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微云烟波最新小说 > 正文 16、第 16 章

正文 16、第 16 章(第1页/共2页)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6、第 16 章(第1/1页)

    要组建重步兵,自然得挑合适的人,好在吕家那些人原本就是军中出身,能给燕王做亲卫,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之前那个冬天,又很是补充了一番营养,所以,都还算是能撑得起来。只是人数少了点,全装备上,也就是五六十个人,刘昌琢磨着,看样子,得早点将朝鲜拿下来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本盘,想要叫人去中原忽悠人都没有底气。

    熟悉了重步兵的战法之后,刘昌就来了场演习,几排重步兵迈着整齐的步子,手里拿着陌刀,一刀下去,一尺粗细的树桩直接被劈成两半,跑过来凑热闹的濊貊人感同身受地哆嗦了一下,他们的小身板可比不上这树桩结实。然后再测试防御力,除非是动用大黄弩,否则的话,等闲的□□拿浑身披甲的重步兵压根没办法,寻常的武器砍在板甲上头,能不卷刃就算是质量不错。

    刘昌还故意找了个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濊貊人试穿了一套加厚版的板甲,结果直接就被压垮了。这下大家都服气了,不服不行,这样的士兵,站在那里不动给你砍,你都砍不动,真要是对上他们,人家砍瓜杀菜一样就将你砍得七零八落,而你这边除了祈祷爹妈给你多生两条腿好跑快一些,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总之,这么演习一场,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濊貊人是不敢生出什么异心的,这些人甚至将汉人视作是神明一般,一个个恨不得顶礼膜拜。而吕田他们也趁机按照刘昌的意思,叫人在濊貊人人宣传,他们濊貊人应该是当年东夷人的后代,《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算一算,你们自然是前几个的后裔,而东夷在华夏文化里头,本身也不能单纯视作是蛮夷,要知道,当年太昊部、少昊部其实也是东夷族,那还是咱们华夏的祖先呢!你们说不得也有太昊、少昊的血脉,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个人是六国贵族出身,其他也就是比黔首强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这个了,但是你要是真是将《百家姓》弄出来,那就有一帮人蹦出来指手画脚了,刘昌不喜欢麻烦,就算是将来要编写新的启蒙书籍,也是找那些学派的首脑人物背书,他不会亲自下场。

    像是现在,刘昌手底下一帮人就各自拿着一卷《千字文》,用这里的字给那些濊貊人取名。因为濊貊人往往住在江河之畔,又以捕鱼为生,因此,大家多半取的便是江、何、余三个姓,至于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原本他们名字的意思找同义字,要么就是在千字文里头随意挑选一个。有了汉人的名字之后,那些濊貊人顿时就觉得自家跟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有钱的就换了布匹将衣服裁成汉人的样式,没钱的就将自家原本的鱼皮衣服裁成差不多的样式,头发也梳成发髻,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就跟汉人没多少区别了。像是那等部族的首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金块金沙,如今连丝绸都穿上了,腰间佩戴着用玻璃仿造的玉石,如果不是礼仪粗疏的话,看着就跟长安城的贵族没什么区别。

    濊貊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能瞒过西边的鲜卑乌桓,还有东南一点的朝鲜,却瞒不过沃沮和扶余。他们之间本身就算是近亲,无非就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不同,渐渐养成了不同的习俗,像是沃沮扶余那边,就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而是开始耕种,虽说只是刀耕火种,但是终究文明层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以前他们对濊貊这个亲戚,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濊貊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比他们的亲戚差太多了,真正就是看天吃饭,鱼多的时候日子就好过,鱼不多的时候,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结果呢,穷亲戚如今翻身了!

    濊貊人如今根本不想着打猎捕鱼,采集什么野菜野果,各个部族各自分了一段河流,老老实实用汉人提供的工具在那里淘金,刘昌给的价钱放在中原,估计能被人骂死,但是对于濊貊人来说,刘昌的价钱是非常公道的,平均一下,淘一天金所得到的金沙就足够一个人换到足够吃半个月的食物,一家五六口人,一个人一个月干个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当然,若是他们想要住上和汉人一样温暖的房子,穿上更加温暖舒适的衣服,就得多干才行。

    而那些部族首领终究还是有些特权的,哪怕只是相对原始的部族,首领也总能分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族人们每一份收获,首领都能从中抽成,所以,他们不需要亲自劳作,就能过上奢侈的生活。虽说濊貊人没听说过项羽那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了不能炫耀一下,叫那些亲戚看看,那有钱能有多少意思呢?

