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第一八零章(第2页/共2页)

p;  像前面提过的余盐走私问题,大家不想交正盐了,盐引兑换的是正盐,自然兑付困难。

    还有地理原因。

    水系发达、交通发达的盐产地总是更受人青睐。有时候两淮没盐了,山东还一大堆盐等着卖,最

    后贱卖。

    插话说说“户口食盐钞法”。

    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朱棣把食盐和宝钞挂钩的行为,进一步的加剧了开中无度,守支加剧。Up看了相关的论文,感觉不太对。】

    虽然UP听上去是在给自己洗白,但朱棣也没有多开心。

    听上去自己未来的名声挺臭的,至少这“开中无度”, “刷爆信用卡”的事情,和自己是分不开了。

    朱棣: “我们大明的生产力,还是可以的。爹用计划经济,关停了不少四川的盐井,我们开足马力,盐的数量肯定够。

    郁新本想说,既然地理问题那么严重,这淮盐不够,其他盐囤积,应当折中转圜,给商人们去别的地方兑盐的机会。

    可以想到上头计算的一个徽商3925公里路,他又深深e了。

    物流啊物流。

    果然还是要物流。

    递运铺能不能也搞个商人版本?专门承接这样的大宗物资,但是让商人出钱雇人经营?会不会好一点呢?

    国家主动帮这些盐商的运输和贩卖做一定的区别,省却部分的脚程……所谓的分工细化能不能由政府来领头呢?

    【洪武时,部分地区实施了户口食盐制,如前面所说的四川。

    里长向百姓收取“盐银”,市民纳钞,乡民纳米。一般在秋粮时统一征收。这笔钱去了哪里,现在没有史料记载,可能是州县收了,也可能交到了盐运司。

    (黄仁宇教授吐槽大明财政一团乱在于此,他们都是点对点的使用一笔钱,像千百条河流分叉在地图上,压根没有一个财政中心。)

    州县会有一个“户口食盐册”,拿着这个册子给盐运司看,盐运司就会批盐给他们。

    《议处盐法事宜奏状》by章懋(成化)里说,明初,州县自己会派人去有司领“掣下余盐”——前面说过的,批验所抽查时,扣留的超出盐引部分的盐。

    既然是“余盐”,就不是正盐的额度,也和正常开中法的“盐引”并无关系。】

    朱元璋尴尬:分税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吧……

    管户部的郁新却不尴尬,以前他是不懂,现在有现成的兔朝组织架构可以抄啊!这是抄吗?这是向先进的国家学习优秀的经

    验!反哺大明困苦的百姓!

    他道: “陛下,那国家税局,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想来就是未来兔朝收钱的、算钱的、存钱的、管钱的!他们全都和在了一块儿呢。想来工部、兵部、军队要做什么都是要从财政部过手续,要我们来过目的!

    茹常: ……

    他敏锐的意识到郁新的司马昭之心。郁尚书,这么一来,我们岂不是全都要对着你鞠躬哈腰?

    朱樉连忙跳起来,出于守护钱的本能他感觉不太对: “不可能啊!如果那中国人民银行是在你们户部管的,我们的钱岂不是时时刻刻都被你觊觎?时时刻刻会被挪用?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银行肯定是单独的!

    朱棢也赞同: “若是有什么法子,遮蔽太子弟弟的视线,不让他看我们的钱。若是他从银行借钱也像咱们一样要付利息,要明码算账,这银行在我心里才是真金的。

    朱棣反问道: 好呀,二哥三哥,如你所说,我愿意这么借,你们愿意把钱存进来吗?这样说的时候,朱棣感觉自己浑身金光闪闪。他是愿意如此的。他爹的那句, “取天下之财,为天下之用”,可是被自己完全实践了呢。

    【而且朱元璋时期,就有了户口食盐,百姓也在上交钱和米。朱棣只是下令,市民也好,乡民也好,都可以交钞。

    在宝钞下跌的时候,这是一种惠民政策。是朝廷在减少嘎韭菜的力度。

    时代的流逝,政策逐渐变形。

    有人把“户口食盐册”拿去盐运司,从里头骗盐。盐运司按照章程,没有多想批了。多少有点现在信用卡信息泄露,被拿去盗刷内味了。

    有人想出,州县派人运盐太麻烦,不如请当地富商收钱,再让他们运盐,只要指定你们的销售地点在我们县吧。

    百姓省了运输劳役之苦没错,里长之上又多了一层富商剥削阶层。这在明朝中后期很常见。

    还有什么,明明不再按人口发盐了,却仍然继续收着这笔税。成了固定的新苛捐杂税等等。】

    朱元璋目瞪口呆:“咋还有这种骗法!咱之前还觉得那兔朝搞什么国家反诈App,真是不知所谓。现在一看,竟还真有必要……也不知道多少人用这种法子骗了盐,这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ap;#

    34;

