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50-60(第2页/共2页)

、冲毁的树木,还有人和动物的尸体,发现他们的家早就没了,回来也无家可归,无物可吃,甚至连野草都找不到,只有比较高大的树皮树叶可以充饥。

    而且暴雨过后又迎来了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尸体腐烂发臭,蚊虫滋生,也无人管。

    官府的救助迟迟不到,直到九月中下旬,才来了第一批赈灾粮,而且数量非常少,不能满足这么多灾民下所需。

    更致命的是,因为这段时间很多百姓饿了就随便抓起动物、鱼吃,甚至是死掉的动物尸体吃,喝的水也都是露天的生水,有部分人出现了腹泻、高烧等症状,而且这个群体还在扩大。

    大灾过后必有大疫。

    赈灾官员一看这情况就意识到灾区可能发生了瘟疫,生怕传染到自己,屁滚尿流地滚回了京城向朝廷汇报这情况。

    朝廷对此的措施是将这些灾民隔离起来,两座县城因此被封。

    这本来并没有错,传染病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隔离,以免继续扩散传染,然后再想办法救治,消灭疾病。

    但朝廷没有为这批隔离的百姓提供任何的粮食、药材等生活必须物,几乎就是让他们在里面活活等死。

    此举彻底激怒了这些百姓,于是他们拿着锄头、棍子冲破了朝廷的封锁线,杀了守卫,冲了出去,沿路抢劫,先是那些大户人家,然后队伍越集越多,最后蔓延到直接去抢官府的粮仓。

    地方官员连忙调遣地方官兵去镇压。

    可一州通常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地方常备兵力。

    而且这些人并没有严密的训练,装备也非常普通,战斗力很低,平时仗着人多剿剿土匪,护送田赋进京还行,让他们上阵杀敌,敌人还没来,他们很多自己先乱了阵脚。

    尤其是这些地方官兵中很多都是本地人,家乡遭难,死亡、逃亡中很可能就有他们的亲人、朋友、故交,所以这些人在战斗中也不尽力,有些甚至临阵脱逃,投奔了乱军。

    最后导致官府剿匪越剿越多。

    到十月底, 乱军已经占领了五个县,甚至还组织大军攻打过余州。虽然最后因为余州城墙高厚,乱军没有有效的攻城设备和充分的后勤补给,再加上余州知府带人固守城门,龟缩城中不出,乱军久攻不下最后只能放弃。

    此事传回京中震惊了朝野,皇帝非常愤怒,一口气斩杀了数十名赈灾官员和从江南逃到京城的地方官员,然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招抚这些暴民,因为他们是迫不得已落草为寇,若有地可分,有粮可种,生活安定,不少都会放下武器,重新回归农田。

    正好江南这次水患□□死了数百万人,许多田地荒芜,沦为无主之地,分给这些百姓也可迅速恢复农耕,来年国库多少有些进项,还能节省一大笔打仗的费用。

    另一派则主张出兵剿灭这些乱臣贼子。若是不严惩,大燕王朝的威严何存?其他各地的百姓以后群起效仿如何是好?难道下次朝廷也要妥协招安,还要给这些乱臣贼子高官厚禄吗?

    吵了几日,皇帝最后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命大将军楚弢率十万大军前去江南平乱。

    十万大军前往江南打仗,后勤人员就要配几十万,方才能满足这支军队的日常所需。

    于是朝中各部立即行动了起来,准备军粮、武器、车马、冬衣等等。

    可天公不作美,大军还没来得及出发,一场几十年难遇的寒潮席卷而来,大雪纷飞,连下数天,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在古代做公务员的日子》50-60

    将路都给淹没了,放眼望去,一片冰天雪地。

    过几天,好不容易雪快化了,又一场寒风袭来。

    冬腊月那两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这样糟糕的天气不利于行军打仗,于是打仗的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直到过完年,冰雪消融,天气转暖,朝廷派的十万大军这才浩浩荡荡地奔赴江南。

    至此,为备战,朝廷已花了上百万两银子。若能速战速决还好,若是战事拖延僵持,那就还得不继续往里面投钱。

    这些钱从哪儿来?只能从百姓身上来。

    打仗的各种军需物资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从没打仗的各州府百姓身上盘剥。

    陈云州的担忧进一步成了真。

    放下这封厚厚的信,陈云州叹道:“希望朝廷能顺利吧。”