    如此一般之后,没过多久,刘昌就迎来了扶余人和沃沮人的使节。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6、第 16 章(第2/1页)

    要组建重步兵,自然得挑合适的人,好在吕家那些人原本就是军中出身,能给燕王做亲卫,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之前那个冬天,又很是补充了一番营养,所以,都还算是能撑得起来。只是人数少了点,全装备上,也就是五六十个人,刘昌琢磨着,看样子,得早点将朝鲜拿下来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本盘,想要叫人去中原忽悠人都没有底气。

    熟悉了重步兵的战法之后,刘昌就来了场演习,几排重步兵迈着整齐的步子,手里拿着陌刀,一刀下去,一尺粗细的树桩直接被劈成两半,跑过来凑热闹的濊貊人感同身受地哆嗦了一下,他们的小身板可比不上这树桩结实。然后再测试防御力,除非是动用大黄弩,否则的话,等闲的□□拿浑身披甲的重步兵压根没办法,寻常的武器砍在板甲上头,能不卷刃就算是质量不错。

    刘昌还故意找了个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濊貊人试穿了一套加厚版的板甲,结果直接就被压垮了。这下大家都服气了,不服不行,这样的士兵,站在那里不动给你砍,你都砍不动,真要是对上他们,人家砍瓜杀菜一样就将你砍得七零八落,而你这边除了祈祷爹妈给你多生两条腿好跑快一些,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总之,这么演习一场,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濊貊人是不敢生出什么异心的,这些人甚至将汉人视作是神明一般,一个个恨不得顶礼膜拜。而吕田他们也趁机按照刘昌的意思,叫人在濊貊人人宣传,他们濊貊人应该是当年东夷人的后代,《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算一算,你们自然是前几个的后裔,而东夷在华夏文化里头,本身也不能单纯视作是蛮夷,要知道,当年太昊部、少昊部其实也是东夷族,那还是咱们华夏的祖先呢!你们说不得也有太昊、少昊的血脉,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个人是六国贵族出身,其他也就是比黔首强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这个了,但是你要是真是将《百家姓》弄出来,那就有一帮人蹦出来指手画脚了,刘昌不喜欢麻烦,就算是将来要编写新的启蒙书籍,也是找那些学派的首脑人物背书,他不会亲自下场。

    像是现在,刘昌手底下一帮人就各自拿着一卷《千字文》,用这里的字给那些濊貊人取名。因为濊貊人往往住在江河之畔,又以捕鱼为生,因此,大家多半取的便是江、何、余三个姓,至于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原本他们名字的意思找同义字,要么就是在千字文里头随意挑选一个。有了汉人的名字之后,那些濊貊人顿时就觉得自家跟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有钱的就换了布匹将衣服裁成汉人的样式,没钱的就将自家原本的鱼皮衣服裁成差不多的样式,头发也梳成发髻,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就跟汉人没多少区别了。像是那等部族的首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金块金沙,如今连丝绸都穿上了,腰间佩戴着用玻璃仿造的玉石,如果不是礼仪粗疏的话,看着就跟长安城的贵族没什么区别。

    濊貊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能瞒过西边的鲜卑乌桓,还有东南一点的朝鲜,却瞒不过沃沮和扶余。他们之间本身就算是近亲,无非就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不同,渐渐养成了不同的习俗,像是沃沮扶余那边,就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而是开始耕种,虽说只是刀耕火种,但是终究文明层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以前他们对濊貊这个亲戚,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濊貊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比他们的亲戚差太多了,真正就是看天吃饭,鱼多的时候日子就好过,鱼不多的时候,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结果呢,穷亲戚如今翻身了!

    濊貊人如今根本不想着打猎捕鱼,采集什么野菜野果,各个部族各自分了一段河流,老老实实用汉人提供的工具在那里淘金,刘昌给的价钱放在中原,估计能被人骂死,但是对于濊貊人来说,刘昌的价钱是非常公道的,平均一下,淘一天金所得到的金沙就足够一个人换到足够吃半个月的食物,一家五六口人,一个人一个月干个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当然,若是他们想要住上和汉人一样温暖的房子,穿上更加温暖舒适的衣服,就得多干才行。

    而那些部族首领终究还是有些特权的,哪怕只是相对原始的部族,首领也总能分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族人们每一份收获,首领都能从中抽成,所以,他们不需要亲自劳作,就能过上奢侈的生活。虽说濊貊人没听说过项羽那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了不能炫耀一下,叫那些亲戚看看,那有钱能有多少意思呢?

