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书。
这种情况,孩子都习惯了。哥俩去书斋,自己背三页新书,然后把前面学过的再背诵三遍,再写五页字,然后拿着写好的就往回跑了,估计是叫他们额娘去看去了,看好之后,今儿的任务就该是完成了。
孩子一走,他也往回走。摆手不叫人禀报,他想听听福晋怎么教孩子的。
桐桐刚把俩小的看的睡了,大的就回来了。
她朝正堂里指了指,“走!去外面说。”怕吵了两个小的。
一手牵一个从里面出来,坐在榻上,把俩孩子的课业都收了,俩小人儿就那么手背后乖乖的站着。
桐桐翻开俩孩子写的字,然后圈好的来,说不足的不足在什么地方。
练字这个,非时间不行。
看完了,亲手放在匣子里,匣子里有两个格子,一人占据一个格子。
收了作业,代表要书写的课业可以了。两孩子立马欢呼一声,爬到榻上。这会子就该点心果子和牛乳了。
俩孩子吃着,桐桐就在一边问:“今儿念什么书了?都说了什么?”
弘显先说他的,“把会背的书我都先背了一遍,才念新书的。”
“会背的都先背了一遍?”她笑道,“可有所得?”
弘显嘟嘴,背过呀!
只背过可不行,“背会不是目的,弄懂才是目的。”她也不打击孩子,只告诉孩子怎么才算是弄懂,“不说别的,就说这三字经吧?你可是觉得已然是滚瓜烂熟了?”
当然。
桐桐便给弘显把嘴角的奶渍擦了,然后问说,“你读三字经,有一句是‘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一十八’。那么额娘问你,古九州,是哪九州。今改制,那为什么要改制。从古至今,这改制都是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改后称行省,这好处是什么,是否有弊端,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行省十八个,分别是哪十八个。这十八个分别在什么方位,治下下辖多少个州府县,又有多少人口。有什么名山大川,河流走向如何?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有什么特产。粮食是怎么耕作的,每年的赋税又是多少?容易有什么灾情,发生过什么灾情。历代有哪些地方官治理过?而今这些地方要员都是谁?他们的履历你们知道的?他为什么被简拔替皇上牧守一方?他治民的理念是什么?为人有什么优缺点?甚至包括他出身如何?家在哪里,家里都有些什么人,等等等等,这些都有想过吗?”
俩孩子都不吃了,怔愣着看着她。桐桐就笑,“其实额娘也不是很知道答案,那答案在哪呢?答案不在额娘这里,得你们自己去找,去想,去琢磨,去了解。”
两孩子蹭蹭蹭的下来,躬身称是。
小模样一板一眼的,肯定是在四贝勒府学的。
规矩这东西,自家松散,但是那边府里严苛。可如此一来,却刚刚好。不至于失礼,但也不至于呆板。
桐桐马上就笑,“要不,咱们娘三个,今儿不干别的,咱们自己做一个大清朝的简略版图来。把行省画好,州府县大致标注上,再画上特产,产米的地方画水稻,产面的地方画麦子……”
好啊!
娘三个就商量用什么纸,纸得多大,铺在什么地方,哪本书上能找到关于每个地方的记载。
听到这里,嗣谒就没再听。
是啊!读书这个东西,死读绝对不行。不能说看你记住多少,背过了只是增加了知识储备,并不是增加了智慧。
只有真正会读书的人,才能越读越明白。
他原本想着等孩子正式进学之后,才一步一步引导着孩子慢慢来的,却没想到福晋先走了一步。难得的是,她有耐心也有时间,真就陪着孩子那么去学了。
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是有那么一瞬间,他都觉得福晋就像他自己的一个分|身。
晚上的时候,他附在她耳边,这么说了一句。
桐桐怔愣了一下,随即不停的往他怀里挤,然后悠悠的说了一句:许是咱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不自觉的就成了你。
这个答案叫人心暖的不得了,真就恨不能她是他身上的肋骨才好呢。
可紧跟着,他又觉得不对:你成了我,跟着我变聪明了。可是我为什么没能变成你?哪怕有你一半的力气,也是好的呀!
可见,爷对你敞开心扉不曾设防,你却对爷有所保留!
桐桐:“……”你要是这么想,那可真能冤死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