    早点平息动乱,天下太平,对大家都好。不然打起来,即便推翻了朝廷,等新皇出世,天下统一太平,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后了,这中间还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人口都要锐减几百上千万。

    郑深将信收了起来,说道:“我托友人,若京中有什么变化,江南的战局有了结果,速速派人通知我们。”

    “有劳郑叔了。”陈云州是真感谢郑深。

    若非郑深,他还真是对京城的情况一无所知。

    陈云州敲了敲脑袋,哎,若是能恢复原主的记忆就好了。怎么说,原主也是个读书人,在京城多少有几个相熟的官员,有了记忆也能写信问问他们。

    但他现在这种状况,写信给别人太容易露馅了。

    而且郑深的调查的资料中,也没有跟他关系特别亲近的官员。

    郑深看着陈云州这样子,还以为他是在担忧,劝道:“大人不必急,楚弢将军能征善战,定能平息江南之乱。对了,平义仓的八个仓库昨天都装满了。”

    这可是个好消息,但陈云州还不知足,他抬头看着郑深问:“郑叔,你说咱们要不要多建几个粮仓?”

    郑深蹙眉道:“如今在外面购粮也越发艰难了,再建粮仓,除非咱们庆川本地今年丰收,不然也没余粮。可今年的年景是什么样的,现在谁也无法预料。”

    哪怕现在看起来一切都挺顺利,春雨绵绵,可一场洪水,半个月的干旱都可能让百姓颗粒无收。

    陈云州琢磨片刻后道:“话是这么说,但咱们总是要试试,总不能因为人始终是要死的,大家干脆就什么都不干等死啊。这样,一会儿我跟陶大人商议,给各县下发通知,鼓励农耕,若是没粮种的,官府可低息借给他们。”

    “再统计一下最近这两年,庆川府开垦荒地最多的家庭,每家每户可免息贷一只小猪给他们养。等到年底,再还猪仔的钱,没有利息。等七八月看看情况,再考虑要不要多建几个平义仓。”

    这主要是为了鼓励百姓开荒。

    去年开荒最多的大部分是桥州灾民,他们一穷二白,是买不起猪仔的。

    可养猪的好处太多了,单是提供肥料这一块就能让农作物增产不少。

    现在有了猪仔做刺激,庆川本地的百姓开荒的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郑深笑着说:“大人这么丰厚的奖励,只怕今年开垦荒地的人更多。”

    陈云州无奈地说:“现在不囤积些粮食,万一战乱起怎么办?未雨绸缪先做准备吧。”

    除了粮食,他还在城中囤积了一批煤炭、水泥等物资,这样即便遇到动乱,龟缩城中一两个月也不愁。

    好在庆川城足够大,整个城市人口只有十来万,有的是地方安置这些东西。

    囤积东西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四月。

    这时候,江南动荡的消息也经由各地行商逐渐传入了普通百姓耳中。

    城里甚至有说书先生说起了江南的情况,讲得绘声绘色的。

    陈云州都去听过一次,然后发现说书先生的故事应该是半编半造的。郑深都还没得到消息,他都知道朝廷大军打得江南乱军抱头鼠窜了。

    不过这种消息倒是让庆川百姓喜闻乐见,毕竟普通百姓,谁想打仗呢?

    陈云州摇摇头,放下钱,起身离开,不再这浪费时间。

    出了门,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了夏喜民。

    夏喜民高兴地说:“陈大人,在下正想去找您呢,没想到就在这碰到了您。”

    “找我什么事?”陈云州笑问道。

    夏喜民看了看人来人往的马路,笑着说:“咱们去旁边的茶楼里谈吧。”

    两人进了另一家安静的茶楼,要了个包间。

    等茶上来,夏喜民才说:“是这样的,我们商队的马车用的球轴承载重增加了不少,而且速度也提高了一些。我有个朋友认识军需官,可以将咱们的球轴承推荐到军队那边,大人您意下如何?”

