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80-90(第1/22页)
第81章
冀州的黄巾军这边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东面来的黄巾军,一个就是南面来的黄巾军。
至于冀州本土的黄巾军,去年一年已经慢慢转移到了并州杨家军这里。
这个转移过程并不困难,先是那批老弱妇孺在并州分地定居了下来,那么剩下这一批家属有关系的黄巾军,自然也随着张角定居在并州一个个的迁徙过来了。
不愿意走的,最后也陆陆续续选择了各自的出路。
要么加入了其他黄巾军,要么就是自己逃窜了,又或者逃到了大山里面为匪寇。
所以总体来说,冀州的黄巾军势力主要就是东面和南面两大阵营。
而东面来的主要是青州和兖州,徐州来的不多。
因为徐州的黄巾军当时不愿意听从张角下达的命令,最后只有小部分人来,算不上有多少实力。
而南边来的黄巾军,主要包括颍川,汝南,南阳三大势力。
最开始东边,南边的黄巾军各自抱团在一起。
在张宝张梁还没有陆陆续续撤退的时候,这两大阵营还能勉强维持平衡。
但随着大家冲突越来越大,张角的身体也越来越严重,张宝张梁已经不想待在冀州了,所以大部队都转移到了并州。
而张氏三兄弟这一撤退,直接就没有了缓冲地带,导致这两边的黄巾军斗争越发激烈。
而杨秋这边考虑称王的事情直接加速了两边的冲突。
当然,杨秋这边还没举行仪式,很多事情还在筹备当中,但因为要故意挑拨离间,所以风声就透露给了冀州的黄巾军。
这就直接挑起了这些人的野心,谁不想称王呢?
可是现在大家的心合不到一起,又没有共同认同的首领,如果张角在这里可能没有疑问,那就让张角称王。
但问题是现在谁都不服谁,没有人能够甘心地把老大的位置让出去。
所以讨论来讨论去,最后众人决定,东面推举一个称王,南面也推举一个称王,大家平起平坐。
而当时东边推举出来的人是卜己,主要是因为兖州来的人最多,人多力量大,所以青州的其实不太服气,但勉强认了。
而南边推举出来的是波才,毕竟波才在战场上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其实,南阳的那几个渠帅也不是很服气。
大家内部都有不满的人。
所以事情到了这种程度,其实两边的利益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最后在多方势力的挑拨离间下,两边开始玩心眼,各自拉拢彼此的手下。
然后就发生了黄巾军彭脱刺杀波才的事情。
而彭脱之所以这么干,主要是因为他同时受到了东边黄巾军以及南阳黄巾军的收买。
当然,都对付波才,主要是波才确实有能力。
所以众人默契地想把最有实力的人踢出去,那么接下来其他人就好对付了。
而彭脱一直是豫州黄巾军里面的刺头,对波才没有足够的忠诚,最后大家都挑选了他。
当然,东边和南阳都想杀波才的原因,除了波才势力强大,其实还有个小小的不同。
兖州青州的人是想吞并波才手底下的人,
南阳的黄巾军则是希望把波才干下去之后,由他们南阳一系的人来称王。
所以波才直接遭到了围杀,自己的下属背叛他,东边的黄巾军和南阳的黄巾军也都想了杀了他。
这简直让波才郁闷得要死。
他其实早就预见了大家接下来会内斗的情况,但他完全没有预测到,原来这么多人都想让他死。
好在波才有一个心腹当时替他挡了一刀,所以接下来波才开始报复了,几方黄巾军开始了血腥地内斗。
刺杀这种事情就是这样,成功了什么都好说,把对方下面的忠心下属全部干掉。
那么最底层的黄巾军,其实谁给饭就听谁的。
可是一旦没有刺杀成功,那么接下来就是毫无休止的内斗。
尤其是波才,他明明最讨厌内斗,可是他现在看其他黄巾军觉得都是敌人,觉得谁都可能参与了对他刺杀的谋划之中。
于是冀州的黄巾军陷入了大内斗之中,曹操和朱儁的军队还在旁边火上浇油,开始收买一些人让他们斗得更加厉害。
等到他们实力消耗得极其虚弱的时候,他们汉军再大举出征,这岂不是一战即胜?
