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40-47(第1页/共2页)

    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第41章 李清照(四)

    苏轼一向是有什么说什么,在朝堂上如是,在私下里亦如是。

    见两个学生都惊异地看向自己,苏轼继续道:“那赵挺之当年做官时搜刮民脂民膏,表面上附庸新法积极办事,实际上为的都是自己的私人利益,活脱脱一个聚敛小人!”

    见老师话语里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李格非陷入沉思,这样的一个人,未来的自己真的会和他做儿女亲家吗?

    天幕上,明意对这段婚姻关系作出了分析:【李家与赵家结亲时,正是元祐旧臣主政,而赵挺之当年追随王安石推举新法,这个时候自然受到了排挤,和李格非成为亲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他在朝中的尴尬处境,这对于圆滑的赵挺之来说是有利的一门亲事。但李格非为人光明磊落,能够将宝贝女儿嫁给赵家,很大程度应当是看中了赵明诚个人的品行。】

    【据史料记载,赵明诚这个人自小仰慕苏轼黄庭坚的文章,沉迷于金石古籍,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官场汲汲营营追求权力,也正是因为他这个淡薄的性子,他父亲私下对他并不是很满意。】

    “啧”,苏轼不好再说什么了,凡事不能一棒槌打死,虽然他还是很想让这个清照娃娃当自己孙媳妇,但也不能手伸得太长讨嫌不是?

    天幕上,李家偏院欢声笑语,少女清照坐在秋千上,在侍女的一声声叫好中随秋千飞起。

    明媚的春光、高高的秋千、裙裾飞扬笑容明媚的少女,满是青春活力的画面让不少天幕外的人受到感染,纷纷抬头观望。

    玩到一半,有婢女来报,说是赵府的三公子前来拜访,正与老爷一道去书房探讨学问。

    李清照双颊微红,说不清是剧烈运动的原因还是其他。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不管心中作何想,李清照面上皆不显,依旧像往常一般慵懒地整理了一下自己一双葱白玉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在少女细微的观察里,花儿正带着饱满的露珠,而自己因为刚刚运动,细汗浸湿了薄薄的罗衣,此刻的自己就像那较弱的花朵带着露珠一般动人。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生动的、鲜活的,见到忽然闯入的客人来不及登上鞋袜,匆忙回避时袜子掉落金钗坠下,原本是稍显狼狈的画面,却被她写的滑稽可爱,处处是少女的跳脱。但这首词的下两句才更是点睛之笔。】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原本带着娇羞离开,偏偏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只能倚门偷偷地看上一眼,被发现时又迅速将视线移开,装作去闻青梅的香气。一时之间,少女的娇羞、含蓄、好奇、故作遮掩各种情绪跃然纸上,堪称是李清照闺阁情态的真实写照。】

    受大环境影响,汴京城凡是富贵人家的女儿都是要从小读书认字的。此刻闺中的小姐们看到了这首妙语连珠的小词,不禁打心里佩服这位素未蒙面的女子。

    “不愧是才女!”司马光家,一凭栏少女拍手称叹。

    然而程颢家却是另一番景象。

    程大人眉头紧皱,手背在身后,烦躁地在厅堂内踱来踱去,皱眉看向底下的一众女眷。

    “天幕上这女子,行为放浪,不顾礼义廉耻,所作诗文露骨下流,你们万不能效仿,知道吗?”

    程家的女儿们嗫嚅着称是,心中却并不认同父亲这套说法:害,如果她们也有一个像天幕上李大人那样开明的父亲就好了!

