这所学校并没有其他双山公社来的学生,所以老师和学生们无从了解赵柯的作风。

    赵柯学业上不是拔尖的,但她可是从基层锤炼出来的,是搞事情一等一的好手,一个公社的事务都能管,一个班级,难道还调理不明白吗?如果不行,赵柯自个儿都得反省。

    赵柯有的是耐心,花了一年的时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亲切有能力的形象,第二年开始,她平衡、处理公社的工作和学校的学业、班级学院的事务就变得游刃有余。

    而且赵柯热衷于社交,人脉广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

    她能给同级学生建立起联系,还能通过相熟的人跨院跨学校,甚至辐射到社会上。

    这代表着谁有事儿,找她都能提供一些帮助,联系就会越来越深,而这个人脉网,是由她一手建立起来的。

    但赵柯在学校也并不是得每一个人喜欢,有不少人觉得她圆滑、世故、爱钻营、名不副实,更多的人不相信她还会回双山公社,还会踏实地干基层。

    赵柯并不以此为耻,也不去辩解。

    她已经过了反复纠结、摇摆不定的时期,她很坚定地认为,她做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她也不会在大是大非上落人话柄。

    更何况赵柯跟人结交的时候很坦荡,四海之内皆同志,功利性没那么强。

    赵柯只是发挥长处,只是偶尔充当一下知心姐姐,偶尔鼓励鼓励失意青年,偶尔调动调动同学们进步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校也是一个集体,大家互帮互助、团结有爱,更好地成长为新一代的中流砥柱,不好吗?

    人脉确实会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派上用场,但她也会成为别人的人脉,这本来就是双向的。

    她也没打算拐几个天才回公社,多少有点儿大材小用。

    她要是有这个想法,知青们离开的时候,她大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鼓动他们学业有成再回来,那不是更方便。

    赵柯没那么做,因为没必要。

    集体的成功不是靠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努力,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双山公社的发展,靠的是公社的每一份子,赵柯更乐于培养社员们,将他们转化为人才。

    赵柯问心无愧,整天风风火火地来来去去。

    这两年,

    双山牌的酸菜和饲料推出更广;

    双山公社的粮食产量和机械化在省内都要排在前列;

    双山公社是养猪大社,不止四个养猪场供给省城肉联厂,各家各户也都养个一两头甚至更多的猪,也不愁卖,公社会替他们牵线搭桥;

    双山公社的小农经济开始焕发生机,在公社的鼓励下,涌现了大批手工品、农副产品,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公社的家家户户。

    双山公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公社,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

    而大三的下学期,傅杭时隔许久,突然来找赵柯。

    他从离开双山公社,学业极其繁忙,大学再也没有抽出过时间回去,且随着他和赵柯两人的忙碌以及学业生活上没有交叉,见面的次数越来越低。

    打电话不方便,固定话机不提前约定,很难找到忙碌的人,常常傅杭不忙的时候赵柯忙,赵柯不忙的时候傅杭在忙,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忙另一个人更忙。

    他们很难提前约定时间打电话或者见面。

    两人却没有因此渐行渐远,不约而同地改为通信交流。

    “我通过了公派留学的考试,很快就要出国了。”

    之前的通信中,傅杭提过他是公派留学的候选人之一,要参加考试。

    万里挑一,这肯定是极难的。

    赵柯情真意切地道了一声“恭喜”。

    这时候,国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壁垒,落后就要挨打,科技的落后是每一个爱国的科研人员心里的痛。

    傅杭道:“我会带着技术回来的。”

    赵柯第一次,由衷地表露出对一个人浓烈地感情期待,“等你回来。”

    一定要回来。

    ·

    赵柯上大学的第四年,有的同学选择深造,有的学生开始忧虑毕业,赵柯依旧很稳,按部就班地忙碌、生活。

    这时候毕业生会分配工作,赵柯依然坚定回双山公社的决定,并且在当年年底,就收拾行囊,一一跟老师同学朋友们告别,准备回双山公社“实习”。

    人们都想进城,都想过更好的生活,都想改变命运,很多知青甚至不惜抛家弃子也要离开乡下,这两年还涌起了出国热潮,流行起涉外婚姻,可她竟然真的要返乡!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