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决定要去?”
少年辛弃疾双目炯炯,语气坚定:“此去燕京,并不为考取功名,孙儿想借着此次机会勘察燕京的地势和金人的军事情况,以便为而后抗金做准备。”
天幕中的辛赞哈哈大笑,并不觉得孙子小小年纪有如此想法过于危险,反而亲切地拍着孙儿还显青涩的肩膀嘱咐道:“好小子!那你定要多加小心,祖父在家等你的好消息!”
明意适时插了一嘴:【补充一下,这一年的辛弃疾十四岁,因为他从小关注军事理论,此次去燕京勘察敌军情况记下了自己的许多见解,在二十五岁那年结合自己几次燕京之行,辛弃疾写了著名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虽然赵构有眼无珠不喜欢他这本论著,后人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美芹”作为了爱国忧民、感伤山河破碎的代名词。】
【123:又到了熟悉的环节,你的十四岁我的十四岁好像不一样】
【喵呜:霍去病十八岁封侯,老辛你加油!】
【丐帮帮主:楼上,赵构那蠢东西又不是汉武帝,老辛再怎么加油也不会封侯的!】
天幕外,高太后替自己捏了一把汗:造孽啊,这是作了多大孽才会被后人骂成这样,如今天幕把这些事吐露出来,她一介妇人,真的能改变大宋的命运吗?
天幕上,少年辛弃疾一路北上,亲自目睹了被金人占领的大好山河。
听祖父说,开封汴京原本是这世上最富贵繁盛的去处,可他如今来看,传说中的烟柳画桥市井烟火全部不复存在,金军南下不过二十余载,开封府已经是一派荒芜,触目所及断壁颓垣,让人心生凄凉。
然而最刺痛他的是那些来不及南渡的老百姓。
金人简直是在像对待牲畜一般对待大宋的遗民!沿路的百姓大多衣不蔽体,终日承受着饥寒交迫的折磨,稍有逃跑意图,又会被捉回来一通毒打。
辛弃疾暗中攥紧了拳头,总有一天,他要亲手结束这一切
天幕外,汴京城的百姓们傻眼了,如果他们没看错的话,天上的那些破败屋宇是自己家没错吧?那照这么算来,那些跪在地上乞食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还能忍?!
【自靖康之难以后,北方的民众发现南宋朝廷指望不上,便陆陆续续组织了民间的起义军用来抵抗金人的侵略。辛赞在辛弃疾二十一岁这一年去世,临死也未曾看到山河一统,这一遗憾深深刺激到了辛弃疾,在祖父死后,辛弃疾率领两千人组建义军,正式举起了抗金的大旗。】
天幕上,青年辛弃疾登上高台振臂高呼,言语之间慷慨激昂,在场的听众纷纷云集响应,立志要追随他杀敌报国。
初出茅庐的辛弃疾率领两千义士加入到了耿京麾下,耿京的起义军在当时颇有威慑力,然而作为一军统帅,耿京却十分欣赏偏爱这个名叫辛弃疾的后辈,当即任命他为掌书令,负责掌管印信。
然而这差事还未做上几天辛弃疾便被好友狠狠背刺,一名叫义端的和尚仗着和辛弃疾交好偷走了印信,耿京大怒,要将辛弃疾按军法处置。
“给我三日,若不能将印信追回,提头来见!”
说罢,辛弃疾走出营帐,利落地翻身上马,在众人的视线中打马追了出去。
月黑风高,灯火如豆,烈烈西风在地上卷起尘埃又抛下,四野一派寂静。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番宁静。
只见不远处有一人单枪匹马提剑奔来,身上的黑袍与夜色融为一体,坐下的银鞍却露着清冷的寒光。
飒沓的剑法如同流星洒落,义端几乎还未来得及反应,整个人已经便被辛弃疾生擒在手。
“辛兄!别杀我别杀我!我知道你的原形,你是大青牛转化来的是不是!饶我一命,而后定当为你做牛做马!”