    天幕上,李格非和赵明诚几番交谈下来,心中对这个年轻人多有赞赏,一来二去,欢欢喜喜地答应了赵家的提亲。

    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李清照告别了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涯,满心欢喜地享受着新婚的甜蜜。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种拉着丈夫非要他说一说花好看还是自己好看的事,乍一看真不像我们清高傲物的才女干出来的,可李清照之所以是李清照,便是她从来不会在诗词里伪装自己,新婚燕尔,由一枝花萌生许多小女儿情态,足以证明那个时候的李清照是真心喜欢和珍惜这段婚姻的。】

    【123:这个男人,有些不值得】

    【丐帮帮主:他确实配不上李清照,不过宋朝也没几个配得上她的哈哈!】

    天幕外,李格非嚯地一下站起,他就说吧!他就说这姓赵的小子有问题!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宋哲宗亲政,这意味着属于元祐大臣的好日子也走到头了。在李清照十九岁这年,朝中划定了“元祐党人碑”,苏轼的名字赫然在列,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学生,自然也不会被排除在外。】

    天幕外,两个学生惊讶地看向自己老师。

    苏轼老神在在,拿叉子拨了拨茶炉中的炭火,叹息道:“朝中近来波诡云谲,你争我斗从未停歇,官家自己也对目前朝局诸多不满,我等被排挤出朝堂之外这不是迟早的嘛!看开点,还有将近二十年呢,到时候有没有老师我都不好说!”

    李格非、秦观:

    天幕上,元祐党人被革职降罪,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是一路高升,位居尚书右丞。

    时下对女子多有要求,譬如新妇嫁人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能与公公说话的,李清照情急之下顾不得这些繁文缛节,直接闯入赵挺之的书房请求他救一救自己的父亲。

    然而赵挺之却态度冷漠,话里话外都是李清照既然已经嫁作赵家妇,就应当一切为赵家的前途着想,至于元祐奸臣,赵家决计不会冒着忤逆圣意的风险去替他们说话的。

    李清照冷笑:“堂堂副相,竟称呼自己的亲家为奸臣,实在是闻所未闻。”

    朝中规定,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女皆不得留在京城,李清照收拾了包裹跟从自己父母一道离开。

    离开前,她给不近人情的公公留了一首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别看您现在权势滔天炙手可热,但我越看越觉得心寒。权力自古害人,遇到亲友我都要尽力帮扶的,何况是父子亲情?

    【这个时候的赵明诚也在京中做官,其实这时他懦弱的性格已经体现出来了,且不论他到底有没有替岳父说话,但李清照跟着父母离开汴京的时候,赵明诚是在升官的】

    然而天幕上的李清照显然还是对丈夫依依不舍。

    李格非的处境在同僚中还算不错,可以回到山东老家居住。

    回到幼时闺阁,李清照却全然没有了当初无忧无虑泛舟溪亭的心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荷花凋谢,香气不再,同样的场景,当初看是误入藕花深处,如今却硬生生看出了一股凄凉的意味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天幕上的李清照傻傻地伫立在窗前,盼望着能收到一封丈夫的来信,以至于月影下移,何时洒满西楼都未曾察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许多名句都是在和赵明诚分别的状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态下写出来的,且不说这份思念后来是否值得,这首《一剪梅》里面的思念之情放到今天至今让人感动。而且因为李清照写词时注意音律的缘故,这首词改编的曲目也是十分动听。】

    【123:懂了,这就把赵明诚当成工具人来看】

    【这段新婚后的暂别让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句,像“酒意诗情谁与共?”“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都是这时候写的,但最著名的恐怕还是中学时代需要诸位全文背诵的那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天幕中,这首表达思念的词寄到赵明诚手中时,他在书房挑灯一读再读。

    妻子才女的名头不是盖的!这个“瘦”字实在是绝妙!

    赵明诚一边赞叹不绝,一边闭门谢客,吩咐下人未来的这三五日都不要来打扰他。

    于是,接下里的三日里,赵明诚埋首书案废寝忘食,一股脑写了四十多首词,待收笔,把妻子的那首《醉花阴》混入其中邀请友人来评价。

    友人细细琢磨,一股脑看下去,挑出李清照的那首,真诚赞叹:“所有词中,唯有这句‘人比黄花瘦’最妙!”

    天幕外的苏轼不解道:“四十多首词,竟没一首突出的吗?”

    不能理解,反正他一般写四首就要火一首。

    李格非黑着脸,半天不语:“这门亲事,以后必须再议!”

