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桔纸书屋 > 其他小说 > 海昏 > 正文 12-15

正文 12-15(第1页/共2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12-15

    第十二章 三马双辕金鼓乐车(阴篇)

    ——公元前74年 · 元平元年—— 六月癸巳,天阴,无雨。 刘贺驾乘法驾,以三马双辕金车、鼓车开道,皮轩、鸾旗、属车,带着一大批昌邑国旧臣,到长安城几条大街上去跑了一圈,又绕行各处宫阙,看空中复道、宝塔庭院、玉树碧泉。最后,法驾开进长乐宫,刘贺入朝上官皇太后。 两人聊的时间比平常都要久一些。 皇太后和刘贺谈起自己童稚时的往事,可毕竟是大家闺秀,又早入宫闱,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所以她又让刘贺说说自己。刘贺虽然胡作非为,事情确实做了不少,可要说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终究是他那座已经做好了一半的大墓。 其实每个小男孩,都喜欢趴在泥土里堆些宫殿、城墙之类,哪怕惹来阿娘一顿打,也乐此不疲。刘贺那座墓穴就是他的宫殿。那自然是在昌邑国,在一座当地人称为“金山”的山中,山中一道天神劈成的断缝,两侧悬崖高耸,一线天之下笔直深入,走到尽头处,凿山为穴,坐北朝南,墓道、主室、侧室、耳室、墓室齐备。一日之间,正午时分,一线天下,金光满路。山洞内罗绮华彩,神兽熠熠,让人分不清是不是闯进了真正的洞天仙境。 可是上官并不想听关于筑墓的故事,反倒问他:如果陛下是个平民,毕生也不可能有这恢宏大墓,也不可能期盼什么登仙、来生,难道人生就没有别的向往吗? 刘贺只能回答说:朕不知道。 上官说,也许世上千千万万真实活着的黎民百姓,他们比我们更明白活着的意义。 刘贺觉察到她神色有异,便说,也许他们更加彷徨,睁目闭目,只为了生存而劳碌。 上官反驳:可是,挣扎着活下去,终究比主动寻死来得要好,不是吗? 刘贺下意识地摇头。他从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明白这辈子要什么,活得长短,对他根本没什么区别。可他刚张开口,便看见上官眼里盈盈有光。 刘贺忽然明白了,所以说出口的,变成了另一句话: “是皇太后让夏侯胜来拦截车驾的?” 上官说:“是的,他是我的老师,如果宫里还有任何一个人值得我信任,那就是他。” “为什么让他来?” “因为我必须阻…

    ——公元前 74 年 · 元平元年——

    六月癸巳,天阴,无雨。

    刘贺驾乘法驾,以三马双辕金车、鼓车开道,皮轩、鸾旗、属车,带着一大批昌邑国旧臣,到长安城几条大街上去跑了一圈,又绕行各处宫阙,看空中复道、宝塔庭院、玉树碧泉。最后,法驾开进长乐宫,刘贺入朝上官皇太后。

    两人聊的时间比平常都要久一些。

    皇太后和刘贺谈起自己童稚时的往事,可毕竟是大家闺秀,又早入宫闱,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所以她又让刘贺说说自己。刘贺虽然胡作非为,事情确实做了不少,可要说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终究是他那座已经做好了一半的大墓。

    其实每个小男孩,都喜欢趴在泥土里堆些宫殿、城墙之类,哪怕惹来阿娘一顿打,也乐此不疲。刘贺那座墓穴就是他的宫殿。那自然是在昌邑国,在一座当地人称为“金山”的山中,山中一道天神劈成的断缝,两侧悬崖高耸,一线天之下笔直深入,走到尽头处,凿山为穴,坐北朝南,墓道、主室、侧室、耳室、墓室齐备。一日之间,正午时分,一线天下,金光满路。山洞内罗绮华彩,神兽熠熠,让人分不清是不是闯进了真正的洞天仙境。

    可是上官并不想听关于筑墓的故事,反倒问他:如果陛下是个平民,毕生也不可能有这恢宏大墓,也不可能期盼什么登仙、来生,难道人生就没有别的向往吗?