“你倒会编。”辛弃疾冷笑一声,从义端身上搜出印信,干脆利落地斩下了他的首级,又提着一颗血淋淋的头打马往营帐的方向赶去。
【正是因为这次千里追印章,耿京越发觉得辛弃疾英勇过人,是以当耿京的义军想要和南方朝廷取得联络时,首先便选了辛弃疾做使者。】
【123:还联络啥啊,直接反了赵家的江山做皇帝不比啥都强?】
【喵呜:楼上巧了不是,赵家皇帝也是这么揣度起义军的。】
天幕外,刚赶到皇宫的苏轼差点被这天幕上的两条评论吓得绊倒。
坐在高太后旁的宋哲宗小脸迷茫,看向祖母:“皇祖母,这天幕怎知晓赵家皇帝在想啥的,他们真的会推翻赵家的江山吗?”
作者有话要说:
辛弃疾追义端,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第45章 辛弃疾(二)
天幕上,绍兴三十一年,金军首领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下,只是还未等露上两手,便被耿京和辛弃疾的义军拦住打了个落花流水。
然而北地的百姓在长久的熏陶中始终心属大宋,在取得了不菲的战绩后,耿京便任命辛弃疾作为使者前往南方觐见宋高宗赵构,表达投靠归降的意图。
【这一年的辛弃疾二十三岁,一想到能够完成祖父的遗愿回到南宋朝廷效力,整个人便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宋高宗赵构也是个会演戏的,这时候对耿京辛弃疾的归顺也是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大手一挥慷慨地授予了耿京和辛弃疾不小的官职,活脱脱一副我要倚仗你打江山的态度。】
【123:稼轩英勇,却实在糊涂!】
【丐帮帮主:被招安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你看宋江那厮,气煞我李逵!】
【喵呜:楼上你醒醒,这俩义军不是一个性质啊,而且这个是投靠回朝廷不是被招安!】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九九:大差不差了,总而言之就是不要跟赵家皇室混,岳飞血淋淋的例子都摆在那里了,辛弃疾这个时候还是太年轻!害!】
天幕上,被说年轻的辛弃疾勒住马鞍轻巧跃下,被临安的烟柳繁华晃得愣了愣。
在祖父几十年如一日哀婉叹息的描述里,辛弃疾以为,南宋即便偏安江南,百姓也应当不忘靖康之耻,在他的想象里,南宋的百姓军队当时刻厉兵秣马,准备复国强兵。
但如今亲眼所见,临安歌舞升平,烟柳画桥参差不绝,走在街上,满街是身着罗琦言笑晏晏的人,甚至不远处还飘着几缕若有若无的秦淮名曲,哪里看得出半分山河破碎之悲?
而他的来处,他的故乡山东,在金人的铁蹄下却是满目疮痍,遗民日夜以泪洗面盼望着王师北还,在纷乱的战火动荡中挣扎着生存。
一北一南,原是一国臣民,如今却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这样的反差辛弃疾看在眼里,心里也有几分说不上的苦涩。
不过此次是来投靠朝廷劝宋高宗北伐的,只要他和耿大哥齐心协力,联结南宋抗金的力量,何愁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他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才会来到这里的,甚至为了表明心中志向,临行前他还专门把字从“坦夫”换成了“幼安”。
坦夫,长辈祝愿他一生平坦。可生逢乱世,谁能平坦?
不若“幼安”,幼时可安,与霍去病的“去病”相照应,也愿我大宋子民幼有所安。
收拾好心绪,辛弃疾拴马整理衣着,压抑住自己迫不及待的心绪,迈着阔步踏入了南宋的朝廷。
天幕外,一众臣子看着眉头紧锁的高太后和一旁年少不知事的小皇帝赵煦,心中愁肠百结、忧思惴惴。
司马光:江山都剩半个了,这天幕上的人怎么看着还很幸福快乐的样子。
苏轼有话直接说,此刻也不顾忌众人心情,畅所欲言道:“既然国快亡了,就说明我们现在奉行的法子有问题,司马君实你一回来就把王安石的法子废除了个干净,我都说了法不可尽废,你好歹留着点啊,以后抗敌也能多点钱多点底气不是?”
司马光先前病了一场,此时也是看到天幕后强撑着到宫中议事,他还未开口,身后的学生们便火气上头:“苏学士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老师为国鞠躬尽瘁难道还有错了不成?这亡国之责再怎么论也论不到老师身上,要我说,反正有多少钱那靖康年间的皇帝都要送出去,攒多攒少都白搭!”