    第42章 李清照(五)

    【北宋朝廷的一大特色便是臣子们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斗来斗去,当初李格非的名字被刻上元祐党人碑时赵挺之袖手旁观,可当蔡京复相以后,赵挺之又不得不为了躲避蔡京的嫉恨自请罢官致仕。在李清照二十四岁这年,公公赵挺之去世,在蔡京的诬陷下赵挺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皆被捕入狱,李清照毫无怨言跟着赵明诚一起回到了青州老家。】

    【李清照夫妇此次在青州居住了十年左右,这段时光也是夫妻二人长久团聚、一门心思致力于金石研究的时光。】

    天幕上,李清照再度从繁华的汴京搬到了相对偏远落后的青州,但面上却一派坦然从容。青州住所里,她参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书房取名为“归来堂”,又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摘取“易安”二字作为自己的号,自诩可随处而安,即便是在青州终老也未尝不可。

    赵明诚被革职罢官,这骤然得来的空闲却为他的兴趣创造了极大的条件,在青州的这段岁月里,夫妇二人网罗金石字画,赵明诚着笔写下了《金石录》,从夏商周到隋唐五代,凡刻录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皆可在这本书上窥见端倪。

    白日里,赵明诚在友人处得到一份古籍,第一反应居然是打马归家,兴冲冲地拿到妻子面前一同品鉴欣赏。因为在他看来,论金石造诣、论志趣相投,这世间找不出除了妻子以外的知己。

    李清照擅长煮茶,夜间闲暇时,二人便支起小火炉,一边饮茶一边赌书。所谓赌书,便是对着满室书卷,随意说出一个典故,谁最先说出这个典故的出处便获胜。

    李清照自幼博闻强记,在这一游戏当中往往获胜良多。天幕上的她举着茶盏得意忘形,炫耀之时竟失手将大半杯的茶水洒在了衣服上,引得赵明诚一同放声大笑。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这首著名的诗句便是化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想必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也是将赌书泼茶视作了无甚值得留念的日常,但好景不长,这段婚姻后来并未像她期待的那般圆满。】

    【在清照三十五岁这年,赵明诚被起复,这个时候的赵明诚已经三十八岁了,但膝下仍然没有一个子嗣,无论是拿子嗣当借口还是赵明诚已然变心,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都无法阻止丈夫纳妾,甚至在这段赴任的经历中,赵明诚丢下李清照独留青州老家,带着小妾一同前往了。】

    【123:咱就是说,纳妾也纳了,最后到死也没生出来一儿半女,这是我们清照的问题吗?】

    【丐帮帮主:楼上直说了吧,赵明诚不行。】

    天幕外的赵挺之:是不是要从现在开始给三郎就医?

    李格非黑着脸冷哼一声,一个生不出儿子的男人,竟还好意思冷落他的宝贝女儿,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天幕上的李清照独自一人趴在栏杆上百无聊赖,岁月从不败美人,即便已经距闺中时光过去了多年,此刻的她依旧带着不同于流俗的气质风韵。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她不否认先前和丈夫的甜蜜时光,也能接受他的变心,但道理都想通以后,仍然会为这段感情感到悲凉。

    然而现实容不下她的悲凉,就在她随赵明诚奔赴淄州后不久,金军南下,北宋亡了。

    汴京,一个容纳了李清照无数欢乐回忆的地方,当她听到满城百姓和皇室的屈辱遭遇,内心的怒火与伤痛交织,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亲自上阵手刃仇敌。

    【在这种动乱的时刻,李清照夫妇最难放下的是在老家青州的一大批文物。青州十年夫妇俩人积攒了多少文物呢,据说是能够放满十多间屋子,装整整十五车,其中包括各种青铜文字、杜甫的真迹、唐代诗人笔录,放在如今是可以直接包揽一个省博物馆的程度。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物在青州兵变中大多付之一炬。李清照孤身前往青州抢救时,也只带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为了让后来的观众熟悉这段历史,明意再次放出了靖康之难的历史。

    北宋正在看天幕的所有臣民:???