所以冀州的汉军正在看黄巾军的笑话。
而波才在这种无止境的内斗之中,他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当初在并州时候产生的疑问?
这一个时候,他好像隐隐约约明白了,大贤良师张角当时回答的话。
真正的答案取决于他想要什么样的未来,难怪师傅当时不愿意回答。
因为他那时的想法,是要在冀州占据一块地发展壮大。
所以别人给出这以外答案,他都不会同意。
可是现在,波才觉得继续留在冀州这里,他和自己手底下的兄弟们,可能全部都会死在这个地方。
这样的结果波才不能接受。
所以他派人急送了一封信前往并州,询问杨秋,到底有什么地方可以彻底杜绝汉军的追杀以及黄巾军的内斗。
此时的波才依然不愿意彻底臣服于杨家军,他依然在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求助。
而杨秋在接到这封信之后,她笑着直接给对方写了两个字回去。
“辽东。”
当然,益州也不错,但关键是去益州太困难了。
而且若真让黄巾军在益州发展起来了,杨秋到时候可不一定能够攻打成功益州。
所以不管从哪种角度考虑,让波才率领着大批的黄巾军往北而来,然后前往辽东。
到时候她和波才两边东西夹击中间的幽州,慢慢耗死不臣服的乌桓人,携手对付北边的鲜卑人,以及东边的其他胡人。
这才是两个人最有利的合作方式。
当然,辽东那个地方苦寒,很容易割据成为地方军阀。
毕竟后来的公孙度就是这么玩儿的,在辽东那里做了很多年的土皇帝。
甚至还有很多中原人都跑到了辽东去避难,其实那地儿在后来一段时间里面非常安全。
但杨秋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因为她想要对辽东大开发,然后继续往北,把后面的东北地区给开发一下。
毕竟那里有黑土地,种粮食还是很合适的。
至于严寒的困扰,到时候可以挖掘煤矿,做火炕,不要小看这个时候的人拼命活下去的努力程度。
毕竟后来的闯关东,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而开发东北需要极其强大的人力物力,也就是说需要技术先进的各种铁器,这个开发甚至会持续数十年。
杨秋现在不可能把自己的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80-90(第2/22页)
心转移到辽东那里,但可以先让盟友去。
毕竟她有自信,以后绝对能把波才下面的黄巾军慢慢同化过来。
而想要联手控制住北方,那么解决掉北方的胡人是很重要的。
这些胡人不只是鲜卑,幽州的乌桓人,辽东那边的胡人种类其实挺多的,包括高句丽,扶馀,三韩等等。
想要让这些人臣服,并且把反对派势力杀掉,那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杨秋觉得这些人比中原的世家大族好对付,因为他们不仅穷还人少。
所以到时候只要让杨秋扶持一下波才的势力,那么波才就能在那边站稳脚跟。
这个战略规划,杨秋已经和自己下面很多人讨论了。
毕竟他们杨家军占据了并州为根基,那么北面的胡人一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可能随时都派着重兵把守。
一旦杨家军南下或者东进,万一胡人直接朝着并州来,那岂不是会被直接偷家?
所以杨秋的大战略是先行解决北边的人,当然不可能都杀了。
但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的方式现在还是管用的,更何况到时候还可以有其他经济手段控制。
不过,这个大战略让吕布有点困惑,他私底下偷偷来到了杨秋的面前。
“据我所知,辽东非常穷困,人口也非常稀少。但将军说那里的土地很是肥沃,将军真的没搞错?”
“彼处土地,色泽和我们这里不一样,待开发之后,将现大片黑土,其肥力深厚,种粮必定高产。
且此处矿产丰富,若继续东进,更有海岛藏巨量白银。
辽东又有出海口,助我南下。此地之所以贫瘠,皆因冬日漫长,取暖难解,故难以开垦种植。”
“奉先,种地这件事情,我还是比你更擅长,那边的土地有多优秀,到时候你不妨亲自去看一眼。”
吕布认认真真种了一年的地,他还真没见过所谓的黑土地到底有多大的优势。
所以此刻的他真的很好奇,而他对辽东还有其他疑虑。
“既然辽东之地对我等如此重要,万一波才背叛,岂非损失惨重?”