    刘贺只能回答说:朕不知道。

    上官说,也许世上千千万万真实活着的黎民百姓,他们比我们更明白活着的意义。

    刘贺觉察到她神色有异,便说,也许他们更加彷徨,睁目闭目,只为了生存而劳碌。

    上官反驳:可是,挣扎着活下去,终究比主动寻死来得要好,不是吗?

    刘贺下意识地摇头。他从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明白这辈子要什么,活得长短,对他根本没什么区别。可他刚张开口,便看见上官眼里盈盈有光。

    刘贺忽然明白了,所以说出口的,变成了另一句话:

    “是皇太后让夏侯胜来拦截车驾的?”

    上官说:“是的,他是我的老师,如果宫里还有任何一个人值得我信任,那就是他。”

    “为什么让他来?”

    “因为我必须阻止大将军做出大逆之举,所以,一定要给他送出一句警告,让大将军有所忌惮。”

    刘贺说:“你知道他说出“臣下有谋上者”这句话,霍光有可能要了他的命吗?”

    “我知道,老师也知道。但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真的想救陛下吗?’我说:‘想’。然后老师就去了。”上官的声音有点哑,“他说,这是我第一次亲口说出想要任何东西。”

    刘贺却说:“我布局这么久,谋划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救我的。”

    沉默。

    “可我希望你活下去。”

    刘贺咬紧牙,双手颤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龚遂呢?这些事情是不是他跟你说的?他是不是说,我与大将军同归于尽,是为了救你脱困?他是瞎说。他为了他的经学道义、忠君思想,什么都能说。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只要不帮霍光就可以了,行吗?他人在哪?”

    上官低着头,说:“龚遂已经不在这长乐宫了。”

    当日早些时间,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召见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于未央宫中,共商秘事。

    这是大将军霍光从不出错的生涯中,最可能被记载下错误的一次,所以他极尽所能地保持中正允和的姿态,要不不说话,说出口就是雷霆万钧 :“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被皇帝“架空”已久的少府乐成,这次没被拦着,也在会上。难得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一听到这句话,他倒宁愿自己没来过。

    他瞬间听出了三层意思:

    第一,大将军谈的不是“皇上”,而是“昌邑王”,相当于不承认他的继位;

    第二,“昏乱”,已经给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定了性;

    第三,“危社稷”,都已经危害社稷了,那还能如何?不就得依律处理吗?

    所以这次,分明是个拉着所有人一起“谋逆”的会议。

    满堂俱是老江湖,所以不止少府乐成,其他群臣尽皆噤若寒蝉。

    这时候,又是熟悉的一巴掌,差点把乐成拍碎了打到殿中央去。

    打他的人依然是大司农田延年。可不同的是,这次田延年没有大笑,而且满脸冰霜,目光如电,看得乐成直哆嗦。

    田延年按剑离席,虎行殿上,缓缓说:“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他一番话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只记得最后一句:“谁最晚答应的,臣这就把他砍了”。

    于是所有人都轰然下跪,叩头,口中说:“万姓之命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12-15

    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在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身影特别扎眼,摇摇晃晃地,像纸一样薄,偏偏还没跪下去。

    大司农握紧剑柄,大喊:“乐成!你是什么意思?”

    “什么?不,没,没意思……”乐成满头冒汗,也“碰”一声跪下,可嘴里依然喃喃道,“昌邑王虽不适合当皇帝,可、可是……不至于死吧?”

    在过去十日里,那位“昌邑王”常常待在少府,和乐成东拉西扯、没个正形。乐成先是又惊又惧,夹杂怨怒,可到了后来,他发现这皇帝是真懂器物啊,聊起好东西时,眼里的光,如同暗室起火,掩也掩不住。他甚至也僭越地想过:要是这个人不当皇帝,会不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可要不是皇帝,又怎么能接触这么多美好的物件呢?