    天幕上,李清照带着残存的文物赶到江宁与丈夫汇合,然而此时城中发生了叛乱,身为长官的赵明诚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平乱,而是如何弃城出逃。

    李清照不肯走,赵明诚好说歹说没办法,只好拿出调任的皇命来压她。

    途经乌江,李清照胸中悲愤异常,提笔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做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杰,死了也应当做鬼中豪雄。人活一世要活出个样子来,宁可像项羽一般做个悲剧英雄,也绝不丧失人格尊严苟且偷生!

    赵明诚气急,指责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这是在耻笑我没有死在江宁是吗?”

    李清照冷笑:“不,我不单单是在耻笑你一个,我是在耻笑所有望风而逃的君主和臣子。”

    【123:哈哈哈清照表示我不是在针对某一个,我只是平等地鄙视你们所有人!】

    【丐帮帮主:请把完颜构拉出来看看,一个女儿家在这种时刻怎么用气节吊打他的】

    【在李清照四十六岁这年,赵明诚再次起复,把李清照留在了随时可能沦陷的池阳。临走之时李清照问他如果军情紧急这么多文物怎么处理,赵明诚怎么回的呢,“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重点来了,他嘱咐李清照所有物品都可以丢,先丢能让妻子存活的,后丢金石,至于宗庙祭祀的物品,必要时候要与之俱存亡。】

    【123:赵先生这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话真是,丝毫没有做人的良心。】

    【流溪:别说了,这个男人不值得】

    天幕外的李格非大怒:都这种时候了,你身为一个男人不护好妻子的安危,还拖累她为你保护金石,难不成我女儿还比那些没有生命的器具重要?还“与身俱存亡”,你自己怎么不俱存亡?!

    虽然彼此都还未从北宋灭亡的事实中回过神来,但看到李格非这么大动肝火苏轼还是先安慰自己学生:“没事的文叔,现在一切都来得及,这小子咱以后绝不让他踏进李家半步!”

    天幕上,冒着大暑赶路的赵明诚病危,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前去探病,赵明诚不治身亡。

    李清照强撑着精神为丈夫料理了后事,不久后便大病一场。

    明意的声音在天幕上响起:【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段婚姻归根究底也是一段普通的婚姻,其中有甜蜜温馨的时刻,但最终在时代的考验下还是分崩离析,宋朝对于男子的约束太过于宽松了,在这种氛围下,赵明诚最后也不过是一个随大流的俗人,李清照有不输于男儿的骨气和才华,怎么看在这段感情里都是委屈了。】

    天幕上,病中的李清照骨瘦嶙峋,整个人已经昏迷良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为张汝舟的男人对病中的李清照大献殷勤,并不断地巧言令色诉说自己对李清照的仰慕之情。

    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性子惯来憨厚老实,此刻见张汝舟这般做派,以为姐姐跟了他便不至于晚景孤苦,便允诺了李清照和张汝舟的婚事。

    谁知李清照病愈后,短短数日便看出了张汝舟的小人行径,什么呵护备至,最终目的不过是惦记她手中残留的金石文物!

    “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我一生清清白白,怎么会忍心在晚年嫁给一个这么卑劣无耻的市侩之徒!

    李清照宁死不肯交出自己当初以命相互的文物,张汝舟恼羞成怒,对着她便是一阵拳打脚踢。

    天幕外,看到此处的人都有些不忍细看下去。

    李格非作为父亲,看到女儿这般遭遇,在气急之余,只能偷偷地以手揩泪。

    与此同时,经天幕点化,所有女子都隐约意识到,这世道对女子委实有些不公!即便是出身名门,饱读诗书的才女,都逃不开要被男人管束的命运,凭什么?

