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穿越小说 > 木兰竹最新小说 > 正文 206、始皇崽教弟(二更合一270w营养液...)

正文 206、始皇崽教弟(二更合一270w营养液...)(第2页/共2页)


    

    所以西周强盛时,周天子是真的能号令天下。

    

    子楚虽未教导过赢小政,但赢小政这一点性格和他很相似。

    

    赢小政虽知道将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不是长久之计,但他的性格让他忽视了这个问题。

    

    直到朱襄隐晦地点出来。

    

    赢小政嘀嘀咕咕骂骂咧咧接受了朱襄的劝诫,勉强将手中琐事分了一部分出去。

    

    剩下的政务对嬴小政而言不算什么难事,他比曾经独揽大权时闲多了。

    

    至于朱襄,有他在没他在都一样。嬴小政在吴郡的时候,朱襄向来除了耕种之事之外,很少插手其他事务,顶多提几句意见。

    

    小成蟜适应了吴郡的气候,完全没有得任何水土不服的病。

    

    嬴小政见小成蟜身体健康,已经休息够了,想着该给小成蟜布置功课了。

    

    他先给小成蟜来了个摸底考试,然后脸立刻黑了。

    

    宫里功课大多只在读写上,赢小政当了这么久的郡守,知道算术同样重要。

    

    如果一个官吏连数都不识,根本处理不了任何政务。

    

    钱粮徭役,放在政务里就是一个个数字。连将军都要数学好,才能点明白自己手中的兵。

    

    赢小政连毛笔都拿不稳的时候,就在朱襄肩膀上,抱着朱襄的脑袋摇头晃脑背九九表。

    

    小成蟜现在都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搞不明白,若不是嬴小政亲眼看到了秦王子楚对小成蟜学习进度的焦急,还以为君父是故意要养废这个弟弟。

    

    嬴小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减掉九成,又询问了身边人孩童启蒙的进度,十分自信地给小成蟜制定了学习目标表格。

    

    他相信,教弟弟而已,小意思。

    

    他已经不是几年前把弟弟丢给舅父的赢政了。

    

    小成蟜十分认真地跟着嬴小政学习。

    

    "一加二等于多少?"

    

    "三!"

    

    "二加一呢?"

    

    "呃?-?"

    

    "啊?"

    

    "不、不是,是......"

    

    小成蟜努力数手指头,然后小脸一扬:"四!"

    

    嬴小政表情崩裂了。

    

    你是怎么举起三根手指头,还十分大声喊出"四"的?!你脑子不好,眼睛也不好吗!

    

    老实说,小成蟜的功课也不能说差。

    

    至少他在识字背书上,进度比嬴小政打探的周围和小成蟜同龄孩童要强。

    

    但唯独在算数上,小成蟜简直和一些三四岁孩童差不多。

    

    小成蟜被赢小政骂得委屈极了:"我在宫里没学过算数。"

    

    赢小政一手按着脑袋,一手捂着胸口,也不知道是头疼还是心口疼还是都疼。

    

    "为什么你这么大了,还没学过算数?"嬴小政不明白。

    

    小成蟜对着手指头道:"我、我也不知道。"

    

    嬴小政去问小成蟜身边伺候的人。

    

    他新换的奶娘解释道:"大王说,先让公子把书读明白了。待书读明白了,公子自然就会算数了。"

    

    嬴小政:"......"

    

    这个自然就会,是怎么回事?难道君父你就是自学吗?

    

    子楚还真是。

    

    他到赵国时已经会读书识字。到了赵国后,一边向身边人继续求学,一边自学。

    

    那一身算账的本事,就是子楚在生活中自己磨砺出来的。所以他认为小成蟜连字认识的都不多,学算数什么的太早。

    

    嬴小政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非要学会一样再学另一样?就不能一起学吗?而且舅父说过,孩童时候接触了数学,能锻炼头脑,让孩童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

    

    虽然舅父说的话有点难懂,但舅父教出了那么多不记名的出色弟子,肯定比从未教过学生的君父强。

    

    再说了,成蟜都这么大了,连简单的算数还要掰手指,这也太丢我的脸了!

    

    嬴小政从未如此崩溃过。连听到舅父赴险,他都没有这么崩溃。因为他好歹知道舅父虽然赴险但心中有数,应该不会真的遇险。

    

    但小成蟜是真的连掰手指头都算不对数啊!

    

    嬴小政试图向舅母求助。

    

    雪姬却道:"我的学识不如你,且是你向君上保证,你一定能教导好成蟜,怎么能推于他人?这是言而无信。"

    

    嬴小政败退。

    

    他想起来,舅母比舅父严格多了。他的耍赖撒娇在舅母那里是行不通的。

    

    舅父!你别管什么春申君了!赶紧回来!