杨秋认认真真看了吕布几眼,然后突然笑着问了这样一句话。
“所以我有一策,待波才等人在辽东安定,奉先愿否驻军于此,助波才攻打东边胡人?此举既可稳固辽东,又可图谋长远。”
驻军这种事情肯定不能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做盟友最开始还是要给大家一点自由的空间。
先从经济上慢慢控制他们,等到后来被周边的胡人陆续围攻,需要并州的经济扶持之后,到时候再得寸进尺。
而杨秋的潜台词吕布也马上听明白了,他瞬间嘿嘿一笑。
“驻军之地,就选那出海口吧。到时候我也选块黑土地来种上几亩地粮食,看看是否真的能高产。”
“奉先,莫非你真爱上种地了?”
吕布并没有反驳这个问题,反而回答得挺认真。
“将军,你让大家讨论的退役政策,其实我这几天也在思考,以前我觉得将士的使命就是马革裹尸。
但我现在觉得,若有一天周边的胡人都被打跑,而整个天下又恢复了太平,天底下的粮食又在不断增产。
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卸甲归田,住在一个有几百亩地的大院子里面,余生享受悠然的闲暇生活。
而田地上种上我爱吃的蔬菜,还有粮食,然后再用自己种的粮食酿酒,还有将军之前说的什么果实,也许我都可以种上,享受那田园之乐。”
这一个简单的梦想瞬间让杨秋有些动容。
吕布这是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种花家兔子呀,真是对种地爱得深沉。
很好,这个爱好非常完美。
“那我必定是要让奉先实现这一个愿望的。不过我说的果实今年夏天就可以有成果了,到时候定要让奉先来尝一尝甜美多汁的水果是什么味道!”
杨秋不缺乏各种种子,但有些果树要生长几年才能开始结果。
更何况前几年地盘小,那时候任何一块地都很珍贵,所以通通都是种粮食以及桑麻。
但现在有这么大的地盘了,也可以发展一下经济了,顺便提高一下大家的生活水准。
所以杨秋目前种了一点西瓜,到时候让这些人尝一尝甜美多汁的果实,顺便再继续往南边销售,挣点小钱。
而其他的果树也在慢慢种植,但果树生长得比较缓慢,所以估计几年之后才能吃到丰富的水果。
至于蔬菜,那倒简单了。
它们不需要像果树这样培育许久,所以今年也陆陆续续地种植了诸多品种。
而杨秋也种植了些许辣椒,番茄,胡萝卜等一些目前东汉没有的品种。
等到夏季许多蔬菜水果成熟的时候,到时候给自己治下的臣民们一点美食诱惑,改善一下大家现在的饮食水准。
反正现在铁矿已经开得越来越多了,也可以开始生产一些铁锅了。
当然,杨秋现在的日子畅想得很美好,甚至波才需要往北边前进的事情,杨秋都只派了少量的杨家军前去援助。
并且还专门派了吕布去,让他提前接触一下波才。
毕竟那群黄巾军不想与杨家军为敌,而杨家军插手是将人转移到北部,估计这些人也以为对方是加入到并州。
这是自动退出竞争,干嘛要紧追不舍?
所以根本不需要大面积援助,直接去站队表态一下就行。
因此,冀州黄巾军接下来的内乱跟杨秋没多大关系,因为她已经得到了转移到辽东的战略盟友。
剩下的人顽固不化,完全没有什么帮助的必要。
至于想要反抗的,到时候都会知道往北跑,那时候杨秋就可以吸纳这些黄巾军的流民。
但这种事情估计暂时还不会形成大面积的逃亡,大几率是在汉军参与之后才会有结果。
所以冀州的内乱其实双方都在看戏,杨家军在波才带着的一批人走后,直接袖手旁边。
而汉军则不断收买人挑拨离间,就看他们这些黄巾军能内斗到什么程度。
因此,在波才往北走之后,冀州的风浪稍稍平静了下来,所以目前风浪最大的是在西羌那边。
自从杨秋伙同羌人那边流传出董卓代汉的谶语之后,不管是杨秋还是羌人。
他们都收买了洛阳的人大肆宣传这个谶语,然后再找到了渠道收买宦官,让对方将这个消息告诉天子刘宏。
刘宏当然不是什么傻子,听到一个谣言就会马上忌惮董卓,所以最开始听说自然也就是听过而已,完全没放在心上。
董卓,一个西凉武人,对方能成什么气候?
