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20-130
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的道, 而且辽国若想要举兵南下,直接从黄河走,不过几日功夫就可以到达东京城!
“官家,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御椅上,待他看过舆图之后,也陷入了无限的忧愁中。这……这可如何是好?
李垂斩钉截铁的道: 为今之计,唯有治河,让黄河不再往北流,得让它往东流,离辽国越远越好才行!
赵匡胤一听到北宋,耳朵顿时就竖起来了。
要说,他和朱元璋还不一样。他是真心感谢仙画,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会瞑目。
现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经离之前的那个结局远一些了。
就连各地的牧马监现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马,那些儒生们根本不敢吱一声——金军南下的大刀还在头顶上悬着呢。
那今儿仙画又是提醒什么?
是不是赵光义那些不孝子孙们又给北宋找麻烦了?他听了半响,没想到听到了黄河居然会改道北上的消息。这……他思量一下,对宰相赵普道: “这李垂所言,似乎还挺靠谱啊。”
黄河的确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历史,国都一直在东京城,那辽军顺着黄河就过来了。
等等……不对。”赵匡胤好歹也是军中出身,又细想一下,立刻觉察出了一些疑问之处, “黄河与长江不同,向来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结冰,可过军队。
所以,即使不改道,黄河也并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国
都搬到洛阳和长安的原因。
“这李垂,危言耸听!”赵匡胤生气了。
赵普作为名臣能臣,也看出了其中的不靠谱: “黄河如此伟力,岂是人力可以更改的?”这听上去就不靠谱啊!
君臣两个面面相觑。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也都觉得不靠谱。
嬴政想到自己出巡的时候见过的丰水期的黄河,默了一瞬,冷哼一声: “这后世之人倒是挺敢想的。
像他们大秦修灵渠,修郑国渠,可也没想过要在黄河头上动念头啊。
扶苏忍不住叹一声: 仙画既然如此说了,那势必是黄河给了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只可惜涂炭生灵。
西汉的贾让和东汉的王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治黄专家。
仙画也将这一期投送到了他们的朝代。
两人都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贾让面色惊骇: “居然想要用人力让黄河改道……”
谁给他们的勇气?
潘季驯夜宿于黄河边,听着耳边滚滚的水浪之声,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是斯文之人,但此刻也忍不住恨恨道: “若非他们乱搞,如今的黄河怎会如此凌乱!”气煞人也!
【李垂这个看法对吗?也不能说全错,因为北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基本上就是以黄河作为天堑来隔绝北方的辽国。】
【所以一听这个,当时的宋仁宗立刻就慌了。】
【宋仁宗其实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宋朝的贤明之君,将大宋治理得还不错,挺繁华的。但是他可能继承了他祖上高梁河车神的基因,对着金国总是有些腿软。】
【你说咱们,听说漂亮国开始打朝鲜了,那咋搞?节衣缩食开战呗,把它打回去不就行了。】
【但北宋的皇帝甚至是文武官员们不这样想啊,他们不加紧军备,秣兵历马,反而想的是,既然如此,那我让黄河改个道不就行了?】
【根本没有开战的意志!】
【所以有人说,北宋的衰亡其实在它繁华的时候就注定了。甚至是从赵匡胤开国时定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时就注定了。】
……
赵匡胤正在琢磨着这黄河改道,这以后可就是他的子孙要面对的事
情了。谁知道,这一下子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茫然的眨眨眼,脸上立刻涌起红潮,既惧又羞恼:.…这怎么和他还有关系了?赵普不看他,低头看着地砖。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20-130
杯酒释兵权的主意就是他给赵匡胤出的。哎呀,这宫中的地砖真好看。
唐朝。
李靖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后世宋朝的政策方略,但大概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猜一猜。“守内,自然是疆域内部。”苏定方一琢磨, 这倒也没错,虚外却作何理解?李靖思量片刻,犹豫着道: “可是将对外的防线虚置?”
大唐战神一下子就觉得这世界上原来也有自己看不懂的军事策略,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金军就在一侧虎视眈眈,为何要如此布防?
不能理解。
明朝的朱元璋自然知道为什么。毕竟史书上写着呢。
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 “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 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让外行来做,就会导致这样的荒唐。】
【第一回 ,黄河胜。】
【北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河北变成了一片泽国。《宋史》记载: “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北宋
起风了。
欧阳修在庭院中静静地伫立,思及往事,无奈沉痛的闭上了眼。
哎!
他有什么办法呢?
该劝的都已经劝过了,甚至还打算辞官胁迫,但是没有用啊!他转身对好友梅尧臣摇头道: 晚了,晚了,若是仙画早点来就好了!
