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纸书屋

正文 50-60(第1页/共2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冒牌县令,被迫登基》50-60

    51. 051   江南乱

    这次见面,吴炎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庆川府落座后,他就主动提起:“陈大人,你们庆川府还需要多少人?对性别年龄有什么要求?大人但说无妨,我们桥州都可提供!”

    这是他要什么人,桥州就提供什么样的啊。

    陈云州很是意外,跟郑深对视一眼,说道:“吴大人是不是误会什么了?”

    吴炎苦笑着摇头:“没有,陈大人,是在下醒悟了。跟陈大人比起来,在下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官,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与其让他们留在桥州等死,不若让他们跟随大人,好歹有条活路。”

    “至于明年的考核,我庸庸碌碌十几年,也该认清自己了,明年期满,我准备辞官回乡颐养天年。”

    这位吴大人总算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

    不过陈云州并不打算再接收桥州灾民了。

    这两年他们已经接收了二十多万桥州百姓,庆川府及其辖下的七个县加起来也才两百万人口左右,这一下子就多了十分之一,得先将这部分人安顿好,不然人太多容易出乱子。

    所以陈云州婉拒:“吴大人一片好心,在下心领了。不过这次我们庆川出粮修好两州府之间路,一则为了帮桥州灾民度过难关,二则修通这条路以后两地百姓官方来往都更方便,吴大人实不必挂在心上。”

    更重要的是商贸更加便捷。

    随着庆川城出产的东西越来越多,来往行商也比两年前多了不少,这一块也能弥补一些损失,尤其纺织厂这块办起来,以后商贸只会更频繁。

    路修好了,他们庆川廉价的纺织品才能更快销往外地。他修路也不是纯粹为了做慈善。

    最后他又劝吴炎:“吴大人一心为民,度过今年的难关,明年定然会更好,吴大人不必气馁!”

    吴炎直摆手:“陈大人不必宽慰我,我这父母官当得怎么样,我心里有数,我实不是做官的料。上不能讨好上司,下不能为民谋利,这次若非大人搭手,只怕桥州要饿死十数万人。”

    “吴大人不必自责,你已经尽力了,换个人来未必能有你做得好。”陈云州真心说道。

    吴炎确实有些毛病,可换个官员担任桥州知府就会更好吗?很难说,万一换个没本事还眼高于顶又贪婪的,百姓的日子会更糟糕。

    吴炎看出来了,陈云州是真不打算再接收他们桥州的百姓了,他有些失望,不死心地问:“陈大人真不要人了?”

    陈云州哭笑不得,遥想几个月前,他跟吴炎还为了争百姓差点闹僵,如今却都想把人给对方,只能说人生处处充满了戏剧性。

    “真不要了,吴大人也不必灰心,你急着回桥州吗?”

    吴炎轻轻摇头:“不用,官府有翟大人等。”

    陈云州含笑点头道:“既如此,今天吴大人好好休息,明天我带吴大人去出去转转,给你看点好东西。”

    “好。”吴炎有点懵,点头答应,又觉有些愧疚,拱手道,“陈大人,你扣留粮食是为了我们桥州,我吴炎虽没多大本事,但也知是非,懂恩义,大人大恩,在下没齿难忘。”

    “若是朝廷怪罪,大人尽管将下官推出去就是,就说是下官先前哄骗你借粮,你借了下官却不还,导致庆川无粮可交,这都是下官的责任。”

    陈云州看着他认真的面庞,有些好笑,又有些感动,笑着摆手说:“不至于,吴大人不必担心,做这事时我就想过后果了,若朝廷真要责罚,顶多罢免我的官职,也无甚大不了的。”

    “这怎么行?陈大人如此年轻,才干出众,若因为我,因为桥州百姓葬送了大好前程,那就是我的罪过了。”吴炎苦笑着说,“而我不一样,我这把年纪了,还只是桥州知府,干得也不怎么样。咱们中间若有个人要罢官,那也是我罢官最划算。”

