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网游小说 > 我岳父是李世民 > 正文 番外:江南篇

正文 番外:江南篇(第1页/共2页)

    今年春季的关中格外忙碌,农忙时节的田地里有不少忙碌的人,还有各个工坊也要紧张地生产。

    这个关中少了很多闲人,从地方县志中可以看出,治安都比以往好了不少。

    自骊山成了关中最富有的人家,整个关中也开始以脱贫致富为目标,努力发展生产,加大了出口与扩大内需的进程。

    要放在以前,骊山还会与各县一起开展商讨,可现在不会了,大家都各自为战。

    生产制造就是如此,一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了。

    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无法被满足的,儒生们常说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正在慢慢遏制人最珍贵的天性。

    可这种深层又充满美好的愿景注定不能被大多数的群众理解。

    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路上,挡在发展面前的障碍就是大家共同的敌人。

    这就像是骊山人用纸张如厕,现在长安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纸张如厕,这么做确实更舒服。

    有人在用完纸张之后,还会痛骂一句,去你娘的圣人。

    务实是关中现在的第一要领,脱贫致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两者面前,圣人的教诲都可以先搁置在一边。

    当人们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会去看圣人教诲。

    今天是正乾坤元年的五月,吐蕃刚刚送来了消息,一个叫做卓玛的女人成了吐蕃的大相。

    李君羡对此有些迷茫,这世道越来越陌生了。

    徐孝德准备好了一切章程,带着一队御史官兵匆匆赶来,与穿着嫁衣的女儿告别之后,他的心事也了了。

    “其实你可以在骊山多留几天的。”

    徐孝德低声道:“江南形势严峻,君命在身,老夫不敢耽误。”

    李君羡又道:“听说你在江南还有一个儿子,也在为骊山办事?”

    “犬子帮助骊山修建港口,为了将来的事业做着准备。”

    “如此也好,我们去了江南也要个照应,听闻晋王殿下也在江南。”

    徐孝德见队伍已休整好了,道:“事不宜迟。”

    李君羡颔首道:“那我们先出了潼关,再南下扬州。”

    “好。”

    徐孝德的神情上带着前所未有的斗志,驾马而起朝着潼关而去。

    此番任巡查御史是早在去年的打算,现在才开始行动,李承乾这么安排是为了肃清朝堂,只有后方的朝堂形势好了,有安稳的后方,巡查才有优势。

    并且给予了李君羡异地调兵的权力,以防万一。

    从长安城到了潼关,队伍快马加鞭用了两日,徐孝德与李君羡是从洛阳沿着当年隋炀帝杨广开辟的运河,从洛阳出发南下江都,到了江南渡过淮水,再进入江南地界。

    水路走得磕磕绊绊,因当年工事有许多地方进行到一半就搁置了,走得并不是很顺利,比预期还要晚半个月,六月天的夏季才到了江南东道的苏州。

    一到江南便可以感觉到这里的细雨与盎然的绿意。

    远处的山峰一片绿色,河道弯曲纵横,来往商客与贩夫不少,官道上行人络绎不绝。

    绵绵细雨如同帷幕,将那些并不是那么高的山峰笼罩在水雾中。

    徐孝德与李君羡在太湖边停下了脚步。

    在湖中心有一膄大船,那膄船装点华贵,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的船只。

    更奇特的是这膄船没有桅杆,而是像一座飘在水面上的木屋。

    李君羡安抚着身下的马儿,马匹打着响鼻,有些不耐南方的雨季。

    一只小船从湖中心缓缓驶来,对方穿着蓑衣,摇着船桨,等到了近前,船夫行礼道:“敢问可是徐御史与李将军?”

    徐孝德点头。

    船夫说着关中话,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徐公子已经等候多时了,两位上船吧,去船屋相见。”

    徐孝德先一步,上了这艘小船。

    李君羡见状也翻身下马。

    船儿摇摇晃晃前进,驶离岸边,四周便越发地宁静,只有雨水落在湖面上的声音,还有船桨划过水面的动静。

    越是靠近湖中心,看着宽阔又一眼看不到头的湖面,便给人一种远离了尘世喧嚣的宁静感。

    徐御史抬眼看去,便见到了站在船头的儿子徐齐聃,如今他已是一个半大的小伙子,这一晃眼已十七岁了。

    徐齐聃行礼道:“父亲,李将军。”

    小船靠着大船停下,徐孝德与李君羡迈步走上大船。

    站在这膄船上才发现这膄船的所用的木料,装饰都是上好的。

    注意到李君羡的目光,徐齐聃行礼道:“这些年我们徐家借着骊山的商路,赚取了不少银钱,李将军可以放心,我们徐家的银钱用度都是赋税章程与骊山一起交给朝中的,不会有差错的。”

    徐御史抚须道:“若有差池,老夫也会大义灭亲,这点家财不要也罢。”

    听到父亲严肃的话语,徐齐聃连忙道:“父亲说得是。”

    李君羡拿下披在肩膀的蓑衣,低声道:“你们徐家的长女都嫁给了骊山县侯,家底财富自然数不胜数,不过听闻你们家的子弟从此都不入仕途了。”

    徐齐聃回道:“李将军见笑了,江南士族对我们徐家的看法很多,指指点点的人亦有不少,这些都已习惯,还请将军与父亲入船屋说话。”

    徐孝德走入船屋这才见到了晋王与狄仁杰,连忙行礼。

    现在的李治留着一些软胡子,十七岁的年纪还不显硬朗,倒是身子比以往高了不少,他连忙起身作揖,“徐御史,李将军不用多礼,快快入座。”

    众人在船屋内坐下,这里很温暖,一旁还有炉子烧着水。

    李治问道:“父皇怎么样了?”

    知道这话是在问自己,李君羡回道:“在骊山养老,听闻这一年老得很快,有皇后照顾着,骊山的大夫照料着陛下的身体,殿下可放心。”

    李治长出一口气,喃喃自语道:“这一切都是父皇刻意安排的。”

    李君羡接过徐齐聃递来的茶水,神色上多了气馁。

    狄仁杰拿出一份名册,道:“徐御史,这是我们查访各地士族所得的田亩名册,徐御史巡查江南可以作为借鉴。”

    其实徐家的土地并不多,现在徐家已没有田亩了,只有三座茶山,维持着徐家的开支。

    而如今徐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茶商与茶农,这都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

    也成了现在江南唯一一家靠着茶叶发家的地方豪门。

    只不过与其他豪门不同的是,徐家是豪门但不是高门望族,因徐家承诺,后世子弟不会入仕为官。

    这也是骊山与江南徐家合作的先决条件。

    徐家诸多事宜,除了远在骊山的徐慧遥领,大多数都是徐齐聃在做主,以后只靠经商为生。

    由着骊山带路,徐家发家致富的速度特别快,现在已建设好了港口,有了船只,只等将来等海路摸索出来,未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