苏宅
苏轼停下给弟弟苏辙写信的举动,愣愣的看着仙画,想到之前的洪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最终也只能从心底最深处叹息一声。
哎!
他想起弟弟苏辙的来信,知道他这段时间正在朝堂和王相公争论是否要再次让黄河改道,立刻磨起了墨。
他得给弟弟去信一封,让他务必制止
王相公的疯狂想法。
这浪费人力物力都好说,但若是让百姓们受灾死难,可就无法弥补了。北宋初年。
赵匡胤目瞪口呆,差点跳了起来,对着天幕破口大骂。
一群蠢货!做事之前不知道动动脑子吗?!
这么大的事情,说做就做吗?
去实地考察过吗?有找水利官员认真的计算过吗?!
赵普也想不到后世居然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半响才吐出一口气,赶紧劝慰: 官家息怒,息怒,现在一切都有可能更改,还来得及。
赵匡胤这才坐了下来,深呼吸几次,将心中的怒气压制了下去。这会儿,他忘记自己刚才被点名批评的那个“守内虚外”了。民间的百姓们更是炸开锅了。这水可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
尤其是六塔河一带住着的百姓,想到几十年后的悲惨场面,哭的哭,喊的喊,差点没闹出事儿来。
“这群当官的,真是不把咱们当人看呐!”
不错,这六塔河这么窄小,怎么可能过黄河水?
“说不定这堤坝还是让咱们自个儿修的呢!”
也有理智还在的,连忙道: “诸位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呢。朝廷知道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再打六塔河的主意了。
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
这才让民众的愤怒略微的消散了一些。
【第二次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
【王安石吧,UP主对他也是心情颇为复杂。】
【首先,他肯定是个能臣、名臣,为官清廉,没有私心,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到了北宋的积年弊病,愿意成为革新者。要知道,古代的革新者没这么好做的,基本没几个好下场。所以,能够看到王安石的决心,十分让人佩服。】
【但是,他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很多事情想当然,并且性格执拗。认定了的事情绝不更改。】
【就好比,他认定如果黄河能往东走,可以让北地多出许多良田,也能造福东边的水利,那他就一定要去做。】
【这次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苏轼的兄
弟苏辙。】六塔河洪灾仅几年。
龙椅之上的皇帝由宋仁宗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受到了重用:
“官家,自六塔河决堤之后,黄河分成了两股,水到之处,灾害严重,必须要尽快治理,让百姓安心耕种才是。
宋神宗有些犹豫: “王卿可有什么见解?”
王安石道: 官家,黄河北流如果不堵住,任由河水弥漫,不管是官田还是私田都极易被淹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20-130
。臣以为,还是该引导河水向东流才好。既有助于军事,又有助于农耕。
苏辙立刻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官家,如今黄河已经稳定,偶有洪灾不过是因为没有修建堤坝,只需在原地修建堤坝即可。若是再让黄河改道往东流,需征调大量民夫劳役,百姓恐不能负担!
两边争论不休,宋神宗也无法拿主意。便让司马光等去那边视察再来回话。司马光去视察了之后,认为可以东流,但是要缓缓图之,不能那么急。但王安石却坚持要急,要快。
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边: 尽快堵上北流吧!让河水改道东流!王安石深深鞠躬:遵旨!
为了尽快的疏通河道,清理泥沙,他还发明出了一种钉耙,安装在船后,船只航行的时候挖起河底的沙土。
但黄河每年的泥沙量高达亿吨,岂是人力可以挖通的?
【后期,王安石是变法派嘛,革新派和保守派斗来斗去,他的工程也遭到了保守派文彦博的阻挠。然后又因为变法的争执,王安石被罢官了。】
【工程没修完就半途而废了。】
【结果,罢官没过多久,黄河决堤,直接夺了淮河的入海口,淹了四五十个县,三十万倾农田。】
【还差点把当时还在徐州做官的苏轼给淹死了。】放眼望去,一片沼泽,四周全是水。
苏轼带着城中百姓提前转移到了城外的一座高山之上,这才侥幸从洪水中逃脱。周围的百姓们眼中带着仓皇、迷茫和绝望的神色。
有人低声的哭泣起来: “麦子再过一段时间都可以割了……”苏轼闻言,两眼泛酸,差点也流下泪来。
“你以有限的才能却非得要兴建这个不可能成的工事,让无辜的百姓受你的驱使,将他们放在必死之地!浪费的钱财还可以补救,但死了的百姓,却不能再复生了!”①
【第二回 ,还是黄河胜。】
【这一次的结果比第一次还惨烈,整个苏北和山东那一片都变成了它的下游,它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在哪儿入海纯粹看它自己的心情,造成了一大片黄泛区。】
苏北本是淮河的入海口,支流无数。
在地图上看的时候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复杂但其实很稳定。如今被黄河水肆虐,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淮河的水网堵得严严实实。淮河的水网,熄火瘫痪了!