    “所以若是朝廷这边有什么,请大人速速派人通知我,我会第一时间上奏,澄清此事。”

    陈云州见他这么严肃,点了点头:“好,若是朝廷怪罪,那我就将一切推到吴大人身上。”

    吴炎松了口气:“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陈云州点头:“好,吴大人累了,我让人带你去休息吧。”

    等人带他去了客房后,郑深都还有些不真实的感觉,摇摇头说:“这位吴大人跟上次来真是大变了模样。”

    陈云州轻笑着说:“他本质上并不坏,否则也不会大夏天的,跑几百里来咱们庆川为百姓求助。”

    郑深看出来吴炎这是对陈云州心悦诚服了,赞道:“而且也不是那种不知恩的人,以后桥州将会是咱们庆川最坚实的盟友,大人高明。”

    “郑叔过奖了。”陈云州提起另一件事,“郑叔,安排个人去庐阳购买一些玉米和红薯。”

    “大人是打算送些种子给吴大人?”郑深瞬间明白了陈云州的意图。

    陈云州点头:“玉米和红薯的产量比较高,而且抗旱能力比较强,对水分的需求也没那么多,可以种在山地土坡之上,是灾荒年间果腹的好东西。”

    “不过不是送,是借,明年他们要还钱或是同样的种子给我。”

    偶尔拉一把可以,但他不可能什么都免费,不然容易将人的胃口养大了。

    郑深笑道:“好,年初大人留了一半的种子给庐阳百姓,今年庐阳应该收获了不少玉米红薯。”

    陈云州点头,又说:“土豆也再收购一些,这次就让吴炎带回去种。南方冬天气温也比较高,种植的土豆春天就可收获,正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

    土豆可是能提供人体所必须的淀粉,那在西方都是主食之一,没粮食吃这个也能顶顶,而且还不会像天天吃青菜白菜萝卜那样出现浮肿、营养不良等情况。

    郑深应了下来,当即派了人去庐阳收购一批种子。

    而陈云州次日实践诺言,带吴炎出去转悠,先去的是庄子。

    仓库地窖中满满的玉米红薯让吴炎大开眼界,尤其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比稻谷高多了。

    玉米晒干了放在仓库里保存一两年没问题,红薯的保存时间虽没那么长,但在地窖中放几个月也没问题,而且红薯藤可以养猪,人也可食用,割了之后还会继续长,这等于夏季都不用愁猪草了。

    “这两种作物,我们准备借几十石给桥州百姓,不过明年之后要归还这么多种子或是相应的钱,也可用棉麻抵。”陈云州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吴炎感激不已:“多谢陈大人,应该的,应该的。您如此帮咱们桥州百姓,在下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桥州安稳,庆川也安稳,两州府是邻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吴大人不必见外。”陈云州笑着说道。

    吴炎点头,一个劲儿地说:“是在下太狭隘了,他日,陈大人若有需要在下的地方,但请吩咐,在下绝不推脱。”

    陈云州笑了笑:“吴大人言重了。接下来看这个吧……”

    他将吴炎领去了水泥工坊。

    “这建的是什么?”吴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冒牌县令,被迫登基》50-60

    炎没见过,很好奇。

    陈云州让人将水泥涂抹了一层在泥土地上,等太阳晒干之后,泼了一盆水上去,水顺着水泥往下滑,最后没入了草丛中。

    陈云州笑着问:“吴大人发现了吗?”

    “这东西可以防水?”吴炎诧异地问道。

    陈云州笑着点头:“没错。桥州是否适合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我不清楚。若是有难度,吴大人可将水泥推广开来,挖掘蓄水池,最后抹上一层厚厚的水泥,能减缓蓄水池的渗水速度。农业看天吃饭,但年景人无法预估,只能提前做些准备,在地边建蓄水池是最便捷的方式。”

    吴炎眼睛发亮:“陈大人说得是,天灾咱们无法阻止,但能尽人力。”

    陈云州含笑点头:“正是这个道理。”

    随后陈云州还带吴炎参观了他们的养猪场。

    几百头猪的规模要放现代,那只能算是名不经传的一个小型养猪场,可放在古代,那是相当大的规模了。

    吴炎大为震惊:“陈大人竟还养了这么多的猪?”