    陈云州眼睛一亮,是哦,球轴承也可装到运输马车上,增加运力,加快速度,这应该赶制一批新的马车备用。

    至于夏喜民说的事,陈云州思考了一会儿道:“可以,既是军队所需,降一半的价吧,但要拿现钱。夏员外,我可以不赚钱提供给朝廷,可这个

    本钱一定要拿回来, 你慎重考虑。”

    陈云州担心夏喜民拿不到钱。

    法治社会都尚且有很多包工头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拿不到钱,更何况古代战乱年代。

    军队后勤运输的车辆成千上万,需要的球轴承可不少,若是都要他贴钱生产,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现在庆川府囤积了这么多物资,已经快将陈云州的小金库耗光,让他免费送几十几百个球轴承可以,几千上万可不行。

    夏喜民点头:“这个一定。我那老友相识多年,必不会坑我,这样,我从陈大人这儿拿的就将账结了。”

    该提醒的陈云州已经提醒了,陈云州也不好再多说:“行,既如此,就按二十贯钱一个给你,你卖给军队多少银钱我不管。”

    “多谢陈大人。”夏喜民拱手道谢。

    陈云州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起了其他事:“听说夏员外也囤积了一批粮食?”

    夏喜民点头:“这不是看大人囤了不少吗?我也担心……希望战乱快快过去吧。”

    “夏员外交由甚广,可有江南的消息?”陈云州询问道。

    夏喜民摇头道:“暂时没有,我们的商队为了安全,今年都没去过江南。道听途说了一些,也不知真假,大人若是感兴趣,我就说说。”

    陈云州点头表示感兴趣。

    夏喜民便说了起来。

    目前乱军主要有三支,其中最大的一支头领叫葛镇江,原是一名私盐贩子。因为贩卖私盐,他结识了不少人,在江南的□□白道都有些人脉,因此混得风生水起。

    谁料一场洪水,将他的一切付诸东流。

    灾后,他也沦为了难民,还被关在了城中等死,于是他干脆就拉了一群私盐贩子、盐工冲出县城占山为王,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在古代做公务员的日子》50-60

    最初只有几百人,但经过近半年的发展,他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十来万人,而且还占据了两个县。

    第二支乱军有八万人,为首之人名叫龚鑫,原是驿站的一名驿卒。江南动乱发生,上面责怪他传信不够及时,要斩他人头,他说服了衙役,从牢中逃出,落草为寇。其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多是江南灾区的衙役、官兵。

    所以他的队伍里武器是最多的,行军打仗也相对比较有经验。

    第三支乱军有七万多人,为首之人叫汪迅昌,农民,其手底下的人多是他的同乡。

    除了这三支队伍,江南还有大大小小好几十支小的乱军,不过这些顶多就只有几千上万人,不成气候。

    陈云州听完深思,人虽少,可几十支小队乱军加起来也好几十万人,再加上最大的三支队伍,乱军总数已经在五十万上下了。

    虽然都是些未经过系统训练的普通百姓,可架不住人多啊。

    蚁多也能咬死象,朝廷的大军能剿灭他们吗?

    夏喜民这里没有答案,倒是郑深收到了消息。

    陈云州回衙门,他就将刚收到的信递了过来。

    陈云州接过一看,战情有了进展,擒贼先擒王,楚弢一去江南就带兵先攻打了葛镇江。这一仗打得很顺利,抢回了被葛镇江占领的两座城池。

    葛镇江损失惨重,带着残部往南逃窜。

    朝廷正准备对余下的乱军进行一一的清剿。

    看完后,陈云州却高兴不起来,轻轻摇头说:“郑叔,看来这场战乱估计得持续好几年才能平息。”

    “是啊,做好加税的准备吧。”郑深叹道。

    战争的每一天都是在烧钱。

    持续几年,要花数以千万计的白银。

    而且江南失地去年今年还不能为朝廷贡献多少税银,朝廷的税收减少,可开支却变大了。

    这些窟窿势必都得全部分摊到其他州县的百姓身上,意味着百姓肩上的税赋会进一步增加。

    果不其然,五月底,朝廷的诏令就送来了。

    今年田赋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征两成。

    陈云州看完后,直接将文书摔在了桌子上:“两成,百姓一年所获,四成交给朝廷,三到四成给地主,辛辛苦苦自己只得两成。如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两成,意味着百姓忙碌一年到手不过一二成,除掉种子,几乎等于白干。”

    郑深劝他:“大人,现在战乱,情势所逼,这也是不得已。若不加征税赋,前线将士的开支从何而来?等战乱平息后就好了。”

    “况且,咱们庆川已是幸运的,因为离京城和江南远,不受战火侵扰,朝廷征兆劳役也嫌咱们这地方太远,都没从咱们这边征兵征役,相较于北方各州,已是很幸运了。”

    会好吗?