【王安石的工程如果建成了,洪水可能还是照旧,但也可能也有所减缓。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下所有的水利专家们都瞠目结舌。
潘季驯早知这段历史,他现在来考察黄河就是需要给这段历史擦屁股,因此憋了半天才恨恨憋出一句:
“胡来!乱搞!”
汉朝。
汉武帝刘彻也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过了片刻之后才反应过来,面上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 “真乃猛士也!朕不能及!”
他可没那么莽!
赵匡胤刚才好不容易平复下来,这会儿又感觉心中的火一下子蹿了上来,直冲天灵盖。他猛地站起身,却觉得头脑一片晕眩。
“官家!”赵普和内侍太监赶紧冲了上去。
“快宣太医!”
赵匡胤挥挥手,嘴巴里默念: 来得及,来得及,来得及……不然他怕自己又吐血。
赵普倒是惦记着实事: 官家,当务之急,还是得安抚百姓啊。百姓们看了这天幕,还不得炸了?
赵匡胤一惊,赶紧道: “还是爱卿提醒及时。立刻派人去那几地,安抚百姓,就道朕从未想过让黄河改道,让他们安心耕作,不用惊惶。
民间的确是炸了。
尤其是相关地区,这次的范围可比之前大多了。“反正活不下去了,要我说,不如反了算了!”
这话一说出口,里正的拐杖
就打了下来,厉声喝道: “你不要命了!胡乱掰扯什么!大家听我说,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咱们自己先别慌。
县城中,颇有威望的几位举人进士们正在饮宴,闻得此事酒也喝不下了。
不如写一万民书,向朝廷请愿。此法可行。
洪水一来,可不管你是家贫还是家富,是举人还是进士,一视同仁。其他朝代的可能没这么深的感触,但依然看得很投入。
良久,很多人才感慨一声: “看来,这专业的事还是得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啊!”神宗朝。
王安石脸色苍白如金纸。
他性格倔强,虽然干瘦但脊背一向都是挺直的,但现在看来,却一下子软了下来,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十几岁。
他没想到,这次的改道工程居然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后果!
他虽犟,但却无法无视百姓的受难。
原本想要让黄河改道,其实也是出于对百姓对大宋有利的初心。或许,的确是他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在背后弱弱道, 工程没建完,并非是您之错……王安石道: “也说不定,即使我没被罢官,工程还是没建完,洪水就来了。”那么大的工程,岂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好的?
都有可能。
那,新法呢?
自然要继续变法!王安石刚硬的回答, 你放心,官家会继续站在我这边的。
因为官家和他一样,都看到了大宋繁华之下日积月累的弊病,再不根治,恐怕就要病入膏肓了。
不过,王安石想起仙画对自己的评价,又想到苏轼和欧阳修等人对新法既赞同又不完全赞同的意见。忽然就难得的迟疑了一下。
“新法的细则与执行,召人再来商榷,最好再去底下城池做一些考察。另外,黄河一事,需得我亲自前往考察。
“是,父亲。”
苏宅,
苏辙轻轻的舒了口气。
还好,还好。仙画提到了这件事,不然王安石这犟相公真的是谁也不听,一意孤行。这次,这灾祸或许不会再发
生了。
【宋神宗怕了,不搞了,投降认输了。】
【然后,他儿子宋哲宗一登基,他得收拾这个烂摊子啊。】
【得!又要来一次易河。】
【这次怎么易?】
【这一次的争论,长达八年,几乎将所有的朝臣们都卷了进来。一派想让黄河继续往北流,一派还是想改道让黄河往东流。】
主张改道让黄河往东流的以文彦博为首,是的,他还活着,而且他还不死心。主张让黄河继续往北流的以右相范纯仁和苏辙为首。
两方吵来吵去,不得安歇。
坐在上首的高太后和宋哲宗看不出表情。
高太后最后道: 不管如何,这几年须得与民休息,不得再动大型徭役与工事。一句话堵死两派人。
高太后主政的这几年,百姓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20-130
们过得异常祥和安宁。然后,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了。
【这场争论,发展到最后,直接变成了党争。黄河走哪儿才符合自然规律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得先争赢再说。】
【多说一句,宋朝的党争和赵匡胤脱不了干系。】
… …
被创了好多回的赵匡胤已经面无表情。此刻茫然的抬起头:???