至少当时的刘宏是这么想的。
但是谣言有时候只需要步步加深印象,再来几个巧合事件,这谣言就会让人深信不疑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80-90(第3/22页)
杨秋当初只是暗示羌人们收买几个方士,然后预测董卓某个时间会大败羌人,接着就会拥兵自重,然后带着羌人反攻洛阳。
所以这个过程需要羌人配合一场大败,让董卓获得有实质性的战果,但羌人愿不愿意做?其实杨秋也没有把握。
毕竟她的计划是董卓没有成功,那再搞下一个人。
反正就是要让朝廷互相内斗,让他们不能团结一致。
成不成功不重要,只要让刘宏觉得举世皆敌都行,让他都不知道信任谁。
结果,羌人真的采取了杨秋这个计划,确实收买了方士,预测了三月的胜利。
然后他们果然在三月被董卓打败撤退,至少董卓觉得自己大胜了羌人,把羌人逼得后退到了陇西郡。
这完全是赫赫战功,董卓觉得自己应该因为战功获得仕途晋升了。
可是这场胜利却刚好印证了之前的传言,刘宏本来都没放在心上的,结果方士的话竟然印证了。
在如今大汉天下如此不平静的情况下,刘宏开始就有点不放心董卓了。
所以他先是做出了一个试探,给董卓升到朝廷中央来,让其当三公,再派另外的汉军前去西羌的战场上。
结果这个旨意一下达,董卓就想到了自己前辈的下场。
段颎当初被征召到朝廷之后,看似好像升职得到了重用,实际上就是被解了兵权。
所以后来没有兵权的段颎死得很惨,一代武将竟然只能在狱中无奈自杀。
如此血淋淋的经验摆在前面,董卓会跳这个坑吗?当然不会。
所以他直接给刘宏回奏说:臣闻羌人复勾结汉军之内应,反攻之势甚烈,是以臣身陷战阵,一时难以抽身。然臣心念朝廷恩重如山,誓欲报效国家,驱除叛贼,以安社稷。
是以斗胆陈情,恳请陛下恩准臣继续留于战场,誓必与叛贼决一死战,以表臣之忠心,不负陛下厚望。伏望陛下圣裁,允臣所请,臣不胜感激之至!
而在这奏书刚刚发回去之后,董卓就立即偷偷联系羌人了。
既然好好效忠朝廷没什么好结果,那就干脆养寇自重了。
反正过去有百年羌乱,现在再持续打几年,还不是他说了算。
但做这件事情当然得和羌人私底下联合一下,这种戏份是需要双方配合的,不能唱独角戏。
因此,接到这封奏疏的刘宏气得大骂了一整晚上。
他越发觉得预言是对的了,这董卓果然是个乱臣贼子。
可是人家现在手底下有兵,如果他真的继续逼迫,甚至采用其他过于强烈的措施。
他相信董卓明天就能和羌人联合,然后直接反攻过来。
但就这么妥协,这又不是刘宏的作风。
所以他决定再任命一个新的将军前去支援,也就是刚刚在巴郡战场上结束了战争的孙坚。
此子甚为勇猛,成功解决了叛军的内乱,刘宏直接封其为乌程侯,并且还给对方下达了一个密旨。
让孙坚秘密调查董卓是否有叛乱之心,若是有,天子刘宏赐予孙坚便宜行事之权,许其以诸般手段,或明或暗,务求解决董卓之患。
于是孙坚就带领着自己手下的汉军,还有朝廷这边新征召过来的汉军会合了。
接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前往了西羌的战场上。
第82章
加上孙坚之前率领的汉军,以及目前又汇集过来的几千个兵卒,所以孙坚现在带领的队伍也有一万人了。
而天子刘宏为了加大孙坚身上的砝码,又把孙坚提升为北中郎将。
原本孙坚应该是高兴的,不仅封侯,还成为了一个中郎将。
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建功立业竟然这么快就实现了。
去年他还曾担忧自己陷入宦官和党人的内斗之中,后来他也没想到,自己被派到了南边平叛。
当然,这主要也因为他是江东人,不过这也足以说明他的运气不错。
毕竟,看看北方的汉军,尤其是皇甫嵩和卢植竟然都战死在了沙场上,曹操和朱儁的大军暂时还毫无进展。
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这样大的战功,怎么都说明他的气运比较好。
