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执笔见春秋最新小说 > 正文 第796章 让全世界都学汉语

正文 第796章 让全世界都学汉语(第1页/共2页)

    太繁华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大明的人根本就不想着出去,而周边小国的贵族都想着来大明生活。

    比如京师的房价,这上涨的趋势完全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

    朱英还记得最初搞正阳大道的时候,也就是几贯钞一方,可现在呢,已然是涨到了上百宝钞的天价。

    这还仅仅是外城区,内城区更是有价无市。

    原本还想着迁都的,可是目前这情况,迁都的事情也只能无限期延后了。

    一动就会影响国本。

    当然,朱英移民政策也不是对于京师这些人的,在大明的很多地方,许多百姓还在温饱线挣扎,并不是什么土地都适合耕作,尤其是一些大山里面,似乎还在过着从前的日子。

    朱英想要对外进行开扩,首先就是利益上的让步,如果大头全部被朝廷占了,别人自然就没有了对外开扩的心思,要有足够的利益,才能进行驱动。

    这实际上也有坏处,因为会很容易诞生出一些庞大的世家,可是若忌惮世家的成长而放弃的话,那岂不是很没意思了。

    不过在此前,朱英这里还有件大事要办。

    那就是关于妹妹朱明月的大婚。

    洪武九年出生的朱明月,现在已经二十五岁了,早就到了出阁的年纪。

    因着朱英的宠溺,自然也没有人敢去催她,由着自己了。

    对象也谈了许久,便是耿炳文之子耿璿。

    原本前年就要成婚,但因为北伐的耽误,又推迟了两年。

    现在耿炳文虽说坐镇归化城,但从那边回来也就是十来日的功夫,参加自己儿子的婚礼自然是没问题。

    目前朱英还是太孙,所以朱明月也只能暂且封个江都郡主。

    朱英如果即位后,她便是长公主了。

    下嫁的时候,朱元璋特许以公主之礼,这使得排场非常隆重。

    朱英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觉,不过朱明月却是哭得厉害。

    从今天开始,她就要离开这个从小长大的皇宫了。

    朱允熥送亲,按照流程,三天后才是回门宴。

    现在的酒席是耿璿那边安排。

    朱英并不担心朱明月下嫁长兴侯家会有什么受委屈发生,作为大明太孙的亲妹妹,这天下还没有人敢去欺负她。

    哪怕是夫家也不行。

    当然,耿璿他是考察过的,品行端正,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也是个值得妹妹托付终身的人。

    况且两人也算是两情相悦了。

    婚礼过后,三王北伐。

    朱英开始筹备远征军的事情。

    这日,朱英带着自己写下的策略,来到了老爷子这里。

    “爷爷,前些日子我跟李景隆聊过,关于这海外的事情。”

    “海外的天地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广袤无边,我中原自古号称天朝上国,然而对比整个天下,只是占据了一小块的地方。”

    “如今我大明的国力,比之成吉思汗又哪里差了去,他当年有三十万铁骑,而我大明如今亦是有三十万铁骑,还有如此之多的卫所兵力。”

    “孙儿心里也考虑过,如果强行征伐全由朝廷承担,必然是劳民伤财,因此想出了个折中的法子,还请爷爷查漏补缺。”

    说罢,朱英将手中的册子递给老爷子。

    朱元璋接过开始翻看起来。

    在这册子里讲述的,正是关于大明进行海外大殖民的事情。

    其中有关键的几个点。

    首先就是远征的兵力。

    朱英初步定下的是十二军团,以十二生肖为名。

    每军团战兵一万,总计战兵十二万。

    这是指战兵,辅兵不包括在内,加上辅兵的话,大概在二十多万左右。

    朱元璋这里才翻看了几页,眉头紧锁抬头道:“封国?大孙可是想好了?这个先例一开,以后可就不好控制了。”

    朱英解释道:“只有足够的利益,才能驱动这些家族们倾尽一切去支持远征,那些蛮荒之地,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管辖,还不如是交给他们。”

    “这样大明每年只需要向他们收取赋税,如果全靠朝廷来治理,想来要不了多久,这些地方又会被当地的土著给夺回去,且如此之遥远的距离,里头产生的猫腻太多,反倒是讨不得好处。”

    朱元璋闻言沉吟。

    他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弊,只是前朝历代在敕封诸侯这一块,早就已经验证是错误的选择。