    如此一般之后,没过多久,刘昌就迎来了扶余人和沃沮人的使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6、第 16 章(第3/1页)

    要组建重步兵,自然得挑合适的人,好在吕家那些人原本就是军中出身,能给燕王做亲卫,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之前那个冬天,又很是补充了一番营养,所以,都还算是能撑得起来。只是人数少了点,全装备上,也就是五六十个人,刘昌琢磨着,看样子,得早点将朝鲜拿下来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本盘,想要叫人去中原忽悠人都没有底气。

    熟悉了重步兵的战法之后,刘昌就来了场演习,几排重步兵迈着整齐的步子,手里拿着陌刀,一刀下去,一尺粗细的树桩直接被劈成两半,跑过来凑热闹的濊貊人感同身受地哆嗦了一下,他们的小身板可比不上这树桩结实。然后再测试防御力,除非是动用大黄弩,否则的话,等闲的□□拿浑身披甲的重步兵压根没办法,寻常的武器砍在板甲上头,能不卷刃就算是质量不错。

    刘昌还故意找了个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濊貊人试穿了一套加厚版的板甲,结果直接就被压垮了。这下大家都服气了,不服不行,这样的士兵,站在那里不动给你砍,你都砍不动,真要是对上他们,人家砍瓜杀菜一样就将你砍得七零八落,而你这边除了祈祷爹妈给你多生两条腿好跑快一些,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总之,这么演习一场,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濊貊人是不敢生出什么异心的,这些人甚至将汉人视作是神明一般,一个个恨不得顶礼膜拜。而吕田他们也趁机按照刘昌的意思,叫人在濊貊人人宣传,他们濊貊人应该是当年东夷人的后代,《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算一算,你们自然是前几个的后裔,而东夷在华夏文化里头,本身也不能单纯视作是蛮夷,要知道,当年太昊部、少昊部其实也是东夷族,那还是咱们华夏的祖先呢!你们说不得也有太昊、少昊的血脉,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个人是六国贵族出身,其他也就是比黔首强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这个了,但是你要是真是将《百家姓》弄出来,那就有一帮人蹦出来指手画脚了,刘昌不喜欢麻烦,就算是将来要编写新的启蒙书籍,也是找那些学派的首脑人物背书,他不会亲自下场。

    像是现在,刘昌手底下一帮人就各自拿着一卷《千字文》,用这里的字给那些濊貊人取名。因为濊貊人往往住在江河之畔,又以捕鱼为生,因此,大家多半取的便是江、何、余三个姓,至于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原本他们名字的意思找同义字,要么就是在千字文里头随意挑选一个。有了汉人的名字之后,那些濊貊人顿时就觉得自家跟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有钱的就换了布匹将衣服裁成汉人的样式,没钱的就将自家原本的鱼皮衣服裁成差不多的样式,头发也梳成发髻,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就跟汉人没多少区别了。像是那等部族的首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金块金沙,如今连丝绸都穿上了,腰间佩戴着用玻璃仿造的玉石,如果不是礼仪粗疏的话,看着就跟长安城的贵族没什么区别。

    濊貊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能瞒过西边的鲜卑乌桓,还有东南一点的朝鲜,却瞒不过沃沮和扶余。他们之间本身就算是近亲,无非就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不同,渐渐养成了不同的习俗,像是沃沮扶余那边,就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而是开始耕种,虽说只是刀耕火种,但是终究文明层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以前他们对濊貊这个亲戚,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濊貊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比他们的亲戚差太多了,真正就是看天吃饭,鱼多的时候日子就好过,鱼不多的时候,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结果呢,穷亲戚如今翻身了!