被封侯的时候,孙坚非常激动,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这一刻。
可是没想到,天子太重用他了呀,这份信任简直让他承受不起。
这么快就把他派到了西羌的战场上,如果说只是配合董卓一起率领汉军攻打羌人,这也没啥。
孙坚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不过是再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毕竟黄巾军的战场有朱儁和曹操,轮不到他发挥。
可是偏偏这天子给他下了一封密旨,这就让人难办了。
让他寻找机会调查董卓是否有叛乱之心,若是有的话,天子还让他用各种手段杀了董卓。
其实刺杀一个人有很多方法,但关键是他现在去的是什么地方?那是董卓的老巢呀。
董卓有那么多亲信在自己手底下,他也许可以找到机会杀了董卓,但关键是董卓下面的人转头就能把他这群江东人给杀了,这不是很致命?
但天子又下达了这个旨意,你要是什么都不干,去年好不容易获得的功勋,说不定转头就能被天子给削掉。
这就让人左右为难了。
孙坚思来想去,他都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来处理这事儿,而这种秘事儿肯定也不能让太多人知道。
所以他只能把程普召了过来,然后两个人密谈这事该怎么解决?他实在是想不到办法了。
“将军,天子是让我等调查董卓是否有叛乱之心?这调查的时间天子又没有限定多久。
更何况,说不定天子有所误会,万一董卓没有叛乱之心呢?”
这番答案一说出来,孙坚都诧异地看向了自己这个最为信任的下属,还能这么玩?
“德谋,你确定天子不会不满?那董卓都不接受朝廷的征召,就算没有反心,恐怕也有拥兵自重的意图。”
“自然如此,可是拥兵自重不代表就有反心,所以将军自然抓不到董卓谋反的证据,那么将军怎么能够去诬陷一个大汉忠臣呢?
到时候只要如实上报即可,到时候再看天子会有何命令?”
程普是地方出身的官吏,所以他最懂得这些弯弯绕绕,也最懂得怎么应付上差的刁难之术。
而这个上差哪怕换成天子,其实应对的策略都一样,那就是拖延大法。
毕竟只要董卓一直不谋反,那他们对天子的上奏也不能叫错了。
若是急吼吼地帮着天子杀了董卓,到时候他们这群江东来的汉军,根本就无法活着离开凉州。
天子想要利用下面的官员建功立业的心思,让他们进行冒险之举。
但程普觉得这件事情不合算,风险太大,可能有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80-90(第4/22页)
军覆没的危险。
孙坚当然也能预料到后果,所以他一直担忧的都不是董卓能不能对付?
而是担忧自己没给天子办事儿,天子会不会找机会给他穿小鞋。
于是孙坚就将这个烦恼告诉了眼前的人。
程普开始沉吟了起来,这倒确实是个问题。
既要又要这件事情,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摆脱的欲望。
孙坚的忧愁正是在这里。
他既想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军功,也希望自己敷衍办事儿的态度不被天子刘宏惩罚。
不过,这个烦恼倒是让程普很快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是以往,这个方案程普觉得用处不大,甚至可能会引火烧身,但他现在觉得甚好。
毕竟大汉的天下都乱成这个样子了,天子也不敢对他们这些有兵卒的人做什么,于是程普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将军,董卓虽然拥兵自重,但你知道天子为什么会忌惮如此,并且想要把董卓征召到朝廷吗?”