这是在骂赵家的皇帝误国了,在场的众人先前都看过天幕上关于靖康之难的描述,都知道这北宋基业有一大半是葬送在了赵家那两个蠢材上,只是没人当着太后的面说出来罢了。
如今被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再也无法回避这个事实。
苏轼嘿嘿一笑,看向那个和他争辩的后生:“你说的是,是君主的责任,但咱现在知晓未来了,富国强兵总需要国库有钱不是?”
上首的高太后咳了咳,她一向温和保守,到老了更是奉行黄老无为的思想,是以才会在垂帘之初把守旧的这些臣子召回来,可如今看大宋的结局,真的是她错了不成?
“诸位爱卿,变法要不要继续奉行这件事我们随后再论,眼下哀家召诸位前来,是想商议如何处置端王?”
端王赵佶,天幕上称之为宋徽宗,看了他后面的所作所为,高太后实在难以想象这是那个每日来给自己问安、乖巧伶俐的小十一。
“回禀太后,眼下民怨沸腾,康王今后决不能登上宝座。”苏辙说的很含蓄,其实看了天幕后京中哪里是民怨沸腾,简直恨不得把那宋徽宗生吞活剥。
司马光顿了顿:“端王如今还是个七岁小儿,派人送去岭南终生不得回朝,一生自然便无缘宝座。眼下最要紧的是怎么看顾好官家龙体,以及怎么提升我大宋军队御敌打仗的能力。”
司马光话只说了一半,他还想说,千万别把端王送去富贵地界,他那爱好实在太烧钱了!
苏轼听了不假思索道:“提升武力这还不好办,裁减文官职位,科举重视武举,大宋子民不出十年必定骁勇善战。”
提升武举?让文官给武将腾位置,这从大宋开朝以来简直闻所未闻!苏轼这话犹如一道惊雷,炸的在场之人没一个人说得出话来。
与此同时,天幕上,出使南宋的辛弃疾收到了一道噩耗。
就在他准备接受南宋诰命与耿京一同投靠朝廷时,军中传来急报,军中叛徒张安国杀掉了耿京投靠金朝,原本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一时间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
乍闻突变,辛弃疾又悲又怒,悲的是自己和耿京共事良久,能够有一位如此赏识自己的将帅是何等的幸运,多少个夜晚二人在营帐里把酒言欢共同商量抗金大计,没想到创业未半耿大哥便被小人杀害!
一代英雄、国之栋梁就这般死于小人之手,何其令人愤怒!
然而情绪跌宕之余,辛弃疾还感到一丝棘手。原本和宋高宗赵构说的是耿京会率军投靠朝廷,如今耿京被陷害,起义军人心涣散,他该如何向南宋的朝廷交代?
辛弃疾思索了片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成形。
“我欲夜探敌营,生擒张氏叛贼,尔等可愿追随?”辛弃疾看向周围的一众手下,漆黑坚毅的双眸表明了他不是在说笑。
在场的人最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他们长官是疯了不成?那可是金军大营,敌军的老巢,无异于龙潭虎穴!哪是让你说闯就闯的!
辛弃疾又补了一句:“人数不必多,五十骑兵足以。”
在场的人原本还是惊讶,再听完这句后,皆露出了一副被雷劈了的表情。
“主帅,你可知金军营帐有多少人?”耿京身死,他们自然将二把手辛弃疾奉为主帅。
辛弃疾肯定地回道:“金军营帐有五万金兵驻守,但我等此次前去并不恋战,主要是为了捉拿张安国给朝廷复命。我已得到消息,张安国今夜组织了宴会痛饮,我们可趁其不备闯入将其生擒。这几个月搜集情报,金军大营的布防我也有一定了解,届时便选防守最弱的一路突围,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说罢,辛弃疾又道:“从加入耿帅麾下的那天起,我便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张国安这等苟且小人暗害耿大哥,便是为了告慰耿大哥在天之灵,我也要夜闯金军营帐把那无耻小人捉回来!”
辛弃疾一番话说的字字铿锵,直把在场之人听的义愤填膺、怒火中烧:“主帅所言甚是!我等绝不让耿大哥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即便此去有来无回,我等也愿誓死追随!刀山火海,走一走又何妨!”