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
赵匡胤茫然的抬起头,然后神智归位,听懂了仙画在说什么,一下子就跳了起来。那句“你胡说!”堵在嗓子眼里,差点就要冲口而出。
但很快,赵匡胤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幻,表情一下子就变得奇怪了起来。旁边的赵普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同样精彩。
……
【赵匡胤是北方发家,一开始的核心团队都是北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他自己呢,觉得南方人心思细腻,性格过于柔弱,带头在朝内搞起了地域歧视,明着说坚决不用南人为相。】
一块刻着“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石碑被抬进了宋朝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内。
赵匡胤: 就放这儿。
几十年后,寇准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在山东的蔡齐和江西的萧贯之间摇摆不定。
“南方是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最后点了蔡齐为状元。
旁边恭喜: 恭喜寇相为中原又争得一状元。
又几十年后,同样来自江西的王钦若终于当成了大宋的第一任南人宰相。他让人将赵匡胤放到政事堂中的石碑给搬了出去。
然后对旁边痛心疾首的道: “哎,有小吏一不小心将那石碑搞坏了,只能先搬到他处了。”从此,这块石碑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宋朝之后南北两派的党争不断,远超前朝,直接拖累了宋朝的内部发展,贻害无穷。】
【就像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保守之争,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南北之争。】
【你说赵匡胤身为帝王,不想着弥合国内的族群矛盾与冲突,反而带头搞地域歧视,他是不是脑子也有点大病?】
天幕上出现让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表情包。地铁老人脸:?????
【所以,也别老是只骂高梁河车神和雪乡二圣。北宋的衰亡实际上和赵匡胤也脱不了关系!】
赵匡胤颓然的往自己的御椅上一坐。
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是却不知该从何说起。那句话是他说的吗?是!那块石碑是他搬过去的吗?是!所以,根本无从辩驳。
他不得不说,自己的确是对南人有着那么一点点的偏见的——他是
北人啊!不喜欢南人这不很正常的么!
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一搞能搞出一个后世的党争来啊!这些后世子孙们,怎么就这么不消停啊。
赵普咳嗽两声,他虽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打断赵匡胤的情绪,但身为宰相,有些话不得不说:陛下,这南方也需要尽快安抚才是。
他们的根据地是在中原没错,南方是后来打下来的,经过这些年的统治之后才民心初定。现在被仙画这么一讲,赵普都不敢想南方那一片会是什么反应。
赵匡胤这才立刻醒悟过来,忙道: 对对对,要安抚!即刻着人前往南方各道。这一晚上,他忙得和救火队员一样。明朝。
和赵匡胤一样有地域歧视,只是是歧视的是北人的朱元璋轻轻的咳嗽了一声。
他就很看不上北方这片土地。河、洛、关、陕被胡虏统治了那么多年,连中国祖宗的姓氏都忘掉了!真是没骨气!
还是南人有血性!尤其是他凤阳老家的人,个个都是好汉子。
于是他在明初的时候直接和南方的儒生们搞了一场“指导日常生活运动”,规定了许多琐碎的细节,如何穿衣、如何喝酒、如何起名….…
就是想让被蒙古影响的北人思想给强硬扭转过来。只是现在看来,这运动并不怎么成功。
甚至,他连让儒家给全民洗脑的心思都放下了,现在反倒是开始扶持“科学”来分化儒家。
真是世事奇妙啊。
在一旁的朱棣忍不住道: “父皇,南北都位于大明的统御之下,对任何一方抱有偏见,都容易形成争斗,反倒容易让外敌趁虚而入。
他一向在北方防守,对北人倒无偏见。
朱元璋老脸一红,清了清嗓子,又欣慰的看着他: 朕知道了。
哎,其实老四也挺好的。
汉朝,
刘彻觉得自己的膝盖上也中了一箭。
毕竟,他也有着一些地域歧视,比如觉得齐鲁之地出孝子,燕赵之地出反贼。刘彻委屈,燕赵之地的确出反贼啊!臧荼、卢绾、陈豨这些都是燕赵人士!他就这么一说,也没有大范围的歧视,应该惹不来党争吧?唐朝。
&#
34;党争……李世民玩味的道。
他对这个词也不怎么陌生。那些陇西贵族们,那些傲慢的世家们,哪个不是结成团?再远一点,东汉的党锢之祸更是前车之鉴。
当一群人开始无视道理,无视正确与错误,只是为了排除异己、争权夺利的时候,这个王朝就已经步入黄昏。
不过,好在大唐目前情况不错,朝堂之上他还控得住场,没人敢生什么小心思。李世民打算日后好好的给李治上一课。
【扯远了。】
【总之,在宋哲宗登基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改道的东流派还是胜利了!】
【咱也不知道为啥,可能辽国的威胁比洪水还要更可怕吧。毕竟,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洪水淹不到他们,但辽军若是北下,是真的能威胁到他们。】
【哲宗也更倾向于让黄河改道东流。】
【于是,北宋又双最开始轰轰烈烈的折腾黄河了!】
无数的民夫扛着沙石在新修河堤。
私底下也窃窃私语: 你说这次的河堤管不管用啊?