    商朝,周朝,几乎都是亡于诸侯国之手。

    汉朝吸取教训,非刘姓不得称王。

    唐朝的藩镇之乱。

    其实每个开国皇帝,都在尽力避免曾经历史中其他王朝犯下的错误。

    朱元璋自然也这样。

    所以在看到朱英提出要分封诸侯国的时候,自然有些迟疑。

    “咱们大明的情况和历朝历代都不相同,在秦之后,车同轨,书同文,说起来大家都是汉族,怎么打都算是窝里斗。”

    “窝里斗得狠了,就给了外族机会,这才有蒙元入主中原之事发生。”

    “太过于庞大的版图,朝廷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这些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我大明完全不同,在教化之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想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足草,大明想要更加辽阔的统治,那么只能把更多的利益让出来,这样别人是诶了自己去做事,完全就不同了。”

    “而我们大明内部的矛盾,也能够转嫁到外边去。朝廷真正的核心,还是现在的大明。”

    朱元璋没有回答,而是再度拿起册子接着看。

    册子里写着,并非是任何人都有封国的资格,首先要有大明侯爵,公爵的爵位,他们打下的地盘,才能向朝申请成立候国,公国。

    侯国跟公国的范围自然是有差别的,不过朱英还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是模糊写着须缴纳全国三成赋税进贡大明。

    于此同时,不管是候国还是公国,都需要承担教化之责,这一点将会受到大明的监督。

    如若教化不力,朝廷可撤销其国。

    册子里写的是大纲,一个方向,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商量敲定。

    朱元璋看完后久久无言。

    如果把这些颁布出去,那么毫无疑问,大明将会成为一个军国性质的王朝。

    其中最为类似的,便就是秦朝。

    秦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打仗,是因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大刺激。

    现在大孙搬出来的这一套,便是仿着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

    看似是有侯爵,公爵的限制,实际上一个属国的成立,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世家依附。

    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而在此的前提下,大孙还成立十二军团远征军,这等于是朝廷给他们开路。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其实哪怕是最初的内阁,翰林院许多大学士也是参与的。

    “这等惊天骇世的想法,以我之见,大约不是出自陛下之手,而能够让陛下拿来内阁商议的,也就是只有太孙了。”刘三吾说道。

    这话让众人的脸色变了又变。

    涉及到太孙,事情就要复杂许多。

    现在名义上内阁受陛下节制,实际上大小事务只要是太孙开了口,陛下那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现在大明发展成目前的样子,九成的功劳都是在太孙身上,哪怕再是荒唐的事情,也没有人敢去阻止。

    “如果是太孙的意思,我们应该还是慎重商议一番才是。”吏部尚书詹徽张口说道。

    这个老狐狸,最是懂得明哲保身。

    要知道内阁的议事,都是在宦官的监督下进行,也就是他们的话,都要被记录在册。

    只不过一般的事情也就算了,这涉及到封国之事,大家说话都变得非常谨慎,谁也不知道陛下对此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拿到内阁来,说明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

    次日。

    也不知道是谁把关于海外封国的消息给传出去了,立即就在京师上层勋贵之中,刮起了大的风暴。

    仅仅不到两日的功夫,关于公侯封国之事,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几个尚书听闻,顿时就慌了。

    他们明明谁都没有说,怎么京师就传开了。

    到底是谁把消息透露出去的。

    每一个尚书的心中,都有数个怀疑对象。

    这个泄密的事情陛下要是怪罪下来,岂不是内阁的锅。

    ——

    凉国公府。

    景川候曹震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

    “内阁传出来的消息,大哥可是听说了吗。”

    蓝玉闻言,皱眉道:“自然是听说了,此事是陛下交给内阁商议之事,暂且还没有定下来。”

    曹震道:“我来之前,就有许多人跟我询问消息,四处都是沸沸扬扬的,各个酒楼都快要被包圆了,也不知是内阁哪位胆子这么大,这等事都敢向外传。”

    “我估摸着原本能够通过的事情,都变得玄乎了起来。”

    蓝玉轻笑道:“你怎的就知道是内阁传出来的消息,而不是陛下故意散播出来的。”

    曹震不由道:“大哥的意思是说,锦衣卫那边.”