毕竟,对于一个天子而言,普天之下,凡掌握兵权的将领,皆需心存戒备,无一例外。
这皆因天子不得不虑,这些将领是否会倚仗兵力,自重其势,故而对所有武将均持防范之心。
此等警惕,实为帝王应有之姿。若天子缺失这份警觉,那便如同愚钝之人,难保江山稳固。
是以,理论上而言,孙坚、朱儁、曹操等人,皆在刘宏戒备之列。
然而,为何刘宏当前最为忌惮之人乃是董卓,孙坚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难道有特殊的缘由?”
程普就笑着说出了在洛阳城中流传甚广的那句谶语:卓者,高也,越也。卓于涂,乃在道之高处,当涂高之象。
孙坚听后大感诧异,他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这谶语准吗?除非董卓真是未来……”
这话没有说完,但是程普显然明白孙坚的意思,他笑着摇头。
作为官吏出身的程普,虽不是赫赫有名的士族,但也算是寒门了。
所以士族圈子里面玩的那一套,他全部都懂。
稍微清醒点的人,都不把谶语这种事情当回事儿,只把他们当做可以利用的工具。
就比如想要用谣言祸害谁时,那就可以用一下谶语这种工具。
显然董卓是被人搞了。
孙坚听完程普的分析,瞬间觉得这群士族会玩儿。
他是一个纯粹的武夫出身,还真不了解士族圈子里面的弯弯绕绕。
“这背后针对董卓的人是谁?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
“我倒没猜透这背后的人是谁,不过将军不是希望天子不会怪罪于我等吗。
所以我们何不利用董卓这次事件,再来一个旧事重演?”
孙坚有点没听懂,程普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坚,自臤与土而成。臤者,表其固也;土者,示其厚矣。坚于途,乃行之固处,如厚土刚硬,呈道固之姿,难以前进。”
这话说完,孙坚惊呆得看向了眼前的人。
“德谋,你这是何意?”
“将军,凡人秉忠臣之节,守老实之道,则天子可任意拿捏于您。然一旦将军具威胁之势,犹董卓之例,天子必不敢轻夺您的兵权,亦不敢削将军的爵位。
今既有谶语流传于世,何不借此机缘,将此局彻底搅乱?
届时,将军与董卓皆有代汉之传言,天子将唯恐我等拥兵自重。故将军只需彰显自身之重要,示以威胁之实,即可稳操胜券。”
这一刻,孙坚长见识了。
这话有道理啊,军功都是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挣来的,凭什么轻易让天子给削除?
何不学那董卓,至少天子就不敢轻易逼迫董卓。
而他自然也要让天子忌惮于他,这才是真正的为臣之道。
刘宏恐怕都没有想到,自己看重的人最后完全不给他面子。
事实上天下事就是这样,若是汉家天子依然威严还在,其实董卓和孙坚都不敢这么做。
毕竟天子一怒之下,完全可以派其他汉军过来讨伐他们。
可是天下人都知道,自从皇甫嵩和卢植战死之后,朝廷的中央军直接被打空虚了。
现在刘宏根本没有实力随意斩杀他人,尤其是有兵权的人。
毕竟国库空虚至此,再搞出一个反贼,朝廷是真的发不起军饷了。
为官之道上来就是如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以当这句谶语流传到洛阳的时候,刘宏还以为这是董卓搞得鬼。
他还悄悄给孙坚发了一封密旨,叫他务必要小心董卓,说董卓已经搞出这等谶语来谋害你了。
当时,孙坚看到这一封密旨的表情是这样的:屮艸芔茻。
至此,孙坚大悟,无师自通了如何当一个忠臣。
于是他也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书:
臣本布衣之微,出身卑贱,有幸蒙陛下不弃,得侍君侧,忝列朝班……今臣偶有所成,些许功勋,皆陛下天恩所赐,非臣一人之力所能及也。
臣每念及此,感激涕零,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臣定当尽心竭力,助陛下剿除逆贼,平定天下,以安社稷。
不说刘宏看到了有没有感动,反正杨秋不知道。
因为她只听到了关于孙坚的谶语,当时还颇感意外。
这,她还没有出手啊。
谁出手的?
关于西羌战场的具体情况,由于距离太过遥远,信息传递太慢,所以杨秋完全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对杨秋来说,刘宏又调了一批汉军去西羌战场,这挺好的。
毕竟,汉军都集中在了西羌和冀州,并州岂不是很安全?