    他的志趣、他的身份、他的命运,似乎密不可分地挟卷在一起,无可分割,无可逃离,一路推着他来到这条绝路上。

    大司农当然不能回答他,只能目露寒光,不置可否。废黜这件事,哪有可以留手的余地?乐成的想法也不重要。既然群臣的意见都已经统一,大司农便同样向大将军叩首,请他发号施令。

    就在这时候,竟有人走进殿内。

    除了会上召集的所有官员,大将军只特别召了一个人,虽在殿外,但可以不受拦截,那就是王吉。但王吉进来时,身边还带了一个人,那就是久久未曾露面的龚遂。

    但无论是谁,都绝不能在这种时刻节外生枝。霍光脸色一沉,田延年差点便要直接拔剑将二人格杀。可龚遂一句话,却让二人浑身一激灵,顿时没了杀意。

    龚遂说:“皇太后愿请大将军及群臣,至长乐宫。”

    霍光的整个罢黜计划,最重要的命门,也是最薄弱的一环,都是上官皇太后。名义上,皇上是由皇太后选立的,所以她的立场非常重要。可是长乐卫尉仍然是安乐,这意味着最坏的情况,就是需要动用到张安世的武力,在宫中溅血,才进得去长乐宫。而且进去以后,还不知道从前言听计从的上官氏遗孤,能不能完全听从霍光的安排。

    他没想到,这个最大的难题,竟然被一个龚遂不着痕迹地给解决了。

    上京以前,王吉以超乎常人的预判,曾经给龚遂指出有三条路:

    “第一,如果留在昌邑国,王位未定,而且王国命运全系于长安,等同于把前程性命拱手让人,此为智者所不为也。”

    “第二,如果一心侍奉我王,前面提到的问题,我自问回答不了。”

    “第三,就是我们两人携手,既要斡旋在这件事里,又能保住性命,还要在将来攀上一株新的梧桐木——这样的一条路。”

    一直以来,王吉都朝着第三条路而努力,所以劝谏、谋划、亲近大将军,只为在必将到来的倾覆下能保全自身。

    可是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龚遂脑海中浮现出了第四条路:

    平安废黜。

    也就是说,龚遂甚至比王吉还要更贪心一些:他不仅要保住二人自己,还包括刘贺。

    那是一条从未有任何人走过的路。

    高祖吕后时期,前少帝被吕后所废,当日幽杀于宫中;后少帝被周勃等重臣所废,当夜消失于传舍。

    再往前看,商朝伊尹将他的君主太甲放逐于桐宫,自摄朝政。根据《尚书》记载,三年之后太甲悔悟,伊尹迎太甲回都,重新还政于王。这已经成为儒生们世代传颂的君臣美谈,故事真实性尤可另谈,可细说起来,那只能算暂代,并不是真正的废黜。

    废黜和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比最亲的爱人还抵死缠绵。可龚遂这位老儒生,偏偏就想走出一条新路,把这两者拆开来。

    有可能做到这件事情的人,全大汉上下也许只有一个。

    只要她不再愿意当一个傀儡。

    上官不仅帮他们把长乐卫尉调开了,而且还没怎么听他们上下官员准备好的长达三轮、八步、九级、十八批次的请奏,便已经答应支持废黜之议。

    可是上官也第一次给霍光提出了条件。

    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既然要以皇太后的名义来做这件事,那对刘贺的处置,就要让上官来决定。

    她要保住刘贺的性命,还要让他回到昌邑国的故居。

    霍光从来没有被这个十五岁的外孙女顶撞过一句,这次对方却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坚决要亲下诏书,绝不让霍光和其他人代劳。

    “你还小,太小看这一切了。”霍光最后只能冷冷地说,“他被废以后,别说你我,下一任皇上该如何看待?他会让这个人好好活下去?朝野上下这么多野心勃勃的人,又会不会对他置之不理?与其埋下祸根,还不如早下决断。”

    上官却第一次直直盯着霍光的眼睛,缓缓说:“所以,大将军最好想办法保护好他。不然,我哪怕舍弃一切,也会把今天的事公之于众,把火烧到你的身上,让你背上一个弑君背主的名声。”

    霍光这时候才明白龚遂是怎么说服上官的,这两人看似背叛了刘贺,可到最后,就是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可这只会让整件事的纰漏变得更加巨大:一位天子、皇帝,进宫即位仅仅二十七天,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涌动,完了平平安安地出了宫去,这件事上古时期没发生过,商周秦汉更是闻所未闻。这样一来,他霍光虽不会成为一名大逆之臣,却成了一个举棋不定的人,一个首鼠两端的弄权者,一个笑话。