    “对,我们准备将养猪技术在全庆川推广开来。猪可以吃草,但拉出的尿和粪便却是难得的肥料,一家养个一两头,既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几顿肉,卖了补贴家用,平日里还有猪粪可做肥料,岂不一举两得?”陈云州笑道。

    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农业产量最重要的两个是化肥和种子。

    种子可以一代一代人培育,寻找更优良的品种。但化肥因为没有化工产业,无法合成,只有粪便、草木灰之类的做肥料。

    这让倒夜香、捡牛粪也成了一个不少人趋之若鹜的职业,因为肥料实在是太少了。

    一头猪一天可以产好几斤的粪便,养个一两头便有了稳定的肥料来源。

    而且没有粮食也可以养猪,大不了全喂青草,也就是长得慢一些而已,但到过年也能有个几十斤肉,多少能改善改善伙食。

    在古代家家户户孩子众多,又没法上学,几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忙打猪草了,不用大人费心,家里的孩子就能解决猪草的问题。

    最基本的温饱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要让大家吃好,最要紧的便是要吃上肉,补充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而猪肉是当下最方便,最廉价的蛋白质来源。

    吴炎震惊又汗颜:“陈大人深谋远虑,在下实在是佩服。”

    陈云州摆手笑道:“大人说笑了。大人若是感兴趣,我可以派几个养猪技术员去桥州给你们培训一部分技术人员,然后分派到各县,在县里做技术指导,开课教百姓养猪,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病情防止等等。”

    “我们庆川便是这么做的,如今各县已经派出去了一百多名养猪技术员,明年大部分农户家里都会养上一两头猪。”

    吴炎连忙点头:“要的,要的,谢谢陈大人,我替全桥州百姓谢谢陈大人,您可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陈云州被他这感激涕零的眼神看得有些不自在,笑着摆了摆手:“吴大人不必客气,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参观就花了一天的时间。

    不过陈云州并没有带吴炎参观球轴承工坊和纺织厂,这两项技术他还不准备公开。

    最近花了不少钱,就靠这两样搞点钱回本呢,哪能让人学了去。

    在庆川学了不少,本来心灰意冷,打算干完明年就辞官的吴炎第二天就满血复活了,带着陈云州给的技术人员着急忙慌地返回桥州了。

    陈云州知道他着急便没有挽留。如今已快到十一月了,转眼间就要过年了,过完年就是春天,又得说播种的事,时间实在是浪费不起。

    送走吴炎,陈云州的重心放在了纺织厂上。

    乔昆织出了第一批布,陈云州邀请夏喜民去参观。

    夏喜民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布料,上前摸了摸,这布料细密结实,质量非常好,立即赞道:“大人这布料甚好,生产如此多布料,应是积累了一段时日吧?”

    陈云州轻笑着摇头,示意乔昆开口。

    乔昆乐呵呵地说:“夏员外,这是我们纺织厂八天的产量,总共六千匹布。”

    “这么快?你们莫不是招揽了数以千计的织女?”夏喜民震惊地问道。

    不算前期的沤麻仿线这类程序,就是纯粹织布,从早忙到晚,熟练的织女也得小半个月才能织一匹布。

    乔昆摇头否认:“没有,我们只有几百织女,她们一个人一天能纺两三匹布,有些手脚特别麻利的更多。”

    “这么快?”夏喜民惊讶不已,下意识地看向陈云州,“陈大人真是天纵奇才,就没有您办不到的事。”

    难怪对方说将玻璃制造的法子干脆利落地卖了呢,原来是有更多挣钱的法子。

    陈云州笑道:“也不是,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突发奇想,出了个点子。”

    那别人怎么没想到这么多点子呢?