    陈云州可不信。

    人性是贪婪的,涨了的价就别想降回去。他去买个肉夹馍,店老板借着猪肉等原材料涨价,也长了价,可猪肉价格降下来,他们却不会将价格降回去。

    朝廷的开支上去了,再想降下来就难了,上面的人总能想各种法子花掉这些钱。史上这些王朝,哪个不是建立之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然后一代不如一代,连年加赋?就没听说过那个往后后期还减赋的。

    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听。

    陈云州琢磨了一阵,决定先观望:“再看看吧,各州府应该都接到了这道公文,看看他们怎么做,咱们再说。”

    若是能拖,定然要想办法拖延拖延。

    去年他不就拖过去了吗?

    可能是江南的事太大,朝廷上下都忙这个去了,所以也没人追究庆川府没交余下的两成粮食的事。

    最后这事不了了之了,倒是省了一笔粮食。

    郑深有些不赞同:“大人,今年国库的压力更大,这事怕是拖不过,万一让上面的人想起了咱们前一年所做的事,朝廷怕是要问责。”

    “这还早着呢,郑叔你急什么,咱们先观望观望。”陈云州宽慰他。

    郑深想想也是,也许不到九十月,这场动荡就结束了呢?

    这事之后,朝廷也没发其他的诏令,而江南的战事也陷入了胶织状态。

    天气进入盛夏,转眼就到了立秋,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

    今年老天爷总算是仁慈了一回,庆川、桥州以及附近的几个州县都风调雨顺,迎来了大丰收,产量比去年高了一些。

    尤其是庆川府,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玉米这类更高产易种的作物,增产不少。但水稻的产量增长有限,仅仅比去年高出了一成左右。

    大燕最传统的主食还是水稻和小麦,田赋也主要是缴纳这两者。

    所以百姓陷入了增产却没有增收的怪圈,相反,他们今年水稻的纯收益比去年还要少一些。

    没有种植红薯玉米等额外农作物的百姓,迎来了丰收, 口粮却比去年还少,势必要饿肚子。

    陈云州觉得这太讽刺了。

    可陶建华和郑深他们都劝他,今年不能再像去年那么干了,该收多少就收多少,庆川百姓的情况比之其他地方要好很多了。

    陶建华还表示,他们可以出面,邀请各地豪绅相聚,然后示意他们今年减免一成的田租,想必这些人会给陈云州这点面子。

    陈云州知道,田赋是地方官员评价的重中之重,若是出了岔子,不光是他这乌纱帽不保,陶建华等官员恐怕也要受到牵连。

    所以他最终还是妥协了。

    官府按照朝廷要求征收田赋,但召集各地豪绅减免了半成的田赋,这样算下来,百姓所得勉强跟去年持平,日子还能将就能混过去。

    相较于庆川,桥州的情况要糟糕很多。

    桥州虽也丰收,可因为旱灾,去年不少百姓都欠了债,好不容易熬到丰收,朝廷又加田赋,再去掉租子,种子,最后所剩无几。

    吴炎派人将去年陈云州支援他们的种子还了回来,一起来的还有一封信。

    吴炎表示,年底任期满了之后,他将辞官回乡安度晚年。他的家乡在北方,这次一去,此生怕是不会再来南方了,因此在卸任离开之前,他打算过来拜访陈云州,以表达感谢。

    又一个同僚要离开了。

    先是杨柏川,现在是吴炎,估计文玉龙今年底考核也要升迁,离开庆川。

    熟悉的人一个个的离开,而且这一离别可能就再也没机会见面了,陈云州不免有些伤感。

    他回了一封信让桥州的人带回去,便重新投入到了征税运粮这事中,他们得赶在北方大雪来临之前将田赋上交,不然再遇去年那种糟糕恶劣的天气,倒是有运粮将非常麻烦。

    今年的田赋比去年增加了两成,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府库都塞满了还装不下,最后朝廷只能跟庆川城中几个大户借了仓库临时放粮。

    一车车的粮食运入庆川,又送入府库,九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庆川府各地的马路上几乎都是运粮的队伍。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在古代做公务员的日子》50-60

    不知情的还以为庆川府发达了,今年收获非常丰厚,殊不知,他们只是过一道手,还得贴补不少进去。

    府衙上下都为此事忙得不可开交,多增两成的粮食,意味着押送粮食进京的马车和人员也要增加两成,还有路上这些粮食的防水措施也要做好。

    以往,庆川府要交的田赋都是运到长江边上,然后再由渡船经江南北上入京,这样走水路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

    但今年江南战乱,只能走陆路,成本高出不少不提,路上也要艰难很多,只能临时征召一批青壮年服役运粮。

    陈云州忙得脚不沾地,庄子、府衙上的杂事都交给了郑深。

    这天,郑深刚才庄子上回来,一个衙役就上前,递给了郑深一封信:“郑先生,大人的信。”

    郑深接过,只见信上写着“陈云州亲启”五个大字,但下面没有落款,信封也非常普通。

    他蹙眉问道:“可知是何人送来的?”