    从来不显露过多情绪的霍光,终于恨得满脸发白,咬牙切齿,他说:“这件事,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

    “会有的,而且不少。”答话的人是龚遂。如今,一切都按照他的想法在推进,可他的表情却非常悲凉。

    刘贺车驾离开长乐宫后,没有直接回未央宫,也没有去别的地方。

    他在两宫之间,停了下来。

    冷静下来想一想,前后串联,他仿佛已经看见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在一步踏进那样的现实之前,他稍稍留驻在原地不动。

    他其实仍有一个后手,迄今为止,也没有使用过。

    那是一道仍未发出去的诏令——昭告天下,变更符节上的黄旄为赤旄。符节是一根竹杖,竹杖上挂有三层牦牛尾毛。早在武帝时,符节本就是赤色,但在戾太子叛乱时,为了让太子不能调兵,武帝突然下旨变更颜色为黄色,使太子符节失效。如今刘贺再次改变符节颜色,功用相同,也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阻止大将军调用大军。

    大将军身在禁中,这手段阻挡不了他多久,只能有一击之机。

    这一击,务求简单、迅捷,这也是刘贺带着那么多人的原因,也是那么多人热切地、冒着火似地跟着刘贺的原因。那些只想安安稳稳的人、理智一点的人,在二十多天时间的降温下,慢慢都已经自寻出路去了,剩下的,都想成为英雄、砥柱。他们总等着皇上击鼓的一瞬间,一拥而上,二话不说,直接把大将军拿下,最好当场击杀,身首分离,再无动弹的可能。

    刘贺的车驾前方,现在就有一驾金车、一驾鼓车。这两车本是战场之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现在用在仪仗车队里,号令一条恢弘而无用的长龙,也是一样的道理。到关键时刻,刘贺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12-15

    下令,击鼓三声,侍臣们便知道意思。

    可是在击鼓和鸣金之间,他忽然犹豫了。

    犹豫,对于刘贺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情绪,就像是人生和脑海中一片从未发现的新的疆域。让他产生这种情绪的,无疑是因为龚遂再一次背叛了自己,且上官居然第一次下定了决心,而这两人的目的,竟都是想保住他的命。

    他久久浸淫于生死之间,又耽于天文术数,以为自己早已经参透了命理,或者至少对自己这须臾一般的此生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一干二净,觉得这终究只是一段薪柴,必须用于引燃那万古长明的来生。其他人也就算了,可这两个人也许是最有可能、最接近于理解他的两个了,可他们依然是锲而不舍地要抱住这段薪柴不放。

    这使他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混乱。

    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极尽狂悖,试图斩断与他人的所有纠葛,完全朝着既定目标率性而活,可到最后,那些丝线还是不知不觉地缠卷上来,让他变得不由自主。

    如果击鼓,他还有可能朝那个目标作出最后一搏。

    如果鸣金,那人生中的第一次,他将彻底失去对前程的把握,过去所有所思所想都成泡影,他会像身边看见的大部分人一样,看不清前路,也看不清自己,如同盲人过日,挣扎求存。

    后来,两宫之间,传出悠扬的青铜甬钟的回响。

    根据金车声音指示,车驾隆隆而行,终于驶进了未央宫,没有在承明殿停留,而是直接转向温室殿。

    刘贺果然看见了大将军霍光,他就垂手站在禁宫内等候。

    然后身后大门突然震响,宛如山崩海合、天地封闭。

    刘贺不需要回头——也许他下意识回头看了,只是后来再也记不清楚细节——总之,禁宫沉厚的朱门已经在宦官们拼力之下,紧紧关闭,将所有昌邑旧臣封锁在外。只是他们用力太猛了,几乎将门框都砸碎,把门上的漆震落在地,连那推门的宦官都吓得尿了裤裆。

    霍光说:“皇太后诏令,昌邑群臣不得入内。”

    刘贺记得,他还问了霍光一句:“如果朕现在自裁,大将军是否永世说不清楚?”

    他还记得霍光似乎整张脸变得非常白,比云、玉石和日光都要白。霍光让张安世手下羽林骑收缴刘贺的佩剑,那是他最好的一把剑,长七尺,蟠龙卧虎浮雕剑首,貔貅纹剑格,子母虎剑璏,双虎盘缠剑珌。他把剑交出去了吗?交出去之间,是先杀了两个人,还是仰天大笑过一阵,还是其实这些都没有发生过?

