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千阳燎原 > 正文 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正文 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第1页/共2页)

    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1,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何针对王振的行动。即便是有类似计划,也都未能执行。2】

    这话,倒是让许多文臣认可,皇帝并非不掌权,只是过于偏听偏信于王振,才会做出许多昏聩之举。

    王振虽有蒙蔽君王耳目之恶,却还未到能完全代君王掌权的地步。

    王振为小人,擅权专政多年,在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后最为猖狂,却从未生出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便是因为权力实质还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也是群臣一路劝谏皇帝的缘故,只要皇帝回心转意,王振也左右不了军事。

    许多大臣心中哀叹:可惜皇帝昏聩啊!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当皇帝搞内政不行,军事更是一塌糊涂,他就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中军事才能的深谷。连他爹朱瞻基都上过战场,亲征过并取得胜利,他连朱瞻基都比不上,更别说比肩太祖太宗了。结合他的普信,导致出征一个月,一直在一意孤行地发布错误军事命令,然后将全体都带进了沟里,翻了个大车。如果他稍微有些军事素养,都不会如此拉胯——估计在大同就能意识到情况严峻,那时候直接跑进紫荆关,还能保住大军主力。】

    诸位君王都陷入了沉思,皇子的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

    嬴政属意公子扶苏,可扶苏似不能理解他的雄才伟略,而其他公子,似乎连扶苏都不如……继承人的事,属实让千古一帝头疼了起来。

    刘彻此时也收敛了放荡不羁的样子,他想到了太子刘据。刘据颇有一些想法和才能,刘彻却总觉得他不太合自己的心意。刘据不仅觉得他穷兵黩武,不甚支持他的政策,身后又有强大的外戚,这让刘彻又忌惮又忧心:即便是刘据不在活着时夺位,自己死后,他还能将自己的政策执行下去吗?

    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1,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何针对王振的行动。即便是有类似计划,也都未能执行。2】

    这话,倒是让许多文臣认可,皇帝并非不掌权,只是过于偏听偏信于王振,才会做出许多昏聩之举。

    王振虽有蒙蔽君王耳目之恶,却还未到能完全代君王掌权的地步。

    王振为小人,擅权专政多年,在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后最为猖狂,却从未生出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便是因为权力实质还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也是群臣一路劝谏皇帝的缘故,只要皇帝回心转意,王振也左右不了军事。

    许多大臣心中哀叹:可惜皇帝昏聩啊!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当皇帝搞内政不行,军事更是一塌糊涂,他就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中军事才能的深谷。连他爹朱瞻基都上过战场,亲征过并取得胜利,他连朱瞻基都比不上,更别说比肩太祖太宗了。结合他的普信,导致出征一个月,一直在一意孤行地发布错误军事命令,然后将全体都带进了沟里,翻了个大车。如果他稍微有些军事素养,都不会如此拉胯——估计在大同就能意识到情况严峻,那时候直接跑进紫荆关,还能保住大军主力。】

    诸位君王都陷入了沉思,皇子的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

    嬴政属意公子扶苏,可扶苏似不能理解他的雄才伟略,而其他公子,似乎连扶苏都不如……继承人的事,属实让千古一帝头疼了起来。

    刘彻此时也收敛了放荡不羁的样子,他想到了太子刘据。刘据颇有一些想法和才能,刘彻却总觉得他不太合自己的心意。刘据不仅觉得他穷兵黩武,不甚支持他的政策,身后又有强大的外戚,这让刘彻又忌惮又忧心:即便是刘据不在活着时夺位,自己死后,他还能将自己的政策执行下去吗?

    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1,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何针对王振的行动。即便是有类似计划,也都未能执行。2】

    这话,倒是让许多文臣认可,皇帝并非不掌权,只是过于偏听偏信于王振,才会做出许多昏聩之举。

    王振虽有蒙蔽君王耳目之恶,却还未到能完全代君王掌权的地步。

    王振为小人,擅权专政多年,在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后最为猖狂,却从未生出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便是因为权力实质还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也是群臣一路劝谏皇帝的缘故,只要皇帝回心转意,王振也左右不了军事。

    许多大臣心中哀叹:可惜皇帝昏聩啊!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当皇帝搞内政不行,军事更是一塌糊涂,他就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中军事才能的深谷。连他爹朱瞻基都上过战场,亲征过并取得胜利,他连朱瞻基都比不上,更别说比肩太祖太宗了。结合他的普信,导致出征一个月,一直在一意孤行地发布错误军事命令,然后将全体都带进了沟里,翻了个大车。如果他稍微有些军事素养,都不会如此拉胯——估计在大同就能意识到情况严峻,那时候直接跑进紫荆关,还能保住大军主力。】

    诸位君王都陷入了沉思,皇子的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

    嬴政属意公子扶苏,可扶苏似不能理解他的雄才伟略,而其他公子,似乎连扶苏都不如……继承人的事,属实让千古一帝头疼了起来。

    刘彻此时也收敛了放荡不羁的样子,他想到了太子刘据。刘据颇有一些想法和才能,刘彻却总觉得他不太合自己的心意。刘据不仅觉得他穷兵黩武,不甚支持他的政策,身后又有强大的外戚,这让刘彻又忌惮又忧心:即便是刘据不在活着时夺位,自己死后,他还能将自己的政策执行下去吗?