    衙役连忙说:“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脸上涂抹着灰,穿得破破烂烂的,有点像乞丐,丢下信就一溜烟地跑了,他跑得太快,小的没追上。”

    郑深捏着信沉思,乞丐为何要给大人送信?

    除了朝廷下发的命令,给陈云州的私人信函大多都会在他这里过一遍,那些乡绅宴会邀请或是大胆闺秀的信件礼物,陈云州都是不会看,便都由他处置。

    重要的豪绅,他会代陈云州写一封简单的信,表示公务繁忙,没空前往,然后送上一份相应的贺礼保持交情。

    姑娘家的来信,若是不过火的他就当没看见,没有回音,那些姑娘也没勇气第二次再写信过来。

    若是有那等大胆的,连番送信,穷追不舍又或者送了贵重礼物的。他会让人将信和礼物都送回去交给其父母,让他们管教好府中的姑娘,切莫再来打扰大人了。

    只有比较重要的信件,他才会交给陈云州。

    当然,这些邀请,他也会例个清单,月底给陈云州过目一遍,看是否有疏漏。

    可这封信,信封的纸有些泛黄,字迹粗犷,还有点皱,实不像有身份的人送来的。

    郑深犹豫片刻,挥退了衙役,拆开了信。

    里面只有一张纸,纸张很粗糙,信上写着:大哥,好久不见。你当初可是说好去了庐阳会回来看我们的,可这么久了,你都没回来过一次,那只能我们来看你了。大哥,后天下午申时,常来香酒楼见面,我们给你庆生,祝贺大哥终于要及冠了。

    郑深手一抖,纸直接掉到了地上。

    哪怕早知道陈云州的身份有问题,可两年多了,一直不曾有过人找来,他都要以为陈云州是个孤儿或是外乡人,却不曾想,对方的家人竟找上了门。

    那这事还瞒得住吗?

    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风险。

    郑深是打从心眼里不想让陈云州知道这事。因为只有骗过他,才能更好地骗过其他人。

    不然等入了京,陈云州肯定会心虚恐惧。

    不知者无畏,什么都不知道,他反而不会怕,表现得也会更自然。

    不行,一定不能让他们见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这事。

    郑深思来想去,决定自己出面,悄悄去见见陈云州的这些家人,希望他们能为了陈云州的前途,藏起来,不要现身,也别将这事捅出去。

    他也有把握说服对方,毕竟假冒官员这事曝光,可是要杀头的,搞不好还会牵连到家人。

    深吸一口气,郑深正想弯腰去捡落到地上的纸,忽地门被人从外面推开了,他吓了一跳,蹭地跳了起来,抓起纸就往背后藏。

    陶建华进来就看到这一幕。

    他蹙眉上下打量着郑深,见他额头汗珠直冒,有些诧异,目光不自觉地往郑深藏在背后的右手望去。

    郑深口舌发干,舔了舔唇强自镇定地说:“陶……陶大人有事吗?”

    他刚一出口,房间里就响起了陶建华的声音:“你背后藏的什么?”

    “没,没什么……”郑深连忙否认。

    陶建华点了点头:“哦。郑先生,陈大人有急事,让你过去一趟,快跟我来吧。”

    “好。”郑深扯了扯嘴角说,“陶大人先去吧,我一会儿就来。”

    陶建华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这是想支开自己。

    郑深今日的表现太反常了,问题应该就出在那张纸上。

    本来陶建华不应该管的,可现在这是在府衙,又正值运粮的关键时期,若是出了岔子,他和陈云州都担不起。

    所以他站着没动,直接问了出来:“郑先生,你拿的是什么?”