    他也想不起来霍光当时给他念的罪状——几乎想不起来。有些特别荒谬的倒还记得,比如说他和宫人蒙淫乱的,只是刘贺还没说话,上官皇太后先打断了霍光这句话。

    还有就是霍光不知道让多少臣子,花了多大功夫,给他好好点算出了一个数字:“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这是大汉朝廷中央官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行政效率记录。

    除此之外,其他的话刘贺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听过就忘了。入宫以来,他几乎再未睡过觉,所以在下跪姿势下,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个小小的盹。以前一直在夜寂无人时燎着、炙着,永不止歇的一团业火,这下将要被人扑灭了,所以他忽然感受到了一点敦实的困意。

    最后的一点记忆,全都留给了上官。

    到最后,上官和龚遂都没有按照刘贺的谋划来行事,况且上官必须保住现有身份才能从宗法上废黜新帝,所以,十五岁的上官皇太后依然是刘贺的“母后”。

    “母后”还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少女轮廓,还是显得悲不悲、喜不喜,只是脸上多多少少现了一些人味儿,不那么像个木偶了。

    上官诏,刘贺复归昌邑故宅。

    上官诏,刘贺已有财物,仍归其所有。

    上官诏,赐刘贺汤沐邑二千户。

    每一句话,都让霍光脸上又白了一块。

    又都让刘贺极其无奈,但忍不住想笑一笑。

    最后,是上官诏曰:可。

    所有诏书宣读完毕,霍光取过刘贺的玺绶,奉与太后,然后群臣随送刘贺出宫,霍光一路送至长安城昌邑邸,再往后,便是刘贺回昌邑的漫漫长路。

    在霍光和刘贺分别之前的最后一眼,两个人都知道,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也许今后也不再会有:那就是一个实际上被臣子废掉的皇帝,将平安地回到他的故土,他所带着的巨大风险、隐患、不确定,以及在未来千载之后仍然不会止息的争议、指责的漩涡,让霍光忍不住淌下了泪水,甚至涕泗横流。

    而另一边,沦为平民的刘贺甚至没有再看霍光一眼。

    在他眼前,只余下巨大的空白。

    霍光所受的所有恶气,最终都变成屠刀滚滚,血流成河。昌邑旧臣二百余人,因为“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承担了所有的罪名,尽数伏诛。

    唯独有二人例外。

    被剃掉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头发和长髯的王吉,白得更像一只鬼魂了。他用鬼魂一样的语气说:“要不是你执意要救他,我们可能现在已经重新任官了,不用到了最后还得罪一把大将军,还得被髡为城旦。”

    同样被剃光头发胡子的龚遂,因为本就毛发稀疏,倒是变化不大。他眯着眼回答:“要不是我,你王子阳已经成了个背主求荣的人,说不定还当了弑君的刀子。当初说的修身齐家、开枝散叶,还有希望吗?”

    “你还记得?”王吉一怔,然后摇摇头,“还想那么远做什么,如果我还有命从这里回去,一定要立一条家训,就叫‘毋为王国吏’!”

    “哼哼,不就是筑墙吗?再难,还能比我们以前做的事情难?”龚遂猛然扛起一大块青砖,老腰登时一响,浑身刺痛,差点哀嚎出声。

    一名看守甩着鞭子就要过来,王吉立即放下青砖,闪身向前,一顿话语加上手头小动作,到最后拍拍看守的肩膀,竟转眼就变得称兄道弟。

    龚遂仔细揉着老腰,一边忍不住说:“看来在这里要活下去,还是得靠你啊!”

    王吉送走了看守,又重新变成一副忧思重重的样子:“你觉得,我们还有机会做官?”

    龚遂笑笑,“别想歇着了。大将军选中的新皇帝一定无根基、无班底,又需要广树恩德,早晚会重新起用我们……你和你的枝叶,终究还是要继续当官的……”

    “那你呢?”