回话的人愁眉苦脸: 谁知道呢,只希望不要再来一次洪水吧。
【这次坚持了五年,五年后,新建的堤坝再一次决口,黄河不管不顾的重新向北流了。】
【这一次的洪水,比前两次还要厉害。】【据记载,建在山顶的庙都被淹没了。】
洪水极高,带起黄色滔天的巨浪。
百姓们背着行囊四处逃难。
到处都是断木和浮尸,有牲畜,也有人,甚至还有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野兽。这次,连高山都无法幸免,眼看着洪水逐渐没过山顶。原本的城镇、山峰逐渐成为了一汪黄色的湖泊。【黄河被折腾了那么几回,也来脾气了。不让我从天津走,我还非得就从天津走!】
【结果,搞了这么七八十年,黄河最后还是朝着北宋君臣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条路走了,从天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20-130
津入海,到了辽国境内。】
【傻眼!】
【而北宋河北、山东、苏北这一片,本来是重要的农业和生产区,财税膏腴之地,经过这么几十年三番四次的折腾,直接被折腾废了。】
原本的农田变成了沼泽,山林也皆
尽被毁。
有人收拾起行襄开始离开家门: “如今十里八乡都贫困不堪,孩儿欲去南边讨生活。请二老放心,等我在南边儿安顿下来,定会立刻将您二位接过去。
垂泪与家人告别后,青年和乡邻一起踏上谋生之路。途经之处,乡村被废弃,城池变得破败。
这片土地,繁华已经不再,只剩下这几十年来洪水留下的沧桑与颓废。
【国力遭到了重创,又不抓紧军备,光顾着折腾黄河去了,还想要打赢外敌?】【做梦吧!】
……
看到这里,所有的人几乎都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总算是结束了。
真是担心北宋这些不靠谱的人还能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前面几代生活在和平盛世的百姓们忍不住唏嘘:
太惨了!
北宋的老乡们实在是太惨了!“是啊,还好我们生活在大唐。”
大唐也可以替换成大汉、大秦。
虽然现在小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能说有多好,但最起码不用担心上头的人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将你旁边的那条大河改个流向啊。
好不容易安稳了,结果洪灾来了,又安稳了,洪灾又来了。
好家伙!
搁这儿玩什么循环呢?宋朝相关的皇帝和官员们,一个个如丧考妣。
得,这会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了,这简直是诛心呐!
大人!
文彦博家中本来宴客,仙画一来,他索性往后一倒,昏了过去。
管家和心腹大惊失色的上来,却发现他的手在袖子中点了几下,立刻就明白过了,自家老爷是装昏呢。
也是,不然这个场面无法下台。
总之,闹了一晚后,文彦博决定,还是赶紧辞官吧。朝堂,怕是混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这才真正的吐出两口血来。
…
【这场旷日持久的闹剧,因为李垂而起。他也被冠上了“文章灭国”的称号。】
【而且,一灭灭三朝。】
【接下来的金和元,都在治理黄河以及收拾这片
烂摊子上花了大量的心血,焦头烂额,不得不大量征调民夫去治河。根据史料推算,金朝征调的民夫基本是当时全国大半的壮年劳力。】
【元朝同样,民夫们过得太苦了,又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导河形胜书》,堪称“灭国神器”!】
【李垂其人,恐怖如斯!】
明朝。
朱元璋破口大骂: “什么狗屁不通的《导河形胜书》!拿去当草纸朕都嫌他不够格,也就北宋那些雾种们会信!
朱元璋气啊!
要不是李垂搞出这么个东西,现在的黄河也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别说金国和元朝在收拾烂摊子,连他大明都还在继续给他收拾烂摊子!每年为了治河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他恨恨道: “要是这李垂在我大明,朕一定会将他的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