    然而天幕上的李清照,并未像众人以为的那样逆来顺受。

    她提出要与张汝舟和离。

    彼时二人的婚姻才堪堪维系了三个月,时人常见休妻,却从未听过女子主动提出和离。张汝舟哪里肯丢这个面子,当即驳回了李清照的要求。

    和离不成,便另寻他法,和这个卑劣小人多做一日夫妻都让她觉得如鲠在喉。

    李清照以一纸状书将张汝舟告到了官府,她要状告张汝舟伪造考试次数骗取官职。

    二嫁女子将自己的亲夫告上官府,这种闻所未闻的奇事当即在整个建康城传开,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以至于惊动了宋高宗,亲自派人对张汝舟进行审问。

    升堂的前一天,弟弟和亲眷来牢中探望李清照:“阿姐,即便你此次告成,此后的名声恐怕也要毁于一旦,且按照宋律,妻子状告丈夫,和离之后也要坐两年牢,你何苦蹚两年牢狱之灾呢?”

    李清照身着囚服,面不改色:“若能和这小人和离,即便是坐两年牢,我也愿意!”

    事实上,自幼熟读律法,她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第43章 李清照(六)

    公堂之上,李清照褪尽钗环配饰,带着脚铐手铐,穿着粗布囚服,面容沉静凛然而立。

    反观一旁的张汝舟,自李清照进场后便一个劲儿地对她进行谩骂,所用之词污秽不堪,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从一个读书人嘴里吐出来的话语。

    “肃静!”

    府尹拍响了惊堂木,高升喝止住在底下撒泼喊冤的张汝舟,看向一旁身形瘦削却站的笔直的李清照:“张李氏,你告发张汝舟瞒报考试次数,你可有证据?”

    李清照从容开口,将自己掌握的证据条分缕析、一一言明。

    听到最后,原本还在喊冤的张汝舟已经是面如土灰,俨然有绝望之色。

    “你这娼妇!老子被抓了你也别想好过!两年牢饭你好好吃吧,可千万别死在牢中!”即便已经是秋后的蚂蚱,张汝舟被拉下去前还是扯着嗓子对李清照大肆谩骂诅咒。

    李清照无畏无惧,连半分眼神都未曾分给丑态毕露的张汝舟,给主持这场官司的大人行了一礼,便在狱卒的引导下迈步离开了公堂。

    这场对峙,李清照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是以她全程心平气和,静静等待将要面对的牢狱生活。

    然而生活有时候总有些柳暗花明。李格非当年为人清正,待人处世磊落耿直,因此结交了不少好友。当听闻友人的爱女锒铛入狱后,不少人伸出了援手,李清照两年的牢狱之灾得以幸免,最终在牢中度过了九日便被释放。

    看到此处,不少天幕外的人都看出了其中的偏颇之处。凭什么女子遇人不淑,秉持正义告发丈夫,最后还要落得一个两年牢狱的下场?

    “仅仅是因为‘以夫为天’,告发丈夫的女子掀翻了这个所谓的‘天’?好生不讲理!”

    “这世上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像李易安那般刚觉果断的,这法度本就有问题,包庇奸邪之人,连坐无辜妇孺!”

    此刻,无论是在文人阶层还是在普通百姓百姓之间,都掀起了一场关于法度的讨论,以至于惊动了朝中主修法度的官员,和执掌大权的司马光与高太后。

    “不若放开了让大家伙儿议上一议,也好选出一个万全的法子。”高太后向来宽和,并不去阻止众人的言论。

    司马光颔首称是,先前在天幕上看到北宋国亡的惨状,他已经饮食难安许久了,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主张亦或是朝堂大局哪里出了问题,才让大宋走到了亡国的地步!

    天幕上,李清照换上自己的衣裙,迎着稀薄的天光,从牢房后角门走了出来。

    前来迎接她的弟弟李迒喜极而泣,激动之余,看到了阿姐手中紧紧攥着的一纸和离书。

    便是为了这张和离书,姐姐将自己陷入了一个近乎狼狈的处境,尽管有少数有识之士赞她勇气过人,但更多的人则是在抨击她不守妇道、惊世骇俗、任性妄为。唾沫星子是能淹死人的,想到这点,李迒面露苦涩,有些担忧地看向自己阿姐。

    “我大概能料到世人会说些什么,但我问心无愧,随他们怎么说。”

    李清照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折腾了这么久,牢狱里走一遭,她觉得自己看淡了很多事。