    龚遂倒一时哑了口。

    “你不回答我也知道。”王吉说,“从这儿回去后,你还是会寻个机会,再去看看那小王爷……”

    第十三章 鸮钮玉印(阳篇)

    ——公元201年 · 建安六年—— 两团蓝火在墓室的甬道里幽幽飘近,从金车和鼓车中间绕行而过,又在雁鱼灯前稍稍停驻。在人鱼膏火的照映下,两团蓝火收缩成两颗黑眸子,大得仿佛占据了整个眼眶,不留眼白,精光四射。等他继续靠近,便从黑暗里脱胎出一身白衣的身影,脚步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仿佛是飘着的,如同行在梦中。 这座大墓中的一切,都与太史慈想象中的一般无二,他甚至觉得,自己仿佛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12-15

    曾经来到过这里。 他越看这墓中所有的东西,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不是工匠的做法。沿着檄道绕外藏椁行走一圈,穿过西回廊、北回廊、东回廊,每一处厢室,那满目绮秀的巨大衣笥,挂满墙壁的绫罗绸缎;山堆海积、整齐排列的五铢钱币;乐库里的编磬,兵库里的三尺剑,甚至厨具库里的超过礼乐规制的十只铜鼎……只有墓主,只有他本人,才能一点一点把这里布置成这般模样。 他的《筑墓赋》、青铜当卢上的星象图、模仿长安而建的整座陵园、深埋地下的怪异漆壶,最后是这整座墓室,仿佛都在说话。这并不是一座仅仅为了享受千秋大梦而打造的地宫——他分明还有所求,在黄泉之下,百年之后,依然灼灼燃烧。 太史慈的家学渊源是修史,但枝叶离散,传承多断,唯独他这薄弱的一脉一直固执地保持着。从童蒙时开始,无论是家徒四壁,还是犯法以后亡命他乡,他也不曾放下过史书。 所以在他看来,这座墓就是刘贺给自己修的史——他身为废帝,注定要身死名灭,湮没于汗青之上,或者晦暗莫名,只留下虚假和被篡改过的字句。他不甘于此,所以将自己生前所有东西都带进地宫当中,千万枚器物,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千万枚句读,拼合成一卷不可磨灭的史册。 确实,太史慈看见了当卢上的预言,星象轮回,大星重新显现,可他从没有期待过那些浅薄的、荒诞的东西——大墓洞开,墓主依然鲜活,墓中杵立着一支兵甲严整的阴兵鬼卒,只等着挥师北上,夺回长安……那是人们最爱读的故事,他却从不相信那样的东西。 他看着墓中所有的东西,到最后…

    ——公元 201 年 · 建安六年——

    两团蓝火在墓室的甬道里幽幽飘近,从金车和鼓车中间绕行而过,又在雁鱼灯前稍稍停驻。在人鱼膏火的照映下,两团蓝火收缩成两颗黑眸子,大得仿佛占据了整个眼眶,不留眼白,精光四射。等他继续靠近,便从黑暗里脱胎出一身白衣的身影,脚步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仿佛是飘着的,如同行在梦中。

    这座大墓中的一切,都与太史慈想象中的一般无二,他甚至觉得,自己仿佛曾经来到过这里。

    他越看这墓中所有的东西,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不是工匠的做法。沿着檄道绕外藏椁行走一圈,穿过西回廊、北回廊、东回廊,每一处厢室,那满目绮秀的巨大衣笥,挂满墙壁的绫罗绸缎;山堆海积、整齐排列的五铢钱币;乐库里的编磬,兵库里的三尺剑,甚至厨具库里的超过礼乐规制的十只铜鼎……只有墓主,只有他本人,才能一点一点把这里布置成这般模样。

    他的《筑墓赋》、青铜当卢上的星象图、模仿长安而建的整座陵园、深埋地下的怪异漆壶,最后是这整座墓室,仿佛都在说话。这并不是一座仅仅为了享受千秋大梦而打造的地宫——他分明还有所求,在黄泉之下,百年之后,依然灼灼燃烧。

    太史慈的家学渊源是修史,但枝叶离散,传承多断,唯独他这薄弱的一脉一直固执地保持着。从童蒙时开始,无论是家徒四壁,还是犯法以后亡命他乡,他也不曾放下过史书。

    所以在他看来,这座墓就是刘贺给自己修的史——他身为废帝,注定要身死名灭,湮没于汗青之上,或者晦暗莫名,只留下虚假和被篡改过的字句。他不甘于此,所以将自己生前所有东西都带进地宫当中,千万枚器物,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千万枚句读,拼合成一卷不可磨灭的史册。