辛弃疾点头,果真如先前所言,只利索地抽调了五十精锐,喝酒摔碗,往金军的方向行去。
夜半时分,困倦袭来,金军大营的边角守卫昏昏欲睡,这处远离大营核心,往常也没什么需要留心的。
不远处的营帐里传来一阵管弦声,夹杂着女子的娇语和男子得意的憨笑。
辛弃疾率领五十个身披黑裘的骑兵,清一色躬身伏在马背上,双眸一动不动地紧盯着不远处的金军营帐,像是夜间伺机捕食的兽,等待时机到来,便可一击扼住猎物的咽喉。
终于,在金军守卫打了第三个哈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欠后,辛弃疾抬手打出暗号,身后的箭矢便如雨点一般飞向了金军营帐。
在刷刷的箭羽声中,辛弃疾抬臂蓄力挥动马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在了最前方。
“有敌军冲进来了!”
瞌睡被吓得一干二净,守卫的金兵话才喊出半句,就被毫不留情地一剑封喉,剩下半句堪堪卡在喉咙里。
五十骑兵犹如天神飞渡,在金人还未回过神时便挺进营帐一大节,刀光剑影间只见来者招式狠厉招招毙命,让刚从酣睡中醒来的金军一时慌了神,连忙四处逃窜着寻找武器。
再看为首之人,早已提刀闯入了正在轻歌曼舞的营帐,锋利的刀刃往案上一拍,酒水四溅、瓜果滚落,木案应声断裂。
喝的醉醺醺的张安国差点以为是阎罗王要来勾自己的魂,待看清那提刀之人面孔,霎时心如死灰,完蛋了,这人可不就是来勾自己魂的铁面阎罗!
辛弃疾不与张安国废话,直接掏出绳索将人绑了,像平日里提死猪一般轻巧将之甩上马背,而后下达号令,带着伤损颇少的部下,又像一阵风似地打马离开了敌军大营。
第46章 辛弃疾(三)
南宋临安,朝堂之上,赵构看了眼被五花大绑出气多进气少的张安国,又看了眼腰背直挺面沉如水的辛弃疾,再次不可置信地确认了一遍:“你带了多少人?”
辛弃疾答:“五十。”
赵构沉默半晌,又再次问道:“五十人入金军营帐?你不仅活着回来了,还抓了叛军首领?”
辛弃疾点头,显然面前这个君主是不太懂军事的样子,略加思索,辛弃疾补充:“是带了五十精锐,放到战场上皆可以以一敌百的那种精锐。”
即便辛弃疾如此解释,赵构内心还是大惊:那可是有五万金兵驻扎的大营啊!带了区区五十人就敢生闯,他一时不知道该赞眼前这青年人英勇无畏还是叹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
【123:怂构,被你辛爷爷惊呆了吧,要我说你就把皇位让出来吧,让给有能力的人来做!】
【丐帮帮主:收起你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吧完颜构,简直没眼看!】
【喵呜:楼上实话说,这种世面我也没见过】
明意的声音此刻在天幕上响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后来曾写过一首《鹧鸪天》来描写当年的战场盛况,“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两句写的就是自己带兵对着敌军万箭齐发时的壮观景象,但辛弃疾此时年少气盛,恐怕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戎马生涯也就止步于此了,这次夜袭敌军营帐也变成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天幕外,听到这个消息的朝臣们又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他们还以为辛弃疾还朝,接下来便是重整旗鼓,带着大宋兵马杀回去光复盛世,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武学奇才也未能救得了大宋可悲!可叹!
天幕上,辛弃疾押回了叛军张安国,按照原本和宋高宗的商定,应当由他领一批军队与朝中有识之士共同筹谋抗金大计。
但北归的辛弃疾从小学的是侠义正道,并不懂南宋朝廷的弯弯绕绕,也不懂宋高宗赵构那养鱼都不够的度量。
自南宋创建以来,不乏有北地的臣子陆续回归,辛弃疾原先不知道的是,这些北归的臣子们清一色地被朝中的士大夫们排挤,私下里被编排曾经侍奉二主,并不会被同僚真心接待。
即便是刚刚打了一场震惊四座的漂亮仗,辛弃疾也没有逃脱“北归客”被冷落排挤的命运。虽然不理解,但辛弃疾一开始并不当做一回事,他的目标是收复故土击退金朝,梦想着有朝一日待江山一统后便与冲锋陷阵的弟兄们一道回到老家饮酒舞剑快意人生,他并无心于朝堂仕宦生活,自然不在意这些朝臣对自己的冷待。
但令辛弃疾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本还对抗金事业表示支持的宋高宗却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副脸色。当他以为自己下一步会被任命杀回北方时,赵构轻飘飘地封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绝口不提原先的抗金大计。
辛弃疾像是被当头泼了盆冷水,一时间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辛弃疾不懂,天幕外的这帮官场老油条可是心里跟明镜似的。赵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众人心里都有数,自本朝创立以来,每一个手中掌握兵权的武将都无一幸免受君主忌惮,那天幕上的辛弃疾少年英武,在义军当中威望颇高,赵构在南宋皇位坐的本就不稳,怎会安心容下这样一匹猛虎?