    【明朝人自己猛烈的抨击,开中法的败坏在于“运司纳银”制度的诞生。

    运司纳银指,上头那个歙县徽商没必要亲自跑到山西大同了,只需要在淮安分司缴纳银钱,即可火速获得对应盐引。

    后面流程不变。

    和普通召商的区别点是,这笔“运司纳银”钱,在缴纳时已经规定好是山西大同的边防费用,其他人不准挪用。

    运司把银子上交到户部,户部分拨给山西大同。

    永乐年间,运到边防的,还是以实物为主,随着货币白银化的进程,逐渐的出现了纳银的情况。比如景泰元年,广西地方官上报,因苗乱而军饷告急,城内仓粮仅够一年之用,希望开中盐课,纳银于官买米。

    再演变,国家觉得你在边关纳银还不够方便,不如就近,就成了上头的运司纳银。】

    这运司纳银,难道是商人交了钱,却拿不到盐,还得等着的意思?”茹说, 按照后来的说法,便是还嫌信用卡刷得不够快,要更流畅的刷信用卡……

    郁新也道:如此一来,短时间内,仓库的钱确实变多了……

    朱棣很生气: “这些人拿了钱又能干什么?又不能像我一样建设大明,徒然败坏了大明的名声!

    “虽然没有建设大明,但是也许要修补大明。”朱橚沉思片刻,突然语出惊人, “比如什么土木堡之变,守卫九边,什么广西苗乱,什么小冰河期……也许那些子孙们,光光修补大明,就耗尽了他们毕生的力气,还要预支后边的钱……

    老朱和朱棣齐齐破防。

    【这里有一则公案,就是明史把“运司纳银”这个制度的出现,定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即所谓的“叶淇变法”。

    然赴边开中之法废,商屯撤业,菽粟翔贵,边储日虚矣。

    学界对“叶淇变法”存在与否是有争议的,他们查找了其源头文本,嘉靖年间桂萼等4人的奏疏。

    不细说了,大致就是桂萼等diss叶淇、内阁徐溥和盐商有私,在两淮地区,搞了这种短时间有利于国库,长时间很有害的法子。

    (叶淇是淮安人)

    明史感觉有点不对,因为弘

    治元年,有人在实录提议废除运司纳银制度,认为“遇凶年抱金玉而馁死”,这说明成化时已经在搞了。

    于是它说,成化已有,叶淇定为法令。叶淇啊!遗臭万年啊!

    ——现在很多骂弘治的也是围绕这点来骂。】

    大家:……大家欲言又止。所以,这边的逻辑是这样子的吗:因为叶淇是淮安人,所以他就和两淮盐商相勾结.…

    连因为江南文人天天骂他是狗东西而天天骂江南文人是狗东西的朱棣都觉得叶淇有点惨。其实听到现在,他也明白,这周忱改革普及金花银后,这江南地区的银子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会

    有人想到用银子付也并不稀奇.…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人确实是为两淮盐商谋私利。毕竟这确实为两淮盐商带去了很多好处。

    【我们不用去管时间点,只看“运司纳银”的本身。

    各位设想一番,最早朱元璋在山西搞开中,晋商们在很近的地方招人种粮食,又在山西就能得到盐买卖许可证,进行贩卖。

    晋商绝对比千里迢迢去山西的徽商来的方便。

    现在改革以后,徽商能就近去两淮纳银,得到比其他盐产区质量好的多的淮盐。徽商自然就强势了。也就是所谓的“边商”、 “内商”分化的加剧,和地位的变化。

    其实,这种分化还来自于另一项盐业改革。——政府承认商人买卖“余盐”合法化。

    它最迟成化19年已经出现,但在弘治、正德年间变大变强。相当于,政府突然又开辟了一种“新盐引”、新赛道。

    既然是就地卖盐,自然是只在两淮等地卖,离得近的两淮盐商就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新货源。爽啊!】

    老朱眉头大皱: 怎么能什么钱都赚?

    朱棣冷道: 那些皇帝想着,这些钱他们不赚,就是盐商赚,那干嘛不赚,对吧?

    【最棒的是,它还鼓励了以余盐名义的盐走私。

    弘治16年,商人借着寿宁侯张鹤龄(弘治小舅子)奏讨残盐(另一种余盐,因为雨水等别的原因消折)

    得到批准。

    然后一口气得到了大量的盐引。他们正大光明的拿着这部分盐引数额向灶户购买余

    盐,拿到的盐又好又量足。

    守在盐区附近的,以徽商为代表的“内商”就彻底压倒了以晋商为代表的“边商”。】

    前有孙继宗,后有张鹤龄,好,真是好,”老朱恨恨, “这些外戚个个不省心,他们的力量全部在这了是吧?

    【伴随着白银化进程,边地军屯的败坏,边地人口的增多。明代九边更多的开始依赖中央财政。也就是所谓的: “年例银”、 京运银”。

    白银通过国家的拨付,去往边镇。地位下降的边商通过向内商出售盐引(到底是怎么做的,up没找到资料),也聚集了不少白银。

    边地的粮食开始更多的依赖市场——也就是商人自发的利用各地价格差倒卖货物。国家失去了对于边地粮食价格的有效调控,而只能依赖白银这种贵金属货币。

    晋商手里拿着大量白银,又不如徽商强势,在王崇古、张四维等人呼吁下,取得了和附近少数民族贸易的合法性,即“俺答封贡”。

    晋商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搞走私,跟外族打交道。最后演变成了咱们耳熟能详的满清“八大皇商”。】

    大家愣住了。

    这算什么?明实亡于永乐?