    确实,太史慈看见了当卢上的预言,星象轮回,大星重新显现,可他从没有期待过那些浅薄的、荒诞的东西——大墓洞开,墓主依然鲜活,墓中杵立着一支兵甲严整的阴兵鬼卒,只等着挥师北上,夺回长安……那是人们最爱读的故事,他却从不相信那样的东西。

    他看着墓中所有的东西,到最后,眼中读出的只有恐惧。

    和自己心中的恐惧交相辉映。

    那是一种对于在世上彻底消失的不甘心。

    无人知晓的绝望。时日无多的恐慌。千百年寂杳空宕的孤独。永被曲解和定性的悲歌。

    这世上一万个人当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都只能关注生活里眼前的东西,也许唯有一个人看见了身后身,从此便转不开眼睛。

    太史慈读出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恍惚之间,仿佛刘贺正在自己的身上重生。

    而且,他陵园中所有的东西,正是太史慈当下所需,几乎是天造地设。

    金石器物,可以换取巨量军费,可以勾起蠢蠢欲动者心底的欲望,可以连结潜在的盟友;大量实用兵器,武库内还有极为精美的宝剑,不仅能武装军队,还能给将校们强烈的精神鼓舞。

    海昏侯墓中还有巨量的铜钱。在西北角衣笥库旁紧挨着的钱库,数以亿万计的铜钱分别以木匣装好,叠起数十层之高,一眼看过去,就像无数条朝着同一方向、整齐沉睡的大蛇,沉睡在亘古的冬眠里,冒出波浪似的耀眼鳞光。这在当年也足够一国支用,能让豫章一地钱货发生翻天覆地的震动,甚至能虬集起数量庞大的私人军队,可它们就这么原封不动地放在地底。每一千钱为一缗,五缗包裹一个封泥匣,封泥匣上的泥印并无丝毫破损,还能看见清晰的四个字:“昌邑令印”。

    太史慈看着印章上的字,只觉得脑中嗡嗡作响。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个人:昌邑国郎中令,那就是龚瑛的先祖,他替昌邑王积攒了这么多钱财,到头来没用上,全进了这墓穴当中。

    有了这些铜钱,太史慈就有机会撬动实际上掌握着江东命脉的那群人——世家豪族。整个江东法度废弛,那些人表面上拿着汉俸世代为官,私底下大造钱币肆意敛财,无论是孙氏还是平民,平日里用的私钱反而比官钱还要多。私钱又有很多手法,磨边五铢、剪凿五铢、綖环五铢,说白了就是把一枚钱币做成两枚。这墓中都是汉武时期的五铢钱,足斤足秤,到了他们手里,平白还能再生出一倍的钱来,所以无论给谁,都会垂涎三尺。

    而世家造钱也不能大摇大摆地在城里做,还得是依靠隐遁山中的越民,所以三吴之地的豪族和豫章、鄱阳、庐陵的山越连成一线,一旦拎起线头,顷刻间便能动摇江东。

    棺木里还一定会有印玺。

    大争之世,一枚大汉正统玺绶的号召力超乎寻常。当年孙坚便是在洛阳井中淘得一枚玉玺,便能堂而皇之地宣告天下,引发了同时期其他势力的猜忌。在孙坚殁后,孙策也能凭借玉玺从袁术处借兵。

    孙权继位后,孙氏宗室里虽然只冒头了一个会稽的孙暠,但其实各地全在蠢蠢欲动。有准备独立的,有勾连曹操的,只差一个好的由头。这时候,一枚“刘”字的印玺就像龚瑛那个“大刘”名号一样,随时可能起到野火燎原的效果。

    这些事情都可以做,孙家必将陷入混乱,从而发现不了太史慈真正的目标。

    那是只有他太史慈才能做的事……却也是孙权永远也不会给他机会、给他条件去完成的事业。

    大星如月,如当空滴血,正像铜当卢所昭示的那样。

    一切本该如此顺利。

    可太史慈还没能看见任何印玺。

    海昏侯墓仍然没有完全向他敞开。

    这怎么可能?