    濊貊人如今根本不想着打猎捕鱼,采集什么野菜野果,各个部族各自分了一段河流,老老实实用汉人提供的工具在那里淘金,刘昌给的价钱放在中原,估计能被人骂死,但是对于濊貊人来说,刘昌的价钱是非常公道的,平均一下,淘一天金所得到的金沙就足够一个人换到足够吃半个月的食物,一家五六口人,一个人一个月干个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当然,若是他们想要住上和汉人一样温暖的房子,穿上更加温暖舒适的衣服,就得多干才行。

    而那些部族首领终究还是有些特权的,哪怕只是相对原始的部族,首领也总能分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族人们每一份收获,首领都能从中抽成,所以,他们不需要亲自劳作,就能过上奢侈的生活。虽说濊貊人没听说过项羽那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了不能炫耀一下,叫那些亲戚看看,那有钱能有多少意思呢?

    如此一般之后,没过多久,刘昌就迎来了扶余人和沃沮人的使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6、第 16 章(第4/1页)

    要组建重步兵,自然得挑合适的人,好在吕家那些人原本就是军中出身,能给燕王做亲卫,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之前那个冬天,又很是补充了一番营养,所以,都还算是能撑得起来。只是人数少了点,全装备上,也就是五六十个人,刘昌琢磨着,看样子,得早点将朝鲜拿下来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本盘,想要叫人去中原忽悠人都没有底气。

    熟悉了重步兵的战法之后,刘昌就来了场演习,几排重步兵迈着整齐的步子,手里拿着陌刀,一刀下去,一尺粗细的树桩直接被劈成两半,跑过来凑热闹的濊貊人感同身受地哆嗦了一下,他们的小身板可比不上这树桩结实。然后再测试防御力,除非是动用大黄弩,否则的话,等闲的□□拿浑身披甲的重步兵压根没办法,寻常的武器砍在板甲上头,能不卷刃就算是质量不错。

    刘昌还故意找了个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濊貊人试穿了一套加厚版的板甲,结果直接就被压垮了。这下大家都服气了,不服不行,这样的士兵,站在那里不动给你砍,你都砍不动,真要是对上他们,人家砍瓜杀菜一样就将你砍得七零八落,而你这边除了祈祷爹妈给你多生两条腿好跑快一些,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总之,这么演习一场,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濊貊人是不敢生出什么异心的,这些人甚至将汉人视作是神明一般,一个个恨不得顶礼膜拜。而吕田他们也趁机按照刘昌的意思,叫人在濊貊人人宣传,他们濊貊人应该是当年东夷人的后代,《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算一算,你们自然是前几个的后裔,而东夷在华夏文化里头,本身也不能单纯视作是蛮夷,要知道,当年太昊部、少昊部其实也是东夷族,那还是咱们华夏的祖先呢!你们说不得也有太昊、少昊的血脉,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个人是六国贵族出身,其他也就是比黔首强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不讲究这个了,但是你要是真是将《百家姓》弄出来,那就有一帮人蹦出来指手画脚了,刘昌不喜欢麻烦,就算是将来要编写新的启蒙书籍,也是找那些学派的首脑人物背书,他不会亲自下场。

    像是现在,刘昌手底下一帮人就各自拿着一卷《千字文》,用这里的字给那些濊貊人取名。因为濊貊人往往住在江河之畔,又以捕鱼为生,因此,大家多半取的便是江、何、余三个姓,至于名字,要么就是按照原本他们名字的意思找同义字,要么就是在千字文里头随意挑选一个。有了汉人的名字之后,那些濊貊人顿时就觉得自家跟汉人没什么区别了,有钱的就换了布匹将衣服裁成汉人的样式,没钱的就将自家原本的鱼皮衣服裁成差不多的样式,头发也梳成发髻,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个就跟汉人没多少区别了。像是那等部族的首领,他们手里有大量的金块金沙,如今连丝绸都穿上了,腰间佩戴着用玻璃仿造的玉石,如果不是礼仪粗疏的话,看着就跟长安城的贵族没什么区别。

    濊貊人的生活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或许能瞒过西边的鲜卑乌桓,还有东南一点的朝鲜,却瞒不过沃沮和扶余。他们之间本身就算是近亲,无非就是因为生活的地方不同,渐渐养成了不同的习俗,像是沃沮扶余那边,就已经不再以渔猎为生,而是开始耕种,虽说只是刀耕火种,但是终究文明层次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

    以前他们对濊貊这个亲戚,是有些居高临下的,濊貊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比他们的亲戚差太多了,真正就是看天吃饭,鱼多的时候日子就好过,鱼不多的时候,就得饿肚子甚至是大量的族人冻死饿死。结果呢,穷亲戚如今翻身了!