    

    "兄长兄长,我知道了!"小成蟜蹦蹦跳跳来找嬴小政,举起三根手指,"二加一也是三!"

    

    赢小政无力道:"是,是三。我们先来背九九表。"

    

    如果正常教学行不通,直接死记硬背总可以吧!

    

    舅父!赶紧回来!

    

    ......

    

    "阿嚏!"正被荀子拘着读书的朱襄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一篇大字报废,心里嘀咕着,莫不是政儿和雪姬想念他了。

    

    朱襄此次一回来,秦王子楚就有大动作,不知道会得罪多少人。

    

    荀子听朱襄上书中陈述的事,就看清了这底下的弯弯道道。

    

    秦国曾经一直是以法家学说为主。

    

    儒家最看不惯法家的一点就是,法家认为这世上所有的行为,都该写进法条里,这样万事都在规矩方圆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就不会乱。

    

    但儒家认为,这种事残忍又不符合实际。

    

    若所有事都规定,就没了人情人性,让这个世上所有事所有人都变得冰冷;而且规定太细,人非完人,总会犯错,那便总被罚,心中肯定生出怨恨。

    

    更重要的是,法条太细,连士人尚且不能记住所有法条,不识字的庶人更是对法条一无所知。

    

    就算有官吏教导,但官吏事多,岂能将法条传达到每一个庶人耳中?而庶人又岂能听一遍就能全记住?

    

    最后便落入"不教而杀谓之虐"中。

    

    在这一点上,有些儒家学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人情和道德凌驾于法条之上,是以"亲亲相隐"。

    

    荀子则痛骂这一点。

    

    荀子曾言:"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荀子既骂法家学说,也骂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儒家学说。所谓儒家学说千万条,源头都是孔子,但同门不同道,恐怕比不同门斗争更激烈。

    

    荀子认为,现在朱襄所说的行为,就是"刑繁而邪不胜"。

    

    但这既出自秦国推行法家思想的传统,又有地方上士人贵族的利益在。

    

    律令越繁琐,官吏的权力就越大。正因为庶人无论再怎么胆战心惊也会犯错,官吏就可以想惩罚谁就惩罚谁,想剥夺谁的家产就剥夺谁的家产。

    

    在地方上,官吏的权力就是无限的。

    

    现在朱襄表面上是修改了法条,实际上是缩减了官吏的权力。

    

    秦王子楚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让朱襄在朝堂上公开的文书中删掉了许多内容,以保护朱襄。

    

    荀子也把朱襄压着读书,不让他去亲手处理这些事,将他摘出来,淡化他在这件事中的存在感。

    

    压着朱襄读书的时候,荀子也有事让朱襄做。

    

    现在荀子在秦国的声望已经很高了,咸阳学宫反对他的人翻不起多少波澜。荀子认为,是时候改革咸阳学宫了。

    

    荀子虽是儒家人,但他知道,其他学说中有许多应该传承下来的思想。如果只剩下儒家,那儒家最终会走入故步自封中。

    

    虽然荀子不喜欢孟子,也赞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论。

    

    咸阳学宫是一定要包含百家的。秦国取士的时候,也要不拘于某一家的学说。这样,儒家弟子们才会绞尽脑汁进步,让儒家学说适应历史前行的每一个进程。

    

    若没有竞争,儒家弟子大概就会如鲁儒那样埋头故纸堆中,天天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摇头晃脑先人说,连自己著书立说都要假托先人言。那之后的国家,就会如鲁国一样,在鲁儒的治理中加速腐朽。

    

    荀子虽推崇孔子,但言论中也有与孔子不同的地方,他自己也坚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不必不如古人,古人不必贤于今人。

    

    而比他辈分更大,甚至他曾经求学过的孟子,被他在文章中天天拎着骂。

    

    荀子道:"你之前给我写的,给咸阳学宫分科目,但不分学派,这点我完善了一下,你看如何。"

    

    朱襄拿起荀子完善了好几年的咸阳学宫科目改革。

    

    咸阳学宫中不再区分百家学说,而是以科目。比如史、数、武、礼、律等,这些科目中教材不止一本,将各家学说都加了进去。

    

    朱襄道:"若授课老师不同,教导内容恐怕也不同。"

    

    荀子道:"会有不同学说的老师教导同一科目的功课。"

    

    朱襄咋舌:"学生每天听老师互骂?"

    

    荀子挑眉:"为何不可?"

    

    朱襄问道:"这......这样学说不统一,要如何选拔官吏?"

    

    荀子闻言,叹了口气,道:"若要选择官吏,肯定需要统一学说统一思想。所以待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这咸阳学宫就会再次变革。"

    

    朱襄问道:"那荀子你为何还要改?"

    

    荀子淡然道:"能改一时算一时。不是你说的吗?让后人有迹可循。"

    

    朱襄先是一愣,然后恭敬作揖:"是,老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