    夏喜民震惊之后立即意识到商机来了:“大人可是要在下代为销售这批布?”

    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方便:“没错,此外,还要请夏员外代为购买一批棉麻丝料。”

    乔昆已经派人对外收购原材料了,可按照工厂这样的生产效率,只怕收上来的原材料跟不上生产的速度,还要从其他地方买一些。

    夏喜民一口同意了下来:“好,正好,卖了布再买些原材料回来,也不跑空。”

    这样就不用额外的运费了。

    陈云州满意点头:“那就拜托夏员外了,具体的价格,让乔昆跟你谈。”

    “好说。”夏喜民痛快答应,庄子上的布料速度比别的快了十数倍,价格肯定也要低很多。

    这些结实耐用,价格又低廉的布料在市场上推开之后,很快便受到了百姓的追捧,哪怕是运去外地,也仍能赚取不菲的利益,也为陈云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继球轴承之后,他又多了一只下蛋的母鸡,很快就将前段时间买粮花费的钱赚回来了大半。

    私人库房很快回血,加之平岭县、河水县通往庆川的道路全部修通了,清涉县、南庆等四县的修路也在稳步进行中,一切井井有条,陈云州总算是松懈了下来。

    这时候,时间也来到了十一月下旬,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今年的冬季特别冷,尤其最近这段时间,气温骤降,虽不像北方那样大雪漫天,可阴雨绵绵,寒风肆虐,一出门便感觉刺骨的风往脖子里钻,冻得人牙关直打颤。

    天气太冷,百姓窝在家里猫冬,街上行人也很少,衙门也没什么事了。

    陈云州干脆让乔昆给庄子上的众人都放了假,休息一段时间,等天气暖和了再说。

    闲来无事,整日窝在书房里也无聊,陈云州琢磨自己上任快一年了,天天都在忙,连带的下面的人也跟着他忙来忙去,都没休息过。

    于是便发了一封帖子,邀请陶建华、司法参军等庆川官员,还有郑深和夏喜民等几个庆川有头有脸的人物前去西山泡温泉,放松放松,就算是过年团建吧。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冒牌县令,被迫登基》50-60

    西山位于庆川以北,快到平岭县了。山势不高,只有四百多米,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有一口天然的温泉在山脚下,冬季很受欢迎。

    庆川城中的大户有好些在温泉附近建了庄子,以作冬天避寒疗养之用。

    其中还将位置最好的那块留了出来,建了最大的一座院子,以供庆川府外地调来大人们所用。

    以往冬日,以庆川知府夫人为首的家眷经常会带着一帮官夫人前去泡温泉,在山中游玩,但陈云州孤家寡人的,没了领头人,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去,这座温泉庄子就一直空着。

    空着是浪费,陈云州想着今年大家都辛苦了,索性一起出去玩玩,就当是犒劳大家。

    庆川城中主要的官员都去了,郑深有些不放心,便说:“大人,我留下吧。等风雨停了,气温回升,庄子上的各个工坊还要重新开工,我留下主持大局。”

    “郑叔,你真是天生劳碌命,庄子上有乔昆他们看着呢,出不了乱子。走吧,一起去玩玩,他们都拖家带口的,就我一个孤零零的,你陪着去,咱们俩也有个伴儿。”陈云州笑眯眯地说。

    一听这话郑深就精神了:“大人莫不是觉得冬日漫漫,被窝清冷,需个暖床之人?好多人问大人的亲事,大人若是有意,不若先看看,兴许有合适的姑娘!”