    濊貊人如今根本不想着打猎捕鱼,采集什么野菜野果,各个部族各自分了一段河流,老老实实用汉人提供的工具在那里淘金,刘昌给的价钱放在中原,估计能被人骂死,但是对于濊貊人来说,刘昌的价钱是非常公道的,平均一下,淘一天金所得到的金沙就足够一个人换到足够吃半个月的食物,一家五六口人,一个人一个月干个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当然,若是他们想要住上和汉人一样温暖的房子,穿上更加温暖舒适的衣服,就得多干才行。

    而那些部族首领终究还是有些特权的,哪怕只是相对原始的部族,首领也总能分配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族人们每一份收获,首领都能从中抽成,所以,他们不需要亲自劳作,就能过上奢侈的生活。虽说濊貊人没听说过项羽那一句千古名言,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了不能炫耀一下,叫那些亲戚看看,那有钱能有多少意思呢?

    如此一般之后,没过多久,刘昌就迎来了扶余人和沃沮人的使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16、第 16 章(第5/1页)

    要组建重步兵,自然得挑合适的人,好在吕家那些人原本就是军中出身,能给燕王做亲卫,一个个都人高马大,之前那个冬天,又很是补充了一番营养,所以,都还算是能撑得起来。只是人数少了点,全装备上,也就是五六十个人,刘昌琢磨着,看样子,得早点将朝鲜拿下来了。没有足够大的基本盘,想要叫人去中原忽悠人都没有底气。

    熟悉了重步兵的战法之后,刘昌就来了场演习,几排重步兵迈着整齐的步子,手里拿着陌刀,一刀下去,一尺粗细的树桩直接被劈成两半,跑过来凑热闹的濊貊人感同身受地哆嗦了一下,他们的小身板可比不上这树桩结实。然后再测试防御力,除非是动用大黄弩,否则的话,等闲的□□拿浑身披甲的重步兵压根没办法,寻常的武器砍在板甲上头,能不卷刃就算是质量不错。

    刘昌还故意找了个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濊貊人试穿了一套加厚版的板甲,结果直接就被压垮了。这下大家都服气了,不服不行,这样的士兵,站在那里不动给你砍,你都砍不动,真要是对上他们,人家砍瓜杀菜一样就将你砍得七零八落,而你这边除了祈祷爹妈给你多生两条腿好跑快一些,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总之,这么演习一场,起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濊貊人是不敢生出什么异心的,这些人甚至将汉人视作是神明一般,一个个恨不得顶礼膜拜。而吕田他们也趁机按照刘昌的意思,叫人在濊貊人人宣传,他们濊貊人应该是当年东夷人的后代,《论语》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算一算,你们自然是前几个的后裔,而东夷在华夏文化里头,本身也不能单纯视作是蛮夷,要知道,当年太昊部、少昊部其实也是东夷族,那还是咱们华夏的祖先呢!你们说不得也有太昊、少昊的血脉,无非就是多年来流落在外,又跟夷狄厮混在一起,这才忘记了你们的血脉来源。如今,既然咱们来了,你们也该到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强势的文化在面对仅仅是出现了萌芽的文明时,展现出来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因此,一番忽悠之下,已经有机灵的跑过来表示想要追溯一下自家的传承,给自家找个牛叉的祖先了,再不济,取个汉名也行啊!

    刘昌手底下的人几乎都识字,吕家那些亲卫便不说了,当初从乌桓人那里救出来的汉人奴常用字隶也有几个识字的,冬天的时候,刘昌又搞了个扫盲班,都是成年人了,每天认识五到十个字,漫长的冬天过去,常用字也就认识得差不多了!刘昌用来启蒙的书籍不是这个时候常用的什么《仓颉篇》、《急就篇》,而是直接用了《千字文》,《三字经》没拿出来,里头太多的典故现在还没出现,何况《三字经》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刘昌需要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不是让儒家一家独大。

    《百家姓》也是一样,宋朝编写《百家姓》肯定是要将赵放在前头,到了汉朝,那就得将刘放在前头,吕得跟在刘后头,还有建立大汉过程中的诸多功臣的姓氏也得往前排。实际上,就在几十年前,姓氏还都是分开的,无非就是建立大汉的人里头,除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