【赵构忌惮武将比起他的祖宗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何况这个时候朝中乃主和派占上风,赵构本人也倾向于议和,所以即便知道辛弃疾在领兵打仗方面才华过人,赵构还是封了他个毫无职权的小官将人远远地冷落在一旁。】
天幕上,赴江阴任职的青年辛弃疾虽然觉得憋屈,但还是忍了忍咽下了这口气。思来想去,南宋的朝廷有自己的一套处事规则,既然风气如此,辛弃疾决定要顺应这种规则,等到自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再重整旗鼓施展抱负。
南宋人重视词赋,他又不是不会写?辛弃疾提笔,以词为投名状,接连写下多首出色的词呈给自己的上司们。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青山想要同高雅的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朝着您的方向赶来。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然而烟雾笼罩,它们始终不能到达您的跟前。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司叶衡升任宰相的时候为他作的,词的上阙将叶衡赞为高人,而自己是青山中的一座。青山始终来不到高人面前,恰如自己这么多年始终无处施展抱负,一句“望来终不来”,多少殷切报国的志向、多少无奈心酸尽藏于其中。】
天幕外苏辙最先出声:“这句‘青山欲共高人语’用的是家兄的典故,当年兄长在越州,有‘青山偃蹇如高人’的字句留下。”
沧海桑田不过弹指一瞬,到了辛弃疾的时代,昔日名动京华的苏子瞻恐怕早就成一抔黄土了,但其诗文却依旧能供后人借鉴抒怀,这是一种幸福,亦是对人不能长生最大的慰藉。
苏轼本人亦是受到触动,毫不吝啬对后辈的夸奖:“这位姓辛的小子不仅武艺过人,在文采上也非同一般!”
【就在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的时候,宋高宗赵构退了位,坊间传闻当年金兵入侵赵构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宋朝的皇位在历经了十次变迁后,终于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人手里。此次继位的宋孝宗赵昚就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昚即位第二个月便召回了主战派的老臣,并且下诏为岳飞平反,积极备战准备北伐。】
高太后:我赵家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玩意儿的这么不禁吓?
一旁的大臣们抹了抹额上的细汗,噤声不言,思索着现在全天下都知道赵家皇帝被敌军吓得不举了,以后可怎么去挽回皇室的威严和颜面?
【赵昚总体来说还是个有抱负的君主,从他执政初期大肆任用主战派官员、重视提拔武将可以看出一开始他还是有抗金的理想的,只是他即位初便急匆匆地召回老将张浚商讨北伐,军事上过于仓促,宋朝的将领到了战场上还在争权闹不和,隆兴北伐不出所料以失败收场。】
天幕上,北伐准备之初,辛弃疾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曾多次上书请求张浚的召见,并对抗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张浚并未将一个小小的签判放在眼里,遂将此人置之不理。
辛弃疾屡次碰壁,像一只本该翱翔的雄鹰硬生生地被关在了笼子里套上枷锁,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抗金的热情。二十六岁这年,辛弃疾将《美芹十论》呈上朝廷,这部惊艳世人的兵书让宋孝宗发现了这个原本被忽视的人才。
辛弃疾在书中否定了主和派“南宋地势无法北攻”的论断,提出抗金非一日之计,必须先厉兵秣马做好完全的准备,待金人懈怠放松,出其不意直捣黄龙。
也是因为这样这封兵书,辛弃疾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
延和殿上,时年三十一岁的辛弃疾面色坦然、字字铿锵,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南宋这么多年来存在的弊端,也将自己心中的抗金主张一口气倒了个干净。不去管天子心中到底作何主张,也不去管朝堂众臣五彩纷呈的表情,只是一股脑说个痛快,说尽这么多年的不平气!