    得,都穿越了也免不了催婚。

    不过面对郑深,陈云州还有一招绝的:“郑叔,长幼有序,你什么时候给我娶个婶子,再说我的亲事也不迟。”

    郑深无语了:“你小子……大人,你又来了,算了,我不催你了。”

    陈云州搭上他的肩:“这才对嘛,咱们俩就别互相伤害,让人笑话了。”

    郑深无言以对,干脆不管他了。

    可陈云州躲过了郑深的催婚,却没躲过外面那些人对他的虎视眈眈。

    队伍一出城,他就发现了不对劲儿,这队伍里女眷的数量未免太多了些,而且大多都是二八年华待字闺中的姑娘家,就连陶建华也带了两个漂亮的小姑娘。

    陈云州去找他说话都不方便,因为那两姑娘一会儿跑过来掺茶,一会儿又跑过来递点心的,忙个不停,若非一个喊陶建华“姑父”,一个喊陶建华“姨父”,而且陶建华的夫人也随行,他都要怀疑这老小子为老不尊了。

    等谈话第五次被打断后,陈云州也没了说话的兴致,放下茶杯道:“陶大人事务繁忙,我就不打扰了。”

    “诶,陈大人别走。”陶建华拦住了他,“陈大人都来了,今天就在下官这用膳吧。”

    温泉庄子很大,有好几个院落,陈云州和陶建华这样的庆川最高级官员,自然是各分配到了一个院子,所以除了聚餐的时候,平日里大家吃饭也是分开吃的。

    陈云州摆手:“多谢陶大人的好意,不必了。等明日,我宴请大家。”

    陶建华往外看了一眼,苦笑道:“陈大人就给我个面子吧。”

    陈云州看出了不对劲儿:“陶大人,怎么回事?”

    陶建华见实在瞒不过,只得硬着头皮说:“贱内听闻大人还未婚,又洁身自好,因此……大人放心,就是吃吃饭,你若不喜欢就算了。”

    好家伙,原来这两个姑娘是给他准备的。

    陈云州无语了:“不是,陶大人,你将侄女和外甥女都介绍给我,合适吗?”

    陶建华讪讪地扯了扯嘴角:“我……贱内说,不管大人看上哪一个,都是她们的福分,就将她们都带来了。”

    陈云州看着他这样子,直摇头,打趣道:“陶大人,我可不想做妻管严,还是算了吧。”

    “不会,不会,我那侄女和外甥女都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性子,最是温柔不过。”陶建华连忙替两个后辈说话。

    陈云州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不关她们的事。多谢陶大人好意,只是我这几年没这个想法,所以这顿饭还是算了吧。若是陶大人想喝酒,到我那儿喝,咱们不醉不归。”

    话说到这份上,陶建华也不好再多说,只得笑着将陈云州送出了门。

    等他返回院子,陶夫人立马迎了上来:“不是说好的让陈大人今天在咱们这儿用膳的吗?你怎么让他走了?”

    陶建华握住妻子的手,劝道:“你就别打陈大人的主意了,他这几年没这个想法。”

    “怎么能没想法呢?他今年都十九岁了,过完年都二十了,府中怎么也要个知冷知热,帮他在外头交际的人啊?”陶夫人不解。

    陶建华轻轻摇了摇头:“陈大人年少有为,非池中之物,在庆川呆不了几年。他又还这么年轻,过几年进了京再说亲也不迟,找到岳家也绝非在庆川能比的。”

    “这倒是,就是可惜了咱们家的芳华姐妹俩。”陶夫人有些失望,这次特意带上两个侄女,就是希望能她们找个好婆家。

    而庆川府最好的婆家莫过于陈家了。

    陈云州年纪轻轻,长相英俊,又身居高位,而且没什么恶习,上面还无婆母,一嫁过去就能当家作主,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亲事啊。

    陶建华点头,揽着她的肩进屋:“陈大人是很不错,可芳华姐妹也很好,只是没缘分。她们会找到更合适的姻缘。”

    他也是男人,自是了解男人,陈云州都没多看芳华姐妹俩一眼,即便留他吃饭这事也成不了,还不如不留,免得两个姑娘因此心生什么念想,最后又白欢喜一场。

    另一边,郑深都吃上饭了,却见陈云州大步从外面进来,很是诧异:“这么晚了,陶大人没留你吃饭?”