    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1,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何针对王振的行动。即便是有类似计划,也都未能执行。2】

    这话,倒是让许多文臣认可,皇帝并非不掌权,只是过于偏听偏信于王振,才会做出许多昏聩之举。

    王振虽有蒙蔽君王耳目之恶,却还未到能完全代君王掌权的地步。

    王振为小人,擅权专政多年,在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后最为猖狂,却从未生出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便是因为权力实质还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也是群臣一路劝谏皇帝的缘故,只要皇帝回心转意,王振也左右不了军事。

    许多大臣心中哀叹:可惜皇帝昏聩啊!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当皇帝搞内政不行,军事更是一塌糊涂,他就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中军事才能的深谷。连他爹朱瞻基都上过战场,亲征过并取得胜利,他连朱瞻基都比不上,更别说比肩太祖太宗了。结合他的普信,导致出征一个月,一直在一意孤行地发布错误军事命令,然后将全体都带进了沟里,翻了个大车。如果他稍微有些军事素养,都不会如此拉胯——估计在大同就能意识到情况严峻,那时候直接跑进紫荆关,还能保住大军主力。】

    诸位君王都陷入了沉思,皇子的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

    嬴政属意公子扶苏,可扶苏似不能理解他的雄才伟略,而其他公子,似乎连扶苏都不如……继承人的事,属实让千古一帝头疼了起来。

    刘彻此时也收敛了放荡不羁的样子,他想到了太子刘据。刘据颇有一些想法和才能,刘彻却总觉得他不太合自己的心意。刘据不仅觉得他穷兵黩武,不甚支持他的政策,身后又有强大的外戚,这让刘彻又忌惮又忧心:即便是刘据不在活着时夺位,自己死后,他还能将自己的政策执行下去吗?

    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搜索哇叽文学q.yfwaji.com】提供的《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历史直播]》23、普信皇帝朱祁镇(23)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极为有可能。

    皇帝被俘时,便是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损兵折将、国防空虚,更是会打击全国的士气,令官民皆失去斗争之心,心中之门户洞开,实为最凶险之事。

    朱元璋担心之事,也是文武百官所担心之事,更是除玄烨以外,其他帝王所牵挂之事。

    李世民理智分析:以那些外族势力索求无度的贪心之态,必然向大明朝廷勒索,若只是要金银财宝倒还好,恐怕以皇帝为质,要求割城赔地!

    刘彻道:还想着那狗屁皇帝作甚?直接换个皇帝了事!

    秦始皇曾为质子,知晓那种屈于人下之感,且质子之分量,远不如一国之君,此时他也亦认同刘彻:换国君乃是第一要务!

    赵匡胤也提着一颗心:如此荒唐无能皇帝,死了倒是比活着值当。国土不可寸让!

    可是,此时天幕并未直接说朱祁镇被俘以后的事,反而话锋一转,【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甚至整个历史的影响,需得结合后面发生的京师守卫战,以及夺门之变来讲。这里,我们先剖析一下惨败的原因。】

    【许多人第一想法是,王振这个外行瞎指挥内行的结果,要不是他一路将大军往沟里带,几乎每一次都选择了最差的那个做法,明军不至于败得那样惨,书写整个明朝历史最羞耻的一页。但依主播个人之见1,王振也是一个喉舌,大多时候是替人传话的,而真正发声的,自然是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时,皇帝才是那个最高军事统帅。而王振一直在前台摇舌发声,百官群臣不敢违逆,也是深知他背后之人是谁,才会只死谏,未发动任何针对王振的行动。即便是有类似计划,也都未能执行。2】

    这话,倒是让许多文臣认可,皇帝并非不掌权,只是过于偏听偏信于王振,才会做出许多昏聩之举。

    王振虽有蒙蔽君王耳目之恶,却还未到能完全代君王掌权的地步。

    王振为小人,擅权专政多年,在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后最为猖狂,却从未生出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便是因为权力实质还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也是群臣一路劝谏皇帝的缘故,只要皇帝回心转意,王振也左右不了军事。

    许多大臣心中哀叹:可惜皇帝昏聩啊!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