宋孝宗不是个昏庸的君主,他有心重用这个人才,只是隆兴北伐以后朝中内外政策都转向平稳,一时之间断不足以支持辛弃疾大张旗鼓发动第二次练兵,便只好给辛弃疾升官,让他到建康、临安这样的政治核心做官。
建康赏心亭,举目四望烟柳繁华,商旅行人不绝如缕,一派安宁景象里,辛弃疾觉得自己像个异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秋色茫茫,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极目远眺,那群山好似女人头上的玉簪螺髻,只会勾起我对山河破碎的忧愁与哀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下,孤雁哀鸣。辛弃疾取出宝刀看了又看,却只能失落地将其收起。而后,把赏心亭的栏杆拍遍,也无人知道他此刻的心绪。
许是天幕上的人过于失意,也或许是那人吟诵出的字句过于伤感无奈,天幕外的文人都不禁为之轻叹。
“这人称自己为江南游子,是不是此刻在思乡啊?”
“‘栏杆拍遍’此句甚妙,此人文采可与东坡并肩!”
“我还是第一次见有人将吴钩这种宝刀写的这么悲凉。”
“即便是宝刀又如何,将一把宝刀放在匣子里当摆样,这刀再珍贵也会泯然于世。”
第47章 辛弃疾(四)
无论在汴京还是在临安,元宵节都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辛弃疾生在战火中的山东,平生第一次亲眼目睹临安的上元灯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千树万树灯盏高悬,火树银花铺满街巷,在早来的东风里,一朵朵烟花绽放,如雨下落。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动人的是随风送来的箫声,流转的是玉壶般皎洁的明月,鱼龙形的花灯随着人群的移动起舞不歇。
一位头戴花饰的姑娘轻笑着从人群里掠过,待辛弃疾回头去寻时,却只余一阵暗香。越过攒动的人群四处寻找千百次,转头却发现姑娘就站在灯火零落、人烟稀少的角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放在现在几乎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句,有人说是在形容觅得佳人时一眼万年的悲喜交织,亦有人说这位佳人本身就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当所有人都沉醉在节日狂欢时,唯有他清醒地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格格不入。然而诗词的意义本就是人赋予的,如果读者在某个时刻觉得能够与一句词同频共振,这首词的价值便实现了。】
“这后生能金戈铁马刀尖舔血,也能写出这么婉转巧妙的词句,真乃奇人也!”
北宋的一众大臣都要惊呆了,本朝自来好词共赏,他们此刻无不为这首词中的蕴味与境界陶醉,只恨不能与之生在同一个朝代当面结交!
天幕上的辛弃疾并未在江南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多加流连,当他再次写了一封见识卓绝的论述《九议》呈给宰相虞允文时,虞允文命他知任滁州一把手,这一次,他的抱负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
滁州,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环滁皆山也”的滁州,亦是南宋与中原接壤的地理要冲。
经过靖康之难的洗礼,滁州不再是欧阳修诗文里“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无忧之景,此处常常有大量的流民涌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业军事双双废弛。
若要别的官员看,滁州真是个费力不讨好的烂摊子,可辛弃疾却不这样想。
流民在他眼里都是可以用来发展为抗金军备的力量,且流民大多来自被金人占领的北地,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辛弃疾往往能利用自己敏锐的军事嗅觉探查出金人的动向。
“经臣连月查探,金人已日渐腐朽,不出二十载金人必将自取灭亡,倒是更北方的蒙古一族崛起的势头颇为迅猛,蒙古有朝一日必将成为宋朝更大的敌人。”
书房中,辛弃疾忧心忡忡地写下这封奏报,虽然已经预料到朝中不会当回事,但他还是要写。
【123:神预言啊,忽必烈听了都得吓一跳!】
【丐帮帮主:咱就是说,大宋你放着这样的军事天才不用真是活该你灭亡!】
【辛弃疾在滁州推行屯田制,轻徭薄赋招揽流民,农闲时就组织这些人练兵,像当年范仲淹夸滕子京那样,不出几年,滁州便呈现出一种“政通人和”的盛景。】
天幕上,就在辛弃疾要升官走的时候,江西出现了茶商叛乱,众多贩卖私茶的头目聚集起来占山为王,宋军屡战屡败,这个时候才一拍脑门想起来辛弃疾:乖乖!我们好像还放着一个领兵的天才没用!