安全到杨秋有很多的时间来处理幽州辽东一块的事务。
当初,卢植战败,其实丘力居这一行乌桓人逃回了幽州。
不过这一群乌桓人损失很是惨重,暂时无力对外面征战,因此杨秋让波才带着大部队往辽东转移的时候,只有少许乌桓人出来抢劫掠夺。
但最后直接被吕布带领着的一千多人精兵打跑了。
至此,幽州慢慢消停了下来,毕竟最大的刺头就是乌桓人。
至于幽州的汉人,他们也挺迷茫。
朝廷好像也没有管他们了,幽州的官吏基本都跑了,而这反贼杨家军占据代郡和上谷郡之后怎么就停了?
如果要杨秋来解释的话,那就是是幽州防线太长,暂时没实力插手太多土地。
所以幽州和冀州接壤的那部分地方,直接变成了三不管地带。
只有等到波才那几万人定居下来,然后东西夹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80-90(第5/22页)
杨秋才能继续拓展土地。
因此,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之中,幽州一部分庶民开始拖家带口的去杨家军治下的土地生存。
他们不在乎谁统治他们,只是听说杨家军治下的庶民可以分田地,还能有高产粮食可以种植。
所以幽州冀州一些人开始跋山涉水往并州跑。
古代版的人口虹吸效应开始发生在了幽州冀州等地。
这种事情过于缓慢,很多人甚至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在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而杨秋这一边呢,时间已经来到了夏季,去年的冬小麦原本刚刚成熟,正是丰收的好时机。
可是,杨秋发现有人不长眼睛要来搞袭击了。
沉寂内斗了好多年的鲜卑人南下了,目标直指杨家军治下的土地。
第83章
当然,杨秋之所以这么早就知道,不是因为这鲜卑人已经接近他们了,而是是因为她直接氪金了周围的地图。
所以有大规模的人靠近,杨秋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
意识到这件事情,杨秋立即开始调集人手备战。
结果三天之后,这群上万的鲜卑人竟然直接停留在了几百里之外的地方驻扎,而不是继续前进,这就有点奇怪了?
胡人南下抢劫讲究的是效率,来个出其不意,迅速掠夺一大堆粮食珍宝,然后再快速离去。
这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毕竟他们又不是要占据汉人的土地,而是打劫一番就跑。
可是这群鲜卑人竟然在原地停留了,并且也没有派个上千人来试探,而是全部都在原地停留,这里面绝对有鬼。
正常的胡人绝对不会搞这种打法,这不利于他们抢了就跑的习惯。
毕竟胡人不傻,要是跟汉人搞正面决战,那种方法他们也会吃亏。
于是,杨秋思索了一下鲜卑人这几年的情况。
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那时候鲜卑人团结一致极其强大,可是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连能力实在是不足,没办法统一下面的人。
所以鲜卑的部落就开始渐渐分裂了,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几番内斗变动,步度根成为了鲜卑一个重要的首领。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叫做轲比能的人也瞬间崛起,他不属于檀石槐的血脉,而是一个小部落首领。
但因为处事公正廉洁,所以渐渐控制了很多部落。
到现在为止,轲比能和步度根是鲜卑现在实力最强大的两个集团,两者可谓是不断互相进攻。
因此,激烈的内斗直接导致这两人前几年都没机会南下。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在汉朝这个中央朝廷越来越无力对付北边的情况下。
这两个人未来都会南下,最后慢慢占据了并州一大部分土地。
但如今杨秋占据了雁门郡,并且代郡上谷郡也控制在了自己手中,所以两者迟早会起冲突,这件事情杨秋也早有预料。
因此,她一直有准备对付北边鲜卑人的计划。
而这次南下的鲜卑人是步度根,对方率领了一万多人南下,结果现在停滞不前,谁看着都觉得有猫腻。
正当杨秋准备组织人来讨论一下鲜卑人是何意图之时?
结果,冀州的战场突然传来了最新消息。
在波才离开之后,冀州的黄巾军当然没有停止内斗。
哪怕有清醒的人在呼吁,现在汉军包围在这里,不能再内斗了,但有时候斗争这种事情,不是因为有敌人就能停止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