    【这一年的李清照五十岁,一边在杭州整理赵明诚的《金石录》,一边关注着朝堂时局的动向。然而宋朝实在是不争气,李清照对统治者和大臣们的期待一次次落空,更多时候只能借酒消愁派遣愁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云气与晓雾相接,云雾翻滚,星河斗转,仿佛是千万只船的风帆在空中舞动。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豪放不羁,想象大胆又夸张,她自述平生写诗写了那么多惊人的句子也没什么用处,只能以恢宏的想象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这个时候的李清照不再是那个在闺中将北宋词坛批个遍的小姑娘了,也许经历了亡国丧夫的曲折,她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读懂前人词句里的复杂情感。】

    【这一年,韩肖胄、胡松年作为南宋使臣出使金国,李清照得知以后当即为二人写诗赠言。在这两首诗当中,李清照首先勉励了二位担当重任的使臣,接着又提醒两人要重点关注一下金人的动向,查探金人是否还对中原城池重兵把守、老百姓在金人统治下过着怎样的生活。】

    【而在诗的最后,李清照以一名寡妇的身份向两位使臣表达自己的心愿:“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我只是一个丧夫的普通女子,但我依旧渴望把我的血泪洒在齐鲁大地上,用我的血汗告慰我的故土!】

    天幕外,苏轼原本还是以长辈的身份看待学生家的这个女娃娃,听到此处却不禁肃然起敬。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即便是自己,也不能说出比这个女娃娃更有骨气的话来!宋朝子弟若是皆像李格非家的女儿一样有血性,又何至于沦落至此!

    天幕上,又是一年春至。论理来说,江南的春要比北方的春天更多些看头,但画面中的李清照却是披头散发,懒得打理自己的形容,更没心思去与游春的人同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到春天,她总是止不住地怀念起汴京的春景来,江南的春色确实醉人,却平白无故地看得她心惊。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有了许多坎坷经历的李清照确实怀着对故园亡夫的思念,一个人在江南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天幕上,独居的李清照一个人看着四季变迁,手里时常拎着一把小酒壶,一边听着山河岌岌可危的消息,一边时常把回忆反刍咀嚼。

    江南初雪,几株红梅在白皑皑的世界里凌霜绽放。

    同样是梅花,李清照想起当年在闺中,自己遍寻了好词佳句来咏赞梅的高洁: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当年,自己笔下的梅花如同一个娇俏美好的少女,换上了新妆在玲珑剔透的世界里傲视群花。

    如今风烛残年,山河破碎,自己独老江南,再看雪中寒梅却是另一番光景。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过往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精心插梅花赏玩饮酒。而今年拿着梅花在手中把玩,却没有任何好的心情,只留下了满身的泪痕。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如今身在异乡,两鬓早已斑白。看这风势,明天梅花恐怕要变成满地残红,想看梅花也难了。

    【这个时候,李清照在担忧山河,在为自己的凄凉处境感伤,但南宋那些读了几本书、略认得几个字的文人们却要么沉湎歌舞,要么苟且偷安,提起李清照,也大多以戏谑的口吻笑她二嫁反目、晚年失节。】

    明意顿了顿,继续道:【不过以李清照洒脱又敢作敢当的个性,到了晚年也未必会在乎流俗对她的评价。在江南漂泊的这些岁月里,李清照默默整理完了《金石录》进献给朝廷,她所作的词也被整理为了“易安词”“漱玉词”流传后世。李清照早期的词坦率天真,后期的词却带着时代的忧愁,实际上,她的词之所以能够流传,是因为她的字句超越了当时闺阁女子应有的见识,独创了属于自己的风韵与风骨。】

    【李清照个人的经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宋朝一致的,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光,最终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漂泊孤苦。她是一代才女,却也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一个代表;她是字字珠玑的词人,却也是南渡中渴望归家、为山河破碎伤感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子民。】

    天幕上,时年七十四岁的李清照在江南的一处小院里缓缓阖上了自己的双眼。

    名为清照的花,在经历了绚烂盛放、风疏雨骤之后,只余满地残红,然满园留香。

    第44章 辛弃疾(一)