    随即又吩咐下人再拿一副碗筷进来。

    陈云州脱下披风,递给了柯九,坐到郑深对面摇头:“别提了,他那院子我还是少去吧。”

    郑深好笑地看着他:“出什么事了?”

    陈云州抬头便对上他看好戏的眼神,顿悟:“你早就知道了?”

    郑深给他倒了一杯酒,哈哈大笑起来:“估计整支队伍里,估计就你最后一个知道。大人,你但凡是把你处理公事时的精明和心力分出那么一点点在这事上,也不至于现在都还没开窍。”

    陈云州举杯跟他相碰:“郑叔,咱们俩大哥不说二哥,你个老光棍怎么好意思嘲笑我的?”

    他那是不开窍吗?

    不是,他这是还没到结婚年龄。

    十九岁,正是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在游戏厅里制霸小学生,在网吧通宵开黑,肆意挥洒青春的年纪,这就要让他走进婚姻的坟墓,再带个奶娃娃,他是真接受不了。

    怎么也要等满了二十二岁以后再说吧。

    郑深被他说得有些脸黑,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又还是没说。

    陈云州看他无话可说的样子,乐了,来啊,互相伤害啊,看这老头下次还拿不拿这事笑话他。

    陈云州高兴地拿起筷子吃饭。

    见他这副没心没肺的样子,郑深叹了口气,说道:“大人这身份,这人品,在庆川是数一数二的,若能跟大人攀亲,对他们的家族有益无害,尤其是大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冒牌县令,被迫登基》50-60

    人现在还没娶妻,也无子嗣,哪怕是做妾,对许多人家来说也相当不错。”

    “大人既无意,那在西山这段时间当心些,莫着了别人的道,到时候不想娶也得娶。”

    陈云州打了个激灵,得,他还成唐僧肉了。

    早知道就不搞这什么团建的。

    哎,谁知道这些家伙如此不靠谱,自家女儿带上就算了,连侄女外甥女、妹妹都带来了。

    “郑叔提醒得是,在山庄这段时间,我还是别出咱们这个院子了吧,回头我就请诸位大人还有夏员外他们过来聚会,至于女眷那边,明日我跟陶大人说,让陶夫人组织活动,带着他们一起玩。”

    他就不露面了,免得生事端。

    郑深看陈云州一副避之不及的模样,有些好笑。

    笑过之后,他问起了正事:“陶大人叫你去做什么?”

    “没什么,估计是他夫人让他请的。不过我们聊了聊鲁公公,鲁公公回京已快两月了,朝廷还没消息传来,估计粮食这事已经过去了吧。”陈云州猜测。

    郑深点头:“希望如此吧。不过还是要等到过年才放心,最近天气不好,气温骤降,咱们庆川都这么冷,只怕北方已是冰天雪地,行路艰难,若是有消息,传到庆川也会比平常更慢一些。”

    “这倒是。”陈云州想起了上辈子见过的雪,大的时候能莫过膝盖,到大腿的位置。

    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又没人铲雪,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的,恐怕连路都分不清楚,信息必然是很滞后的。

    他有些担忧:“郑叔,今年冬天感觉比去年更冷。这样糟糕的天气会形成雪灾吗?”

    郑深摆手:“这倒不会。但如此冷的天,必定是会冻死一部分人的。”

    这倒是,那些家里缺粮的,缺少柴火取暖的,身体再差一些,很可能就挺不过这个冬天。

    陈云州叹气:“希望天气快点好起来吧。”

    可惜这糟糕的天气持续了小半个月,天空才逐渐放晴。

    这段时间,陈云州为了避免撞上那些姑娘,极少出门。

    好在每座院子中都引入了温泉,每天泡泡温泉,看看书,再跟郑深下下棋,偶尔接待一下来访的官员,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可惜这种悠闲的时光实在是太快了。