    蓝玉摆摆手打断了曹震的话,解释道:“非是有人跟我报信,现在的锦衣卫,你还不知道啥情况吗,只是能够在如此之快的时间里就传遍京师,又怎么可能是内阁透露。”

    在锦衣卫里,有很多人都是属于淮西勋贵集团的一份子。

    不过蓝玉现在谨慎行事,早就警告过了,除非是涉及他个人,不然锦衣卫那边也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来传递消息。

    当局者迷。

    其实只要细心一想就知道,这样的手笔明显是有人操控。

    “难道是陛下想借此机会”曹震只说了一半,但蓝玉明白了其中意思。

    蓝玉感叹道:“这等行事,少不了太孙的影子,我只是没想到,太孙竟然真的愿意封国。”

    现在大孙搬出来的这一套,便是仿着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

    看似是有侯爵,公爵的限制,实际上一个属国的成立,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世家依附。

    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而在此的前提下,大孙还成立十二军团远征军,这等于是朝廷给他们开路。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其实哪怕是最初的内阁,翰林院许多大学士也是参与的。

    “这等惊天骇世的想法,以我之见,大约不是出自陛下之手,而能够让陛下拿来内阁商议的,也就是只有太孙了。”刘三吾说道。

    这话让众人的脸色变了又变。

    涉及到太孙,事情就要复杂许多。

    现在名义上内阁受陛下节制,实际上大小事务只要是太孙开了口,陛下那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现在大明发展成目前的样子,九成的功劳都是在太孙身上,哪怕再是荒唐的事情,也没有人敢去阻止。

    “如果是太孙的意思,我们应该还是慎重商议一番才是。”吏部尚书詹徽张口说道。

    这个老狐狸,最是懂得明哲保身。

    要知道内阁的议事,都是在宦官的监督下进行,也就是他们的话,都要被记录在册。

    只不过一般的事情也就算了,这涉及到封国之事,大家说话都变得非常谨慎,谁也不知道陛下对此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拿到内阁来,说明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

    次日。

    也不知道是谁把关于海外封国的消息给传出去了,立即就在京师上层勋贵之中,刮起了大的风暴。

    仅仅不到两日的功夫,关于公侯封国之事,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几个尚书听闻,顿时就慌了。

    他们明明谁都没有说,怎么京师就传开了。

    到底是谁把消息透露出去的。

    每一个尚书的心中,都有数个怀疑对象。

    这个泄密的事情陛下要是怪罪下来,岂不是内阁的锅。

    ——

    凉国公府。

    景川候曹震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

    “内阁传出来的消息,大哥可是听说了吗。”

    蓝玉闻言,皱眉道:“自然是听说了,此事是陛下交给内阁商议之事,暂且还没有定下来。”

    曹震道:“我来之前,就有许多人跟我询问消息,四处都是沸沸扬扬的,各个酒楼都快要被包圆了,也不知是内阁哪位胆子这么大,这等事都敢向外传。”

    “我估摸着原本能够通过的事情,都变得玄乎了起来。”

    蓝玉轻笑道:“你怎的就知道是内阁传出来的消息,而不是陛下故意散播出来的。”

    曹震不由道:“大哥的意思是说,锦衣卫那边.”

    蓝玉摆摆手打断了曹震的话,解释道:“非是有人跟我报信,现在的锦衣卫,你还不知道啥情况吗,只是能够在如此之快的时间里就传遍京师,又怎么可能是内阁透露。”

    在锦衣卫里,有很多人都是属于淮西勋贵集团的一份子。

    不过蓝玉现在谨慎行事,早就警告过了,除非是涉及他个人,不然锦衣卫那边也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来传递消息。

    当局者迷。

    其实只要细心一想就知道,这样的手笔明显是有人操控。

    “难道是陛下想借此机会”曹震只说了一半,但蓝玉明白了其中意思。

    蓝玉感叹道:“这等行事,少不了太孙的影子,我只是没想到,太孙竟然真的愿意封国。”

    现在大孙搬出来的这一套,便是仿着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

    看似是有侯爵,公爵的限制,实际上一个属国的成立,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世家依附。

    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而在此的前提下,大孙还成立十二军团远征军,这等于是朝廷给他们开路。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其实哪怕是最初的内阁,翰林院许多大学士也是参与的。

    “这等惊天骇世的想法,以我之见,大约不是出自陛下之手,而能够让陛下拿来内阁商议的,也就是只有太孙了。”刘三吾说道。

    这话让众人的脸色变了又变。

    涉及到太孙,事情就要复杂许多。

    现在名义上内阁受陛下节制,实际上大小事务只要是太孙开了口,陛下那边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现在大明发展成目前的样子,九成的功劳都是在太孙身上,哪怕再是荒唐的事情,也没有人敢去阻止。

    “如果是太孙的意思,我们应该还是慎重商议一番才是。”吏部尚书詹徽张口说道。

    这个老狐狸,最是懂得明哲保身。

    要知道内阁的议事,都是在宦官的监督下进行,也就是他们的话,都要被记录在册。

    只不过一般的事情也就算了,这涉及到封国之事,大家说话都变得非常谨慎,谁也不知道陛下对此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拿到内阁来,说明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