    王祐乌青着两只眼睛,沉沉说道:“我下过大大小小没一百也有几十个墓穴,从未见过像这样的。”

    太史慈声音如刀,一下切断他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12-15

    后头所有的彷徨,冷峻道:“从头说。”

    “最早只觉得这外藏椁厚实得惊人。”王祐咽一口唾沫,瞠着眼睛说,“它一个身份敏感的废帝墓,也用不上黄肠题凑,哪里来这么厚的木墙?我们知道,黄肠题凑是把黄柏木一根根头朝外堆叠放置,成千上万,密不透风。从外头看,只能看见一个个四方的榫头,跟蜂窝似的,但往里劈锯,木头有多长,墙就有多厚,深不见底。而海昏侯这外藏椁,用的是橡木、楠木,也不是题凑样式,但厚度竟也和那不相上下。”

    他把一根手臂往已经锯出来的洞口里伸,几乎把整根手臂都吞了进去,还到不了墙壁的另一边。

    “我就想,其实还有法子,横着进不去,我们就从上头往下钻。那是因为它顶部虽然也坚固,但绝不能太重,因为想着千秋万代,太重就可能塌了。所以它一定会比四周的椁木要薄些。所以我们搭了个脚架,将上头的填土刨空,掏出整个外藏椁的顶面来,然后从正中央的位置往下钻。按照一般墓制,从这位置打下去,直接就能见着墓主的棺木。”

    说完,王祐就领着太史慈攀到椁室上方,偌大的漆绘巨木外藏椁,像是在脚下展开一幅包罗万象的四方天神图,烛光一照,朱漆墨线勾画的全是星斗、神兽、羽人。但这幅画的正中央已然被锯开了一个洞,堪堪能容一人进入,洞内无灯无火,幽幽的,仿佛深不见底。

    刘基此时也跪坐在这个洞口边上,呆呆的,两眼黑漆漆凝在那儿,全无平日的神采。自从进了这墓穴以来,他确实有点恍惚,仿佛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条界线。原本一直觉得挖祖宗坟墓,大逆不道,必损阳寿,但慢慢地就不想了,手上动作不停,声音不停,只觉得外藏椁里头有人在呼唤。直至满手都已起了血泡,脏污一片,竟也没有发现。

    可到他们终于打开内室,才忽然觉得如坠冰窟,一切都轰然往下崩塌而去。

    太史慈没理会他们二人的眼神,自顾自地持着灯,伸手往椁室里探。洞里的黑暗仿佛有形,将灯火压缩成豆,只虚悬在半空,照不亮四壁地面。他说:“外头都有长明灯,里面是墓主起居之所,怎么反而是黑的?”

    王祐打了一哆嗦,半晌,才回答:

    “里头不是没有灯。是什么也没有啊。”

    王祐做这寻龙摸金的事情这么多年,各种玄乎的事情都碰见过,什么墓穴机关,真假疑冢,巨石压顶,用血书、毒虫、压胜之物做成的诅咒……当然也见过身边同僚成片死去的,什么七窍流血、化骨成水,有些他慢慢地就明白了其中道理,有些则无论如何也没法解释。有灾厄自然也有禁忌,什么下墓点香,开棺拜主,动金动银不动玉,各有门道,不胜枚举。

    在这整个大汉朝,唯独有一件事儿是几乎所有人公认的,那就是墓室里要是啥都有,唯独墓主不见了,那就必须撒手、磕头、原路退回去。那是因为墓主已经肉身不存,羽化登仙,谁敢动大罗金仙的东西?当然总有些胆子肥的人,生死不顾,可在王祐听说过的人里面,没一个落得了好下场。

    不过,当王祐自己真碰上了这种情况,却突然感到脑海一片空白——他当初听说的也不是这样啊!一般前辈们侃侃而谈,都说是开棺视尸,发现棺里只留个人印儿,七窍玉璧好好放着,毛发骨肉尽皆不存,可从没说过整个外藏椁里头全是空的。

    不仅没有随葬品,连棺木也看不见!

    一进入内室,他们就发现这座墓的形制殊异于寻常:洞口打下去的位置,正好在一堵内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