    一代才女溘然长逝,天幕外的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唏嘘,然而还未等他们来得及讨论,天上的景色如风云骤变,原本属于江南的景致尽数被取代。

    明意的声音在天幕中响起。

    【这一年是南宋绍兴十年,这一年,抗金名将岳飞挥师北伐,接连收复郑州、洛阳,而后拿下朱仙镇,金军闻岳家军至无不闻风丧胆,北地的百姓箪食壶浆奔走相告,皆在盼望岳家军一举收复失地,结束金人统治下暗无天日的生活。】

    天幕上,在听闻岳家军屡次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后,北地的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这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许多百姓眼含热泪,面上却挂着久违的笑容,非亲历者,无法体会他们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狂喜。

    不少青壮年为了响应岳家军北伐,纷纷加入了当地的义军,如此一来,岳家军与民间力量里呼外应、前后夹击,一时之间,抗金的力量呈现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

    这一年,岳飞以五百骑兵大破十万金兵,完颜兀术弃城遁逃,北宋都城开封眼看就要被收回。

    这一年,远在江南的宋高宗赵构在秦桧的挑拨下,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催岳飞班师,随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定下死罪。

    天幕上,接到消息的岳飞最初觉得荒唐到不可置信,待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最愤慨的不是自己要枉死,而是整个岳家军的拼死战绩都将化为泡影。

    “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已逝,军中将士、北地百姓皆哭声如雷,直言抗金无望。

    南宋复国的希望在短短两年之内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跌宕,像一束流星,随着岳飞被冤死而逐渐销声匿迹。当气壮山河的岳家军失去了天才将领,主和派粉墨登场,一时之间再次占据了朝堂上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齐鲁大地,济南幸府,辛赞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孙儿。

    这是辛赞在金朝为官的第十个年头,亦是他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第十个年头。当初靖康之难,他因为家中人口众多来不及南渡,为了保全府中上下的性命只好屈辱地成为金朝的官员。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有朝一日王师北上,破碎的金瓯能回归完整。

    他把自己的一腔夙愿寄托到了这个刚出生的孙儿身上。

    这个小儿哭声震天,体格强健,背部骨骼状若青牛,辛赞想到历史上骁勇善战的名将霍去病,他期待自己的孙儿有朝一日也能金戈铁马收复故土,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故而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弃疾”。

    【“去病”、“弃疾”,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辛赞对这个孙子的重视了。辛弃疾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辛弃疾可以说是他祖父亲手抚养长大的。辛赞骨子里带着复国的志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向,在教育辛弃疾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书,是以辛弃疾从小便文武兼修,小小年纪便学了一身卓绝的武艺和剑术。】

    天幕外,看到此处的士大夫都有些意外,修习剑术乃侠客之举,如今的上流人家都认为武学粗鲁,他们还从未见过哪家的孩子从小这么教育的,不过天幕上说国快亡了,他们是不是从明天开始也让子弟们学个武以备不时之需?

    于苏宅端坐的李格非还未从女儿悲惨的遭遇中缓过神来,便又看到了山河破碎的惨状,一连串的冲击让他太阳穴跳个不停,谁说预知未来是好事?差点愁死知情人。

    苏轼的关注点还停留在岳飞被处死这件事上,还未发表意见,便听闻宫中太后急诏。苏轼摆摆手招呼学生一起去,路上一边走还不忘嘀咕:怎会有君主冤死替自己打仗的将领呢?脑袋被驴踢了?

    天幕上,辛府后院。

    一少年手持银剑利落挥出,而后果断劈落、横扫,一系列招式似行云流水,三五个回旋下来,如风的剑气震起了院内的落叶,于低空飘摇起伏。

    “好剑法!”辛赞在院中立了片刻,并未打断孙子每日的晨练。

    “祖父。”辛弃疾抱剑而立,板正的身姿如庭下青松。

    祖孙都是性格直率之人,彼此之间说话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辛赞直接挑明了自己的来意:“乡举之后,论理当去燕京考试,燕京乃金人心腹之地,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