    朱棣感觉很荒唐,他不禁道:“还真应了那句‘翻开明史,货币白银化’,什么都和这白银有关。

    【徽商他们呢,搞走私,世世代代的走私。走私到明朝政府感觉管不过来了,于是弄出了一个“纲盐法”。

    以后,盐商就是世世代代都要当盐商。

    你们这群人就跟着我们统治阶级干,大家一起搞垄断,我不再管别的了,你们的头头——总纲”替我向你们收税。

    有点类似包税制。

    盐商们自动的分化成了上下游,形成了产业链(没搞之前就有,搞了以后更光明正大)。

    又搞出了一个票盐制。

    私盐商贩收不上钱,我开个源,给普通灶户发一个盐商许可证,允许你们也经营。不用去很远的地儿,就在盐场附近。

    1票比1引数量少。你们就当个零售商吧。

    以上这些都被清朝继承了。

    纲盐法固然把盐商群体绑在一条船上,但

    资本家总是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益,铤而走险,何况走私赚的比正常多得多。

    有清一代的私盐, 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区域之广,为害之烈,第积历代盐弊渊蔽。

    它并没有改善太多盐业现状,只是让盐商们吃的更多了,也方便统治者按照图册,随时吃养肥的盐商。】

    即世世代代灶户以后,还有世世代代的盐商。别说其他人了,朱元璋看了都害怕。

    【明代时,盐商就存在大量和政府官员勾结的情况。

    曾有个御史张智因为亏欠盐商很多钱,拜托两淮巡盐御史刘尧行方便,让他允许盐商提前支盐。刘不愿意。

    盐商就故意在宴请刘时,让□□出现,再让无赖装作警察抓人(官员不得狎妓)。勒索白银千两当封口费。

    刘向好友张求助。张说你帮帮盐商呗?盐商加倍支盐后,张和盐商反复敲诈刘,最终刘自杀。反诈经典案例了属于是。】

    大家:

    大家不免兔死狐悲,又感觉看到了一个新的诈骗小技巧。好吓人,连出去喝杯酒都不行了。

    【明代的巡盐御史权力,远不及清朝时的盐官们。

    开中法框架下,收款方是边防,盐运司失去部分财政属性,重要性下降了不少。清代废除开中法,盐政机构重新获得了ney,为了控制它,清朝政府喜欢派满人、包衣等来管

    事。

    皇上的私人钱袋子来收钱了,盐商们自然比正常交税更为“谄媚”,上下打点,不亦乐乎。受贿索贿,大行期间。

    清朝统治者喜欢让他们“捐输报效”。除了用于军事、救灾,还有各种皇帝私人的开销。巡游个江南呀,造个园子呀,你们是不是得为国家报销出钱呀?

    很多人觉得是章宗的腐败,让这种官员为皇帝买单的行为遍布大清,搞得官场乌烟瘴气。实际上麻祖的时候,盐商们就在给皇帝当自动提款机了。其危害不言而喻。】

    “真是乌烟瘴气!老朱不屑道, 这清朝的皇帝,天天就想着造园子?不能有点追求了?咱老朱家就没有这品味低下的爱好!园子有什么好造的?

    朱棣深以为然。

    造故宫才快乐。

    【我们可

    以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运司纳银”、 “余盐买卖”、 纲盐法、“票盐法”。看到日益增长的商品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增大。

    看到最初的宝钞贬值,出现余盐,余盐导致私盐,私盐导向了后来的许许多多。看到白银这只无形之手,在明代历史的每个节点的如此的至关重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始至终,盐商们都没有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控制。也就不能纯粹的认为,哦,商人参与多了,就资本化了,制度就先进了,百姓就会变好了。】

    老朱叹了口气,幽幽说了句: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天下事,当从本理会,不可从事上理会……想不到,朱子语录也可以这么解。搞半天,皇帝放在那里,就成了碍眼的绊脚石了。

    【最开始,开中法是为了减轻民众的“运输”之苦,到后来,统治者们却只是盯着更快,更多的敛财。

    明明都知道,自己干的是垄断的活,变着法子和商人周旋,却不肯给生产者让利。既要又要,又当又立,欲壑难填。

    他们一开始能肆意使用权力去调换支盐的顺序,后来就可以随意的出卖税收的权力。清政府穷途末路之时,盐税这块肉被抵押给了外国。吸血的人竟又换了一茬。

    开中法真的好吗?

    我想,张廷玉等旧式文人怀念它,更多的还是怀念儒家理想中的“不与民争利”。怎么个不争呢?

    无非就是,统治者们的吃相,好那么一点点吧。在旧时代的封建大山之下,确实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好一点点,百姓就好过一点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