    转眼就到了腊月,很快就要过年了,陈云州他们也该回城了。

    回到府衙,案牍上已经积累了不少卷宗,不少事等着他们决断。

    陈云州又重新投入了公务中。

    这一忙就到了腊月下旬,街道上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庆川将迎来喜庆的一年,陈云州也即将迎来他在这个时代过的第二个新年。

    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种阖家欢庆的祥和气氛。

    陈云州捏着盐州送来的信,眉头皱得死死的,吩咐柯九:“去请陶大人和郑先生过来,马上。”

    柯九连忙跑出去。

    不一会儿陶建华和郑深就来了。

    陶建华最近正在整理庆川的户口问题。这两年庆川府涌入了太大的桥州百姓,人口大增的同时,丁籍也要更新核查,因为这关乎着田赋、徭役。

    他忙得晕头转向,年前都不一定能弄完。

    因此进门,他就着急地问道:“陈大人,您叫下官有什么事?”

    陈云州抿了抿唇,没有说话,直接将信递给了他:“杨柏川杨大人派人送过来的信,你们看看吧。”

    “杨大人来信了啊,不知道他在盐州……江南暴、乱?”陶建华本来心情很好,等看清信里的内容,顿时失声叫了出来。

    郑深也极为愕然,上前两步,凑过去看信的内容。

    信很简短,就一页纸,字迹还有些潦草,可见杨柏川写这信的时候应该很匆忙。

    陈云州叹气:“这封信早该到了,但前阵子的糟糕天气,让这封信在路上滞留了一月之久。”

    因为江南受灾严重,朝廷赈灾不力,饿死的灾民不计其数,不少灾民落草为寇,然后又有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百姓投奔他们,这些势力越来越大,到十月,已经形成了好几股数千人的队伍。

    这些队伍起初还只敢抢劫大户。

    后来直接抢劫朝廷的仓库、运粮的马车,甚至是兵器。

    截止十一月初,乱民的人数已经扩大到十数万之众。

    郑深看完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这……江南怕是要大乱,没个几年,恐怕没法平息这场动荡。”

    陈云州神情严肃地说:“这还是理想的情况。”

    历史上这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会使王朝元气大伤,甚至颠覆一个王朝。

    “也不知杨大人怎么样了。”陶建华担忧地说。

    盐州就在江南,不过十一月的时候盐州还没失守,现在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

    要说杨柏川也是倒霉,好不容易升官,可去江南还不到一年就又是洪灾又是动乱的,别说仕途了,一个弄不好全家老小的性命都要搭进去。

    陈云州也有些担忧,可这么远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祈祷他平安无事了,当务之急还是要想想这事对他们的影响的。

    陈云州道:“朝廷出兵镇压,若是情况顺利还好,不顺利,恐明年会大力征兵,而且明年的田赋肯定还会加。”

    打仗是需要银子的,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朝廷接下来必然很缺钱,缺钱就会不停地加税。

    陶建华叹气:“好不容易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点,这又加田赋,哎!”

    陈云州说:“这是明年秋天的事了,不急。当务之急是将平义仓填满,以应不时之需。”

    郑深点头:“对,明年粮价恐怕还得涨,是该囤一些,我这就派人去请夏员外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52. 052   大哥,我们来了

    “买粮?陈大人,现在即将过年,肯定没什么粮铺开门,这得等过完年后去了。而且过完年,正逢青黄不接之时,粮价会比较高,大人若是想囤粮,不若等到来年秋天,秋收后那段时间粮价会比较便宜。”夏喜民好心地说。

    春天的粮食通常是一年中最贵的,灾荒年除外,这不能以常理论之。

    陈云州扯了扯嘴角,也就最近要过年,而且天气太糟糕,夏喜民才没收到消息,但过阵子他肯定会知道。

    自己委托他帮忙,这消息也没必要瞒着他。

    陈云州将杨柏川的信递了过去:“夏员外看吧。”