    “没……没什么,就是家里给寄的家书。”郑深扯了个幌子。

    但陶建华不相信:“共事快两年,不曾听说郑先生有家人。郑先生,纸给我看看吧,不然我就让人叫陈大人了。”

    郑深知道,陶建华这是起了疑心,今天不给他看,他恐怕要将事情闹大,到时候更没法收拾。

    思虑许久,郑深决定堵一把。

    他将纸拿到胸前,手指按住最右边那一排约见地点和及冠这些字眼,然后将信摊到陶建华面前,笑道:“你看,是家里人写给我的信。”

    若是没有郑深先前那紧张的反应,陶建华还真的可能相信。

    但现在他可不认为事情这么简单。

    盯着信的开口看了几息,他直白地问了出来:“这是写给陈大人的信吧?他家里人来了,郑先生这是不打算告诉他吗?”

    作者有话要说

    53. 053   粮食被劫

    见已被陶建华识破,瞒不下去了,郑深索性将他拉了进来,然后反手关上门,还顺手拉上了门闩。

    “郑先生?”陶建华被他的举动给弄懵了。

    郑深一句话都没说,直接将信塞进了陶建华手里。

    陶建华很是意外,犹豫片刻,还是好奇心占据了上风。他打开信,信中内容很简单,也很正常,就是普通的家信问安探望,郑深这么藏着掖着干什么?

    陶建华很是不解,笑着说:“原来过两天陈大人要及冠了啊,这可是大事,怎么不早说,现在准备太仓促了点,不过……我怎么记得陈大人的生辰在腊月底快过年那会儿啊?”

    陶建华猛地抬头,惊讶地看着郑深。

    陈云州才来庆川一年多,只过了一个生日。但因为他年纪轻不怎么重视过生日一事,加上去年底突然得知了江南动乱的事,大家也都没心情给他过生日,所以陶建华记忆不深。

    “难道是我记错了?回头我去翻翻卷宗。”

    全庆川官员的档案府衙都有,上面记载着官员的基本信息,其中就包括了生辰。

    郑深抽走他手里的信,擦燃火折子,直接将信烧了,然后在陶建华惊愕地目光中说:“没错,陈状元的生日确实是在腊月底!”

    什么意思?

    陶建华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在古代做公务员的日子》50-60

    打了个机灵,骤然想起一桩往事。

    前年齐项明找的人说陈云州的身份是冒充的,后来还是虞书慧出面澄清了此事。

    事后,他跟杨柏川私底下讨论时,都有些怀疑陈云州的身份有问题。

    但当时并不肯定,再加上若是真查明陈云州是假冒的,杨柏川这个极力推荐他的上司也会受牵连,庆川的大好形势就要没了,所以他们就没有追究,稀里糊涂地将此事混了过去。

    后来没过多久陈云州就升任了庆川知府,做了他的顶头上司,齐项明伏诛,再也没人提起此事,他就逐渐忘记了这一茬。

    可现在郑深却突然给他爆了这么个猛料。

    陶建华只觉口干舌燥,心跳加速。

    他舔了舔唇,好半晌才从嗓子眼里挤出四个字:“你认真的?”

    可能是把藏在心里的最重要的秘密都透露了出来,郑深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坐回了书桌后面,端起冷掉的茶水抿了一口,抬头反问:“陶大人觉得我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确实不可能。

    陶建华皱眉问道:“郑先生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郑深淡淡地说:“两年前吧。”

    那么早?当时他跟杨柏川只是怀疑,并不确定。而郑深并没有来庆川,不知道事情的始末,他怎么能确定?

    陶建华心里有无数个疑问,最后只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那他到底什么身份来历?为何要……冒充陈状元?此事除了你我,还有谁知道?”

    郑深叹了口气:“就你我,还有公主知道,但公主不会说出去。说起来这也是阴差阳错……”

    他将陈云州在客栈发烧失忆,醒来误以为自己是陈状元拿着文书上任的事说了。

    陶建华听完后只觉天方夜谭,看向郑深:“你认真的?”

    这世上会有这么巧合的事吗?

    “陶大人,你与我家大人相处也快两年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吗?”郑深认真道,“他的才干、胆量、果决、为人处世之道,便是那位陈状元也多有不及。”

    “他这么年轻,有此等才学,又会做人,参加科考也能仕途通达,若非失忆又凑巧,他实在没必要冒用陈状元这个身份,给他的未来埋下隐患。”

    陶建华听后也赞同。

    陈云州做人做事都留一线,对百姓仁慈,对同僚和下面的官员,该收买的收买,该敲打的敲打,没看吴炎、杨柏川这等官场老狐狸都对他极为欣赏吗?

