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疾病〗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冲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布有股神经,内侧为股动脉。主治腹痛,疝气,小便淋沥,尿闭,带下,产后血崩等。直刺05-1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配伍:配气冲治疗带下;
配天枢、太冲等主治疝气。
府舍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归属足太阴脾经,针灸之可治腹痛,疝气,积聚。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腹结穴是指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大横,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运转脾经水湿。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10肋间神经。
功效: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腹哀,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配伍:配气海穴治肠鸣。
食窦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天溪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少。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
配伍:1 配内关、檀中治胸中满闷;
2 配侠溪主治乳肿痈溃。
胸乡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主治胸胁胀痛。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解剖: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周荣,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周营。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肌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止咳平喘。
解剖: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肌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配伍:1、配肺俞穴、膏肓穴、膻中穴、尺泽穴治咳逆哮喘。
2、配库房穴、中府穴、尺泽穴治咳逆上气穴、呼吸多唾穴、浊沫脓血。
3、配华盖穴、紫宫穴、中庭穴、神藏穴、灵墟穴、胃俞穴等治胸肋胀满。
4、配行间穴、乳根穴、曲池穴、膻中穴治肋间神经痛。
5、配大肠俞穴治食不下。
大包穴,〖类属〗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
解剖定位: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每天坚持按摩该穴位,具有丰胸美容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配伍应用〗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
喜欢热疗养生请大家收藏:热疗养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