    夏喜民看完后脸色剧变,立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原来如此,早前听说江南今年下大雨,有些百姓落草为寇,却不知如此严重。大人深谋远虑,在下这就去安排。多谢大人告知,年后在下不能让商队去江南了。”

    他很庆幸,天气转冷后,商队只在附近几个州县转了转,没有去北方和江南,不然他们这商队连人带货都要折在江南。

    陈云州点点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冒牌县令,被迫登基》50-60

    头:“此事有劳夏员外了,多贵的价格都没关系,粮食这种东西有备无患。不过此事暂时还未传开,未免引起恐慌,夏员外莫将此事传了出去,让百姓安安稳稳过个年吧。”

    普通人知道这事,怕是年都过不好了。

    可他们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只能听天由命。

    “在下明白,大人放心。”夏喜民郑重点头。

    回去之后,他也悄悄购入了一批粮食做不时之需。

    送走夏喜民,郑深对陈云州说:“大人,我派人去京城问问是什么情况,你也不必担心,江南距咱们庆川有上千里,应该不会波及到咱们。”

    这只是理想状况,但若朝廷没法平息江南的动乱呢?

    陈云州没郑深这么乐观,但还是勉强笑了笑说:“这或许就是偏安一隅的好处吧,打听消息的事就麻烦郑叔了。”

    虽然他们还很弱小,左右不了大局。

    可也需要清楚当前的局势,才能做出有利的判断和决策。

    郑深点头笑道:“此事就交给我吧。”

    陈云州点头。

    等郑深出去后,他一个人窝在书房中思考一个问题,他能做什么?

    庆川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思来想去,庆川最缺的就是武力值,若是这场动乱不幸蔓延到庆川,他能不能带领庆川百姓在动荡中立足,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陈云州心里没底。

    所以这个年,他也没闲着,一直在翻阅各种兵书、史书,思考应对之策。

    练兵?除非他想造反,不然这事捅到朝廷,庆川官员大部分都得掉脑袋。

    而且练兵消耗太大了,每个人每天的饮食,武器装备等等,这些加起来可是个天文数字,庆川虽然比过去好了一点,但底子还是太薄了,消耗不起。

    还是先观望观望吧,万一朝廷很快就平息了江南的动乱呢?

    练兵不能做,但有一件事可以准备起来。

    过完年,趁着还没春耕,陈云州迅速发布了一道命令下去:征集青壮年修补城墙,每人一天一斤粮食,全凭自愿,庆川府辖下百姓都可参加。

    庆川城的城墙已建了好几百年,这期间虽也经过一些修补,可到底还是历经岁月和风霜侵蚀, 有很多地方的砖块掉落,出现了裂缝或是缺口。

    平时这点小问题对厚实巍峨的城墙来说不算什么,但若是战争起,兴许这就会成为敌人的突破点,所以修城墙迫在眉睫。

    而水泥成为修筑城墙的重要粘合剂派上了用场,城墙表面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水泥,抹得特别平,晒干之后,表面会很光滑,增加攀爬的难度。

    绕庆川城一圈城墙有好几十公里,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数万百姓夜以继日,也用了两个月才将城墙修补完成。

    这时已到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又一年春耕到来。

    与此同时,郑深的朋友也回信了,详细地给他们讲了江南这场动乱的缘由和当前的局势。

    去年八月,正逢秋收之际,江南突发暴雨,倾盆大雨下了五天五夜,江河泛滥,湖水漫灌,无数的房屋被冲毁,一些地势较低,又临水不远的城镇也被大水淹没,繁华的江南瞬间化为了一片汪洋沼泽。

    无数百姓只好坐着木桶、木船、木头逃生。

    八天后,水位才逐渐下降,半个月后,大水终于退去,留下了满地狼藉,即将收割的水稻、大豆等作物尽数被冲走,到处都是淤泥,沼泽。

    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的百姓回到家乡,看到的遍地是淤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