    次日。

    也不知道是谁把关于海外封国的消息给传出去了,立即就在京师上层勋贵之中,刮起了大的风暴。

    仅仅不到两日的功夫,关于公侯封国之事,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几个尚书听闻,顿时就慌了。

    他们明明谁都没有说,怎么京师就传开了。

    到底是谁把消息透露出去的。

    每一个尚书的心中,都有数个怀疑对象。

    这个泄密的事情陛下要是怪罪下来,岂不是内阁的锅。

    ——

    凉国公府。

    景川候曹震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

    “内阁传出来的消息,大哥可是听说了吗。”

    蓝玉闻言,皱眉道:“自然是听说了,此事是陛下交给内阁商议之事,暂且还没有定下来。”

    曹震道:“我来之前,就有许多人跟我询问消息,四处都是沸沸扬扬的,各个酒楼都快要被包圆了,也不知是内阁哪位胆子这么大,这等事都敢向外传。”

    “我估摸着原本能够通过的事情,都变得玄乎了起来。”

    蓝玉轻笑道:“你怎的就知道是内阁传出来的消息,而不是陛下故意散播出来的。”

    曹震不由道:“大哥的意思是说,锦衣卫那边.”

    蓝玉摆摆手打断了曹震的话,解释道:“非是有人跟我报信,现在的锦衣卫,你还不知道啥情况吗,只是能够在如此之快的时间里就传遍京师,又怎么可能是内阁透露。”

    在锦衣卫里,有很多人都是属于淮西勋贵集团的一份子。

    不过蓝玉现在谨慎行事,早就警告过了,除非是涉及他个人,不然锦衣卫那边也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来传递消息。

    当局者迷。

    其实只要细心一想就知道,这样的手笔明显是有人操控。

    “难道是陛下想借此机会”曹震只说了一半,但蓝玉明白了其中意思。

    蓝玉感叹道:“这等行事,少不了太孙的影子,我只是没想到,太孙竟然真的愿意封国。”

    现在大孙搬出来的这一套,便是仿着秦朝的方式推成出新。

    看似是有侯爵,公爵的限制,实际上一个属国的成立,其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世家依附。

    没有哪个家族,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而在此的前提下,大孙还成立十二军团远征军,这等于是朝廷给他们开路。

    “大孙,你可知晓在咱们大明,现如今有多少世袭公侯之家。”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把侯爵也纳入进来,当然也是做了功课,回道;“大明开国至今,加上追封在内公侯一百零四人,胡惟庸案爵除二十一候,目前尚且有公侯八十二家。”

    朱元璋接道:“所以大孙是要封八十二国出来?周朝才封七十一国,大孙这是要比周朝还要多十一国啊。”

    说着说着,朱元璋自己都笑了。

    朱英也跟着笑道:“如果这八十二家公侯都能达到封国的要求,那么咱们大明的版图,要远远超过成吉思汗了。”

    “大明的百姓去到外面,不需要去学什么土著的语言,各处都是说汉语。”

    朱元璋没有理由拒绝了。

    把册子收起来放在书案上说道:“行,既然大孙有这个想法,咱也不拦着,左右都是在外边打仗,也影响不到咱们大明来。”

    “这册子咱先让各部尚书去研究一番,也通过他们之口,把消息透露出去,接下来就是看是什么反响了。”

    朱英回道:“消息传出去后,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更加着急。”

    爷孙俩相视一笑。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朱英的册子很快就传到了内阁。

    现在的内阁基本上是以各部尚书为主成立,负责处理各项政务上的事情,但是唯独在兵权这块不划入内阁管辖。

    内阁并非是朱英组建,而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成立了,朱英做的是把大部分属于皇帝的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并且对内阁的职权进行改革。

    现在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朱英或者朱元璋直接丢给内阁去处理。

    反正处理不好就拿人问责。

    其他的时候一般就是通过总理出来的数据,看整个国家的财政和地方情况。

    这样的治国,显然让朱元璋和朱英两个人都要轻松不少。

    而内阁在接到朱元璋丢过来的册子后,几乎是掀起了一场大风暴。

    “这,陛下怎会有如此想法。”

    茹瑺是第一个看完的,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惊呆了。

    “此消息要是传出去,整个京师怕是都要被撼动起来,我等是否要劝谏陛下一番,这必然影响我大明国本啊。”工部尚书沈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的话也得到了在场各部尚书的首可。

    唯独刘三吾缓缓摇头。

    “不知刘尚书这是何意。”沈溍当即询问道。

    现在已经不是六部,教育部的刘三吾也是尚书,自然在内阁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