    他耿直归耿直,但却不会硬碰硬。像去年交税一事,他心里早打定了主意不给,在鲁公公面前也装模作用,半点都没透露不情愿或是不满的意思,面对朝廷也打算拖延周旋。

    做事比传说中那位直谏被贬的状元郎圆滑多了。

    这样有才干又会做人做事的年轻人迟早都会冒头,没必要故意去冒充他人的身份,毕竟假的终有被拆穿的一天。

    陈云州是个聪明人,不会故意干这种蠢事。

    而且那位陈状元虽是三元及第,文采斐然,可他身上有个致命的弱点,不招皇帝待见,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回京还不知道要多少年,冒充他的身份其实也没多好。

    想起那位状元郎,陶建华便问道:“那郑大人可知原来那位状元郎去了何处?”

    郑深摇头:“不知,大人失忆,我旁敲侧击过,他完全不知道。”

    这么久都没现身,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陡然知道了这么大个秘密,陶建华有些头痛,按住额头问:“郑先生就不怕我将此事汇报给朝廷?”

    哎,他宁可不知道,也不必如此烦恼。

    郑深直视着他的双眼:“你会吗?”

    陶建华还真没这个想法。于私,他跟陈云州公事快两年,交情不错,于公,陈云州是他见过最好的知府大人,在这种多事之秋,将此事捅到朝廷,换个人,庆川会变成怎么样,陶建华不得而知。

    而且,陈云州在庆川府呆了快三年,身为他曾经的上司,现在的下属,若说对他的身份半点都没有过怀疑,朝廷会相信吗?朝廷会不会连同他一起处置?

    陶建华心里没底。

    他也不敢去赌。

    苦笑了一下,他叹气:“郑先生还真是吃定了我。郑先生真不知道那位状元郎的去向吗?你给我透个底,也好让我安心。”

    郑深还是摇头:“陶大人,我是真不知。我派人去大人曾经住过的那家客栈打听过,大人是一个人去客栈的。”

    “这么说大人进客栈之前就已拿到了状元郎的东西。”陶建华有些发愁,“没搞清楚那位状元郎的去向终究是个隐患。若是大人失忆前解决了还好,若是没有……哎,依大人的品行恐不会对那状元郎下手。”

    如今这情况,陶建华倒希望那位状元郎早就死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死的,只要不在出现就好。

    不然他若是出现揭穿了陈云州,他们这些共犯全都得跟着完。

    郑深其实也有些担忧,但他得稳住陶建华:“都快三年了,一直不曾出现,怕是不会出现了。要搞清楚这到底怎么回事,还有那位状元郎的去向,可能得问大人的亲戚。”

    “你说的是那些约他后天在常来香酒楼见面的人?”陶建华问道。

    郑深点头,如实道:“对,他们这是第一次露面,此前还派人送过一件新年礼物给大人。但未免大人起疑,我已将礼物藏了起来。我打算后天去常来香酒楼见他们一面,说服他们远走高飞,不要再出现了。”

    “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因此还要仰仗陶大人提前安排一些信得过的去常来香酒楼盯梢,让我有机会跟他们见一面。”

    陶建华明白郑深为何要选择跟他坦白了。

    敢情是想借他的人手。

    郑深没有官职,只是陈云州的幕僚,没法调动衙门的人。他又怕这事传入陈云州的耳朵中,因此也不敢轻易动用自己身边的人。

    陶建华思索片刻后同意了:“好。你先试试,能不能说服他们,若不能就交给我来解决吧。”

    现在他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了,陶建华绝不允许陈云州这条船翻了。

    郑深点头答应:“好,陶大人放心,我定能说服他们。”

    郑深打算多带些钱去,动之以情,晓之以钱,只要他们肯离得远远的,他可以给他们一笔这辈子衣食无忧的银钱,这对大家都好。

    两人商量好,当天下午陶建华便安排了几个心腹去常来香酒楼盯梢。

    两天后的中午,郑深换了一身不起眼的灰白长衫,只带了孔泗,提前进了常来香酒楼坐在一楼的大厅中,点了几个下酒菜,一边慢悠悠地喝着酒,一边悄然打量着每个进来的宾客。

    酒楼外,陶建华的人也在盯梢,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会进来通知郑深。

    可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食客换了一波又一波,到傍晚也不见有什么符合他们推测的生面孔出现。

    孔泗不解郑深为何会在这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