藏于匣中多年的宝剑终于再次有了用武之地,辛弃疾二话不说清点人马,率兵围住了茶军的山头。
兵者,诡道也。
辛弃疾绝不是什么只会一股脑冲锋陷阵的莽夫,更何况在他看来,宋军的力量要留着上前线对抗金军,决不能放在镇压起义这种类似于自相残杀的事情上。
于是辛弃疾仗着粮草充足,切断了茶军的外援,就这么淡定地搞围困,主打一个将对方耗死的战略,而后再派精锐时不时入内打击下,让对方更加虚弱。
果真不出他所料,茶军经不起这种折磨,堪堪有崩溃之势。此时的辛弃疾又故作宽容,派人劝茶军投降。
然而在叛军投降的当晚,辛弃疾便果断下令将叛军头目一律斩首示众,他要用这种强硬的手腕震慑周围蠢蠢欲动的茶商,让他们看到背叛朝廷的下场。
天幕外,一干文臣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诱降的手段,是否有违儒家圣贤教导?”
“过于残忍了,简直心冷如铁,肆意杀生!”
“可那是叛军,若不是辛弃疾此次震住了他们,要死的有可能就是像你我这样的大臣!”
明意的声音打断了北宋朝堂的争吵:【此次镇压茶军,辛弃疾按理说是立了大功,宋孝宗终于找到了理由给他升官,但却受到了朝中大臣的阻挠。无奈之下,宋孝宗只好将辛弃疾放到湖南任职,而辛弃疾也不负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40-47
所望,在湖南当地创立了“飞虎军”,抵抗着众人的非议大肆操练军队人马,在后来的抗金中,这支飞虎军表现出色,还在金人心中形成了不小的震慑。】
【这一系列成果,让宋孝宗直接将辛弃疾提任为了提点刑狱,而后又升任大理寺少卿,但是,按照常理来讲,当一个武官出身的臣子在宋朝的朝堂上大放异彩时,即便皇帝有心重用,其他文官也该忌惮眼热,于是辛弃疾在高升的这段时间内大受非议,诸多读书人抨击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不仅如此,还从他往日的诗文中找出一些字句牵强附会,硬说他有不臣之心。】
天幕外的苏轼摸了摸鼻子:这套路,我熟啊!
【辛弃疾的处事方法其实是和宋朝的主流格格不入的,譬如当初江西闹粮荒,诸多富户挟粮居奇,底下流民闹事抢粮,辛弃疾直接出了八个字的方针:“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有粮食不卖给百姓的直接发配,不按规矩闹事抢粮食的直接斩首,此方针一出,一下子把闹哄哄的市场给震慑住了,而后才能有众人配合辛弃疾调度粮食将粮价恢复正常的后话。】
【喵呜:好霸气的管理方式,很适合在动乱中应用!】
【123:害,恐怕这后来也成了那些文官攻击他的理由,真是,燕雀不可与鸿鹄共语!】
明意也跟着叹了口气:【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宋孝宗不是宋神宗,当辛弃疾被满朝诽谤针对时,宋孝宗极力保下了这个欣赏有加的臣子,并没有让辛弃疾落得和苏轼乌台诗案一样的下场,他让辛弃疾暂时退出朝堂避避风头,于是辛弃疾就从高位上退下来,去带湖亲近自然了。】
苏轼:
天幕上,江西上饶,带湖水清风静,四面皆是鸟语蝉鸣。
四十六岁的辛弃疾奔波了大半生,在宦海沉沉浮浮,到如今也未曾实现抗金的抱负。不过他倒是对眼前的自然风光甚是满意,躬耕农事,提笔写诗,暂时忘却江山旧事,也不妨乐得逍遥自在。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小溪东头锄豆的大儿子,织鸡笼的中儿,躺着剥莲蓬的调皮小儿,都是他乡居生活的乐趣。
白日里到田间劳作,晚间一家人团座,在温暖的灯火下为妻子庆祝生辰。
喝上几口美酒,行走在乡间道路,闻着稻花阵阵飘香,感受着清风缕缕拂过脸庞。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幕外的苏轼再次抬起头,心生羡慕:这个我也熟!我真想回我的东坡继续种地啊!
作者有话要说:
辛弃疾探听金人情报,得知蒙古崛起,参考郭瑞祥《辛弃疾传》
【请收藏本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