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13、第十三章(第2页/共2页)

药。

    其中,和剂局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

    宁颂所说的,就是这方中的其中两种。

    前者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有解表化湿的功效;至于后者,则可以治疗肠胃与消化问题。

    只这两种方子,就能治疗百姓的大部分毛病。

    “您知道的,想要在乡下做生意,必须得定价低才行。”

    定价低意味着必须要压缩成本,药材一心堂自己有渠道,自然是最低价,已经压无可压。

    那么,降低人工成本和渠道成本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炮灰他只想读书[科举]》13、第十三章

    “既然如此,如果一心堂只先做这其中一种呢?”

    岑岳的思绪忍不住跟着宁颂的思路走。

    如果一心堂只做藿香正气散一种,那么就可以固定安排一批人来制作。

    到时候,每个人只分配一种活计,做熟练了,无论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如此一来,制作难度降低,自然会带来成药成本的降低。

    “如果能够降低成本,我们在定价上有着更多的主动权。”

    岑岳没忍住,开始在心中计算自己能将一剂药的成本压到多低。

    大胆预测的话,那将是一个极为低廉的数字。

    有了这个成本,就算他在乡下卖药,也有不小的赚头。

    岑岳眸子微动,显然心中已经微微有了动摇。只是,他仍然没有任何松口的意思:

    “若我生产出这么多药,卖出去的渠道在哪里呢?”

    县城里交通发达,官药局与私药房林立,对于他们这些做好的药丸需求并没有那么大。

    “您猜,我今日为何要邀请刘大哥与我一起来?”

    进门之后,岑岳的目光头一回落在了此次随宁颂一起,来到他面前的人。

    刘大郎。

    货郎。

    所谓货郎,就是能够切切实实接触到细柳村以及周边诸多乡村,能够把货物卖到千家万户手中的人。

    “如果包装与质量没有问题,以一心堂的名义,我们愿意将东西卖到每一户面前。”

    刘大郎在宁颂的鼓励的目光下,挺起胸膛说道。

    如此一来,按照宁颂的说法,无论产品还是渠道,他都一应俱全。

    看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岑岳虽然劝自己冷静,但心中还是不受控制地燃起了一团火。

    此时此刻,在他眼中出现的不光是细柳村,还有青川县下辖的其他诸多村。

    临州下辖的县,也不光是青川县一个。

    与此同时,岑岳的思绪也不受控制地扩展开来。

    如何进一步降低两种方剂的成本,如何定价,如何包装……

    如何凭借此种方法,去与官府谈判,如何加深与己方关键人物的交情。

    甚至是如何将这些转换成自己在大人们面前的筹码。

    岑岳想得太多太多了。

    只是,做生意的人性格里除了乐观,更有着十足的谨慎。岑岳只允许自己失神片刻,很快又回到了那个审慎的状态里。

    “你提的建议不错,但其中需要商量的细节问题很多。”岑岳说道。

    宁颂笑了笑:“大方向定了,其他都不是问题。”

    “容我再思考一下。”

    虽然一切细节都可以商量,但做生意不是这样着急做的。

    更何况,他虽然是一心堂的东家,但没有做决定完全不和堂内人商量的程度。

    岑岳没有第一时间给准话。

    “时间不早了,留下来吃饭吧。”岑岳不再谈论这个话题。

    既然一心堂的东家愿意释放好意,宁颂与刘大郎没有拒绝,都留了下来。

    只不过,岑岳本人借口有事,没有一起落座,但派人将张副掌柜找回来,陪他们一起用饭。

    “有熟人在,你们吃饭也自在些。”

    张副掌柜不明所以,但也认认真真地陪了吃饭。吃完之后,将两人送了出去。

    四下无人,刘大郎强迫着闷了半日的葫芦,终于没忍住,倾泻了出来。

    “颂哥儿,你说这东家,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说同意吧,不给准话;可若是拒绝呢,又留他们下来吃饭。

    真让人焦虑!

    “刘大哥,你别急。”宁颂被逗乐了。

    像他这样全副身家加起来只有四贯钱的人都不急,刘大哥这个隐形的有钱人着急什么?

    当然,调侃归调侃,宁颂明白刘大郎是个急性子,不愿意在等待中蹉跎时光。

    “在我看来,我们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俗话说得好,“事缓则圆”,留给彼此的时间越多,这合作就越容易谈下来。

    他怕就怕东家一口答应下来。

    那他才要担心呢。

    或许是被宁颂笃定的态度所感染,刘大郎强行按捺住心中的急切,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等消息。

    如此一来,反倒是宁颂觉得耽误刘大郎的时间,专门又跑了一回张家大宅,同张副掌柜又见了一面。

    翌日,刘大郎就被派去义诊的摊子上帮忙。

    “就算不做生意,多学学也是好的。”

    刘大郎想到了自家娘亲的病,心甘情愿地去干活了。去之前,还专门给大夫们和伙计们带了零嘴。

    一心堂迟迟不给准话,好在宁颂耐得住寂寞。

    在等待的时日里,他又重操旧业,给人修了几回屋顶。

    就在宁颂家里的家产摇摇欲坠,稳固在四贯左右时,一心堂在细柳村的义诊接近了尾声。

    临走这日,一心堂的东家答谢细柳村的乡绅耆老,正儿八经地请他们过去。

    这一回,非但给他们派了正式的马车,还由张副掌柜亲自来接。

    “想来这件事是有结果了。”宁颂说道。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